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
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
农作物品种需要多代繁育才能最终育成新品种,为缩短育种周期.我国多省农业科研院所、种子公司都在海南省南部建立了水稻育种基地,每年10月底,全国各地科研人员抵达海南开始田间育种,4月底回到本地试验田试种新品种并评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选择海南作为育种基地,主要因为()
A.热量充足B.降水丰沛C.技术先进D.生态环境好2.科研人员选择10月底到次年4月在海南育种是因为()
①气象灾害影响小①农闲期时间充足
①多晴天利于育种①育种、试种时间对接紧密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为研究森林雾特性,科学家选择了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样地和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地,对两地森林雾的发生频率与时间分布特征进行统计。
下图示意两处样地森林雾不同时间发生频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雾相比,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雾()
A.日持续时间长B.季节分配均匀
C.多发生于干季D.多发生于正午
4.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雾的形成条件主要是()
A.植物蒸发旺盛,水汽充足B.大气热量散失,气温较低
C.海洋气流深入,水汽充足D.锋面系统控制,大气稳定易贡盆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区北缘,是一个宽阔的河谷盆地,谷口狭窄,谷坡陡峻,谷底海拔2000米左右,研究人员观测到谷坡上有明显的风,受其影响,谷底夜间形成逆温层。
喜马拉雅山区海拔1900~2300米处广泛分布有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但该植被在易贡盆地分布存在非地带性特征。
下左图示意易贡盆地地形状况,下右图示意易贡盆地1月、7月气温随海拔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图中,对易贡盆地山坡风向,绘制正确的是()
A.B.
C.D.
6.研究人员发现冬季谷内逆温层更厚,因为()
A.冷空气强大B.太阳高度小C.夜晚更长D.大气干燥7.推测易贡盆地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分布()
A.上限海拔更低,范围更小B.上限海拔更低,范围更大
C.上限海拔更高,范围更小D.上限海拔更高,范围更大在生产工具落后的古代,石窟造像多选择易雕凿的砂岩、石灰岩体,石灰岩因良好的沉积分选性更利于造像。
我国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是一处砂岩造像,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是一处石灰岩造像。
两处石窟岩体均裂隙广布,因"水祸"破坏严重。
据勘测云冈石窟断崖上部覆盖较厚的黄土层,覆盖的黄土改变了局地水循环,加速了石窟破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龙门石窟雕凿于石灰岩体,因为()
①石灰岩质地均匀,佛像精美①石灰岩岩性较软,利于开凿
①石灰岩岩性坚硬,利于保存①石灰岩结晶较慢,晶粒均匀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9.龙门石窟破坏,主要地质过程是()
A.风沙侵蚀B.物理风化C.生物风化D.流水侵蚀10.云冈石窟上覆盖的黄土影响水循环(),导致破坏严重。
A.地表径流B.蒸发C.下渗D.降水小黄鱼为洄游鱼类,厌强光,喜浑浊水流。
越冬时多选择温暖水域。
下图示意小黄鱼分布海域地理状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影响小黄鱼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水温B.水质C.泥沙D.海底地形12.小黄鱼越冬场最可能为()
A.甲B.乙C.丙D.丁蔚县地处河北省张家口市,是典型的山间构造盆地,其北通大漠、南接雁门关,历史上是寒外游牧民族和中原政权频繁征战的地方,自然条件和战争影响了新增聚落分布,明王朝末期与塞外蒙古部族关系缓和,促进了清朝时期新增聚落的分布演化,下图示意不同历史时期蔚县新增聚落空间分布特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元朝新增聚落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B.水源C.土壤D.军事
14.明朝新增聚落可能导致()
A.城镇化水平提高B.沙漠化问题凸显
C.水土流失加剧D.湖泊面积萎缩
15.清朝时蔚县北部新增大量聚落,推测这些聚落的主导产业是()
A.农业B.牧业C.手工业D.商贸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省延安市黄土丘陵区实施治沟造地,与传统的打坝淤地相比,治沟造地重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灌排工程、道路修建,促进了农村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由小农经济向商品农业转变。
调查显示,实施治沟造地后该沟谷常住人口下降约60%。
下图展示某地治沟造地前后对比图。
(1)分析治沟造地对黄土丘陵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2)治沟造地重视坝系修复和灌排工程,说明其作用。
(3)实施治沟造地后该沟谷流域常住人口下降,推测其原因。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巴拿马是中美洲最南部的国家,人口436万,为了改变经济落后状况,巴拿马政府在巴拿马运河入海口处建立起科隆自贸区,该自贸区采用转口贸易运营模式(从各国进口商品再批发到拉美地区),与美国迈阿密自贸区共列为中南美洲转口贸易中心。
下图示意科隆自贸区区域位置。
材料二、科隆自贸区早期以仓储经营型为主,一度繁荣,后随着拉美地区陆续建立新自贸区,科隆自贸区陷入困境,之后科隆贸易区向百货街型经营模式转变,并发展起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等产业,同时鼓励其它国家前来投资办厂,建立加工基地。
(1)指出科隆自贸区采用转口贸易运营模式的背景。
(2)与迈阿密自贸区相比,列出科隆自贸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3)说明科隆自贸区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蚀平台是基岩海岸海蚀崖前部的平台状地形。
珠江三角洲平原上保留有多处代表性的海蚀平台,地质学家在西冲湾观测到有四级海蚀平台,据海洋学家勘测认定这四级平台形成于不同时期,其理由有海水影响会导致岩石颜色变深。
第2级平台上颜色较深,第3级平台颜色比较浅。
现代藤壶(生活于潮间带上部的代表植物)生长上界位于2级和3级平台之间。
下左图为海蚀平台示意图,下右图为珠江河口西冲湾内四级海蚀平台景观图(图中数据为海拔高度,其中波高为相对高度)。
(1)观察左图结合文字材料,说明右图中1级海蚀平台形成的地质过程。
(2)指出右图中的现代海蚀平台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A
2.D
【解析】
【分析】
1.
读材料“为缩短育种周期.我国多省农业科研院所、种子公司都在海南省南部建立了水稻育种基地”可知,选择海南作为育种基地,主要是因为海南省纬度低,热量充足,农业生产一年三熟,四季均可种植,因此选择每年10月底到海南开始田间育种,这样来年4月底回到本地试验田就可以试种新品种并评估,缩短了育种周期,A正确;降水丰沛和生态环境好与缩短育种周期无关,BD错误,海南省技术较落后,科研人员来自全国各地,C错误。
故选A。
2.
科研人员选择10月底到次年4月在海南育种是因为此期间台风活动减少,并且海南纬度低,受寒潮影响小,降水较少,气象灾害影响小,①正确;育种、试种时间对接紧密,①正确;海南作物可以一年三熟,四季均可种植,不是农闲时期,①错误;多晴天,降水较少,育种期可能会出现缺水的现象,①错误。
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农业技术、机械、生产习惯、食物偏好等。
3.C
4.B
【解析】
【分析】
3.
读图分析:左图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各个月份雾发生频率的日变化特征,可以看出,10-12月份,热带雨林雾主要发生在后半夜,而5-8月份,在前半夜和后半夜均有雾的发生。
10-12月份雾发生的频率显著高于5-8月份。
3-4月份雾发生的频率较低。
右图为哀牢山亚热
带常绿阔叶林各个月份雾发生频率的日变化特征,可以看出,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全年在不同时刻均有不同程度的雾发生,雾发生的频率低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雾发生的最高频率多出现在10-12月份。
同样的,在3-4月份,下午时段基本没有雾发生。
所以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雾,日持续时间长,A项错误;季节分配也是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雾更均匀,B项错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雾多发生在10-12月份为干季,C项正确;据图可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雾多发生在前半夜或后半夜而不是正午,D项错误,故本题选C。
4.
据图可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雾主要出现在前半夜或后半夜,所以主要以辐射雾为主,因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气层变冷而形成,辐射雾常出现于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阴雨天气不利于辐射雾的形成,B项正确;植物蒸发旺盛,水汽充足,形成雾的时间应为白天,A项错误;锋面系统控制,大气稳定的情况下,多出现锋面雾,D项错误;海洋气流深入,水汽充足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雾形成关系不大,C错误。
故选B。
【点睛】
雾的种类:1.辐射雾是指由于夜间地表面的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雾,多出现于晴朗、无风或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早晨。
2.平流雾是指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上,因下部冷却而形成的雾。
3上坡雾是指湿润空气流动过程中沿着山坡上升时,因绝热膨胀冷却而形成的雾。
上坡雾多见于山中。
.4.蒸发雾是指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的大量水汽,在冷空气中发生凝结而形成的雾。
5.锋面雾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随锋面降水相伴而生,故又称降水雾或雨雾。
5.B
6.C
7.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逆温现象、地方性分异规律等知识点。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5.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中的山谷风。
结合所学知识,白天山坡受热快,气流上升,谷地受热慢,气流下沉;夜晚谷地散热慢,谷地热气流上升,山坡气流下沉;结合图示信息,B正确。
其余选项可排除。
故选B。
6.
逆温是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的现象。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易贡盆地的逆温是地形造成的逆温:由于山坡散热快,近地面气温较低,空气下沉,相对较冷的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地形逆温主要发生在夜晚。
由于该地位于北半球,冬季昼短夜长,夏季昼长夜短,因此,逆温现象冬季比其它季节更为显著,逆温层也更厚,C对。
当地是盆地,四周高大的山地对冷空气阻挡作用强,排除A;当地不管什么季节夜晚太阳高度均小于零,可排除B;与大气的干湿状况关系小,排除D。
故选C。
7.
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分布应该在气温0①以上的地区。
结合材料信息“喜马拉雅山区海拔1900~2300米处广泛分布有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当地位于北半球,1月气温低于7月气温,而图示信息在1月2000米的气温约3①、2600米的气温在5①左右,因此可推出常绿阔叶林分布上限海拔更高,范围更大,D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
故选D。
【点睛】
逆温的类型、成因和特点:
1、辐射逆温
(1)成因: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2)特点: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2、平流逆温
(1)成因: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2)特点: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3、锋面逆温
(1)成因: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
(2)特点:出现于锋面附近。
4、地形逆温
(1)成因: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
(2)特点:出现于山谷或盆地。
8.A
9.D
10.C
【解析】
【分析】
8.
石灰岩是沉积岩,有一定的分选性,质地均匀,制作的佛像精美,①正确;由材料可知,石灰岩体易雕凿,岩性较软,①正确,①错误;石灰岩为沉积岩,一般为碎屑结构,晶粒结构较少,①错误,故选A。
9.
由于龙门石窟是石灰岩雕凿,石灰岩在流水的溶蚀下容易发生损坏,其主要地质过程是流水的侵蚀,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
黄土疏松,透水性强,使地表水下渗,流水沿裂隙进行侵蚀,从而造成对佛像的破坏,C 正确,石窟在黄土层之下,地表径流、降水、蒸发对石窟直接影响小,ABD错误,故选C。
【点睛】
溶蚀成因的岩石建造类型是以碳酸盐岩为基础,以溶蚀作用为地貌成因的主要应力。
含有碳酸的雨水通过缝隙流入碳酸盐岩等可溶岩地层时,对碳酸盐岩等可溶岩产生强烈的溶蚀作用。
因为碳酸盐岩等可溶岩的构成物是碳酸钙,碳酸钙便与雨水中的碳酸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钙。
11.C
12.D
【解析】
【分析】
11.
据材料可知小黄鱼为洄游鱼类,厌强光,喜浑浊水流,结合图片可知小黄鱼主要分布在沿海水域,泥沙含量较大,C项正确,小黄鱼分布范围跨越纬度较广,所以水温不是主要影
响因素,A项错误;水质和海底地形对小黄鱼分布影响较小,BD错误,故选C。
12.
据材料可知小黄鱼越冬时多选择温暖水域,丁处海域相较甲乙丙三海域距陆地更远,冬季受陆地影响较小,且受暖流影响,水温较高,所以小黄鱼越冬场选在此处,D项正确,ABC错误。
【点睛】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1.纬度: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
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
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
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
4.深度: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上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13.B
14.C
15.D
【解析】
【分析】
13.
读图可知,元朝新增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源,B正确;由材料“自然条件和战争影响了新增聚落分布”可知,交通不是自然条件,元朝时蒙古族统治中国,此地没有战争,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入关后在此不是从事耕作,所以交通、土壤、军事都不是元朝新增聚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ACD错误。
故选B。
14.
明朝新增聚落比较多,山区也有大量聚落增加,植被破坏比较严重,加上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因此水土流失加剧,但不是沙漠化问题,B错误,C正确;聚落分布是乡村地区,不是城镇地区,因此不会导致城镇化水平提高,A错误;没有湖泊分布,不可能导致湖泊面积萎缩,D错误。
故选C。
15.
由材料“明王朝末期与塞外蒙古部族关系缓和,促进了清朝时期新增聚落的分布演化”可
知,清朝时蔚县北部新增大量聚落,处于中原地区与塞外少数民族交界地区,推测这些聚落是因为商贸而兴起的聚落,D正确;在元朝时此处没有新增聚落,不可能是牧业,B错误;在明朝时期此处也没有新增大量聚落,不是农业,A错误;不是手工业发达的地区,推测不可能是手工业为主导产业,C错误。
故选D。
【点睛】
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自然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村庄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环境外,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
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政治、军事、宗教、交通等。
16.(1)耕地平坦,便于机械化耕作,减少农村劳动力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便于田间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道路修建,便于运输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提高生产效率。
(2)(该区域降水集中于7~8月份、多暴雨),修建拦洪坝,可确保沟道有效拦水,减少因洪涝灾害及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农业减产;适当蓄水,保证旱季灌溉水源;灌渠促排,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保证粮食高产稳产。
(3)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便于耕地流转集中生产,(流转金额也随之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户剩余时间增多,劳动力需求减少,(兼业现象更加普遍),外出务工的人员数量明显增多。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黄土高原实施治沟造地为材料,设置了三个小题,涉及到治沟造地对农业生产效率和常住人口的影响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
通过沟谷治理,耕地变得平坦,有利于机械化耕作,从而减少劳动力的投入,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耕地平坦,方便田间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修建道路,有利于运输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修建灌排工程,提高了灌溉和排水效率。
(2)
区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加强坝系修复,可以有效拦截沟谷水流,减少因洪涝灾害带来的次生地质灾害,保证农业生产稳定;修建坝系有利于适量蓄水,为旱季灌溉提供水源;灌排工程既有利于输送灌溉水源,也有利于排泄洪水,还有利于排泄灌溉余水,防止土地盐碱化发生,对农业生产起到重要保障。
(3)
实施治沟造地后,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土地租金提高,有利于耕地流转集中生产;机械化耕种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劳动力需求大幅减少,剩余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增多,导致了常住人口下降。
【点睛】
17.(1)地理位置优越,依靠海运可辐射整个中南美洲国家,市场范围大;国内人口总量小,国内市场容量小;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加工能力弱;资源短缺。
(2)距离中南美洲国家更近,位于巴拿马运河的咽喉地带、联系太平洋与大西洋,劳动力成本更低,土地成本更低。
(3)面对来自拉美各国自贸区激烈竞争,迫使产业多元;吸引客源,扩大市场,扩大经济腹地;增加贸易额,增加自贸区税收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科隆自贸区图文材料为背景设置三小问,涉及工业区位因素、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等知识,考查了学生读图文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要求较高。
(1)
转口贸易运营模式是指从各国进口商品再批发到拉美地区,结合材料一及图片可判断科隆自贸区位于大西洋一端巴拿马运河入口处一侧,地理位置优越,依靠海运可辐射整个中南美洲国家,市场范围大;巴拿马人口436万,国内人口总量小,国内市场容量小,据材料二可知科隆自贸区早期以仓储经营型为主,工业基础较薄弱,加工能力弱,资源短缺。
(2)
工业布局的区位条件主要从位置、原料、水源、能源、土地租金、市场、交通、政策、技术等方面进行描述,据图找到两个自贸区的位置进行比较,首先,科隆自贸区距离中美洲国家更近,位于巴拿马运河的咽喉地带,沟通了太平洋与大西洋,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巴拿马经济较美国迈阿密更落后,所以科隆自贸区劳动力成本更低,土地成本更低。
(3)
科隆自贸区推动产业结构变化既有内部原因也有来自外部的压力,具体结合材料二分析如下:拉美地区陆续建立新自贸区,科隆自贸区陷入困境,所以可知面对来自拉美各国自贸区激烈竞争,迫使科隆自贸区产业多元化发展,科隆自贸区向百货街型经营模式转变,能
够吸引更多客源,扩大了市场;同时鼓励其它国家前来投资办厂,建立加工基地,扩大了经济腹地,能够增加贸易额,增加自贸区税收。
【点睛】
18.(1)位于海岸带,岩壁下部受到海浪侵蚀,形成海蚀穴,上部岩体坍塌,形成海蚀崖,海浪不断继续侵蚀,海蚀崖不断后退,在海蚀崖前出现平台状地形,之后陆地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该平台被海水淹没。
(2)2级平台为现代海蚀平台。
判断理由①2级平台颜色较深,说明经常受到海水作用;潮间带植物藤壶上界位于2级平台与3级之间,说明2级平台经常受到海水作用;2级平台海拔高度与该海域平均波高一致,说明正在经受海水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1)
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右图中1级海蚀平台位于海岸带,海蚀平台是海蚀崖前的平台状地形。
岩壁下部受到海浪侵蚀,形成海蚀穴,上部岩体坍塌,形成海蚀崖,海蚀崖形成后,继续受海蚀作用而不断后退,残留岩体被继续侵蚀而成。
台面上基岩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层,微向海洋倾斜。
其宽度达到海浪作用不能达到的海崖为止,海浪不断继续侵蚀,海蚀崖不断后退,在海蚀崖前出现平台状地形,之后陆地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该平台被海水淹没。
(2)
由材料“据海洋学家勘测认定这四级平台形成于不同时期,其理由有海水影响会导致岩石颜色变深。
第2级平台上颜色较深,第3级平台颜色比较浅。
现代藤壶(生活于潮间带上部的代表植物)生长上界位于2级和3级平台之间”可知,2级平台为现代海蚀平台。
判断理由是2级平台颜色较深,由材料“有海水影响会导致岩石颜色变深”可知,说明经常受到海水作用;为潮间带植物藤壶上界位于2级平台与3级之间,说明2级平台经常受到海水作用;读图要知该海域平均波高0.8m,2级平台海拔为0.8m,2级平台海拔高度与该海域平均波高一致,说明正在经受海水作用。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