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国派遣留苏学生问题的考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应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同时解决国内人才紧缺的局面,新中 国向苏联派遣了大量留学生。这些留苏学生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身体检查及业务考查,最终派往苏联学习先进 的科学技术,并在学成后回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他们在科技、教育、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新 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一、留学苏联的背景和条件
(一)留学苏联的背景 1949年,在 中 国 共 产 党 即 将 取 得 政 权 之 时,美
国就开始着手考虑对华政策的问题。1949年 3月 3 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第一个较完整的对 华贸易政策的 NSC41号文件,文件认为美国应该对 中国实行出国管制,禁止向中国出口军事物资及其 他战略物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 国施加的禁运危机,使得新中国在经济建设上举步 维艰。
·133·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学习,以及对国外留学生的调查、宣传、接济等事 宜。据办委会统计,1949年 8月至 1950年 6月,从 美日英法等国家回国的留学生共计 409人,其中以 美国居多,有 310人,占 75.8%[3]10-22。但是,相对 在国外 的 留 学 生,回 国 的 留 学 生 仍 属 少 数。截 至 1956年,在资本 主 义 国 家 的 留 学 生 仍 为 数 不 少,无 论是留学生本人还是留学生家属,对于动员留学生 回国工作都有不少顾虑。留学生担心回国后政治上 没自由、生活上得不到保障、工作不合适或者有外国 妻子无法安置等,而国内的留学生家属则担心留学 生有政治问题自己受牵连、留学生经济待遇不能满 足而埋怨自 己、怕 写 信 说 多 了 泄 露 国 家 机 密 [4]30-32 等。据已回国的部分留学生反映,他们在工作和生 活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工作上学非所用、评薪定 职不能及时解决、住宿条件拥挤、研究设备不足、扣 帽子歧视留学生等情况 。 [5]34-35
第 37卷 第 3期 2018年 3月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MianyangTeachers'College
DOI:10.16276/j.cnki.cn51-1670/g.2018.03.024
Vol.37 No.3 Mar2018
20世纪 50年代中国派遣留苏学生问题的考析
李海媚
近现代留苏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周棉教授主编的中国留学生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一书就收录了近现代中国有突出贡献的留学生的词条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基础资料本次拟通过统计辞典中收录的20世纪50年代留苏学生的情况结合广东省档案馆馆藏资料对19501959年期间留学苏联的情况及归国后的贡献进行考察和分析
另一方面,建国初期,中国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 题就是缺少科学技术人才。1950年 6月 8日,周恩 来在全国高 等 教 育 会 议 上 的 讲 话 指 出:“现 在 我 们 国家的经济 正 处 在 恢 复 阶 段,需 要 人 ‘急 ’,需 要 才 ‘专’,这是事实。”[1]9据统计,“1949年科学研究、工 程技术、教育、卫生、文学艺术等领域的高级知识分 子仅有 6万多人”[2]351。当时中国在资本主义国家 的留学生有五千多人,如果这些人能回国为人民服 务,对新中国的建设无疑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 由于这些留学生对国内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情况不够 了解,很多留学生对回国一事采取观望的态度。
为了动员留学生回国做贡献,1949年 12月,政 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召集有关政府部门及群众团体 共十五个 单 位 组 成 “办 理 留 学 生 回 国 事 务 委 员 会 ” (简称“办委会”),统筹回国留学生的招待及介绍工
收稿日期:2017-12-10 基金项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统战理论项目课题“50年代留苏学生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作用研究”(TZ2017010)。 作者简介:李海媚(1987- ),女,广东茂名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
因此,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及人 才匮乏的情况,中国政府采取的另一项措施就是向 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学习科学技 术,希望通过学习和吸收兄弟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 验,培养人才迅速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二)留学苏联的条件 根据国家科委党组、教育部党组、外交部党委《关 于留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统计,1950-1958年,我国 共派遣留学生 16152名(大学生 5805名、研究生 1973名、进修教师 311名、实习生 8063名)。其中派 往苏联的共 14798名,占总数的 91.61%[6]391。 为了保证留学生的质量,国家在选拔留学生时 执行严格的标准和程序,政治要可靠、身体要强壮、 业务要精干,以便能适应苏联的学习生活环境。 1.政治面目审查。根据中央的指示,选派留学 生必须执行严格的政治审查程序,先在基层单位进 行选拔,然后由基层单位所在地方党委负责指导当 地人事、公安等部门及青年团组织,进行复审,进入 北京俄专① 成 为 留 学 预 备 生 后,还 需 继 续 搜 索 资 料 进行审查,出国前还需经中央人事部门和公安部门 以及北 京 俄 专 二 部 联 合 审 查 后 才 准 许 出 国 。 [7]5-6 审查程序非常细致严密,以确保出国的留学生有过 硬的政治素质。 涉及尖端科学有关绝密部分的留学生,则需实 行更加严格的审标准,凡是政治上、思想上或者品
关键词:留苏学生;作用贡献;20世纪 50年代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18)03-0133-06
20世纪 50年代,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后,在美 苏冷战的局势下,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为 了尽快恢复国内经济和生产,中国向苏联派遣了大 量的留学生,以期他们学成归来,迅速投入到社会主 义的建设中去。学界对新中国派遣留苏学生的问题 已有不少研究,主要成果如下:第一,着重对留苏学 生运动的全面考察,在这方面,以华东师范大学周尚 文教授及其指导的研究生的成果较为系统,侧重对 留苏运动的全面考察,在论述贡献时,着重对个案研 究的论述。第二,对留苏学生的历史影响研究。第 三,从留学生的角度考察中苏关系。近现代留苏知 识分子对国家的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周棉教 授主编 的 《中 国 留 学 生 大 辞 典》(以 下 简 称 《大 辞 典》)一书就 收 录 了 近 现 代 中 国 有 突 出 贡 献 的 留 学 生的词条,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基础资料,本次 拟通过统计辞典中收录的 20世纪 50年代留苏学生 的情 况,结 合 广 东 省 档 案 馆 馆 藏 资 料,对 1950- 1959年期间留 学 苏 联 的 情 况 及 归 国 后 的 贡 献 进 行 考察和分析。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应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同时解决国内人才紧缺的局面,新中 国向苏联派遣了大量留学生。这些留苏学生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身体检查及业务考查,最终派往苏联学习先进 的科学技术,并在学成后回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他们在科技、教育、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新 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一、留学苏联的背景和条件
(一)留学苏联的背景 1949年,在 中 国 共 产 党 即 将 取 得 政 权 之 时,美
国就开始着手考虑对华政策的问题。1949年 3月 3 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第一个较完整的对 华贸易政策的 NSC41号文件,文件认为美国应该对 中国实行出国管制,禁止向中国出口军事物资及其 他战略物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 国施加的禁运危机,使得新中国在经济建设上举步 维艰。
·133·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学习,以及对国外留学生的调查、宣传、接济等事 宜。据办委会统计,1949年 8月至 1950年 6月,从 美日英法等国家回国的留学生共计 409人,其中以 美国居多,有 310人,占 75.8%[3]10-22。但是,相对 在国外 的 留 学 生,回 国 的 留 学 生 仍 属 少 数。截 至 1956年,在资本 主 义 国 家 的 留 学 生 仍 为 数 不 少,无 论是留学生本人还是留学生家属,对于动员留学生 回国工作都有不少顾虑。留学生担心回国后政治上 没自由、生活上得不到保障、工作不合适或者有外国 妻子无法安置等,而国内的留学生家属则担心留学 生有政治问题自己受牵连、留学生经济待遇不能满 足而埋怨自 己、怕 写 信 说 多 了 泄 露 国 家 机 密 [4]30-32 等。据已回国的部分留学生反映,他们在工作和生 活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工作上学非所用、评薪定 职不能及时解决、住宿条件拥挤、研究设备不足、扣 帽子歧视留学生等情况 。 [5]34-35
第 37卷 第 3期 2018年 3月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MianyangTeachers'College
DOI:10.16276/j.cnki.cn51-1670/g.2018.03.024
Vol.37 No.3 Mar2018
20世纪 50年代中国派遣留苏学生问题的考析
李海媚
近现代留苏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周棉教授主编的中国留学生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一书就收录了近现代中国有突出贡献的留学生的词条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基础资料本次拟通过统计辞典中收录的20世纪50年代留苏学生的情况结合广东省档案馆馆藏资料对19501959年期间留学苏联的情况及归国后的贡献进行考察和分析
另一方面,建国初期,中国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 题就是缺少科学技术人才。1950年 6月 8日,周恩 来在全国高 等 教 育 会 议 上 的 讲 话 指 出:“现 在 我 们 国家的经济 正 处 在 恢 复 阶 段,需 要 人 ‘急 ’,需 要 才 ‘专’,这是事实。”[1]9据统计,“1949年科学研究、工 程技术、教育、卫生、文学艺术等领域的高级知识分 子仅有 6万多人”[2]351。当时中国在资本主义国家 的留学生有五千多人,如果这些人能回国为人民服 务,对新中国的建设无疑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 由于这些留学生对国内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情况不够 了解,很多留学生对回国一事采取观望的态度。
为了动员留学生回国做贡献,1949年 12月,政 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召集有关政府部门及群众团体 共十五个 单 位 组 成 “办 理 留 学 生 回 国 事 务 委 员 会 ” (简称“办委会”),统筹回国留学生的招待及介绍工
收稿日期:2017-12-10 基金项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统战理论项目课题“50年代留苏学生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作用研究”(TZ2017010)。 作者简介:李海媚(1987- ),女,广东茂名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
因此,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及人 才匮乏的情况,中国政府采取的另一项措施就是向 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学习科学技 术,希望通过学习和吸收兄弟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 验,培养人才迅速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二)留学苏联的条件 根据国家科委党组、教育部党组、外交部党委《关 于留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统计,1950-1958年,我国 共派遣留学生 16152名(大学生 5805名、研究生 1973名、进修教师 311名、实习生 8063名)。其中派 往苏联的共 14798名,占总数的 91.61%[6]391。 为了保证留学生的质量,国家在选拔留学生时 执行严格的标准和程序,政治要可靠、身体要强壮、 业务要精干,以便能适应苏联的学习生活环境。 1.政治面目审查。根据中央的指示,选派留学 生必须执行严格的政治审查程序,先在基层单位进 行选拔,然后由基层单位所在地方党委负责指导当 地人事、公安等部门及青年团组织,进行复审,进入 北京俄专① 成 为 留 学 预 备 生 后,还 需 继 续 搜 索 资 料 进行审查,出国前还需经中央人事部门和公安部门 以及北 京 俄 专 二 部 联 合 审 查 后 才 准 许 出 国 。 [7]5-6 审查程序非常细致严密,以确保出国的留学生有过 硬的政治素质。 涉及尖端科学有关绝密部分的留学生,则需实 行更加严格的审标准,凡是政治上、思想上或者品
关键词:留苏学生;作用贡献;20世纪 50年代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18)03-0133-06
20世纪 50年代,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后,在美 苏冷战的局势下,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为 了尽快恢复国内经济和生产,中国向苏联派遣了大 量的留学生,以期他们学成归来,迅速投入到社会主 义的建设中去。学界对新中国派遣留苏学生的问题 已有不少研究,主要成果如下:第一,着重对留苏学 生运动的全面考察,在这方面,以华东师范大学周尚 文教授及其指导的研究生的成果较为系统,侧重对 留苏运动的全面考察,在论述贡献时,着重对个案研 究的论述。第二,对留苏学生的历史影响研究。第 三,从留学生的角度考察中苏关系。近现代留苏知 识分子对国家的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周棉教 授主编 的 《中 国 留 学 生 大 辞 典》(以 下 简 称 《大 辞 典》)一书就 收 录 了 近 现 代 中 国 有 突 出 贡 献 的 留 学 生的词条,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基础资料,本次 拟通过统计辞典中收录的 20世纪 50年代留苏学生 的情 况,结 合 广 东 省 档 案 馆 馆 藏 资 料,对 1950- 1959年期间留 学 苏 联 的 情 况 及 归 国 后 的 贡 献 进 行 考察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