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及现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零陵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及现状分析
一、湖南花鼓戏简介
湖南花鼓戏的起源能够追溯到两百年前。
湖南花鼓戏创作基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表现形式采用民族唱法与戏曲相结合,湖南花鼓戏是我国最早流行的地方戏。
湖南花鼓戏按照地域包括长沙、岳阳、永州等地分为六个流派。
各个流派在具备湖南花鼓戏所有的共性之外每一个流派由于地方语言、生活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而体现出地方特色。
湖南花鼓戏最初是以民间小调和品牌歌曲为主要载体,以歌舞为主要形式。
从音乐曲调角度来看,湖南花鼓戏有300多支曲调。
从表演角度来看,湖南花鼓戏中小旦、小生与小丑(“三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小旦是扮演女主角,小生是扮演男主角,小丑则扮演剧中滑稽丑角。
二、永州花鼓戏的唱腔与创作
零陵花鼓戏,过去被通称为花灯,或名调子。
据史料记录,早在清嘉庆年间,本地的老百姓就有在节日里歌舞相庆的习俗。
后来,经过长期的交流,北方城市的祁阳花鼓灯和南方城市道县调于1951年至1952年在零陵形成了一个半音的“阴阳乐队”,这是一部新合成的戏剧,1956年被命名为零陵花鼓。
“零陵花鼓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花鼓、草舞剧和城市剧。
除了在永州境内的十一个县区的流传外,还有在邵阳、衡阳、漳州、广东、广西、贵州等部分地区,该地域分布广泛。
”
(一)唱腔分类及特色
“永州花鼓戏作为湖南花鼓戏流派之一,其唱腔可分为三个类型:小调类,走场牌子类,川调、数板类。
其中,小调类是零陵花鼓戏中最受欢迎,也是出现最多的一种类型,进一步细分又可分为两种:本土的地方小调和丝弦小调。
”本土小调的特点是采用当地语言,泥土气息浓厚,赋有较强的节奏感,唱词来源于生活,并且在民间便于传
播,因此成为永州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戏曲文化,在永州地区常见老人有欣赏此类花鼓戏剧,甚至会演唱其中的某些片段。
丝弦小调的特点是高雅端庄,能够营造动中有静,静中又带有一些活跃的气氛,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心情。
抒情的旋律与充满戏剧性的剧本融为一体。
这两种小调使用范围很广,分别在对子戏、折子戏和大型剧目中使用,使作品充满高雅的艺术性的同时又贴近群众的生活。
走场牌子类:走场牌子,就是在路上走走停停。
因此它的名称是由它的表演动作而决定的。
由于“走路”这一动作具有较强的节奏感与动力感,故所使用的音乐也是具有较强的律动感。
多数用在进场、退场、赏花等动作场景,同时在走场的过程中会加入一些舞蹈动作,以便丰富其表演形式,逐渐形成载歌载舞的观赏感和轻松活泼的艺术风格。
这些鲜明的特点使走场牌子在永州花鼓戏中成为特色的代表,成为永州花鼓戏中独特的唱腔艺术。
川调、数板类:在唱腔表现力方面,此类型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较高的戏剧化程度。
它有着非常大的容量,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表现,唱词格式灵活,因此也成为了永州花鼓戏的主体唱腔。
但永州花鼓戏中的川调与湖南花鼓戏中其他流派的川调相比,板式化程度不如它们成熟,仍然有着浓厚的调子色彩。
数板虽然不是一种唱腔形式,但它与民间流行的“莲花闹”和“顺口溜”,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不像说话那样简单自由,而是与优美的旋律,规范的节奏,有调式曲体相结合,这种艺术形式在花鼓戏中也得到了运用。
零陵花鼓戏的表演细致入微,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与戏剧性。
舞着手帕,小丑挥着纸扇,短短的矮步,绕着旦转圈,互相对唱的方式,非常生动活泼。
永州花鼓戏在其唱腔上有着各式各样独具特色的特点,可以通过不同行当来对其进行分析。
比如:小旦的花舌腔,在地方民歌和戏剧中常见,俗称“打花舌”。
在名段《放风筝》的后曲精妙地引入花舌腔借之表现风筝在空中飘忽不定的画面,给人一种自由的联想,滑上滑下的花舌腔对表演者的演唱技巧是一个较大的考验。
见谱例1:
小丑的疙瘩腔,所谓“疙瘩”就是在唱段中,常常用来表现小丑的幽默性特征。
疙瘩腔的特点是唱腔跳跃、一字多音、音符与音符之间都要有小小的停顿,同时伴有丑角表情、身段的配合与“疙瘩”極为默契。
花鼓戏安童调《张三吃醋》中第二句“要到妹子家中去走一程”的“程”字就可以听出每个音之间明显的停顿感,这就是典型的小丑疙瘩腔,用来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的喜剧形象。
小生的阳搭子腔,通俗地说就是演员在一句旋律中需要用真假两种声音切换着演唱,视剧情的需要,有些音先真声演唱一部分,随后突然出现高八度的假嗓演唱。
(二)创作特色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零陵花鼓戏逐渐从歌舞形式演变为综合形式的歌剧。
比如唱歌,阅读,做,演,以及反映劳动生产,婚姻和爱情,以及其他社会生活。
身体和形状的表现来自纺纱和编织。
在日常生活的布工,耕地,采水和砍伐木材等国内劳动和野外工作中,运用精练和艺术处理,用手、眼、身、腰,台阶和道具逐步使用形成,而且特征非常明显。
从古至今,每个年代都有流传下来的作品,有20世纪60年代的《柯山红旗》,70年代的《渡口把关》,80年代的《养蜂人》《响姑》,90年代的《野坳谷》。
零陵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传承人李海明老师的代表作品《霓虹灯下的哨兵》《皮秀英四告》《双盘花》《打赌》,零陵花鼓戏团队黄志华老师的《画龙点睛》,零陵花鼓戏团队秦满凤老师的《红株女》《柜中缘》等。
其中《双盘花》创作于2017年,《打赌》创作于2018年,是两部极富代表性的现代作品。
取材上两部作品与新时代主题紧紧相扣,凸显了在创作上的推陈出新。
《双盘花》开始讲述了剧中名叫“金花”的女孩看上了种花养花的“花九崽”,花九崽人老实,做事踏实心不花,金花则勤劳、善良。
两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含蓄,纯洁的爱情故事。
后半部分是“花九崽”与姐妹双花“金花”“银花”盘花的有趣情景。
此作品在取材上结合时代背景,宣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憧憬。
作品《打赌》采用新时代热点话题“扶贫”作为创作背景,讲述了剧中的“盘老好”
被安排一对一帮助剧中“黄慧英”脱贫,由于年轻时与黄慧英处对象,因此扶贫这事遭到家中妻子的反对。
剧中“桑支书”了解到情况后,亲自去到盘老好家中进行沟通,其间与盘老好打赌,桑支书信心满满地对老好妻子进行疏导,对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与影响力进行详细解释。
经过桑支书的细心沟通,最后老好妻子同意并支持盘老好配合扶贫工作。
从作品的旋律上看,两部作品秉承了花鼓戏的传统,朗朗上口,旋律平缓,句尾常使用一字多音的创作手法,衬词衬腔的巧妙运用,使作品更富有活力,更具特色,比如作品《双盘花》里多次出现的“哟依哟”“哪嗬依嗬嗨”“哪依哟”等。
同时在旋律的装饰上有了大胆尝试,颤音、倚音等装饰音的使用,调式的转变,节奏的变化,情绪的变化等。
使旋律与剧本更好地融合,更形象更生动地表达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三、零陵花鼓戏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一)零陵花鼓戏的发展现状
要想对零陵花鼓戏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那么就要对当地的戏剧团进行了解并进行实地调查。
永州花鼓戏剧团是永州市唯一的花鼓戏专业演出团体,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记录零陵花鼓戏发展过程的较为直接的单位。
建团近六十年来,在历届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曾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创作过多部在省里极具影响的作品。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零陵花鼓戏的继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这些挑战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大众审美品位的变化,以及专业人才的缺乏。
文化审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文化产品消费方式的变化等。
在这样一个现代化时代,零陵花鼓戏剧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较为突出的是专业表演人才流失,缺乏创意人才,管理模式滞后,歌剧内容缺乏创新元素,继承方法落后,资金严重不足。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后继无人导致内容陈旧,创新乏力。
创造性地改造零陵花鼓戏面临的生存危机,将其艺术生命和历史文化价值延续下去,是我们时代的责任。
(二)对零陵花鼓戏未来的展望
在这个多元化文化发展的时代,我国文化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对于“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要求我们对于民族民间文化加以重视,戏曲音乐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与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将本民族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是新时代每个人的重要任务。
首先,从事文化发扬与传承的工作人员应注重少众文化的挖掘并加以保护。
可以采取各种形式的比赛或展演寻找优秀人才,加以培训。
相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政策与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其次,“在如今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我们应当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优势,使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浪潮中找到新的发展突破口”。
例如,在网上设立零陵花鼓戏专题网站,让更多人方便快捷地了解到零陵花鼓戲,并做出一定艺术形式的创新,如将花鼓戏的唱腔配以流行音乐的元素,加入流行编曲的方式大胆地尝试;花鼓戏中故事的剧情制作成动漫等更能被大众快速接受的形式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等;再次,可以利用当今流行的社交平台——微信,进行相关宣传。
通过微博公众号,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零陵花鼓戏知识。
再有,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道路上起关键作用,因此有必要进行“戏曲进校园”类似活动,以及开发专门的零陵花鼓戏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教案、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打造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传统艺术依托教育进行传播和发展。
结语
零陵花鼓戏是中国戏曲园林中的一朵奇葩,在戏曲舞台上熠熠生辉。
它为零陵人的生活带来无限乐趣,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
对中国优良文化和道德文明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项值得保护、爱护和推广的宝贵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是值得我们保护的精神家园。
零陵花鼓戏在发展的道路上应当是推陈出新,在保留优秀、有价值的传统的同时,不忘紧扣时代进步的发展主题,与时俱进。
不单单是零陵花鼓戏需要我们这样去发扬、去保护,对待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都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传承与保护原则。
注释:
李红竹.永州花鼓戏唱腔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李芷汀兰.永州花鼓戏与长沙花鼓戏音乐特点的比较研究[J].当代音乐,2017(09):76—79.
向章元.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与创新发展研究[J].北方音乐,2018,38(17):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