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作者:蔡庭花
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7期
摘要:国外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分为社会运动论和社会冲突论两大流派。
认为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运动,这一典型概念的分析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分析工具;认为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冲突的理论以及国外学者创造一些解决冲突的科学方法和技术等,开拓了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理论视野。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社会运动社会冲突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7-0050-03
群体性事件是一个全球热点、难点问题。
从现有文献来看,由于该概念内容和形式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学者研究视角和价值立场的不同,国外学术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称谓不尽相同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
因此,本研究将对群体性事件研究学术史上具有典型代表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总结。
一、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运动
1850年德国社会家洛伦兹在论述大众政治斗争时将“社会运动”一词引入社会运动研究领域之后被广泛运用。
同时,由于社会运动内容和形式的复杂性以及学者们研究立场和价值的差异使目前尚未形成社会运动的统一界定。
1.社会运动是一种集体行为
美国早期并没有社会运动研究,将社会运动研究置于集体行为之中,认为社会运动是集体行为的表现形式。
芝加哥学派的奠基者之一帕克在研究集体行动时最先提出“社会运动”一词;1939年布鲁默对“社会运动”这一最重要的集体行动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布鲁默认为社会运动是“一种企图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努力”,通过这种努力“新的集体行为得以建立,并凝结为固定的社会形式”。
从以上布鲁默关于社会运动的定义来看,社会运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其与聚众、群众和公众一样是一种既有社会秩序的崩溃,是由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共同理解的缺失而导致无法形成彼此合适的期待或对彼此期待所做出的不当反应的产物。
二是社会运动是一种通过重建彼此共同社会生活努力进而新建社会秩序的努力。
他进一步指出,在社會运动初期没有确定的形态、稳定的结构和完整的组织性,但是随着其不断发展就要形成一套系统和蓝图,如要求有一定的组织和结构、常任领袖、持续的组织分工、规则和社会价值等。
由此可以推断,尽管布鲁默认为社会运动比初级集体行为更具有组织性并且
具备了一个新的社会的雏形,但是它还不具备一定足够的稳定性并成为组织化的集体行为,因而社会运动是初级集体行为向组织化集体行为过渡的中间状态。
作为芝加哥学派的第二代传人特纳和克利安在继承和发展了布鲁默社会运动是一种集体行为的观点的基础上,对社会运动的特点做了更加清晰翔实的阐述。
他们认为,社会运动就是:“一个以具有一定连续性的行动去推动或阻止所在社会或群体发生某种变革的集体。
一个运动作为集体,其成员是不确定的、流动的,其领袖的产生更多地取决于拥护者的非正式反应,而不是通过正式程序使权威得以合法化”。
根据该定义,社会运动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社会运动并非只是一定数量的人堆积的简单集合;二是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具体表现在目标、策略、组织结构等方面;三是其构成人员不是一个封闭的群体,在行动过程中其他支持者参与进来;四是运动的界限模糊并且常与其他运动发生重叠。
社会学家斯梅尔塞从功能论视角将社会运动分为价值导向型运动和规范导向型运动,并认为社会运动是某种在“概化信念”的支配下恢复、保护、修改旧的社会规范或价值或创设新的社会规范或价值的企图。
它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社会运动是指社会系统的规范和价值层面;二是社会运动既是现有价值和规范体系整合功能失败的产物,又是对新的社会价值或规范体系恢复、保护、修改或创设的努力。
以上三种定义认为,社会运动具有组织性、连续性和较强的目的性,社会运动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社会失序导致一定数量的人失去了行动方向;而其功能也恰恰在于对失范社会秩序的重构。
但是,由于社会运动在组织上、结构上尚不定型;因此,其仍然是一种社会乱象。
2.社会运动是一种政治斗争
20世纪60年代后将社会运动视为社会乱象的集体行为论逐渐受到批判和质疑。
随之而起的是以梯利、麦克亚当、塔罗等人为代表的政治斗争论,他们将社会运动视为采取别种手段的政治斗争,主要指现行体制不乐见、不允许和不适应的挑战性手段。
将社会运动看作政治斗争的领军人物塔罗在其所著的《运动的力量》一书中认为,社会运动是一种以集体挑战、共同目的和社会团结为基础的、与精英、对手和权威进行持续不断的集体挑战,而并非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一种极端主义、剥夺感和暴击的表现。
由该观点可以看出,作为政治斗争的社会运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社会运动是一种集体挑战,常常用公开的、破坏性的行动发起对精英、权威和对手的挑战,直接对抗是其最具特色的手段;二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认为集体行动的参与者是由于社会失序中具有焦虑、沮丧和迷茫等特质的群体而发起的,恰恰相反,社会运动的参加者是具有共同目的的理性行动者;三是不同于骚乱、暴乱的偶发性和临时性,社会运动是以某种集体认同和社会团结为基础的可持续的政治斗争。
塔罗关于社会运动的定义在社会运动的组织化程度以及社会运动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政治性受到质疑。
但是,他对于社会运动是一种政治斗争的定义在西方社会运动研究领域被广泛接受,是目前国外对社会运动概念的主流理解。
3.社会运动是一种对权威的挑战
基于对政治斗争的社会运动概念的批判分析,斯诺认为社会运动包括两个关键词:一是“权威体系或结构”,二是“集体挑战”。
首先,权威体系或结构不仅包括国家机构、组织和制度还包括了大学、公司、基金会等非政治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运动作为一种“集体挑战”并不一定公开,为了进一步说明该观点他首先对挑战进行了重新划分,将其分为“直接挑战”和“间接挑战”。
其次,他将行动分为“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挑战的四种类型:以个体行动形式进行的直接挑战、以个体行动形式进行的间接挑战、以集体行动形式进行的直接挑战和以集体行动形式进行的间接挑战;并认为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第三种类型,即挑战的目标、手段和诉求都是公开的,挑战双方都彼此了解,而忽视了第四种挑战类型,即挑战不被一方所知悉,挑战的目标、手段和形式都是秘密的,对于此种类型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可以说,斯诺对社会运动概念的界定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是有效地纠正了以往对社会运动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其对挑战的类型化划分有效地拓展了社会运动的研究领域。
二是他强调权威体系不仅包括政治制度而且包括价值体系和社会观念。
可以说,其对社会运动概念的界定超越了政治斗争论、更具有包容性。
但是,从实践层面看,随着当代社会运动日渐强化的政治化趋势下,斯诺强调社会运动的观念性、而刻意淡化社会运动政治化的做法有些不合时宜,而这也正是斯诺社会运动概念无法撼动社会运动政治斗争论理论“概念霸权”地位的原因所在。
以上三种关于社会运动的概念各有侧重点。
第一种概念强调社会运动的非制度性,认为社会运动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制度整合功能失灵导致的社会成员“共同理解”的丧失。
这是最早的关于社会运动概念界定,认为社会运动是一种集体行为。
第二种概念否认社会运动的非制度性,认为社会运动的参加者都是理性人,卷入社会运动是社会运动参加者理性选择的结果,该概念强调社会运动的政治性。
第三种概念是在批判第二种社会运动概念的基础上对社会运动进行界定,该观念认为并非所有的社会运动都是政治性的,还有很多社会运动是针对某种思想观念或行为模式而展开的,如思想的、文化的等。
在以上三种关于社会运动概念界定的观点中第二种最为流行,占据主导地位。
二、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冲突
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其也被称之为社会冲突。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各种冲突事件的不断发生、增长,社会冲突理论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代表性人物有:韦伯、齐美尔、科塞、达伦多夫等。
1.齐美尔的社会冲突概念
德国社会学家奥格·齐美尔在他的社会冲突理论中更加强调社会冲突对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和正功能,即社会冲突如何提高社会的团结和整合并更加注重较为缓和的社会冲突对社会的整合功能。
他认为,由于社会和群体的分化及随之而来的复杂性,冲突无处不在。
相比于以往的研究,齐美尔不仅看到了社会和谐、合作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社会冲突的一面;与此同时,他不仅看到了社会冲突的消极层面,而且更加强调社会冲突的积极功能,认为通过社会冲突人们的反面观点和负面情绪得以表达和宣泄,从而使得敌对情绪得以有效释放和缓解,而这也有助于防止沖突上升到无法阻止或尖锐的程度,进而起到社会整合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齐美尔的这一社会冲突观点为后来科塞的社会冲突安全阀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2.韦伯的社会冲突概念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冲突思想是西方社会冲突观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析范式。
他认为,社会不平等是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权力、财富和声望的高度相关性;二是报酬分配的垄断化;三是低水平的社会流动率。
他进一步指出,在一个社会当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向较高的社会位置流动的机会很少时,处于较低社会地位人们的仇恨就会聚集起来并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发社会冲突。
与此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领袖人物和组织在社会冲突中具有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韦伯已经从社会制度安排出发寻求社会冲突的根源,并认为合理性产生了形式合理和实质合理的冲突。
3.科塞的社会冲突概念
社会冲突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刘易斯·科塞,在其著作《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全面介绍了冲突的社会功能。
他指出一个社会中压力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定程度的冲突是群体形成和群体生活得以持续的要素,冲突并非只是一个社会功能失调的表现、并非仅仅具有负面效应、负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正功能;并进一步提出了安全阀理论,认为作为社会设置的安全阀制度可以充当不满发泄的出口,使群体或组织间的敌对情绪得以及时排泄,而不致引发大的社会冲突,从而有效维持一个群体的稳定。
此外,他还进一步指出在一个僵化的社会里安全阀制度的建立要比一个松散的社会里更重要,因为相比于一个结构相对松散的社会,在缺乏社会冲突发生空间的僵化的社会里将会导致人们没有足够的情绪发泄途径而使得不满、敌对情绪不断积累,而这些不断积累的敌对情绪一旦爆发就会像锅炉里过量的蒸汽一样引发锅炉爆炸,一旦爆发就会威胁整个社会结构。
因此,他也强调安全阀制度必须在社会结构中制度化。
科塞在总结了西美尔提出的冲突有利于社会稳定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冲突与整合相统一的“冲突功能主义”,认为冲突与一致都对社会具有维持、整合、协调和团结等积极功能。
4.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概念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对权威与权力等稀缺资源的争夺,因此,社会冲突是结构性的而非心理性的。
具体来说,在社会中处于一定社会权力关系体系中的各种组织、群体对一定位置的竞争和争夺是社会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在现代社会不同群体和组织只有在承认双方利益合理性的基础上,通过提供表达和协商途径、设立争端处理公共机构和相应的规则,如谈判、协议、制裁等制度对冲突进行调节,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暴力冲突或减少暴力冲突的程度,而试图压制和消灭冲突则是徒劳的。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社会运动概念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国外对集体行动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运动说和社会冲突说。
关于社会运动概念的界定是时代和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社会运动概念的界定离不开研究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氛围和社会运动形势及特征;其次,社会运动概念的界定与研究者的理论视角紧密相关,对同一种社会运动现象,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取向有不同的关注焦点和阐释方向。
因此,上述三种学者们关于社会运动概念的界定在反映研究者所处时代特点和理论特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此两方面的局限性。
因此,本研究并不寻求一种关于社会运动概念的统一界定,而是通过对社会运动典型概念的分析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分析工具,为科学分析我国群体性事件而服务。
国外关于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冲突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社会冲突功能理论和安全阀理论为典型代表。
虽然,国外关于社会冲突的研究都因利益、权力和文化相互关联的假定而缺乏研究的理论前提,同时在社会冲突的预警、防范举措等方面的研究还不足;但是,国外学者创造的一些冲突解决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比如冲突疏导的方法、安全阀制度的建立等等,所有这些成果对我们研究群体性事件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 孙立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3]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葛智强,胡秉诚,王沪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4]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