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西省安义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江西省安义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以前所未有的艺术力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它繁荣昌盛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美,也表现了这样一个时代中人们比较健康昂扬的精神状态。

尽管唐代社会本身也有走下坡路的时候,有如杜甫所讲的“万方多难”的时代,但由于这种时代是紧接在盛世之后的,盛唐的精神文化影响仍然极为深刻,人们的胸襟气质还是跟其他时代不同,还有幻想,甚至觉得盛世还会再来。

这时候,生活在人们的感受里即使是惨淡的,也还能够有力地拨动人们的心弦,使人们为之激动、为之歌唱,而一般不致对它麻木不仁。

因而,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和精神美显得更加元气淋漓。

唐代那样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

但处在经济高涨中的唐人生活,在诗中一般地并不表现为平静、小康和满足。

即使是日常的和平环境中的生活,在诗人的笔下,也往往显得浪漫而舒展,人们的精神、情思,不是像秋水般的沉静,而是像春水般的不安于平地,寻找浩瀚的海洋。

人们觉得在自然身上发现了美,也就等于在自己生活中发现了美。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那些形态的美受到了破坏,美在生活中的比重,无疑是下降了。

这时现实生活还有没有美,文学艺术还能不能反映出生活美呢?唐诗令人信服地回答了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关,而且可以用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表现出来,唐代安史之乱之后,以杜甫为首的一批诗人在缺少亮色乃至乱离苦难的生活面前,就是这样地作了反映。

不过,他们这时所表现的生活美已不再是“美的生活”,而是生活中某些美的成分、素质或品格,通过作家的审美处理,所给予人的美的感受。

安史之乱中,人们承受着牺牲,用血肉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尽管这场斗争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杜甫等诗人怀着对人民崇敬的心情,从斗争中发掘了悲壮的美。

文艺作品需要有一种审美力量,常要有理想光彩的照耀。

它不应只解剖生活和人性的异化,还应同时表现出一种回归力,这才是美的力量的更充分的表现。

杜甫在《北征》中既痛心疾首地揭示了乾坤疮痍,又欣慰地写下了山中幽美的自然景象和与家人团聚的场面,也是表现了对于恢复人间正常生活的向往。

从这些优秀作品里,我们有理由引出这样的信念:艺术应再现生活美和人的精神美,应有一种扬弃异化、指向健康生活的回归力。

生活美和精神美的发现,只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

唐代那样一个社会,在封建时代固然得天独厚,使唐诗有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表现,但唐代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对我们也有启发。

由于他们特别倾心于生活,热情地加以追逐,他们的生活内容也就丰富而充实。

这有力地成全了唐诗,使
之与书卷气几乎绝缘。

唐人不是靠把学问演绎成诗,也不是以思考代替生活,他们亲自置身于生活浪潮之中。

对于时代潮流的涨落、生活的冷暖,有着直接的切肤的感受,从而表现了对于实际生活的最热心的关注和从中迸发出来的真正歌哭。

(选自《唐诗风貌》,有删改)
1.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既是一个时代中人们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也是唐代繁荣昌盛时期生活美的真实反映。

B.盛唐时期的诗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能发现生活的美,因为他们总是带着一种诗意去看生活。

C.唐诗的生活美和精神美元气淋漓,是因为人们即使感受到生活惨淡,但仍为生活激动、歌唱,不麻木不仁。

D.唐诗往往并不表现为平静、小康和满足,显得浪漫而开展,此时诗人正处在经济的高涨中。

2.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JLH论题,文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增强论述力度。

B.第三段运用杜甫等人的例证,论证了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诗人们用激动人心的艺术来表现悲壮的美。

C.杜甫的《北征》有力地论证了文学作品应该解剖生活和人性的异化,也应该同时表现出一种回归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逻辑结构,论述从盛唐到安史之乱,唐诗反映的生活美从元气淋漓到悲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安史之乱后,杜甫等诗人所表现iLH来的生活美是生活中某些美的成分、素质和品质给予人的美的感受。

B.生活美与精神美的发现必须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也应该具有一种扬弃异化、指向健康生活的回归力。

C.诗人在安史之乱后仍能用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美,说明社会动荡有利于提炼生活中的美。

D.唐代诗人的生活之所以能够丰富而充实,一是唐代社会的发达,一是他们对生活倾心并热情地加以追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广东佛山南海警方接到一位母亲报警称,7岁女儿在商场偷了东西。

一开始无论女孩妈妈和店员怎么问,小女孩就是不肯承认。

妈妈于是想到了报警,给女儿一个教训。

在民警劝说教育下,小女孩终于承认,看到小玩具很漂亮,但也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不好,不好意思向妈妈开口要钱,一时没忍住就偷拿了几个。

事后,女孩妈妈按商品原价进行了赔偿。

此事赢得众多旁观者的赞许,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女孩、女孩妈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
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①已是掌灯的时候,门外的两株大槐像两只极大的母鸡,张着慈善的黑翼,仿佛要把下面的五六户人家都盖覆起来似的。

别的院里都没有灯光,只有三号——小羊圈唯一的安了电灯的一家冠家的院里灯光辉煌,像过年似的,把影壁上的那一部分槐叶照得绿里透白。

②瑞全到一号去叫门。

不敢用力敲门,他轻轻地叩了两下门环,又低声假嗽一两下。

里面才低声地问了声:“谁呀?”他听出来,那是钱伯伯的声音。

③“我,瑞全!”他把嘴放在门缝上回答。

④里面很轻很快地开了门。

⑤门洞里漆黑,教瑞全感到点不安。

他一时决定不了是进去还是不进去好。

⑥“老三进来!”钱先生在屋中叫。

瑞全进去,还没坐下,老者就问:“怎样?得烧书?”
⑦瑞全的眼向屋中扫视了一圈。

“这些线装书大概可以不遭劫了吧?日本人恨咱们的读书人,更恨读新书的人;旧书或者还不至于惹祸!”
⑧“呕!”钱默吟的眼闭了那么一下。

“可是咱们的士兵有许多是不识字的,也用大刀欧日本人的头!对不对?”瑞全笑了一下。

“侵略者要是肯承认别人也是人,也有人性,会发火,他就无法侵略了,日本人始终认为咱们都是狗,踢打着都不哼一声的狗!”
⑨“那是个最大的错误!”钱先生的手伸了一下,请客人坐下。

他自己也坐下。

“我是向来不问国家大事的人,因为我不愿谈我所不深懂的事。

可是,有人来亡我的国,我就不能忍受!我可以任着本国的人去发号施令,而不能看着别国的人来做我的管理人!”他的声音还像平日那么低,可是不像平日那么温柔。

楞了一会儿,他把声音放得更低了些,说:“你知道吗,我家老二今天回来啦!”
⑩“二哥在哪儿呢?我看看他!”
⑪“又走啦!又走啦!”钱先生的语声里似乎含着点什么秘密。

⑫“他说什么来着?”
⑬“他?”钱默吟把声音放得极低,几乎像对瑞全耳语,“他来跟我告别!”
⑭“他上哪儿?”
⑮“不上哪儿!他说,他不再回来了!教我在将来报户口的时候,不要写上他;他不算我家的人了!”钱先生的语声虽低,而眼中发着点平日所没有的光;这点光里含着急切兴奋,还有点骄傲。

⑯“他要干什么去呢?”
⑰老先生低声笑了一阵。

“我家老二就不服日本人!你明白了吧?”瑞全点了点头。

“二哥要跟他们干?可是,这不便声张吧?”“怎么不便声张呢?”钱先生的声音忽然提高,像发了怒似的。

⑱而后,把声音又放低,对瑞全讲:“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我——一个横草不动,竖草不拿的会有这样的一个儿子,我还怕什么?我只会在文字中寻诗,我的儿子可是会在国破家亡的时候用鲜血去作诗!我丢了一个儿子,而国家会得到一个英雄!什么时候日本人问到我的头上来:那个杀我们的是你的儿子?我就胸口凑近他们的枪刺,说:一点也不错!我还要告诉他们:我们还有多少多少像我的儿子的人呢!你们的大队人马来,我们会一个个的零削你们!你们在我们这里坐的车,住的房,喝的水,吃的饭,都会教你们中毒!中毒!”钱先生一气说完,把眼闭上,嘴唇上轻颤。

⑲瑞全听楞了。

楞着楞着,他忽然立起来,扑过钱先生去,跪下磕了一个头:“钱伯伯,我也打算走!”
⑳“走?”钱先生细细看了看瑞全。

“好!你应当走!你的心热,身体好!”
“你没有别的话说?”瑞全这时候觉得钱伯伯比任何人都可爱,比他的父母和大哥都更可爱。

㉑“只有一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记住吧,老三!”
㉒“我记住!我走后,只是不放心大哥!瑞宣大哥是那么有思想有本事,可是被家所累,没法子逃出去!在家里,对谁他也说不来,可是对谁他也要笑眯眯的像个当家人似的!我走后,希望伯伯你常常给他点安慰;他最佩服你!”
㉓“那,你放心吧!咱们没法子把北平的一百万人都搬了走,总得有留下的。

我们这走不开的老弱残兵也得有勇气,差不多和你们能走开的一样。

你们是迎着炮弹往前走,我们是等着锁镣加到身上而不能失节!来吧,我跟你吃一杯酒!”钱先生向桌底下摸了会儿,摸出个酒瓶来。

不顾得找酒杯,他顺手倒了两半茶碗。

一仰脖,他把半碗酒一口吃下,咂了几下嘴。

㉔瑞全没有那么大的酒量,可是不便示弱,也把酒一饮而尽。

㉕酒力登时由舌上热到胸……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独具匠心,小羊圈胡同里的黑暗与冠家的灯火通明形成对比,暗示社会环境黑暗,令人压抑。

B. 瑞全和钱先生谈论“烧书”的事情,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表明了人物认清形势不甘为亡国奴的心理。

C. 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钱家老二尽管出场较少,但意义非凡,既推动情节发展,也烘托了人物形象,凸显作品主题。

D. 最后的饮酒场景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豪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6. 简要分析钱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7. 探究小说结尾“酒力登时由舌上热到胸……”的丰富意蕴,并分析这句话对于表现主旨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

出后叔父,徙居新安。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

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

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

著《礼乐》《圣真》之论。

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

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

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

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

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称草莽,辞切言至,遂见听许。

岁余,又举贤良方正,并不起。

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

谧虽羸疾,而披阅不怠。

咸宁初,又诏曰:“皇甫谧沈静履素,守学好古,与流俗异趣,其以谧为太子中庶子。

”谧固辞笃疾。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笃终》。

而竟不仕。

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

谧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及《玄晏春秋》,并重于世。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有删改)
8.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B.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C.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D.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著作,历代儒家研习之重要作品。

儒家十三经之一。

B. 举孝廉,是古代一种由上向下选拔人才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C. 疏,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
D.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皇甫谧有孝心,听教诲。

他得到一些瓜果,就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

任氏对他游荡不好学痛心到流泪,他被感动激励,听从教诲转而勤学不倦。

B. 皇甫谧性淳朴,不附势。

皇甫谧堂姑母的儿子梁柳做郡守将赴任,有人规劝他为梁柳设酒宴饯行,皇甫谧一如从前,不用酒肉,只用盐菜招待。

C. 皇甫谧淡利禄,终不仕。

尽管官府多次征召他任职,他始终拒绝赴任。

甚至皇上频下诏书敦逼不已,他也言辞恳切予以谢绝。

他一生都未做官。

D. 皇甫谧乐写书,论著丰。

皇甫谧年轻时就树立崇高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己的事业。

他著述甚丰,作品体裁多样,很多作品都受到世人的重视推崇。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

(2)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
12. 皇甫谧勤学苦读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写出两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夜咏怀①
【唐】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屡遭贬谪的刘禹锡老母病逝,在护送灵柩途中又接到好友柳宗元去世的消息。

诗人闻讯异常悲痛,此后两年在洛阳守丧,《岁夜咏怀》约写于居丧期间。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中“昔”与“今”的对比,“有几多”表明朋友所剩无几,这两句蕴含着作者伤悼众友早逝,更主要的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

B.颈联写作者闲居,自由自在,只想长寿,表现出作者因亲友的去世而颓丧。

C.尾联表面是说年年的春色皆同,在贬谪幽居时也是如此。

真正的含义却是:自然界的春天是无所谓的,可惜的是看不到政治的春天降临人间,看不到国家兴旺景象的来临。

D.此诗语言朴实自然,但在字里行间寄寓作者无限感慨,读后令人不得不动情。

14.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通过诗人的亲身见闻,叙写了琵琶女沦落的命运,并由此联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過,发出“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2)《望海湖》中“________,________”,情韵悠扬,互文见义,说明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伶官传〉序》中作者连用两个设问句引人深思,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________,(3)
________”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补写下列两副对联,可以不考虑平仄。

(1)上联:金风送黄叶
下联:
(2)上联:
下联:赞任公心肠热学问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是一封自荐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垂询我的自荐信。

我积极进取,不断努力提高足下的专业技术水平;我乐观开朗,能够很好地搞好人际关系。

在众多招聘者中,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信心十足。

最后,祝贵公司事业有成!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桥是沟通与连接的纽带。

生活中,有有形的桥,如雄跨云贵两省的北盘江大桥,联通两岸三地的港珠
澳大桥;有无形的桥,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之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之桥。

桥,能使人到达彼岸,使人成功;桥,能推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桥,能促进文化交流,世界和谐;桥,能增进相互理解,彼此认同……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观点和认识。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B项,“因为他们总是带着一种诗意去看生活”原因表述不全面。

从原文第二段第一句:“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可知诗人发现生活的美除了与“诗人诗意的眼光”有关,还与‘唐代社会的兴旺发达’有关。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D项,总—分—总结构,表述错误。

本文开头总写唐诗反映出唐代的生活美和昂扬的精神状态,然后分别写在唐代不同的阶段,唐诗的这两个内容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这是总分的关系。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B项,由第四段中“艺术应再现生活美和人的精神美,应有一种扬弃异化、指向健康生活的回归力”可知是“艺术应有一种扬弃异化、指向健康生活的回归力”而不是“生活美和精神美”。

C项,由第三段的内容可知,“社会动荡”与“有利于诗人提炼生活中的美”没有必然联系。

D项,由第四段中“唐代那样一个社会,在封建时代固然得天独厚,使唐诗有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表现”可知
“唐代社会的发达使唐诗获得丰富多彩的表现”而不是“唐代诗人”。

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4题详解】例文:
写给孩子妈妈的一封信
尊敬的女士:
您好!
一开始我在看这条新闻的时候,觉得您做的很对,应该为您的教育方式点赞,但是静下心来细思之后又隐隐约约觉得哪里不对。

孩子偷东西是错事,是一定要认真教育的,但是一定要采取报警这样的方式吗?
教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我很肯定您不包庇孩子、坚决要教育孩子的态度。

但是报警这样的方式,我认为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一个不小心,失掉的是孩子的自尊心,伤害的是母子间的亲子关系。

有人说,“孩子偷东西的那一刻就没有了自尊。

”那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把她钉死在耻辱柱上,就是所谓的教育了吗?并不是这样的,就连视频中民警赶到,也是第一时间把孩子拉到一边,耐心询问。

如果您一开始就不是在大庭广众下询问,是不是事情也不至于到这一步呢?
您有没有想过,如果来来往往的人里有孩子认识的长辈、老师和同学,大家会怎么看她?会不会因此给她贴上“小偷”的标签,留下她就是一个“坏孩子”的刻板印象?会不会在背后指指点点,用异样眼光看待她?孩子可能确实不会再犯了,但是他的人格和心理同时也被伤害了。

很多家长认为任何触犯原则的错误,再怎么教育都不为过,可是以正义之名,行伤人之事,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不能赞同。

教育,为的是让孩子成长,成为更好的人,如果某种教育手段是以伤害为代价,是不是要三思而后行?
其实,偷拿别人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是很常见的事情。

有数据表明,大约5%的10岁以下儿童有偷窃行为。

一位心理咨询师说,孩子偷东西,不要执着于“偷”这个字,更要去了解背后孩子的动机。

您的女儿喜欢那个玩具,但是又迫于家庭条件有限不好向父母开口,才选择偷拿。

这可以看出,孩子本性并不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