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德育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科的德育教学
语文学科的德育教学
德育为先,德育为本,德育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绝对的地位。

所谓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其作用是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整体工作起着导向保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断地提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并使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将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很多,除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劳动、社会实践,环境的优化以及课内外活动外,各个学科的教学更要渗透德育思想。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从而达到学科德育在学科中完成德育和智育的统一。

在学科教学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思想和道德情操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起到推动作用。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有浅显的认识。

一、提高语文教师基本功的修炼。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还需要磨练内功。

语文的特性是工具性,它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精髓运用文字记录并传承下来,大部分经典如四书五
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中德育思想性非常强,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学习并进一步传承下来。

语文教师则是传承者,唐代韩愈已经在《师说》中明确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其中的传道放在首位,那就是要求师者应以传道作为根本。

而大多数语文教师却将授业作为主旋律,单纯去传授知识,强调语法,苛求释解,实际上这样就大错特错了。

当我们读到经典《大学》开篇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目的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的思想。

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现实的要求,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是我们达到的终极目标。

在语文课本中,大多数篇章思想性很强,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直接从文字中体现德育思想,有些文章虽没有直接点出但在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有些文章也可以通过拓展延伸到德育思想上。

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有可挖掘的德育要点,而这种挖掘渗透不是受教育者而是语文教师。

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上应该有深度,又外延地寻找德育内容,再通过教学感悟形式传授感染学生,让学生慢慢融入思想,再转化成为内因——自主行为实践,形成良性循环,那么中华民族的精髓——道德品质,才能得以延续。

语文教师担负的不仅仅是教书的表层任务,更重要的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语文教师要提升内功,修炼自我,以更好的达到我们的最终目标。

1、语文教师要不断补充中华经典。

浩渺的中华经典,能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心胸,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以智慧。

这样更有利于德育思想的渗透,让学生的言谈举止落落大方。

作为语文教师接触博大精深的国学
经典并不多,利用典籍旁征博引更是少之又少。

教育学生缺少根的东西,很难达到教育深层次效果。

语文教师学习经典为了更好与课程有机的统一,高效的配合。

课文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情感、道德、文学性具佳,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经据典,不仅能达到知识的吸收,还有精神上之所得。

这样学生对于老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也是促进学生德育良性发展的很好契机。

教师不断地学习经典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来营造更好的德育氛围。

2、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

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哪一类受众群体,孩子的身体和身心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不同阶段的学生,有各自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标准,作为语文教师不能盲目的拔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应该符合孩子的特点。

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简短的小故事,蕴含着简单的道理,教师不要人为的拔高;高年级课文文章篇幅较长,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实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拔高,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孩子的个性特点,超出了学生接受的范围,思想感情缺少了认知,就更谈不到德育渗透了,这样学生就把最朴素的情感丢掉了。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德育没有了根据,没有落实,把学习课文单纯的局限于学习知识点上,灵魂没有升华,达不到德育目标,德育徒劳无功。

3、语文教师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

语文教师渊博知识,固然能吸引学生,但是自古以来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

语文教师身教在教育教学中是最好的榜样,起到示范作用。

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学生。

加里宁说过:“一个教师必须好好的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处
于最严格的监视之下”。

马卡连柯也说过: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学校集体讲话,参加活动,教师形象凸现出来,学校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却做不到,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间,日后语文教师再要求学生做时,学生也做不到。

教师还不清楚孩子为什么不听自己的话,殊不知,你的言行已经影响了学生,这就是所谓的上行下效。

语文教师平日所讲和平日所做一致,带动所教学生的道德情感是无法估量的。

教师作为成年人,认知绝不是语文课堂所教的一节课,而是你教学的方法,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如果语文教师将自己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渗透于语文教学中,那么学生会收益匪浅。

二、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达到高效。

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为了渗透德育而渗透,应该是悄无声息地将德育思想及行为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的头脑中,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

这样智育同德育就会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作用影响是很大的。

(1)爱的情感是德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德育思想的正能量。

高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道德水平,想象力以及情感特点都较中低年级高出一截。

以小学六年级为例,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每一章每一课都渗透出人类之大爱:既有对自然地爱,又有动植物的喜爱,也有人与人的关爱,更有对祖国无限的热爱。

这样就提供德育渗透的环境,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发现爱,感受爱,理解爱,实践爱,把爱回报于他人,家庭和社会。

《山中访友》一文是六年级开篇文章,李汉荣先生对山中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浓浓的喜爱之情。

通过教学让学生有感知,有体会。

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老朋友,并把山中动植物赋
予了人的特点,让动植物通人性,通灵性。

山中一切仿佛在与我窃窃私语,谈天说地侃侃而谈,更有甚者为我唱歌、吟诵,字里行间无不充满对每一个事物的喜爱之情。

语文教师抓住的情感,推而广之引导学生,山中的一切默默地为我们做出无私的奉献,我们难道不去喜欢他们,爱护他们吗?也希望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喜爱之情,爱护他们,保护他们。

《詹天佑》一文,开篇点明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一上来就把本文的感情基调定下来,他的才能为了突出他的爱国。

詹天佑心系祖国,才接受在外国专家看来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他的言行,思想无不渗透我们的德育思想。

他要为国家争气,不再受外国人的欺压,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他身先士卒,一丝不苟,持之以恒,这些不都是德育思想吗?不都体现德育观点吗?语文教学中教师由对一个人的敬仰上升到对祖国的至高无上的情感上,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詹天佑的知识:耶鲁大学毕业后放弃优厚条件回国;主持修筑中国天津到塘沽的铁路等等。

这样情感又一次提升,达到德育的效果。

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季羡林的《怀念母亲》等文章都蕴含着深沉、博大的爱。

只要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时做个有心人,那么德育情感必然会随风潜入夜般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2)运用积累,巧设谜团,渗透德育。

语文学习的形式有很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积累就是其中的方式之一。

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

从学生的角度审视,积累阶段就像是在人生的画布上涂抹底色,不在于一形一态,不拘于一招一式,重在民族语言色彩的浸润,为学生终身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积累的内容要能净化学生的心灵,有很多的德育思想蕴含其中。

文圣欧阳修之所以成为宋代文坛领袖;周恩来之所以能用他的睿智让西方记者哑口无言;达芬奇之所以堪称世界奇才------他们的成功皆与丰富的积累有关。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语文教师教学,应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更要注重把德育思想传给他们。

例如《匆匆》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让学生知道时光易逝,应抓住时间,好好利用时间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通过首字连接的方法开头教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逆量情驹如年高破
之齐逸过指老德血
交观致隙掌成劭流
每个成语的第一个字连在一起,就是岳飞《满讲红》中的一句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同时这句话又是一个谜面,打《红楼梦》中的人物——惜春。

这样积累词语与文章内容结合在一起,不但很好的与文章内容整合,更重要的是这样教学会使德育渗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累设迷不但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提升,同时学生学习兴趣也在提高,里面蕴含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的融入学生的思想。

这些小小的尝试会给我们的德育带来生机,带来希望。

语文教师多去发觉,多去开发,让新的尝试成为教育的契机,成为德育的阵地。

(3)语文教师要学会创造,将德育深化。

作为语文教师,通过教学的环节既要把知识传给学生,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又要能培养学生的品行,达到德育渗透之功效。

为此教师应开动脑筋去教学。

可以把相关的内容进行创编:例如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横戌点戍戊中空,一横一瞥那念戎。

”记住词性十二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把课文谱上曲子唱给学生听,这样既能陶冶学生情操又能让学生记住文章内容,学生课上思维活跃,每一节课都能很好的把本课的内容掌握和吸收,这样学生就乐于上语文课,更有利于德育思想地渗透。

学习诗歌时,可以写诗:“自古勤俭为美德,近雷一袜多补丁。

血汗生钱不容易,多奢又有何所营?”这首诗教育学生要勤俭节约。

“昨日一睹三国风,往日憧憬在眼中。

嘶杀喊叫留心底,人类何时得安宁。

” 这首诗教育学生要热爱和平,同学之间要友好和睦。

“星星几棵草,独竖天地间。

一朝野火夕烧尽,点点几多愁。

回转身首望,却见花枝展。

野火虽烧燎原尽,却砺万物新。

” 这首词告诉学生要有奉献精神。

语文教师把知识无形的传给学生时他们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创编内容的思想和灵魂。

看似表层授业,实质是语文教师在传道。

这就是契机,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那么教师才是有思想的人,与责任的人。

正如名言所说:“种树者培其根,育德者育其心。

” 语文教师教学时经常有意识培养,还愁达不到德育效果吗?
三、语文教师要努力推而广之,大力弘扬。

语文教师引用学科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育德场所,这些是德育过程的一部分,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在德育方面有所得,那么课外延伸非常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要形成一个好习惯需
要21天,那么除了课堂渗透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巩固加深方面一定要有课外延伸拓展,否则达不到育德的效果。

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内容变成课下积极的活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方面,不但要有学科知识上的内容,而且要有德育方面作业。

学生的作业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还要体现在行动上。

学习《穷人》一课后,学生知道桑娜和渔夫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语文教师可以留帮助身边的有困难的人,虽然说我们不用吃苦,但周围有困难的人还是有的,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学生都要伸出援助之手。

阅读《悠悠寸草心》文章时,名牌大学生在社长的要求下为自己的母亲做点什么,大学生从中感受到母亲为自己奔波劳碌实在不容易,要好好孝顺自己的母亲。

语文教师可以留在家里为父母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作业。

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把课堂德育渗透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与情趣。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这样就把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思想渗透到教学以外的延伸活动,德育效果会大大提高。

也可以说通过推广延伸就是为了加深培养学生的德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就是育人。

如果语文教师将自己所讲的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推而广之,大力弘扬,那么学生会受益终生的。

泰戈尔在他的《飞鸟集》诗中这样写道:不是锤的敲击,而是谁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势头变成美丽的鹅卵石。

这句话足以证明语文中的德育思想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语文教师抓住这个主渠道,那么德育这朵奇葩必然绚烂无比。

更多相关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