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麦芽制备详解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洗麦同浸断法,然后浸水2~4h,每隔1~2h通风10~20min。 (2)断水喷雾8~12h,每隔l~2h通风10~20min(最好每1h通风10min)。 (3)浸水2h,通风一次10min。每次浸水均通风搅拌10~20min。 (4)再断水喷雾8~12h,反复进行,直至达到浸麦度,停止喷淋,控水。 2h后出槽,全过程约48h。
• 3.浸麦用水及添加剂 浸麦水必须符合饮用水标准。为 了有效地浸出麦皮中的有害成分,缩短发芽周期,达到 清洗和卫生的要求,常在浸麦用水中添加一些化学药剂,
如石灰乳、Na2C03、NaOH、KOH、过氧化氢、甲 醛、赤霉素等。
第10页,共39页。
• 4.浸麦度
• 大麦浸渍后的大麦含水率叫浸麦度,一般为 43~48%。
• 干麦芽处理的目的是:①尽快除去麦根。麦 根中含有43%左右的蛋白质,具有不良苦味, 而且色泽很深,如带入啤酒,会影响啤酒的 口味、色泽以及非生物稳定性。②除根后要 尽快冷却,以防淀粉酶被破坏。③经过磨光, 提高麦芽的外观质量。
第32页,共39页。
1. 除根
• 出炉麦芽的麦根吸湿性很强,应在24h内完 成除根操作,否则,麦根将很易吸水难以除 去。除根设备常用除根机,除根后的麦芽再 经一次风选,除去灰尘及轻微杂物,并将麦 芽冷却至室温(20℃左右),入库贮藏。
第33页,共39页。
2.干麦芽的贮藏
• 除根后的麦芽,一般都经过6~8周(最短1个 月,最长为半年)的贮藏后,再用于酿酒。主 要原因有:(1)在干燥操作不当时产生的玻璃 质麦芽,在贮藏期间会产生变化,向好的方面 转化。(2)经过贮藏,麦芽的蛋白酶活性与淀 粉酶活性得以恢复和提高,有利于提高糖化力。 (3)提高麦芽的酸度,有利于糖化。(4)麦芽在 贮藏期间吸收少量水分后,麦皮失去原有的脆 性,粉碎时破而不碎,有利于麦汁过滤。
第34页,共39页。
3.磨光
• 商业性麦芽厂在麦芽出厂前还经过磨光处理, 以除去附着在麦芽上的脏物和破碎的麦皮, 使麦芽外观更漂亮。麦芽磨光在磨光机中进 行,主要是使麦芽受到磨擦、撞击,达到清 洁除杂的目的。
第35页,共39页。
§4-5、麦芽质量评定
(一)感官特征
1、夹杂物:除根干净,无杂物。 2、色泽:淡黄色,有光泽。
变的危害,严格防潮,按时倒仓、翻堆。
第4页,共39页。
(二)、大麦的清选和分级
第5页,共39页。
1.粗选和精选
• 粗选的目的是除去各种杂质和铁屑。大麦粗 选使用去杂、集尘、脱芒、除铁等机械。精 选的目的是除掉与麦粒腹径大小相同的杂质, 包括荞麦、野豌豆、草籽和半粒麦等。大麦 精选可使用精选机(又称杂谷分离机)。
• 浸麦度多用专门的测定器测定。在测定器内 装入100g大麦样品,放入浸麦槽中,与生产大 麦一同浸渍。浸渍结束时,取出大麦,拭去表 面水分,称其质量,按下式计算:

(浸麦后质量—原大麦质量)+原大麦水分
• 浸麦度(%)= —————————————————— ×100%

浸麦后质量
第11页,共39页。
第四章麦芽制备详解演示文稿
第1页,共39页。
优选第四章麦芽制备
第2页,共39页。
• 把原料大麦制成麦芽,称为制麦。发芽后制 得的新鲜麦芽叫绿麦芽,经干燥和焙焦后的 麦芽称为干麦芽。
• 麦芽制造的主要目的是:使大麦生成各种酶, 并使大麦胚乳中的成分在酶的作用下,达到 适度的溶解;去掉绿麦芽的生腥味,产生啤 酒特有的色、香和风味成分。
现以浸四断四法为例介绍操作要点:
(1)浸麦槽先放入12~16℃清水,将精选大麦称量好,把浸麦度测定器放入
浸麦槽,边投麦,边进水,边用压缩空气通风搅拌,使浮麦和杂质浮在水面 与污水一道从侧方溢流槽排除。不断通过槽底上清水,待水清为止,然后按
每m3水加入1.3kg生石灰的浓度加入石灰乳(也可加入其他化学药剂)。 (2)浸水4h后放水,断水4h,此后浸四断四交替进行。 (3)浸渍时每1h通风一次,每次10~20min左右。 (4)断水期间每小时通风10~15min,并定时抽吸二氧化碳。 (5)浸麦度达到要求,萌芽率达70%以上时,浸麦结束,即可下麦至发芽
• 将干麦芽切断,其断面为粉状者为溶解良好;呈玻璃状 者为溶解不良;呈半玻璃状者介于两者之间。
• 用口咬干麦芽,疏松易碎者为溶解良好;坚硬不易咬 断者为溶解不良。
第29页,共39页。
§4-4、绿麦芽干燥
(一)绿麦芽干燥的目的
• 绿麦芽干燥的目的是:①除去绿麦芽多余的 水分,防止腐败变质,便于贮藏;②终止绿 麦芽的生长和酶的分解作用;③除去绿麦芽 的生腥味,使麦芽产生特有的色、香、味; ④便于干燥后除去麦根。麦根有不良苦味, 如带入啤酒,将破坏啤酒风味。
的大麦含水率叫浸麦度。
• (2)通过洗涤,除去麦粒表面的灰尘、杂质和微生物。
• (3)在浸麦水中适当添加一些化学药剂,可以加速麦皮中
有害物质(如酚类等)的浸出。
第8页,共39页。
(二)、浸麦吸水过程及测定
• 1.大麦的吸水过程 在正常水温(12~18℃)下浸麦,
水的吸收可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浸麦6~10h,吸水迅速,麦粒中水分质 量分数上升至30%~35%。
1.间歇浸麦法(浸水断水交替法)(P59)
• 此法是浸水和断水交替进行。即大麦每浸渍一定时间后就断水, 使麦粒接触空气。
• 浸水和断水交替进行,直至达到要求的浸麦度。在浸水和断水期间 需通风供氧。
• 根据大麦的特性、室温、水温的不同,常采用浸二断六、浸四断四、 浸六断六、浸三断九等方法。
第14页,共39页。
• (3)麦粒性质 粉质粒大麦比玻璃质粒大麦吸水快;含氮量低、皮 薄的大麦吸水快。
• (4)通风 通风供氧可增强麦粒的呼吸和代谢作用,从而加快吸 水速度,促进麦粒提前萌发。
第12页,共39页。
(三)、浸麦方法及控制
• 浸麦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 • 1、间歇浸麦法 • 2、喷淋浸麦法
第13页,共39页。
• 发芽方法主要有地板式发芽和通风式发芽两种。 • 古老的地板式发芽由于劳动强度大、占地面积大、受外界
温度影响大等缺点,已被淘汰。现在普遍采用通风式发芽。
• 通风式发芽是厚层发芽,以机械通风的方式强制向 麦层通入调温、调湿的空气,以控制发芽的温度、 湿度、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比例,达到发芽的目的。
第23页,共39页。
第3页,共39页。
§4-1、大麦预处理
• (一)、大麦的后熟与贮藏
• 新收获的大麦有休眠期,发芽率低,只有经过一段时间
的后熟期才能达到应有的发芽力,一般后熟期需要6~8
周。
• 贮藏期间,大麦的生命及呼吸作用仍在继续。为减 少呼吸消耗,大麦水分应控制在12.5%以下,温度
在15℃以下。贮藏大麦还应按时通风,防止虫、鼠及霉
第27页,共39页。
1.根芽和叶芽的判断
• 浅色麦芽的根芽较短,一般为麦粒长度的1~1.5倍; 深色麦芽的根芽较长,一般为麦粒的2~2.5倍。根芽生 长强壮、发育均匀是发芽旺盛和麦粒溶解均匀的象 征。
• 叶芽的长度视麦芽种类不同而异。对浅色麦芽来说, 叶芽平均长度应相当于麦粒长度的0.7左右,3/4者应
第30页,共39页。
(二)绿麦芽干燥的变化
• (1)水分变化 • (2)酶的变化 • (3)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 (4)半纤维素的分解 • (5)含氮物的变化 • (6)类黑素的形成 • (7)二甲基硫的形成 • (8)其他
第31页,共39页。
(三)干麦芽的处理和贮藏
• 干麦芽的处理包括干燥麦芽的除根、冷却以 及商业性麦芽的磨光等。
生产中还有一些其他浸麦方法,如温水浸麦法、快速浸麦法、长 断水浸麦法等。
常用的浸麦设备有传统的柱体锥底浸麦槽、新型的平底浸麦槽等。
第17页,共39页。
浸麦设备
锥形浸麦槽
第18页,共39页。
浸麦设备 浸麦槽-P59
平底浸麦槽
第19页,共39页。
§4-3 发 芽
(一)大麦发芽的目的
• 发芽目的是使麦粒生成大量的各种酶类;
第6页,共39页。
2.分级 (P52)
• 大麦的分级是把粗、精选后的大麦,按颗粒 大小分级。目的是得到颗粒整齐的大麦,为 发芽整齐、粉碎后获得粗细均匀的麦芽粉以 及提高麦芽的浸出率创造条件。
• 大麦分级常使用分级筛(p52,图1-3-1)。
第7页,共39页。
§4-2、浸麦
(一)、浸麦的目的
• (1)提高大麦的含水量,达到发芽的水分要求。麦粒 含水25%~35%时就可萌发。对酿造用麦芽,还要求胚 乳充分溶解,所以含水必须保持43%~48%。浸麦后
箱。
第15页,共39页。
2.喷雾(淋)浸麦法
• 此法是浸麦断水期间,用水雾对麦粒淋洗,既能提供氧 气和水分,又可带走麦粒呼吸产生的热量和放出的二氧 化碳。由于水雾含氧量高,通风供氧效果明显,因此可 显著缩短浸麦时间,还可节省浸麦用水(比断水浸麦法省水 25%~35%)。
第16页,共39页。
操作方法如下:
(5)光线 发芽过程中必须避免光线直射,以尽量减少叶绿素
的形成。
(6)赤霉酸和溴酸盐应用(P82-83)
第26页,共39页。
(五)对发芽质量的判断
• 发芽操作结束得到的麦芽称为绿麦芽。
• 对发芽的质量主要从两方面来判断:一是物 质的转化,主要表现在根芽、叶芽的生长以 及胚乳的溶解上;二是物质的消耗,要求在 合理的物质转化条件下,尽量减少物质的消 耗。
• 随着酶系统的形成,胚乳中的淀粉、蛋白质、 半纤维素等高分子物质得逐步分解,可溶性 的低分子糖类和含氮物质不断增加,整个胚 乳结构由坚韧变为疏松,这种现象被称为麦 芽溶解。
第20页,共39页。
(二)大麦和麦芽中的酶类(P62)
• α-淀粉酶 • β-淀粉酶 • 支链淀粉酶 • 蛋白酶 • 半纤维素酶类
(2)发芽温度
发芽温度一般分为低温、高温、低高温结合等几种 情况。(P79)
第25页,共39页。
(3)麦层中氧气与二氧化碳 发芽初期麦粒呼吸旺盛,品
温上升,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这时需通入大量新鲜空气, 提供氧气,以利于麦芽生长和酶的形成。
(4)发芽时间 发芽时间是由多种条件决定的。 一般为 4~7天左右。
第21页,共39页。
(三)发芽过程中主要物质的变化
• 1.物理变化(见p67图) • 2.淀粉的变化 • 3.蛋白质的变化(库尔巴哈值) • 4.半纤维素和麦胶物质的变化 • 5.胚乳的溶解 • 6.酸度的变化 • 7.其他
第22页,共39页。
(四)发芽的方法与发芽工艺技术条件的确定
• 1.发芽的方法粒长度的0.8以上,3/4~1者应占75%以上。
第28页,共39页。
2.溶解度的判断
• (1)感官判断 将绿麦芽的皮剥开,以拇指和食指 将胚乳搓开,如呈粉状散开,且感觉细腻者即为溶 解良好的麦芽;虽能碾开但感觉粗重者为溶解一般; 不能碾开而成胶团状者为溶解不良。
3、香味:有特殊麦芽香味,无苦、酸、臭
等异杂味。
第36页,共39页。
(二)物理特性(p97)
1、千粒重 2、麦芽相对密度
3、切断实验 4、叶芽长度
(三)化学特性
萨 拉 丁 发 芽 箱
第24页,共39页。
2.发芽工艺技术条件
(1)发芽水分
大麦经过浸渍以后水质量分数约在43%~48%,制造
深色麦芽宜提高至45%~48%,而制造浅色麦芽一般控制 在43%~46%。在发芽过程中,由于呼吸产生热量以 及麦粒中水分蒸发等原因,发芽室必须保持一定的相 对湿度。通风式发芽法,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一般要 求在95%以上。
• 第二阶段:浸麦10~20h,麦粒吸水很慢,几乎停止。
• 第三阶段:浸麦20h后,麦粒膨胀吸水,在供氧充足的情
况下,吸水量与时间成直线关系上升,麦粒中水分质量分
数由35%增加到43%~48%。
第9页,共39页。
• 2.浸麦与通风 大麦浸渍后,呼吸强度激增,需消耗大 量的氧,而水中溶解氧远不能满足正常呼吸的需要。 因此,在整个浸麦过程中,必须经常通入空气,以维 持大麦正常的生理需要。
5.影响大麦吸水速度的因素
• (1)温度 浸麦水温越高,大麦吸水速度越快,达到相同的吸水量 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但麦粒吸水不均匀,易染菌和发生霉烂。 水温过低,浸麦时间延长。浸麦用水温度一般在10~20℃之间, 最好在13~18℃。
• (2)麦粒大小 麦粒大小不一,吸水速度也不一样。为了保证发芽 整齐,麦粒整齐程度很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