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二(2019年新编)第二单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标要求】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让学生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2、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生产工具进行比较分析,强化时空观念,提升历史解释能力,体会各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各具特色,突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多元特点。
【时空坐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
难点:认识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内容】
知识点01 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1)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表现
(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民间广泛使用。
(4)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3.畜牧业生产工具
古人用圈厩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微点拨】翻车与筒车的区别
翻车与筒车都是古代灌溉工具,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翻车是靠人力踏动,筒车是靠水力冲动。
【知识拓展】
西亚、北非和欧洲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较早。
这里是农业最早起源的地区,以后又最早出现金属器,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思考点: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发展的?
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②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③灌溉工具的进步提高了灌溉效率,保障农业用水。
【知识拓展】古代农业工具的演变
【思考】西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原因?
①赫梯王国铁矿资源丰富;
②靠近海边,利用海风吹动鼓风机,将温度提升到冶炼铁矿石的程度。
【总结提升】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
春秋:出现铁犁牛耕
战国:铁犁与牛耕相结合
西汉:犁壁出现,牛耕得以推广
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定型
【知识拓展】春秋时期铁器的出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铁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铁器的出现,加速了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对江南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
3.铁器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春秋时期思想和文化的发展。
4.铁器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程,推动了春秋时期各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总之,铁器的出现推动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国家的过渡,促进了春秋时期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粮食产量,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知识点02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①实证了《机妇赋》中描绘的纺织工具是存在的。
②是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
③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
2.陶瓷工具
(1)主要工具:坯车、匣钵、支钉等。
(2)表现
①新石器时代:人们大量使用陶器,(仰韶文化)彩绘陶器,(龙山文化)“蛋壳陶”。
②东晋南朝时期:南方陶瓷业有了明显进步。
③唐朝:唐三彩(陶器)。
④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汝、哥、定、官、钧)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⑤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制瓷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金属冶炼工具
【总结提升】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发展历程表
【微点拨】提花机
提花机作为一种纺织工具,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
据考古证实,从河南安阳殷墟墓葬铜器上保留的丝织物痕迹来看,不仅有平纹组织的绢,还有提花的菱纹绮。
这说明,我国早在商代就出现了提花机。
一般的织机只能织出平纹的织物,带有复杂花纹的织物只有提花机才能织出。
知识点03 劳作方式的发展
1.集体劳作
(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集体所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奴隶集体耕作
2.农业家庭式劳作
经营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
(1)原因:
A、经济: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
B、政治:诸侯国为顺应时势进行土地私有制改革,更推动小农经济大量产生;
(2)内容:
A:结构: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B:地位:长期处于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
C:特点:
①自给自足性②分散性③个体脆弱性和整体稳定性④落后性⑤封闭性
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和脆弱性。
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地位: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
积极:
①保证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发展,为国家提供赋税。
局限:①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②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③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3.农业庄园式劳作
(1)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2)表现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总结提升1】中古时期的欧洲庄园
(1)兴盛:9-13世纪是西欧封建庄园兴盛时期。
(2)性质:一种封建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西欧中古时期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基层经济单位。
(3)特点
①土地构成: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这就决定了庄园的土地被划分称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
农奴份地的所有权归封建主,农奴的子弟在继承份地时要向封建主缴纳继承金。
②劳作方式:封建主派管家监督农奴耕种,并在庄园上修建仓库、马厩等,备有耕畜和一些农具。
③分配方式:自营地上的收获全归封建主,农奴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持生活。
【总结提升2】东汉——魏晋南北朝庄园劳作方式
原因:豪强地主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为其耕种土地,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特点:
①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纵容政策;
②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土地兼并的危害,战乱时期可使失去土地的农民依附于地主得到生存空间;
③容易产生地方分裂割据;
④农民依附性强,地位低,劳动具有强制性
⑤自给自足,市场性弱,不利于经济交流
4.手工业家庭与作坊
①产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②经营方式:个体农户的副业劳动
③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④产品分配: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进入市场,但数量很少
⑤评价:稳定小农经济有一定作用;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
5.私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①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受摧残。
②隋唐时期: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③两宋时期: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④元代时期: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
⑤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特点:
①民间私人经营,由较大的主动性。
②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③产品按照市场需要进行生产,在市场流通。
④劳动者由较多人身自由,由一定报酬,劳动积极性较高。
(3)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①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②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冲击。
③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重税。
④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冲击巨大。
【总结提升】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1)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的标志
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纺织业中。
(3)特点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政策不利:“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市场狭小:自然经济使国内市场狭小,“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开拓。
③旧经济观念的影响: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商人买田置地或供后代读书科举,影响工商业的发展。
④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
6.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概念: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
“工商食官”
(2)特点: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供官府和皇室使用。
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分工细致化、
专业化的特点。
(3)发展:从商周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4)弊端:
①官府提供原料,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
②大多采取强制劳动手段,不能调动工匠的积极性。
③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④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容易失传。
【总结提升】手工业三种形态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材《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第5课,主要涉及两个学习要点: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第一子目探讨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对生产方式的影响;第二子目重点探讨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教材的文本表述与材料研读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课外材料,有助于在叙史见人中凸显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在材料研读中渗透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唯物史观。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经过高一《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对于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与世界性影响的概貌已有基本了解,而且工业革命的影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此问题的探究有一定的兴趣。
但本课涉及的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努力化繁为简,努力将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研读史料、小组讨论中理解主干知识,感悟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并结合2017版新课标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2.通过讲述工业革命中的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传入中国带来的经济、思想观念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全球联系增强的巨大作用,初步体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难点:工业革命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
导入新课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讲授新课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生产方式之变: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一)机器大生产
1、背景:
①生产专业化: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②工业革命的推动: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
2、影响: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二)工厂制度
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1.概念
工厂——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
是工业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度——资产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
【探究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工厂制度有哪些特点?
材料一:1866年,他(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
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
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
织布大行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三千人。
棉花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
棉花弹过六七遍,则白如雪,柔于绵矣;又以轮纺,而精如丝,细于发矣。
染处各色俱备,入浸少时,即鲜明成色织机万张,刻不停梭,亦神速哉! ——《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
材料二:……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提示:
特点:①生产资料集中使用。
②雇佣工人集中劳动。
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④分工细致协作高效。
⑤使用机器流水生产。
⑥生产社会化程度高。
⑦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2.特点
根据教材p24-25,提取信息,工厂生产的特点。
①时间:倒班制(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②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
③生产:流水线(协同劳作、工厂主监管)。
④原料: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探究二】手工工场与工厂制度的区别
3.影响
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剧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4.扩展——工厂制度引进中国
(1)表现:
①官方——洋务企业:
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②民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世纪末,张謇、范旭东等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开办工厂
(2)意义: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探究三】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经济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上: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寻求民主、共和、独立之路。
思想文化: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中国迈向近代化。
过渡: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1859年
二、生活方式之变——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积极影响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生活空间。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3.促进了乡村的改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和人们的眼界开阔。
4.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守时和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生活节奏加快。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近代教育体制形成),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二)消极影响
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生态环境恶化;城市问题突出
解决方案:
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的自我改革(民主化、社会保障制度等)
【典例研析】(2017·全国·高考真题)根据表格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答案】D
【详解】对比表中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可知工人工资水平提高速度赶不上国民总收入增加速度,说明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D项正确;依据表中的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赶不上国民总收入的增长,且1755—1797年甚至没有增长,所以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增长,排除A项;表中涉及的数据变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不是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排除B项;工人工资在1797—1835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有明显改善,排除C项。
故选D项。
第六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教案
➊教学目标
一、了解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分析其作用
二、掌握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三、了解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理解其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➋教学重难点
一、本课重点: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意义
二、本课难点:理解人工智能技术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➌教学过程设计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战后至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1)1946年美国军方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用来计算弹道)
(2)1969年美国军方建立军用网络;后演化为互联网,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
2、人工智能技术
(1)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
(2)鼓励各领域智能化,是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3、航空航天技术
(1)德国在二战末期研制成功喷气式发动机
(2)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3)1961年苏联成功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航天(加加林)
(4)1969年美国成功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登月(阿波罗11号)
(5)1971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
(6)1981年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7)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003年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成功;2011年成功建成中国第一座空间站“天宫一号”
(8)进入21世纪以来马斯克的美国太空探索公司相继开展星链计划、火箭回收技术、龙飞船货运技术和星际飞船计划
(9)航天技术对当今世界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4、海洋技术
(1)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深海研究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就首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
(2)2020年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10909米深)
5、核工业(仅作了解)
(1)1945年美国首先研制成功原子弹
(2)1952年美国首先研制成功氢弹
(3)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第一座核电站
(4)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6、生物技术(仅作了解)
(1)20世纪初人们已研制成功疫苗和血清
(2)二战后西方科学家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3)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4)1997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
(5)2000年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
7、新材料技术(仅作了解):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8、补充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原因:科学理论的发展与战争的推动(二战、冷战)
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1、积极方面
(1)更多依靠现代科技革新实现生产力飞跃发展(知识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崛起)
(2)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3)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
(4)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
(5)当今社会已经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虚拟时代、数字信息时代
(6)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社会思想形成多元并存的状态
2、消极方面
(1)导致信息泛滥,个人隐私受到威胁
(2)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环境,使部分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3)网络安全与网络犯罪问题严重
(4)核武器与核污染时刻威胁全人类安全
(5)人工智能、克隆技术所带来的人类伦理问题
➍当堂练习
1、20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有( D )
①优良品种育成推广
②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③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④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美国国防部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估计,苏联在计算机电子学方面比美国落后十年,在电光敏感器、机器人技术、信号处理、通信技术等许多第三次科技革命最重要的技术领域,苏联也处于落后地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当时苏联( A )A. 科技发展受到冷战制约 B. 经济体制决定了技术革新
C. “新经济体制”收效甚微
D. 科技进步依赖重工业发展
3、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是( C )
A. 美国
B. 俄国
C. 苏联
D. 英国
4、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
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
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判断。
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
”这直接说明( A )
A.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B.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 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 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5. 1990~1995年,全球移动用户以年均5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电子邮件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整个世界通过空中联系在一起。
这反映出( C )
A. 信息革命在全球迅猛展开
B. 新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
C. 科技推动经济全球化拓展
D. 人类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➎板书设计
➏课后反思
一、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
二、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
三、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