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峰松山中蒙医院
中医诊断学教案
授课对象:非中医类别医师
授课学时:20学时
授课时间:2011.06-2011.12
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
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

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
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

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
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

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
6、宋,

题目:问诊问诊的方法与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问诊的方法。

2.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
重点与难点:
问诊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问诊的意义。

简要介绍。

明,张景岳以问诊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重点介绍。

问诊方法及注意事项,并理解其意义。

三、问诊的内容
简要介绍问诊的基本内容。

注意各项内容的含义,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并理解对疾病诊断的意义。


题目
三、寒热的类型
为课重点介绍内容,包括常见寒热类型及其概念、症状特点、主病、基本病机等。

注意:
1.寒热类型与病邪性质、部位及机体阴阳盛衰有关。

2.在恶寒发热中,恶寒一症是诊断表证的主要依据,正确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含义;寒热的轻重与感邪的性质有关,同时与感邪的
轻重、邪正盛衰有关。

3.壮热的概念,不仅表现为体温高,而且必须为不恶寒,反恶热。

4.潮热、微热各见于若干病证,其症状特点各有不同。

5.正确理解寒热往来,其主要是指自觉症状。

题目:问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自汗、盗汗、战汗的含义、主病及基本病机。

2.熟悉战汗的概念及主病,绝汗的概念及亡阳之汗与亡阴之汗的特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如何根据疼痛的性质辨别其病因。

2.熟悉如何根据疼痛的部位辨别其脏腑经络病位。

3.理解虚实疼痛的基本病机。

教学内容
1.问疼痛的性质
2.问疼痛的部位
重点与难点:
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辨别疼痛的病因和病位。

教学过程:
一、简要介绍疼痛的分类及基本病机
注意:根据其病因病机总分虚实两大类,实证总由邪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引起;虚证总由正气亏虚,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所致。

二、问疼痛的性质
为重点介绍内容,详细介绍各种常见性质的疼痛,目的是通过询问疼痛的
脏腑。

2.理解身重、麻木的含义和常见病因。

教学内容
重点与难点:
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教学过程:
1.重点讲述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含义,常见病位、
病因。

2.简要介绍身重、麻木的含义,常见病因。

题目:问耳目问睡眠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耳鸣、耳聋、失眠、嗜睡的含义及病因。

2.理解重听、目痒、目痛、目眩、目昏、雀盲、歧视的含义、病因;失眠、嗜睡的基本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教学内容
(一)失眠
主要介绍失眠的含义、病因及基本病机。

注意:病因总有阴血亏虚与邪气内扰两大类,基本病机为阴虚阳盛,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二)嗜睡
主要介绍嗜睡的含义、病因。

注意: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题目:问饮食口味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食欲异常的常见症状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2.理解口渴与饮水异常的常见症状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3.了解各种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问口渴与饮水
2.问食欲与食量、问口味
肋胀痛灼热者为肝胆湿热;兼脘闷呕恶、身重便溏者为脾胃湿热。

消谷善饥,兼口干口臭便干为胃火炽盛;兼便溏者属胃强脾弱。

2.“除中”为垂危病人临终前的表现,由胃气败绝所致,与久病好转,胃气渐复,食欲好转不同。

三、口味
简要介绍各种异常口味及其临床意义。

题目:问二便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和小便尿次、尿量、尿感方面常见症状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问大便。

2.问小便
重点与难点:大、小便便次、便质和便感异常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过程:
如频数、义。

一、问月经
重点介绍月经病经期异常,如月经先期、月经后期、先后不定期,及崩漏、闭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经量异常,如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的病因;经色、经质异常的临床意义。

注意:辨别月经病的病因应将期、量、色、质、感诸方面结合起来。

二、问带下
简述正常带下在量、色、质、味方面的特点,若因某种病因致上述方面发
生异常改变,则为带下病。

重点介绍常见带下病,如白带、黄带、赤白带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题目:全身望诊(一):望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临床意义。

2.熟悉少神、神乱的表现。

3.了解神的概念、望神的原理。

教学内容
1
2
1
3
扰神或闭阻心神多致。

邪去病情好转则神乱消失。

题目:全身望诊(二):望色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色、病色的特征及五色主病。

2.熟悉望色十法。

3.了解望色的原理、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望色原理,常色与病色的特征。

五色主病(一):赤、白色2.五色主病(二):黄、青、黑色,望色十法
重点与难点:
常色、病色的特征、五色主病。

教学过程:
二、望色
(一)望色的原理
简要介绍。

包括色与泽的意义。

面部分候脏腑。

1
2
1
2
3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异常形态、姿态的常见症状及意义。

2.了解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的常见异常症状及意义。

教学内容
1.望形体、望姿态、望头面。

2.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

重点与难点:
1.小儿卤门、面部、目、唇、咽喉、颈项部常见病证及临床意义。

2.望咽喉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望形体
学生自学为主。

简要介绍望形体内容。

如强弱、胖瘦。

注意:
1.形体强弱的判断。

2.肥胖与消瘦的临床意义。

1
2
1
2
3.目色的主病与面部五色主病相同,其脏腑病位结合五轮学说。

如白晴红为肺热,眦红为心火,眼睑赤烂为脾热,全目红为肝火。

4.目形常见异常如目眼浮肿、眼窝内陷、眼球突出、眼肿,注意其临床意义。

5.目态其中瞳孔散大、瞳孔缩小,两目凝视多见于危重病人,应结合整体望诊;睡后露睛,眼睑下垂多与脾虚有关。

(二)望耳
简要介绍望耳的内容。

注意耳的病变以脓耳多见,其中有虚实之不同。

(三)望鼻
简要介绍望鼻的内容。

注意:鼻的局部病变常见鼻渊、鼻衂。

(四)望口与唇
简要介绍望口与唇的内容。

注意:
1.口的常见病变有口疮、口糜、鹅口疮。

1
2
3
4
简要介绍望四肢的内容。

了解常见异常变化。

注意:手足异常有“鹤膝风”,抽搐、拘急、颤动、蠕动;掌部异常,如鹅掌风;指趾异常变化如梭状指、杵状指。

五、望二阴
题目:局部望诊(二):望皮肤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皮肤的形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

重点与难点:
1.丹毒、黄疸、白驳风的特征。

2.肌肤甲错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3.斑与疹的特征及鉴别。

4.痈、疽、疔、疖的特征及属性。

教学过程:
六、望皮肤
1
2
3
4
5
1
2
(一)简要介绍排出物辨证规律。

(二)介绍常见异常排出物的特征及意义。

1.望痰、涕、涎、唾
(1)重点介绍痰的分类、特征及临床意义。

注意:痰从肺而来,是辨证肺病寒热虚实、病邪性质的重要症状。

(2)简要介绍涕、涎、唾的常见异常表现及意义。

2.望呕吐物
简要介绍呕吐物常见异常表现的特征及其病因。

注意:呕吐物是胃内容物,经呕吐而出的产物,其特征与胃病的寒热虚实、病邪性质有关。

辨证时应结合呕吐物的气味。

3.望二便
简要介绍大小便常见异常的特征及意义。

二、望小儿指纹
(一)简要介绍望小儿指纹的原理、方法。

(二)简要介绍正常小儿指纹。

1.
2.

重点介绍。

学生可作相互观察。

题目:舌诊(二):望舌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舌质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望舌色
2.望舌形、舌态
重点与难点:
异常舌质的辨析。

教学过程
一、望舌质
(一)舌色
重点介绍五种舌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病机及辨证。

同时结合观看舌象彩图,以加深认识。

注意:
可结合
义。

教学内容
1.望苔质
2.望苔色,舌象分析要点
重点与难点:
异常舌苔的辨识及临床意义。

教学过程
二、望舌苔
(一)望苔质
重点介绍各种苔质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病机同时结合舌诊彩图加强学生对各种苔质的认识。

注意:
1.舌苔厚薄的转化有渐变、骤变之别,两者意义不同。

2.腐苔虽“揩之易去”,但有无根、有根之别,腐苔虽去而不净或续生新苔者为有根腐苔,表示正能胜邪,病邪消散;若净且不能续生新苔,则为无根腐苔,表示胃气衰败。

(二)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分析简要介绍舌质与舌苔综合分析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多举例子以加深理解。

注意:
舌质与舌苔,不论两者变化一致、不一致,甚至相反,都是疾病病理本质的反应,其综合主病都是两者主病的综合,这与症状与脉象的关系显然不同。

题目:闻诊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如何通过听声音的异常来判断其临床意义。

2.熟悉如何通过嗅气味的异常来判断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1.听声音
2.嗅气味
重点与难点:
1.重要声音异常的特征如音哑与失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简要介绍胃肠异常声音,如呕吐、呃逆、嗳气的含义、临床意义及病机。

注意:
1.这些声音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递引起,其声音的特征反映了胃病寒热虚实性质。

2.辨证病证的寒热虚实性质,除声音特征外,应结合病史、呕吐物或嗳气、呃逆的气味、兼证等。

3.胃反的特征及病机。

二、嗅气味
简要介绍异常气味的特征及意义,尤其是尿臊气、烂苹果味。

题目:脉诊(一):概述正常脉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寸口脉法的部位和方法,正常脉象特点。

2.理解寸口脉诊原理,部位,分候脏腑。

3.了解诊脉的几种方法。

教学内容
重点介绍正常脉象的形象特征及“有胃”“有神”“有根”三个特点。

注意:
1.脉有胃气与脉有神气之比较:前者从容徐和而软滑,后者为脉律整齐,柔和有力,两者所具“柔和”与“和缓”“软滑”之意相通,均表示“冲和”,难以分开,故前人有“有胃即有神”之说。

不同点是侧重点不同,前者重在表示从容流利,后者重则强调应指有力,脉律整齐。

2.脉之有根有两个方面:一是沉取候肾,即三部脉沉取有力为有根;二是
尺脉候肾,即尺脉沉取有力为有根。

3.三个特点相互补充,同时具备,不能截然分开。

(二)生理变异
简要介绍各种内外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注意:这些变异都属正常生理的反应,虽不具备典型脉象的特征,但也在正常变化的范围,并且与疾病无关。

题目:脉诊(二):病理脉象(1):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教学目的与要求:
1.迟脉与缓脉的鉴别。

2.缓脉有平脉与病脉的不同,应注意区别。

四、数脉相类脉:疾脉
重点介绍数脉、族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机理。

注意:数脉与疾脉的鉴别。

五、虚脉
重点介绍虚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机理。

注意:虚脉既是以无力为特征的单因素脉,亦是多种无力为特征脉象的总称。

六、实脉
重点介绍实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机理。

注意:与虚脉一样,既是以有力为特征的单因素脉,亦是多种以有力为特征的脉象的总称。

题目:脉诊(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结脉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

重点介绍涩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脉理。

注意:滑脉、动脉的鉴别
十一、弦脉相类脉:紧脉
重点介绍弦脉、紧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脉理。

注意:弦脉与紧脉的鉴别。

十二、结脉相类脉:代脉、促脉
重点介绍结脉、代脉、促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脉理。

注意:结脉、代脉、促脉三脉的鉴别。

题目:脉诊(四):脉象鉴别,相兼脉,真脏脉,妇人脉,小儿脉,脉诊临床运用及意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28脉鉴别。

2.熟悉相兼脉、真脏脉。

3.了解妇人脉、小儿脉,脉诊的运用及意义。

教学内容
强调共
1.独异脉的意义。

往往表示某特定脏腑病位或病邪性质。

2.脉症顺逆与从舍的含义与方法。

主要依据脉与症之相应或不相应,以判断病情之顺逆。

其中,逆证,根据脉症之真假确定“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法。

题目:按诊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按诊的体位、手法,按胸脘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熟悉按诊含义,按胸胁、肌肤、手足、瑜穴的内容。

教学内容
1.介绍按诊体位、手法,按胸胁
2.介绍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瑜穴
重点与难点:
1.按诊体位与方法。

2.按脘腹的内容。

教学过程
介绍按脘腹的体位、手法。

3.按诊内容
重点介绍脘腹部常见体位,如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1)介绍腹部寒热虚实证的特征及鉴别。

(2)腹满
介绍实满与虚满,水鼓与气鼓的鉴别。

(3)肿块
介绍症积与瘕聚的特征及鉴别。

(4)腹痛
介绍腹痛虚证与实证,气滞与血瘀证的特征及鉴别,肠痈的特征。

(5)妇女妊娠时间的判定,根据胞宫的位置而定。

(三)按肌肤
简要介绍按肌肤的方法、内容,常见病证及临床意义。

内容包括诊寒热,润燥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皮肤。

简要介绍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源流及意义。

注意:八纲证候是对病证部位,寒热性质,正邪盛衰及类别的概括,辨证以此为纲,故称八纲。

二、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1.表里与表里辨证的概念。

注意表与里的相对性。

表里辨证的目的是辨别病变部位的外内浅深。

2.表里辨证的意义、适用范围。

3.证候类型: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

(1)表证
重点介绍表证的概念、特点,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

注意:
①表证以卫表不和表现为主症,且为诊断依据,肺系失宣表现为兼症,为次要症状。

②病在表者不一定表现为表证。

只有具有表证特点恶寒,或恶寒发热并
1
关。

2.寒热类型
(1)寒证
重点介绍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简要介绍证候分析。

注意:
①寒证表现以冷、白、清、润、静、脉迟或紧为特点。

②寒证有实寒、虚寒之别,两者病机不同,前者为阴寒过盛,困遏阳气引
起,后者为阳气亏虚,温煦不足。

(2)热证
重点介绍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简要介绍证候分析。

注意:
①热证表现以热、赤或黄、稠、燥、动、脉数为特点。

②热证有实热、虚热之别,两者病机不同,前者为邪热过盛,神气被伤所致;后者为阴液亏虚,虚热内生。

(3)寒证与热证鉴别要点
正确理解“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实是辨别正邪盛衰的两个纲领。

2.虚实证候
(1)实证
重点介绍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

注意:
①实证病理为邪气盛而正气不虚。

②实证之邪气包括面广,既可为外感六淫,疫疠、重毒,亦可为脏腑气血
功能失调而致各种病理产物的积聚。

③实证临床表现广泛,复杂,既与病因有关,又与病位有关。

但均具有新起暴病,病情急剧,体质壮实及表现“有余”,“无盛”,“停聚”的特点。

(2)虚证
重点介绍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

注意:
①虚证基本病理为正气亏虚,而邪气不着。

②正气亏虚,包括面广,如气、血、阴阳、津液、精、髓不足等。

有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四种。

(一)证候相兼
1.概念
2.常见相兼证候:表寒证、表热证、实寒证、实热证、虚寒证、虚热证。

简要介绍常见相兼证候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特点。

注意:
(1)临床表现为相兼的两种证候临床表现的综合。

(2)虚寒证与阳虚证,虚热证与阴虚证概念及表现相同,参见阴阳虚损证候的辨证。

3.关于对表虚与表实证的理解
4.关于课文中表虚证与里证表虚及表虚寒证,表虚热证,表里虚寒证,表里虚热证几个概念的理解。

题目:八纲辨证(三):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证候错杂、真假、转化的含义,临床表现特点及基本病机。

1.含义
注意与证候错杂的区别。

2.常见真假证候
(1)寒热真假
①真热假寒证:含义,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

②真寒假热证:含义,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

注意寒热真假证候临床表现的特点。

③寒热真假的鉴别。

(2)虚实真假
①真实假虚证:含义,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

②真虚假实证:含义,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

注意假实表现的特点。

③虚实真假的鉴别。

(四)证候转化
1.含义
1.掌握阳虚证、阴虚证、亡阴证、亡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2.熟悉亡阳证、亡阴证的鉴别。

3.熟悉阴虚证、阳虚证、亡阴证、亡阳证的病因病机。

重点与难点:
重点:阴虚证、阳虚证、亡阴证、亡阳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难点:亡阴证、亡阳证的鉴别。

教学过程
一、阳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病机及证候分析。

注意:
1.根据其基本病机,阳虚证与虚寒证其含义、临床表现相同。

2.临床表现,包括虚证(功能减退)与寒证(虚寒证)表现两方面。

3.阳虚证常见脏腑,如心、脾、肾、胃等。

4.兼证:可与气虚、阴证并见;可致气滞、血瘀、痰积水湿而相兼,可发展致亡阳。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气病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各气病证候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教学内容
1.气虚类证候
2.气滞类证候
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虚证、气陷证、气逆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难点:气脱证
教学过程
一、气病辨证
简要介绍气病概念。

(一)气虚类证
1.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1.气滞证
重点介绍气滞证的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
(1)气滞证多见于肝、胃、肠,与情志、寒凝、病邪阻滞、气虚有关,故其部位及增减诱因不同。

(2)兼证:气滞日久,可化火,致瘀、生痰、生湿或气逆、气闭等。

2.气逆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
(1)气逆证多见于肝、胃、肺三脏,病因各异。

(2)气逆证虽多与气滞证有关,但亦有因虚而致者。

3.气闭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注意:本证多由精神刺激或邪气突然闭阻引起,症状具有突发,势急之神昏,或绞痛或二便闭塞的特点。

(2)兼证:血虚证可与气虚、阴虚、血瘀证并见。

2.血脱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注意:血脱证与气脱、亡阳证的关系及鉴别。

(二)血瘀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
(1)血瘀证应与气滞证鉴别。

(2)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气滞寒凝,邪阻、阳气亏虚、出血等,故可见多种兼证。

(三)血热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血热出血瘀与血出血的鉴别。

(四)血寒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
1.痰与饮之不同。

2.饮多停于胃肠、心肺、胸胁、四肢肌肤部位,而为四饮:痰饮、支饮、悬饮、溢饮。

3.饮证表现与饮停部位有关。

三、水停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

注意:水肿多见于风邪、水湿侵犯肺脾或脾肾阳气亏虚,致水液内停、泛滥肌肤引起。

亦可由血瘀化水引起。

四、津液亏虚证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题目:脏腑辨证辨心病证候(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脏腑辨证的概念、目的与方法及适用范围。

2.熟悉心病病变范围、病机特点、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

教学内容
心神、
2.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
重点与难点:
重点:心病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

难点:1.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鉴别。

2.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的关系及鉴别。

3.心脉痹阻四证的鉴别。

教学过程
二、常见证候
(一)心血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二)心阴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心阴虚证与心血虚证的鉴别。

(三)心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本症病因有外感湿浊和内伤情志两方面,两者表现不同。

(九)痰火扰神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
1.本证病因有外感热邪与内伤情志两方面,两者表现不同。

2.痰火扰神证与痰蒙心神证的鉴别。

(十)瘀阻脑络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本证病位在脑。

题目:辨肺病证候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握肺病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肺病病变范围、病机特点,及常见症状;肺病常见证候的分析及辨证依据。

3.学会对临床肺病病例进行辨证与分析。

致肺卫同点在因邪气性质不同而表现各异。

1.风寒犯肺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风寒犯肺证与风寒表证的鉴别。

2.风热犯肺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3.燥邪犯肺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四)肺热炽盛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肺热炽盛证与风热犯肺证的鉴别。

(五)痰热壅肺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痰热壅肺证与肺热炽盛的鉴别。

(六)寒痰阻肺证
教学过程
一、概述
简要介绍脾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

注意:脾病病机主要为运化、升清、统血功能的失常,故病变范围亦主要为此三方面。

二、脾病常见证候
(一)脾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二)脾虚气馅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三)脾阳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四)脾不统血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脾病四虚证的鉴别。

简要介绍肝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

注意:肝病主要为疏泄、藏血功能的失职,表现在肝脏、肝脉循行部位,与肝关系密切的组织及情志失调诸方面,其病理表现为易郁、易虚、易亢、易风的特点。

二、常见证候
(一)肝血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