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
计
【本框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我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四个方面具体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十六字方针)。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明确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
(2)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作用,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我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
三、教学难点
1.分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2.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教学建议
1.总体思路:通过生活化的事例——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几种具体形式——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含义——引导学生辩证认识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双重影响——得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体现目标导向。
3.挖掘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经典事例等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4.教学设计思路要体现建构主义“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核心理念。
5.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特别提示:要辩证地分析传统文化,既看到它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
同时还要分清主次。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情景导入
2009年3月11日,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的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有关专家就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珍视、继承和创新等问题进行座谈。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对内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对外是代表中国的符号,研究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非常适时、非常必要。
教师设问:(1)传统节日属于传统文化中的哪一方面的内容?
(2)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我们应如何看待它在今天的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探究,交流
归纳提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果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妨害人的成长。
正因于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
今用”。
导入二:问题导入
镜头一:“磨剪子来,戗菜刀……”北京民俗博物馆展厅里,不少参观者正在通过点击电子触摸屏感受京城“叫卖大王”臧鸿的原声。
剃头挑子、招揽顾客的各种响器、同仁堂的药罐、全聚德的匾额、六必居的酱缸……“老北京商业民俗文化展”上300余件展品,生动再现了老北京的商业历史、三百六十行等民俗文化,让参观者留连驻足。
“看这些物件儿,听这些叫卖声,觉得很亲切,总能令我们想起过去的日子。
”正在参观的一位北京市民如是说。
一些外国朋友在那里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欣喜的赞叹声。
人们呼吁留下祖先的记忆,留住民族之根。
镜头二:在人们不太遥远的记忆中,浙江定海古城在一片推土机的轰隆声中,成了瓦砾与尘土;另据报载,代表北京民居特色的传统四合院的面积在逐年下降……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针对一些地方民间艺术日渐衰落,绝活绝技后继乏人的现状,近年来多次呼吁,如不抓紧抢救,“再过20年,我们原生态的民间文化遗产基本上就会失去了”。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表示,精美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是我们的根。
留下祖先的记忆,非常重要。
教师设问:
(1)在现代社会,留住“祖先的记忆”和“民族的根”有何现实意义?
(2)我们应当如何继承传统文化?
学生活动:讨论、课前预习……
归纳提示:(1)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留住“祖先的记忆”和“民族的根”,有利于强化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2)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