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关于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导语:在中国文明五千年和汉语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成语故事璀璨夺目,蔚为壮观,它是文明的积淀,汉语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1
【汉语文字】退避三舍
【汉语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字词解释】避:回避难所;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词语解释】意思是主动退军九十里。

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委曲求全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英文翻译】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

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你的福,果真能回国当国君的话,我愿与贵国友
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后退九十里。

如果这样还是得不到你的原谅,我再与你交战。

”与他们一同饮酒的楚国大将子玉听了重耳的话,知道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建议楚王杀死重耳,以除后患,却被楚王拒绝了。

几年过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众将士们纷纷表示反对,晋文公则说:“行军打仗理直气壮方能获胜,如今我们主动后退,楚国便输了理。

他们再主动进攻,我们的士兵反击时,必定心中有气,士气高涨,何愁打不赢这一仗呢!”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长心语】
进与退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

如果面前是一条康庄坦途,你便可以毫无顾虑地勇往直前;但如果面前是一条荆棘小道,你大可不必硬闯,在踏上征途之前,先后退一步,也许反而会海阔天空。

正如列宁说的:“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

”退避三舍便体现了这种智慧,这里的退,不是消极地退、被动地退,而是主动地退,通过退让而寻找进的机会,积累进的力量。

后发制人应相机而动,不可拘泥于一法。

所以,适度退让不仅能够让自己在道义上获得更加广泛的支持,而且能够挫败敌人的锐气,从而取得胜利。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2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申生被杀,还捉拿申生的兄长重耳。

重耳连忙逃出了晋国,逃跑了十九年。

终于,重耳来到楚国。

楚王认为重耳大有作为,就非常的客气对待重耳。

楚王问重耳:“你当上晋王,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珍宝仆人,大王您有的是,珍禽走兽,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有什么珍宝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我能到上晋王,我就与贵
国友好。

如果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文王。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变得非常强大。

一年,楚国和晋国发生战争。

晋文公实现了他的诺言,下令让军队退避三舍,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成得臣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内容十分傲慢。

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情,我们不会忘记,所以退让到这。

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


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旗,指挥军队向后退。

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上扬起许多尘土,显出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

他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

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

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退避三舍的启示:
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3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出处】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释读】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4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左传》等史书。

春秋时,晋献公偏爱宠妃骊姬。

骊姬想把她自己所生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以便将来继任为国君,于是设下阴谍,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

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先逼死了申生,又要逮捕重耳和夷吾,两人就先后逃奔出国。

重耳在国外流亡了十九年之后,才回到晋国,取得了政权,成为春秋五簕之一的晋文公。

重耳出奔国外时,跟随他的有他舅舅狐偃,还有赵衰、颠颉等人。

他们先到晋国北方的狄国。

在狄国,重耳娶了季隗,生了两个孩子伯鯈和叔刘;赵衰娶了叔隗,生了赵盾。

他们在那里住了十二年。

这时晋献公死了,奚齐也被臣子杀了。

逃在梁国的夷吾,回国继位为国君,即晋惠公。

晋惠公恐怕重耳回来夺他的君位,便派人去狄国进行谋剌,重耳便又逃往齐国。

临行,他向季隗告别,说道:“等我二十五年,那时我如果还不回来,你就改嫁吧。

”季隗答道:“我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还嫁什么人,该进棺材了。

请容许我始终等您。


重耳等经过卫国,到了齐国,又到曹国。

曹共公对他们很不礼貌。

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丈夫说:“我看,重耳的随从都是可以担任相国的`人才,这位公子将来一定能回国,回国以fi—定能在诸侯中称霸。

那时,曾对他无礼的,必然要倒霉,我们曹国恐怕要首先遭殃,你何不趁早向他表明自己的态度呢?”僖负羁于是派人送了一餐精美的饭食去,在饭里暗藏了一块玉璧。

重耳对此很感激C
后来重耳他们又经过宋国、郑国,而到了楚国。

楚成王隆重地设宴招待,同时问道:“公子如能回到晋国,将怎么样报答我呢?”重耳
说:“玉帛珍宝,你们楚国有的是,还叫我用什么报答您呢?”成王说:“虽然如此,总也可以说说怎样报答吧?”重耳于是答道:“倘使托您的福,我回到了晋国,将来万-晋、楚之间发生战争,双方军队相遇下中原,我一定指挥我的部队,避君三舍,以报答您今天的盛情;那时,如果您还不肯谅解,那么,我只好拿起弓箭,以与君周旋。


后来,重耳从楚国到了秦国,秦穆公为了想扶植一个亲秦的晋国国君,对重耳非常优待,把五个女儿都嫁给他,并且派军队护送他回国。

那时晋国的国君是重耳的侄子晋怀公。

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夺取了晋国的政权,并且派人把怀公刺死,自任为国君。

隔了三年,晋、楚两军发生战事于城濮,晋文公重耳果然遵守诺言,主动后撤了九十里。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5
【出处】
《左传》。

晋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曾经沿街乞讨,饱受流离之苦。

他在楚国滞留期间,楚成王十分仗义,以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两人很要好。

一次宴会上,楚成王开玩笑似的对重耳说:“如果将来公子您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会怎样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答道:“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回国执政的话,我愿意跟贵国友好,让两国老百姓都过上太平日子。

万一将来晋、楚两国非交战不可,两军对阵时,我一定命令晋军退避三舍,以报答您的大恩。

”不久,重耳拜别了楚成王,应秦穆公的邀请去了秦国。

在秦军的护送下,他终于回到晋国执掌了政权,后人称他为晋文公。

晋国在文公的治理下,很有起色。

这时楚国也很强大,经常攻打别国。

公元前633年,楚将成得臣率领四国联军攻打宋国,团团围住了宋国都城。

宋国向晋文公求援,晋文公决定派兵救宋。

晋、楚两军相遇后,晋文公果然信守当年的诺言,下令晋军向后撤退。

将士们想不通,说:“我们的国君哪能向别国的臣子让路呢!”晋大夫狐偃说:“这是向楚成王表示谢意。

怎么可以看成是向成得臣让路呢?出兵作战,贵在理直气壮。

如果我们不信守主公当年许下的
诺言,就是我军理亏。

相反,如果咱们退了,他们还不罢休,那就是他们理亏了。


众将士觉得很有道理,一口气退了三十里,楚军则逼进了三十里。

晋军再退,楚军再逼,总共退了九十里。

成得臣以为晋军不敢交战,更加骄横轻敌,结果中了晋军的埋伏,被打得溃不成军,但晋文公没有下令挥师追击,他让楚国的败兵活着逃了回去。

释义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对人让步,回避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