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经典写锦绣文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艺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早在古代就已经有国学这个名词了,在先秦之前,学校都是国家设立的,只面向贵族子弟招生,从孔老夫子开始,有教无类,得天下英才而育之,那个时候,老百姓的孩子才有资格入学读书,各个时代对学校有不同的称呼,最初的时候称为序或庠,后来称学宫,再后来叫国学,所谓的国学就是国家设立的学校。

从什么时候开始,明确将国学指传统文化呢?应该是从新文化运动以后,自20世纪20年代西学东渐以后,为了与西方学说区分开来,很多有识之士明确提出了国学这一概念,所谓的国学是指古代的一些思想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综广博,为我们留下的国学经典达六万多部,这些国学经典历经岁月洗礼,传承不衰,成为我们学习国学,提升修养,扩展视野的最好读物。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外表“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心有东西,外在就有厚度。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精神的需求,精神需求的精华都在经典里。

几千年来经典不异,不异就是不动摇的意思,是因为它的丰富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比拟的。

有句顺口溜概括了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一怕古文,二怕周作人,三怕写作文。

中小学阶段,学生刚进入一个写作的入门阶段,有的学生喜欢写作,有的不喜欢写作,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

怎么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把写作当作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习惯,光讲写作技巧是不够的。

写作其实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写作对于大众来说,很实用,也很需要,写作是日常表达的工具,比如,发个微信朋友圈,QQ中发个日志,将今天的见闻、感受记录下来,在黑板上写个通知,等等。

写作还能锻炼人的大脑,使人思维缜密,对人脑开发是很有益的。

为什么跟着国学经典学写作,古代的优秀篇章如碧空星斗。

古人曾说:“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

”所以我们让孩子们学,就要学习最好的文章、最好的笔法。

如《易经》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被尊为六经之首,其中有很多语言我们依然在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熟读国学经典,能够帮助孩子们明白修身立德之道,学习为人处世道理;丰富文史知识,拓展学习视野;加强文学修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与写作能力。

比如“四书”之一的《大学》,是儒家最核心的经典,是修德入门之学,古代的人想要成人成才,先要从学《大学》开始,全文文辞非常简约,只有一千多字。

但内涵深刻,每一句话都是经典,都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影响深远。

内容有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中考对于传统文化知识考察的分数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怎样让孩子爱上国学,喜欢国学?其中有个方法就是:听故事,学国学。

经典是鲜活的历史故事,所有的智慧都经过故事的演绎而被后人喜闻乐道。

文史不分家,文学和史学是两门基础学科,而史学当中无非就是对中国古代朝代、人物、历史事件的一个综合描述,先秦诸子百家的典籍,也主要依托于此。

里面有很多小故事,都是古圣先贤给我们讲述的。

我们能像讲故事一样,把这些古圣先贤的故事告诉给孩子们,让他们了解中国古人是怎样想的,是怎样做的,这对孩子们的启发和帮助是非常大的。

比如二十四孝的故事。

孔子、孟子的故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比如《声律启蒙》中有一段:“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现代民谣歌手赵传唱的歌曲就是这段内容。

国学经典是可以唱的,中国古人的读书方式和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古代的诗词歌赋都是可以唱的。

这些国学经典都是非常有营养的,如果想让孩子提高作文水平,提高文学修养,仅仅读课内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声律启蒙》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都是押韵的,而且都是以对联的形式呈现的,也包含了历史典故,“颜巷陋”,指颜回,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经常表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叫颜巷陋。

阮途穷是谁呢?阮籍,竹林七贤之一,生性豪迈,放荡不羁,经常驾车,车上载着酒,实在走投无路了,就大哭一场,然后再回来,这是阮途穷的故事。

细读下来,这些国学经典里边,不光文采斐然,而且内涵丰富,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历史人物等都有所涉及,细读收获是很大的。

读经典,当然不仅仅只是读背,还要为写作做准备,课上我们复习了墨子的《非攻》,先一起读,我一句,学生们一句。

“有没有什么发现?”“有些句子反复出现!”有孩子回答。

“真棒!短短的两段话,有哪些话反复出现?找一找,画出来。

”找,划,读。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强调!”有个孩子回答。

“很好!是的,以后我们写作文,也可以用这种反复的写法。

”这样日积月累的渗透,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是很受益的。

写作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首先要广泛地阅读,阅读传统文化的经典名篇,细细地体味,我们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大脑。

中国古代诗人喜欢写秋天,一般都写成悲凉、寂
学国学经典写锦绣文章
关永红
(济南育秀中学)
(下转第43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41页)寥、萧瑟的,一叶飘零,百花凋谢,大雁南飞,没有春天的欣欣向荣,夏天的热闹喧闹,是悲凉萧瑟的,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但唐代诗人刘禹锡写得非常不一般:“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天一只仙鹤振翅高飞,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景致非常开阔,看了之后让人觉得无限的舒畅,万千的诗情画意都涌现出来了。

景致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作者的心情,同样是秋天的景致,但是心情不一样,这也是文章最大的魅力所在。

我们也学会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都是帮助自己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的,不同的人写出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深刻。

2016-2017年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取得巨大成功,激起了老百姓对中华诗词的热爱。

观众达到11亿多人次,百人团中,有古稀老人,也有学龄儿童,有硕士博士,也有工人农民,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他们对中国诗词的热爱,确实令人感动,也说明中华文化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在品读古诗的过
程中还能学到不少的修辞方法、写作方法,可以活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去。

从诵读到理解再到最后的品味意境,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

这样生动感悟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益处。

写作的本质是表达与交流,写作的目的是陈述事实、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伯华在武汉的一次名家论坛上,进行关于青少年写作的讲座,曾经说过:“作文写作无模板,传承经典很关键。


多向先贤学习,读国学经典。

中国文联主席王蒙曾经说过:“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传统文化的经典,我们学习国学,是为了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当今的科技时代,用传统文化充实自己的大脑,丰富自己的大脑。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涌现出不可胜数的文豪巨匠,流传下浩如烟海的名篇佳作,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国学经典是上下五千年圣贤们对大自然生活观察、洞察、体察而写出的体会,回溯源头,传承命脉,让学生吸取国学智慧的营养,自然会卓尔不凡。

•编辑李博宁
第一二课——
—《散步》和《秋天的怀念》,牢记像那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写的是顺叙,又举了两个常见的倒叙式的开头——
—“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张照片,每次看到他,就如同见到了我最好的朋友丽丽”“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并且把“顺叙、插叙、倒叙”三字的“叙”用红色粉笔板书出来。

有了具体的例子,学生一比较,就深入地理解了“插叙”,为了防止学生混淆其他概念,我又追问了学生“你们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会回答‘插叙’?”让学生彻底明白插叙是“记叙的顺序”之一,像这样一节课就弄懂了“线索”和“插叙”两个问题,这样教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绝大部分同学在课外阅读时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准确地判断了。

三、联系迁移,提高能力
《论语》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看看数学课的课堂,几乎每一节课数学老师都会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再引入新课。

这是因为许多新的知识都是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或者拓展而产生的,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语文课当然不会像数学课一样每节课开始就复习旧知,但是语文课要让学生快速地阅读理解、深刻地记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比如七年级下册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读第2自然段时问:“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描写百草园内的景物?”学生想不起,教师就可引导联系学过的朱自清的《春》描写“春风图”时运用了“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学习《社戏》的“月夜行船”部分,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忆这两篇文章中的“调动多种感官写景”的方法,有了这三篇文章对“调动多种感官写景”的理解,学生对“调动多种感官写景”就有深刻的印象了。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随时联系旧知,还要注意将所学及时运用,即知识的迁移。

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新闻两则》,我把教学重点定为“了解新闻知识,记住新闻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我教学时就没有一则一则地教,我事先安排学生进行预习,课堂上先由学生展示他们对新闻的了解。

然后我抓住新闻的结构特点,从“标题”到“导语”到“主体”,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理解。

理解标题时,我让学生读两则新闻的标题,说出标题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学生概括出是“谁做什么”的格式,然后我又找了两张《永州日报》,选了这样几个标题:“江永女书挂牌上市”“湘粤边城嬗变——
—蓝山县城扩容提质走笔”“道县秋冬造林将新增4万亩”,学生又由此概括出有“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的格式,最后我又要学生马上做《学法大视野》第一课中的“综合运用”的12题“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13题“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

教“导语”,我就让学生读第一则新闻,要他们判断哪几句是导语,很多同学都找到了第一句,也有同学说第二句也是,我就追问:“为什么第二句也是?”由此,我引导学生概括出导语应该包含“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及结果”,告诉学生包含了这些要素的一两句或一二段的就是导语,再让学生看第二则新闻,又看拓展阅读《第十三届奥运会在伦敦开幕》,学生依据概括出的方法很快就找准了导语。

参考文献:
[1]马孝雨.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
[2]方健.初中记叙文写作导写的教学探索[D].闽南师范大学,2013.
[3]薛丹.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难点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编辑李博宁
43--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