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研究生考试政治考前预测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及其国共两党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研究生考试政治考前预测——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及其国共两党关系
一、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①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权利。②缺点:存在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不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错误规定。
(2)1929年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
(3)阶级路线和分配方法: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2.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①《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②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4.建国初期
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5.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坚决纠正“共产”风。
7.文化大革命时期
由于过分强调以“以阶级斗争为纲”,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后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二、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及启示
1.国共两党关系变化
(1)国民大革命时期──合作(1924-1927年)
1
①原因: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②影响:基本消灭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分裂(1927-1936年)
①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②影响:导致大革命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带来可乘之机。
(3)抗日战争时期──合作(1937-1945年)
①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影响:抗战胜利。
(4)解放战争时期──分裂(1946-1949年)
①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
②影响: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2.启示
“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携手,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