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学术活动及就业相关问题探讨

合集下载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0引言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还属于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一种比较新的类型,这几年国家对其大力发展,招生数量逐年大幅增加,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下,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发展等原因,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当前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地方。

培养质量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中心,也是其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如何将没有或缺少工程经验的生源培养成为应用型的研究生是摆在培养工作中的最主要的问题。

1当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笔者调研结果来看,主要归纳为:①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学位特色不够;②教学内容缺乏工程实践知识,应用性、跨学科性、前沿性明显不足;③校内导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调查发现,近40%的教师没有实践经验,近半数的教师实践时间少于5年。

④缺乏完善的学位论文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标准,论文内容缺少实践性和应用性。

⑤专业实践质量难得到保证,产学研结合培养研究生规模不大,合作效益不够明显。

笔者调查显示,在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中,认为是实践环节的占到了39.4%。

从企业对工程硕士毕业生认可度的调查来看,企业认为工程硕士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尚可,而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都是在工程硕士教育教学中逐步显露出来的,伴随着对工程硕士教育规律的逐步认识,有必要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实施深层次的系统改革,对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尽快加以厘清和解决。

工程硕士学习心得体会

工程硕士学习心得体会

工程硕士学习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工程硕士研究生,我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在这5500字的篇幅里,我将分享我在工程硕士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其他学子们有所启发。

首先,工程硕士学位是一个较高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要求的学位,所以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就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学习能力。

首先,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工程硕士学习的核心是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要善于利用图书馆、文献和互联网等资源,系统地学习各类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

此外,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和实习等方式,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同时,要善于总结和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记住知识点,还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场景,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其次,工程硕士学习过程中,培养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才能在学术界有所建树。

首先,要培养科研兴趣和科研习惯。

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自己的研究课题,逐渐培养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

在科研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和实验,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善于思考和发现。

其次,要注重科研论文的写作和发表。

科研工作的成果主要通过论文的形式来展示和交流,所以要注重论文的撰写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

可以多读高水平的论文,学习其写作风格和论证思路,同时也要尝试多次撰写和发表论文,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誉。

此外,在工程硕士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研究生时期不仅是提高学术水平的机会,也是提高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

同时,还要具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学术和科研活动,如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科技竞赛等,通过与同行学者的交流和比拼,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竞争力。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工程硕士学位设置是国家施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进行工程硕士培养12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但是另一方面,在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

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工程硕士培养各个环节的管理,规范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工作,从而不断改善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适应国家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战略需求。

【专题研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邱天爽,刘蓉,刘惠,唐洪,朱勇,海龙刘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宁大连 16 2 )辽 10 4摘要:工程硕士学位设置是国家施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大连理工大学 ̄- 4 t ̄息与电气工程学部进行 -工程硕士培养 1年来, 2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但是另一方面,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

在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工程硕士培养各个环节的管理,范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工作,而不断我规从改善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适应国家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战略需求。

关键词 -工程硕士,究生,养质量,策研培对一、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性及尚存在的问题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19年以来, 98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我学部已经进行了 l年的工程硕士教育培养工作, 2累计招收培养了工程硕工程硕士学位是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 19年设 97置的一种专业学位,是一种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实际工程应用,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士研究生20余人, 00毕业工程硕士达 10余人, 80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企业技术进步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在已经毕业的丁程硕士学位获得者中,涌现了一批优秀人才,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在的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在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和学一十“+“+一+”+”++一十”+一—一—卜+一。

工程硕士学习心得

工程硕士学习心得

工程硕士学习心得作为一名工程硕士研究生,我一直致力于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许多学习心得和经验,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

下面是我在工程硕士学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规划。

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应该明确而具体,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规划。

在制定学习规划时,要考虑到课程任务、科研项目、实习实践等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的项目,以及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等需求。

只有合理规划并严格执行,才能确保高效的学习和生活。

其次,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工程硕士学习中,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基础和核心。

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首先,要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结合,通过课堂学习、实验实践、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次,要注重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相结合,通过自主阅读、文献研究、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要注重实践锻炼和理论联系相结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充分发挥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综合能力。

再次,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作为工程硕士研究生,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是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关键,要通过不断思考和探索,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实践能力是提高工程实践水平的关键,要通过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实习实践、企业合作等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不断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才能在工程领域中有所建树。

同时,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综合素质包括学术素养、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

要通过参与学术会议、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学术素养和科学精神。

要通过参与团队合作项目、社团组织等方式,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观向前的精神状态。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

继续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杨翠屏1苏继来2(1.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5;2.黑龙江省教学设备管理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就业问题凸显,其中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文章通过探讨研究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从社会、学校和研究生自身等三个方面给出了增强研究生就业问题实效性策略。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5)10-088-0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扩大,研究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得就业市场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增加了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二是学校培养研究生的各种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和企业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三是研究生自身在就业过程中也出现了职业能力不强、创新实践能力弱、团结协作能力缺乏、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心态失衡等问题。

因此,充分分析当前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教育和培养,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研究生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社会方面,就业市场的变化对研究生就业带来冲击近几年,就业已经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双重压力。

在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背景下,研究生稀缺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以往研究生需求量较大的高校、事业单位对硕士研究生的刚性需求减少,高学历人才的井喷使得就业集中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才需求相对饱和,就业压力大,应聘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基本要求逐年增高;同时,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人才选择时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是注重综合素质,更倾向于付出成本较低且可塑性较强的本科生,这种市场经济的导向以及供需结构的影响,是研究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

工程项目管理硕士就业(3篇)

工程项目管理硕士就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工程项目管理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之一。

工程项目管理硕士作为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其就业前景广阔,职业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将从工程项目管理硕士的就业前景、就业方向、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分析,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参考。

一、工程项目管理硕士就业前景1. 国家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对工程项目管理的投入。

在“一带一路”倡议、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推动下,工程项目管理硕士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2. 行业需求旺盛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市政工程、交通工程等多个领域,随着行业的发展,对工程项目管理硕士的需求日益旺盛。

据统计,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才缺口已达数十万人。

3. 企业竞争激烈工程项目管理硕士作为高层次人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企业纷纷通过招聘工程项目管理硕士,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二、工程项目管理硕士就业方向1.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硕士可在施工企业担任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等职务,负责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验收等工作。

2.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硕士可从事项目策划、成本控制、进度管理、质量监管等工作。

3. 市政工程、交通工程企业市政工程、交通工程企业对工程项目管理硕士的需求较大,可从事项目策划、施工管理、招标投标、合同管理等工作。

4. 工程咨询公司工程咨询公司为业主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项目管理等服务,工程项目管理硕士可在咨询公司担任项目经理、项目顾问等职务。

5. 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对工程项目管理硕士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可在发改委、建设局、交通局等相关部门从事项目管理、政策研究等工作。

三、工程项目管理硕士职业规划1. 学习阶段(1)打好理论基础:系统学习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施工组织设计、合同管理等相关课程,为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对高级人才需求的增加,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本文将以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专业方向单一的问题。

目前,工程硕士的专业方向较为单一,例如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等,并且在专业内部也很少有交叉与融合。

这种专业方向单一的现象导致工程硕士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多领域、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不强。

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专业间的交叉学习。

学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运用能力。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由于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环节相对较少。

这导致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解决。

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验课程和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学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真实项目,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真实的工程项目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教学质量不均衡的问题。

由于工程硕士的培养相对较短,有些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偏向于追求速成,导致教学质量不够扎实。

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加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监管,建立评估机制,提高培养质量。

学校还可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学术与就业的矛盾问题。

一方面,工程硕士培养主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忽视了就业市场的需求。

工程硕士毕业后就业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学校还可以加强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和招聘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专业方向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质量不均衡和学术与就业矛盾等问题。

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全文)

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全文)

工程硕士教育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它突破了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单一型的培养模式及研究生教育的瓶颈,在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已经给我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带来了积极影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工程硕士作为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一个专业学位,从工程类型工学硕士到其单独设置,其间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教育实践,在培养和治理上都积存了一定的经验总结。

但由于其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办学模式、培养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有别于工学硕士、且大规模的工程硕士教育方兴未艾,因此探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和治理办法,以培养合格的工程硕士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硕士培养的目标与特点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为了解决相关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矛盾,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治理人才。

通过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研究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治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成为介乎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应用型与开发型研究人才,成为科技理论与生产实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能够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从而为企业制造出新的生产力。

由于工程硕士生源主要是来自企业的技术骨干和治理骨干,平时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难以进行集中治理,他们参加工作多年,知识结构单一且趋于老化,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飞速进展,通常都是工程现场实践经验丰富、理性思维能力较差,责任心强、记忆能力较差,理论分析能力弱、解决一般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强,思考问题全面、注意力不易受干扰但思维反应速度较慢,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工程专业课程在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教育治理方面既要充分考虑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企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课程教学方面要采纳适合于成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在教育治理方式上要灵活。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全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全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究与实践20XX年,武汉大学“动力工程领域”被评为全国工程硕士创新领域,这是对该领域多年来坚持以行业为背景、突出行业特色办学的充分肯定。

该领域工程硕士大多来源于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和核能发电等企业,具有鲜亮的行业特色。

这些企业与学校的科研联系非常紧密,学校也非常熟悉这些企业的用人特点,因此在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上,学校与这些企业沟通协作良好,建立了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机制,并与部分单位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和校企实习实践基地,力争做到可持续进展。

一、培养模式创新实践1.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建设(1)目标定位。

武汉大学动力工程领域主要培养从事发电厂动力工程方面的优秀人才,其课程设置也基本围绕发电厂动力工程的需要而定,特色鲜亮。

该领域1998年开始招生,先后与湖北阳逻电厂、广东沙角总厂、湖北隔河岩水电厂、浙江紧水滩水电厂等几十家国内大型火电厂和水电厂联合办学,共培养了数百名发电厂动力工程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其中绝大部分走上了领导岗位。

该领域主干课程有热工自动操纵、传热设备及技术、热工系统与设备、热工测量与操纵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热能动力工程、水能动力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电厂化学等。

(2)强调科学方法和研究思路。

针对学员实践能力强而基础理论相对缺乏的特点,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强调基本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思路。

通过教师精心引导学生领会提出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路、方法和策略,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

专业课教学特别强调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师结合电厂生产实际,编写出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课教材,并结合教学案例授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了学和用的有机统一。

(3)量身定制特色课程。

以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要求量身定制部分课程。

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充分考虑企业用人的需求,为企业定制部分课程。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引言: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速开展,社会企业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就催生和促进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工程硕士的培养不同于学术型硕士,它主要是在学习根底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和实际生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为社会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

工程硕士的教育培训,是为企业技术自主创新提供最根本的人才保障和培养高层次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提升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有效途径【2】。

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却还远远没有到达经济社会开展的需求。

究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传统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人们对工程硕士还不够了解,在社会上没有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及培养模式做几点思考。

一、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现状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一般都是从学校培养工学硕士的根底上演变过来的,其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是没有突破工学硕士的框架,除形式上要求培养中结合工程实际外,但实际上并未完全按照工程硕士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其培养工作根本上与工学硕士十分相近,这种培养方式,与企业所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定距离。

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大局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从事产品生产、设计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

而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时间还比拟短,还处于摸索阶段,一些能够培养工程硕士的高校,其培养模式主要侧重于技术应用、科研实践和工程管理方面。

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般都能保证半年以上的专业方面实践教学,其毕业论文的选题往往被要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更加倾向于实践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3】。

但是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还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注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招收生源的层次不高。

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起步晚,学生认可度不高,报考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生大多来自三本院校,导致专业学位存在生源数量缺乏、质量不高的现状。

提高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切实做好工程硕士的培养与管理(下)

提高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切实做好工程硕士的培养与管理(下)

提高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切实做好工程硕士的培养与管理(下)提高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切实做好工程硕士的培养与管理,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胜利。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切实做好工程硕士的培养与管理,旨在为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提高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工程师职业发展的大门。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不足,忽视了其重要性。

以下是提高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的关键策略:1.加强宣传与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宣传与教育,提高人们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和重视。

这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人们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之门。

2.提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地位: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提升其在工程师职业发展中的地位。

这犹如一座桥梁,连接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程师职业发展的道路。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这犹如一把利剑,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切实做好工程硕士的培养与管理工程硕士的培养与管理,犹如一场战斗,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胜利。

以下是切实做好工程硕士的培养与管理的策略:1.创新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这犹如一把利剑,为工程硕士的培养与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工程硕士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犹如一座桥梁,连接了工程硕士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

3.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工程硕士的管理制度,确保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

这犹如一把利剑,为工程硕士的培养与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结论提高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切实做好工程硕士的培养与管理,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胜利。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工程硕士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以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当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存在专业背景交叉不足的问题。

一些工程硕士的申请者具有相关非工科专业背景,而培养过程中存在跨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对此,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学科基础课程,为跨学科背景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学科知识培训,以便更好地适应和理解专业课程内容。

工程硕士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通常在实验室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进行,然而一些学校由于资源不足或管理不善,无法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学校应加强和企业合作,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程项目中进行实践,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应用能力。

部分工程硕士在研究方法和科研能力上存在欠缺。

工程硕士培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以便他们能够进行原创性的科研工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科研论文写作和科研方法培训,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和学术交流,提高其科研水平。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过于繁琐,学生负担沉重,难以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该调整课程设置,注重核心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来选择适合的课程。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还存在培养质量评估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仅仅以毕业论文和学术成果来评估学生的培养质量,忽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制定更全面的培养质量评估机制,将学术成果、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全面评估学生的培养质量。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专业背景交叉不足、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研究方法和科研能力欠缺、课程设置不合理和培养质量评估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及思考探究

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及思考探究

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及思考探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在企业激烈竞争环境中得到渗透。

为了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84年就开始实施工程硕士教育的试点工作,并于1997年颁布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这一方案的颁布不仅为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指明了方向,而且打破了我国工科学位单一的培养模式,即实施校企结合的双培养模式。

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工程硕士的培养单位已由最初的9个发展到390个,工程领域已由仅有的10个扩大到41个,年招生规模更是迅速的增长由原来的1000余人达到8万余人,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虽然我国的工程硕士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格局,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但是在工程硕士培养的过程中,也逐渐呈现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去完善和改进。

1 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工程硕士的培养是一种企校结合的双培养模式,它与工学硕士的培养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工学硕士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工程硕培养侧重于解决企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课程设置、课程讲授以及论文的选题和撰写等环节中都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方案。

然而,随着作者近年来参与的工程硕士培养的有关工作,深感无论是从学生对工程硕士学位的认知观,还是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讲授以及论文的选题和撰写等培养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纠正和改进。

(1)很多学生将读工程硕士看作是“花钱买学位”。

工程硕士培养目的不是为工程硕士生在企业中“升官、加工资”设置的,而是针对那些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以及明确未来职业发展,并致力于将所学运用于解决企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人员开设的,它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花钱就能拿学位的过程,需要学生真正的投身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并努力的提高自己。

(2)课程设置和工程硕士教育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工程硕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工程实践者,故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时,应该在满足研究生基本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之上,将其重点课程(计算机和英语)设置的更宽更深,突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浅探工程硕士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浅探工程硕士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浅探工程硕士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作者:周昶薛书冰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9期摘要: 在工程硕士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问题。

在新形势下,培养单位应从扩展招生渠道、完善培养模式、规范论文管理等几方面入手,逐步提高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稳步扩大招生规模,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 专业学位工程硕士问题应对措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1990年开始,先后批准设置了16种专业学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专业学位的种类、培养院校的数量、招生的规模等都增长较快,培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教育部于2009年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这一新的硕士培养方式,并不断加大其在硕士招生中的比例,表明了国家对专业学位工程硕士这一培养方式的重视,以及对其今后发展的规划。

在这一形势下,如何发展在职的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又有了新的课题。

一、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招生过程中的生源质量与生源流失问题。

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发展,首要的决定因素就是招生质量。

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发展了多年,招生地域上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

随着学术型硕士的发展,大部分大中城市的设计院、规划局等单位招聘人员已经以硕士生为主,本科生很少。

这就需要高校转移地域,生源下移至二、三线城市,以本科生为主的设计院所等单位。

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这些单位有一定规模的没有本科学位、只有本科学历的专科再深造的考生。

这就需要招生单位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严把“入口关”,不能为了招生规模,盲目扩招,最终影响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往年,有部分考生是本科应届毕业生选择了先工作,再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获得工程硕士的学位。

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这一培养方式的提出,本科应届毕业生可以选择脱产学习两年,然后获得工程硕士的学历与学位双证书。

这种更接近普通的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式,入学门槛比学术型硕士低,学制更短,含金量又比在职攻读专业学位高,势必会吸引部分原本打算先工作后读书的考生,这对在职的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招生数量有了一定的影响。

工程项目管理学硕士就业(3篇)

工程项目管理学硕士就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等领域对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工程项目管理学硕士(Master of Project Management,简称MPM)作为培养高级项目管理人才的专门学位,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本文将从工程项目管理学硕士的就业前景、就业方向、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有意向攻读该学位的学生提供参考。

一、工程项目管理学硕士就业前景1. 市场需求旺盛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

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

此外,随着企业对项目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2. 行业竞争加剧随着工程项目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工程项目管理学硕士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薪资待遇优厚工程项目管理学硕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好的薪资待遇。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工程项目管理学硕士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在8000-12000元之间,部分优秀人才月薪可达15000元以上。

二、工程项目管理学硕士就业方向1. 施工企业施工企业是工程项目管理学硕士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

毕业生可以在施工企业从事项目管理、施工技术、成本控制、质量监督等工作。

2. 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较大。

毕业生可以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项目策划、招投标、施工管理、成本控制等工作。

3. 设计院设计院是工程项目管理学硕士毕业生的另一个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设计院从事项目设计、项目管理、技术支持等工作。

4. 工程咨询公司工程咨询公司为工程项目提供全过程咨询服务,包括项目策划、可行性研究、招投标、设计、施工、监理等。

工程项目管理学硕士毕业生可以在工程咨询公司从事项目管理、咨询顾问、商务拓展等工作。

工程硕士的实践教学(3篇)

工程硕士的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工程领域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工程硕士教育作为培养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实践教学的意义、内容、方法和效果等方面,探讨工程硕士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改进措施。

一、引言工程硕士教育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作为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我国工程硕士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中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参与工程项目、实验室研究、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通过独立思考、创新方法和团队协作,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备实践能力的工程硕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1. 实验室研究实验室研究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课题研究、创新实验等。

通过实验室研究,学生可以掌握实验技能,提高科研能力。

2. 工程项目实践工程项目实践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

通过参与工程项目,学生可以了解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3. 学术交流与竞赛学术交流与竞赛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主要包括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科技竞赛等。

通过学术交流与竞赛,学生可以拓宽视野,提高学术素养。

四、实践教学的方法1. 项目驱动法项目驱动法是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实施、设计、管理等全过程。

工程研究生就业方案及计划

工程研究生就业方案及计划

工程研究生就业方案及计划一、就业方案在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下,各行各业对大量高素质的工程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

因此,作为一名工程研究生,我将根据自身特点和国家现状,制定以下就业方案:1. 就业范围广泛,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研究机构以及教育机构等;2. 职业选择多样,包括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顾问、研究员、教师等各类职业;3. 就业地点分布广泛,包括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以及乡村地区。

二、就业计划1. 提高专业水平:在求职过程中,我将持续提高专业水平,不断加强自身技能和知识储备。

同时,积极参加各类工程实践活动和项目实践,争取在实践中获取更多实用经验。

2. 拓展人际关系:通过参加各类行业交流会议、参与专业讲座以及加入行业相关的社交平台,积极拓展人际关系,扩大社交圈,增加就业机会。

3. 提前规划:在研究生阶段就提前规划求职目标和方向,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根据规划制定并执行就业计划,全面搜集有关行业和企业的信息。

4. 开展实习工作:在学习的同时,积极申请各类实习机会,争取在大学期间就有工作经验,吸纳实践经验和增加就业竞争能力。

5. 加强沟通能力:在就业过程中,注重在沟通、交流以及表达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6. 制定备战求职方案:为备战求职,我将认真制定求职方案,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提前准备常见的面试问题,做好模拟面试。

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各种求职挑战。

7. 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研究生期间,我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包括英语水平、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各项能力,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8.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经验和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9. 注重个人品牌形象:在求职过程中,注重自己的形象,提高自己的专业形象,做好简历、自荐信和求职信的撰写,让企业对自己产生好的印象。

10. 增强学习能力:在工程研究生阶段,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适应不同领域的知识需求,以适应不同领域的工程岗位的发展需要。

工程硕士论文常见问题

工程硕士论文常见问题

工程硕士学位申请及论文工作常见问题问答1、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如何选题?答: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学员在进入学位论文培养阶段之前,其基础理论知识一般应涉及项目的整体过程、范围、风险、时间进度、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采购等项目管理模块,并接触过若干大型、复杂项目及项目群的实际案例分析。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应解决一个(或以上)完整的项目管理问题。

因此,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对象可以从建设工程、信息工程、制造工程、农业工程、国防工程等行业项目和相关服务项目,以及其他广泛使用项目管理技术的组织中选取。

研究应具有应用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

论文涉及的问题要具有代表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应反映出有针对性的项目管理模块特点。

对于基础性技术、管理模式或软件开发性研究,应该给出其理论依据、完整描述、应用范围、应用实例及结果分析。

对于应用性研究,应该给出问题的完整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合理性分析和效益。

这种应用性研究可以是项目策划、融资、组织方案的设计,项目计划与控制的模式或方法的研究,项目纠纷处理方案,也可以是项目管理模式、技术、方法、环境的研究等。

2、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如何选题?答: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员在进入学位论文培养阶段之前,其基础理论知识一般应涉及包装、运输、储存、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与物流、国际物流、物流成本、物流服务、绿色物流、产业物流、企业物流、物流标准、物流产业、物流政策等模块,并接触过若干物流的实际案例分析或实际运作经验。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背景和应用价值,应解决一个(或以上)完整的物流问题。

因此,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对象可以从生产、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搬运、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的构建与优化、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战略联盟、供应链资源计划、采购管理、供应生产计划与控制、JIT、QR与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库存控制/风险分担、物流组织与运行管理、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顾客服务/顾客价值、物流战略实施、全球性问题、决策支持系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6期V ol.34No.6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4年6月20日Jun.20201482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6.039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是清华大学唯一的异地办学机构,承担了学校相当一部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该院在注重丰富学术活动的同时,也投入了很大精力在学生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上。

随着该院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工程硕士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在学术活动和就业方面的工作将面临更复杂、更多样化的问题,笔者就该院在这两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学术活动(一)学术活动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关键性一方面,学术活动可以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可以增强研究生的凝聚力,提供交流平台,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这些学术活动中,学生们可以聆听、学习他人的学术思想,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在讨论中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另一方面,学术活动可以拓宽研究生的知识范围,促进跨学科研究。

随着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多学科协同攻关的方式获得的,这就要求高校能培养出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1]。

然而,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自身专业以外知识的机会比较少。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既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其他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完善知识结构,又可以帮助他们突破长期钻研狭窄领域而形成的思维局限性,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倾听不同观点的习惯[2]。

(二)该院学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学术活动是研究生的一项基本活动,也是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渠道,但目前的普遍状况是学生们对学术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学院举办的学术讲座往往听众不多,且许多学生会中场离去。

由学生自发组织的气氛相对宽松的学术讨论参与人数也不多,愿意主动发言的更少。

2.学术活动难以满足学生需求不少学生认为有些讲座不能满足自身需求,与自己的研究课题无关,作用不大。

一方面,学生接受跨领域、跨专业知识的主动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开展学术活动时也要考虑如何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3.学术活动激励措施不足学术活动的开展方式通常为:学院请专家学者来做学术报告,通知学生参加。

由于学术活动一般不采用抽奖等激励手段,也不能将活动现场打造得非常轻松活泼,所以相比于其他有奖励等措施的学生活动,人气就逊色很多。

(三)原因分析及对策1.学生的内在需求相关研究表明[3],在学术上得到导师、同学的认可,被公认为学术能力强的学生,容易在心理上满足“被尊重”的需求。

因此学术能力强,学术方面被认可,成为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重要激励因素,而认可方的角色很大程度由导师扮演,所以导师应尽可能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术活动,甚至与学生一起参加学术活动。

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与导师的交流机会,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到导师的认同,增强自信心与“被尊重”感,从而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2.学生的专业需求与学术型硕士不同,工程硕士在培养计划中往往要求至少半年甚至一年的专业实习,再加之课业学习、学生工作、求职等占用一部分时间,最后学生在两年或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专心科研的时间非常短暂。

就业的压力使得学生们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只能选择尽量去做与自身课题相关的事,尽量去学对自身工程硕士学术活动及就业相关问题探讨周 倩 弥胜利 徐 杰 田 瑞 徐 强 王晓浩(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深圳 518055)摘 要:笔者针对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学术活动和就业工作现状,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对于学术活动中学生积极性差、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考虑通过满足学生需求来激励他们;对于留深就业率不高的情况,考虑通过招聘高峰期的转移、往届生的熏陶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理性就业。

关键词:工程硕士学术活动理性就业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4)06-0082-02收稿日期:2014-06-12作者简介:周倩(1981—),女,山东淄博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讲师,工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向:精密测量,微纳加工。

专业发展有益的知识,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只关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从而影响了对某一具体活动的参与度。

所以,学术活动的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力求精、不求多。

首先,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顶尖大师对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研究动态的分享,会使学生们更感兴趣;其次,可以邀请本部的优秀研究生前来做讲座。

同龄人遇到的科研问题往往很类似,他们的见解也更能引起共鸣。

而且学生的讲座会吸引自信好奇的学生,有一较高低之趣。

3.学生的物质需求从学院平时的学生活动中不难发现,有物质激励的往往人气都比较高,活动效果也相对较好。

由此引起我们思考:学术活动是否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对于比较单调的学术活动来说,通过设置奖励的方式来活跃气氛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

比如,可以在综合考评中加上学术活动这一项,并让做讲座的学术大师抽取幸运学生或根据现场表现指定加分的学生,适当调整此项分数权重,就可以达到既不破坏考评综合性、公平性,又可以激励学生们积极参加学术活动的效果。

二、就业工作对工程硕士而言,贯穿三年的主要事情不外乎两件:科研与就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提升学术活动水平的同时,就业工作也必须投入精力做得更好。

(一)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据了解,该院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招聘企业吸引力不强清华大学北京校本部每年大约有400场宣讲会,而深圳研究生院只有几十场。

而且宣讲公司层次水平也有差距,对学生不具有吸引力,导致学生(不论即将毕业的还是低年级的)对学院安排的宣讲会兴趣不大,关注度也不高。

学生们认为北京机会多,校友多,发展环境好,因此绝大部分都回北京找工作,其中不乏“随大流”而放弃深圳许多好的工作机会的人。

2.企业宣讲积极性不高虽然学院一直努力办更多更好的宣讲会,然而由于在院学生数量较少,具体到每个专业的人数则更少,加之招聘季许多学生回京求职,因此前来做宣讲会的企业往往面临其精心准备的内容却没有多少学生能听到的尴尬局面。

对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来说,招不到人或者不能招到优秀的学生,他们举办宣讲会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

3.留深就业比率不高学院在深圳办学,扎根深圳,是为了充分利用深圳的资源和优势。

然而,学生们大都回北京找工作,低年级学生也更愿意了解北京的就业情况。

每年北京和深圳的企业招聘时间也都大体一致,选择去北京的学生也就相当于放弃了深圳的择业就业机会,所以最终留在深圳就业的学生很少。

(二)拓展就业工作思路总结起来,目前学院学生就业现状是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回京求职,留深比率不高,存在非理性就业,学生找工作时间与经济成本较大。

因此,必须拓展就业工作的思路,多角度、多途径提高工作成效。

1.转移招聘高峰期由于北京和深圳的校园招聘季时间冲突,可以将与学院长期合作的大企业、好企业的招聘时间往前提一个月,也就是说将招聘季提前到研三第一学期开学之初,甚至可以在暑假期间就利用网络平台定向集中接受网投,开学之后进行后续的面试笔试等环节。

当然,也可以将深研院的招聘季定在北京招聘季结束之后。

这时学生们陆续返回深圳,一般都已拿到o ffer,身心相对放松。

此时他们更愿意听听学院的宣讲会,将自己的o ffer与招聘企业的职位条件比对比对,这种情况下学生们会再次认真理性地作出选择。

2.邀请前辈分享经验学院一路走来,培养的人才在深圳发展的队伍也慢慢壮大,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信息一步步在完善,他们中的优秀者往往就是最生动的例子。

邀请这些“前辈”们回来,和学生们聊一聊工作,聊一聊生活,更可以带着职位回到学院,帮助学弟学妹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深圳的工作生活情况,让他们对深圳、对深研院产生归属感,在这里找到满意的工作。

3.吸引本部的学生目前学院可以视频直播校本部的部分宣讲会,技术条件已经成熟,学院可以考虑把深圳的招聘就业信息一起在本部发布。

本部学生人数多,生源地广,不同兴趣志向的学生也多。

当他们了解到深圳良好的就业环境与校友资源后,会考虑来深就业。

当然,提高留深就业率不是目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们理性就业,多样化就业,为自己的人生的每一步负责。

三、结语对于工程硕士,学术和就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不管他们是在学院里学习科研,还是在企业里实习,最关心的问题都是科研和工作。

这两方面的学生工作面临着复杂多样的问题,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寻求更好的工作方法和思路。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同坚持下,“南国清华”的学术氛围会越来越浓厚,就业工作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1]成畅,何勇,李小宁.浅议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构建[J].科技文摘报教育周刊,2010,(2):68-69.[2]段蓉芳,童建.学术活动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7,(6):64-65.[3]闫杰.浅谈研究生学术活动管理——基于激励理论的思考[J].教育理论,2009,(15):178-179.(责任编辑:陆水东)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