读上善若水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上善若水有感
篇一:读上善若水有感
读上善若水有感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
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对水的颂歌,但实际歌咏的对象却是具备像水性那样高尚品德者的人。
文中七个“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启发,对有关水德的进一步写状,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为什么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这是因为水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独特的几种禀性。
其一、水能滋养万物生命。
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
尽管它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但却从不居
功自傲,更不会占据高位,把持要津,而总是默默无闻的处于众人不愿处的低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的就是水的这种品质。
其三、水能以柔克刚。
水性尽管温柔,柔弱,但这种温柔会聚集巨大的能量,变得异常刚烈。
俗话说:水滴石穿。
此非力使然,恒也。
正是它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样坚硬的物品击穿。
其四、水能因势而变。
水能至静——水平如镜,至洁——晶莹剔透,但也能至动——奔腾不止,至浊——混浊不清,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
所以苏轼
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
正是水这种变动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润万物,并且一路流过冲走许多污垢,荡涤人世间一切污泥浮尘。
老子在《道德经》的五千言中多次提到水,他把水作为人格的最高标准:人与人交往接触,很像水与水交融,嫉妒心猜疑心贪心都会搅浑了清水,所以老子谆谆教诲:我们言谈要像水那样,循循善诱,平和清静,以诚待人;施政要像水那样,甘居低下,走到人心的深处,从而得人心。
篇二:读《上善若水》有感
读《上善若水》有感
上善若水:上善是指最好的美德。
这里老子是用水的品性来比喻“道”,用来说明真正的圣人如水一般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老子用具体可感的“上善”理解为居上位的统治者。
“居教诲、友好地保护好周围的环境,那么我们以后的子孙后代将受益匪浅;“心善渊”心胸要如水一样海纳百川,心存包容,善于保持沉静;“与善人”与人交际要如水般坦诚无私;“言善信”说话要如水一样堵止开流,善于遵守信用;“政善治”处政当官要像水一样净化污秽,
善于理政治国,发挥所长;“事善能”做事要像水般通畅如流,能屈能伸;“动善时”行动要把握住时机。
文章以水的七个特性来比喻上善的人格,简称“七善”;老子借用“水”的意象和“水”的品德宣扬“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世哲学。
老子分别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论述,濡养;那就是泛滥成灾;少量的雨水,那就是饥渴难耐。
一切皆有度。
人与自然同样如此,如果人类无限地贪婪下去,对有限的资源无限地开采挖掘,那将会是无限的灾难等待着我们。
自然,也有她的限度,她所能承受的限度。
比如:零八年的冰雪灾害、地震,日本的海啸等毁灭性灾难接蹱而至,频频出现。
难道这不值得让人深省吗?
水,既有她柔弱的一面,又有刚劲的一面。
文章写到“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强;强莫能先。
”为此,“滴水石穿”便验证了这个道理,她这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持之以恒,直达目的。
时间才是成功的验证,既然柔弱的水都可以将坚硬的石头滴穿,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水还柔弱的呢?所以,无论遇到的“马到成
功”,由众多细小渠流汇聚而成的;成的;再高的大厦,成功与否,学会独立自强。
,里面所体现的坚贞所拥有的金今的社会里,哪里会有真正的“爱情”?毕竟,真爱还是寥寥无几的;哪里不是为了金钱、地位、权势之间而抉择的呢。
所以说,水的这一特性更是向我们揭示了真正女性的境界。
水,之所以有“海纳百川”的著称,那是她所具备包容的特
性。
“江海之所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所论述的就是水的包容性,水可以居下而兼容广纳,更是显现出她那心胸坦荡、不与万物相争、心存包容、于己于人的高尚德性。
更是教会世人学会包容他人、善待他人的道理。
包容,也是当今社会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就是需要包容,相互体谅,利妄为、趋炎附势的人随处可见,
去体会之处,精简的文字中蕴含深刻的哲理,深受世人所推崇,值得让人去学习里面的精华。
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得以广泛推崇,这是因为他所提出的是众人所认可的道理。
其中的道理,更是让我明白做人的道理。
“上善若水”,让我们一起而为之去奋斗吧!虽然,要做到十全十美,那是
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尽自己所能地去接近它,把自己提升到上善的境界,那才是我们不负学习了它啊!
篇三:感悟“上善若水”
感悟“上善若水
”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道”的思想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所著《道德经》一书更是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画上了绚烂的一笔。
通读老子《道德经》全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子在第八章中的“上善若水”。
老子用有形的水来指代无形的道,高度赞扬了水的各种优点,并且以此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深刻的人生处世哲学,使我受益颇深。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如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我参考了多个版本的不同注释,各版本对于此章的理解虽略有不同,但核心思想基本一致。
其大意为: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养万物,而又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垢浊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之人像水一样处于卑下之地,心灵沉静有如深渊,施恩于物以仁而行,言语诚实可信,为政论平持衡,做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
正是由于不与人争,所以没有烦恼。
在此,老子将水人格化,以水喻道,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世。
感悟“上善若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一、感悟“上善若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居善地”。
水性善喜于地,草木之上即流而下。
水的特性是向下,“水往低处流”,但“人往高处走”。
所以水“处众人之所恶”。
海乃百川,正是由于处于低地,所以会有源源不断的河水流进来。
这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注意放低身份,自居卑下,保持谦和的心态,那么就能不断进步。
“满招损,谦受益”。
“心善渊”。
水心空虚,渊深清明。
渊,表面平静实则深不可测。
做人正应如此,要始终保持住清明宁静的本心,不断学习,不断增长见闻和知识,增加自己的内部涵养,但不要表露于外。
“与善仁”。
万物得水以生,水对任何物体都是很“仁爱”的。
它绝对不会厚此薄彼,参天大树和卑微的小草它都愿意去滋润,既不趋炎附势,也不故作清高。
“言善信”。
水内影照形,不失其情也。
与上善之人交往,他会把我们的本来的面貌告诉我们,而不会刻意去奉迎或者傲慢我们。
人之初心正是如此。
老子说“自然”,就是要我们尽量保持自己的初心,“如婴儿”,不要因为生活的经历而固执或者产生偏见。
“正善治”。
水无有不洗,清且平也,为政者要做到公正公平,不失偏颇,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和欲望,而去贪污受贿或者增加人民负担。
要奉行“无为之治”,让人民按照自性自行发展,正所谓“太上,不知有之”。
要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
“事善能”。
水能方能圆,曲直随形。
水完全根据周围具体的地理环境来决定它要走的路,无论东西南北,无论直行蜿蜒,它都依据地势而为。
它只有一个大方向,奔向低洼,不考虑其他。
做人也是一样,大丈夫能屈能伸,但心中始终要有一个原则和目标,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具体的应对,不要因为周围的环境而迷失自己。
“动善时”。
水随顺自然,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
春天万物复苏、萌生,需要一定的水,春雨“润物细无声”;夏天万物生长壮大,需要大量的水,而夏季的雨水也是四季最多的;秋天万物气息收敛,生机转入种子,相应降水就开始减少;冬天万物闭藏,生机封固于内,就基本上没有降水了。
为人处世,要懂得把握时机,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
如果不能或不懂得把握时机,那么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
二、学会“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
我在读各版本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注解时,发现了一个问题。
各版本对于《道德经》的理解差异固然与作者各自的背景、经历、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有关,实际上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所以,要学会“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有几个问题先要在此说明。
首先,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书写《道德经》更是开创了道家学说。
虽然后来有传《道德经》非老子本人所作,但《道德经》至晚在战国庄子之前应已成书。
东汉时,道家学说后来发展为道教。
道教注重个人养生,祈求长生,应是对《道德经》后来的发展,而不应该是《道德经》的原意。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通读《老
子》,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处世哲学和个人修养方面的诫文,并且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也被后来西汉初的统治者所采用。
道家后来发展成为道教,逐渐演变成一种养生之术,乃是由于后来法家、儒家等思想的影响逐渐增大所致。
其次,关于柔能克刚。
老子提倡柔、守雌、处下、不欲盈,提倡柔能克刚,实际上有一个隐含的前提——柔也具有很大的能量,柔能克刚是厚积薄发。
滴水之所以能穿石,在于经年累月连续不断的腐蚀、敲打冲击着石头。
那些能量如果一直保存积累下来,就可以直接断石而不是穿石了。
再次,老子提倡“绝圣弃智”,并不是实行所谓的愚民政策,让人民没有文化方便统治,而是说让人民不要把智巧用在虚伪、欺诈、偷盗等对他人无益或有害的事情上,要人民保守初心,不互相欺骗、以邻为壑。
老子提倡“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牗,知天道”,也不是否定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而是看到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从个人身上可以看到人所共有的东西;对周围事物仔细观察,就可以领悟到天道。
总之,老子的出发点在于回归自然,自然而然。
当然,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各人对于《道德经》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是一件善事。
各人可以各需所需、各有所悟,这才是一本优秀的著作应该具有的特点。
我通过仔细研读《道德经》,尤其是其中的“上善若水”篇,得到了很多的人生感悟,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要奉献社会,帮助他人,虚怀若谷,不断进步,以此实现人生的价值。
“水善利万物”正如我们要时时刻刻准备帮助他人。
水之就下,告诉我们要虚怀若谷、保持谦虚。
水能利万物,告诫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品质、品德与能力,以便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会想为而不能为。
第二,要认准目标,锲而不舍。
水无论如何运动,总有一个不变的目标,就是向下。
不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周围地势如何,它都不改其志。
水总是在不停地运动,一刻也不会静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们在认准目标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努力,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
第三,要不与人争,默默奉献,不受周围环境所引诱,洁身自好。
现代社会是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不争就会被别人抢走,然而当一个人具有别人无法代替的
才能或者影响时,别人无论如何争都只是徒劳。
水洗涤万物,静则清澈透明,人也应该如此,学会包容,厚德载物。
第四,要学会反向思维。
老子善于看到事物的反面,如柔能胜刚、弱能胜强。
当我们遇到一些问题时,如果从正面很难有所突破,不妨从反向思考。
不钻牛角尖,多从不同的角度尝试,问题终会得到解决。
即使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不妨先放一放,也许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现在的问题以后便自然不是问题了。
孔子说:智者乐水。
只有像水这样去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爱情、对待事业、对待家庭、对待师长、对待同事、对待朋友、对待家人、对待人生所要面对的一切,才能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和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和忧难,这才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欧阳云飞:《道德经的智慧全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5
[3]严敏:《辨析及启示》[M],成都:巴蜀书社,203
[4]雷红霞:《“上善若水”——论老子的人生智慧》[J],《文教资料》2021年15期,第98-99页
[5]胡静:《简析老子“上善若水”思想》[J],《新世纪领导者》2021年9期,第52-53页
[6]刘绵绵陈晓平:《浅析“上善若水”对理想人格之塑造》[J],《时代文学》2021年4期,第109-110页
[7]赵惠锁:《“上善若水”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年11期,第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