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植保\园艺《农业气象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课程: 农业气象学
学时:40学时
班级:植物保护2001 园艺2001
教师:刘丽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教学进度计划
课程名称:农业气象学专业年级:农学、植保、园艺授课教师:刘丽华
说明:此教案以2学时为单位(即一讲)编写。
绪论
一、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绪论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区别,了解农业气象学的任务。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气象要素与农业气象要素、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气象学研究对象、方法和农业气象学研究对象、方法的区别。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讲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一、气象学
(一)气象简单地说,大气物理现象称气象。
如风云雨雪、虹晕雷电、冷暖干湿。
(二)气象学研究大气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一门科学称气象学。
二、气象学的分支(解释以下定义)。
(一)天气学
(二)气候学
(三)大气污染学
注:近年来环保专业开设了这门课。
农业气象学中不作为重点介绍。
(四)大气物理学
注:属气象专业学习范畴。
农业气象学所牵涉到的内容不需讲得太深。
三、气象学的研究对象
简单地说,研究对象为大气中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
四、气象学的研究任务
(一)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气的特征。
(二)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
(三)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进而解释大气现象,寻求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四)应用上述规律,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对比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是应用气象学最大部门,研究对象是大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
六、农业气象学的任务(对比气象学)
(一)对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分析、利用和区划。
(二)确定农业气象指标,根据指标鉴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三)研究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防御措施。
(四)开展农业气象测报、预报和情报的服务工作。
(五)农业与气候的调节、利用和改造研究。
七、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
(一)平行观测法(二)地理播种法(三)分期播种法四)地理分期播种法(五)人工气候法(六)气候分析法(七)统计分析法和图解分析法(八)气象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
一、大气的组成和大气污染
(一)大气的组成(学习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1、干洁空气
2、水汽
3、固体杂质
(二)大气污染(从概念、种类、形成环节上分析)
二、大气的垂直结构
(一)根据不同高度气层的特点,可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将大气层分为五层(图示法讲解)
外层
800 KM
85 KM
中间层
55 KM
平流层
12KM
0 KM
(二)根据空气质点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分两层
1、摩擦层:在1-2km高度以下的气层
2、自由大气:在1-2km高度以上的气层
思考题
1.农业气象学与气象学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2.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是什么?3.农业气象学常用哪些方法来研究?
参考书
1.李来胜主编,《农业气象学》,成都科技出版社出版,1994年
2.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研究室主编,《中国农业气象学》气象出版社出版,2000年3.陈家豪主编,《农业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9年
第一章辐射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是气象要素的重点章,通过2个学时的课堂讲授和2个学时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以及净辐射的变化规律,太阳辐射对植物(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授课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本章重点
太阳辐射(特征)变化规律,地面有效辐射和净辐射,太阳辐射与农业的生产关系。
四、本章难点
太阳高度角,方位角。
五、教学时数(4学时)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多媒体演示。
六、教学内容
第二讲
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
一、辐射的一般知识
(一)概念:绝对零度以上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辐射。
粒子性
(二)根据定义分析辐射的性质:
波动性
(三)表征辐射特性的物理量:(分别解释以下物理量)
1、辐射通量
2、辐射通量密度(F)
3、辐射强度(I)
4、光照度(光照强度)
二、辐射的基本定律的学习
三、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透射
a+r+t=1
四、太阳辐射
太阳表面温度6000K,中心达2万多度,是一个炽热的火球体,同样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把太阳能辐射到地球上,称太阳辐射。
大气上界的辐射光谱:红外线为43%,紫外线为7%,可见光为50%。
太阳辐射的特征用太阳辐射光谱、光强、光照时间来表述。
第二节太阳辐射时间长短
一、日地关系
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
用多媒体演示。
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从地球绕太阳公转,自转的动画中直接掌握四季形成,昼夜的长短及高度角、方位角的计算。
第三节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本节和上节合2学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主要解决:
1.大气对辐射的减弱方式。
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能量和光谱比例成分的减弱规律。
第三讲
第四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一、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
(一)直接辐射(Sˊ)
Sˊ= S0.P m sinh
S0为太阳常数,P为大气透明系数,h为太阳高度角。
(二)直接辐射(D)
假设散射辐射一半返回宇宙空间,另一半在不考虑大气吸收作用下到达地面则散射辐射的强度为:
D=S0/2(1-P m)sinh
(三)总辐射(Q=Sˊ+D)
(四)总辐射的变化
1.日变化:夜间为零,日出后逐渐增大,午后又开始减少。
2.年变化: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
(五)日照与日照百分率
太阳光在一天中实际的照射时数称日照,以小时为单位。
日照百分率=实际照射时数/可照时数×100%,大小说明一地的光能与降水充足与否。
二、到达地面上的太阳辐射光谱
红外线和红光随太阳高度角减小而增多(解释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紫外线、
蓝紫光随太阳高度角增大而增多(解释天空蔚蓝色原因);可见光随高度角增大,阴天变化比例不大,晴天增加。
第五节地面有效辐射(长波辐射)
一、地面辐射
地球表面化温度300K,按照自身的温度直接放射出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
二、大气辐射
1、概念: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按自身的温度向外放射辐射的现象。
2、大气逆辐射:朝向地面的这部分辐射。
(图示说明)
3、温室效应:透过太阳短波辐射,阻挡地面长波辐射。
三、地面有效辐射
F0=Eg-σEa
F0为地面有效辐射,Eg为地面辐射,σ为地面吸收率或称吸收系数,Ea为大气逆辐射。
第六节地面辐射差额
一、地面辐射差额(又称辐射平衡、辐射收支、净辐射)
表达式:晴天R=(Sˊ+D)(1-r)-F0
阴天R=D(1-r)-F0
晚上R=-F0
含义:R为地面辐射差额,Sˊ+D为总辐射,F0为地面有效辐射。
二、简单介绍一下地面辐射差额的变化
第二章温度
一、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讲授,学生应重点掌握"三温"的变化规律,温度在农、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解,挂图辅助。
三、本章重点,土温、气温的变化规律、积温的计算应用。
四、本章难点大气稳定度、绝热变化。
五、本章教学时数4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四讲
第一节土壤温度的变化
一、土壤表面的热量平衡
(一)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
白天:Q1=R-M-B-LE 晚上:Q2=-R+M+B+LE 昼夜:Q=±R±M±B±LE 解释各项物理含义。
(二)土壤表面的热量平衡
±R±M±B±LE=0
解释各项物理意义
二、物质热特性导热率(λ):概念
什么叫热特性?主要包括热容量(C V):概念
导温率(K):概念
三、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土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值出现在13h,最低值在天亮前,解释原因。
1. 太阳高度角
2.导热率
影响土表温度日变幅大小的因素:3.土壤热容量
4.云量
5.地形
6.土壤颜色
(二)土温的年变化
最热月出现在7、8月,最冷月出现在1、2月。
四、土温的垂直分布
绘图解释土温的分布的四种类型
第二节水温的变化
一、水的热特性(水、陆增热和冷却差异的原因)
1.水的热容量大,升、降温缓慢。
2.水为半透明体,热量透射到10cm以下,到100m左右水层吸收,3.水的传热方式不一样,为流体运动,比分子传热快几千倍。
4.水面蒸发耗热大于陆面。
二、水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1.日变化
最高值在15~16h,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后3个小时(8—9h)。
2.年变化
最热月8月,最冷月2~3月。
第三节气温的变化
一、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气温的日变化
最高值出现在14h(冬天),夏天最高值出现在15h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天亮前(5-6h)。
气温日较差要受到以下因子的影响:
1.纬度,高纬度日较差小,低纬度日较差大。
2.天气,晴天日较差大,阴雨天日较差小。
3.云量,多云日较差小,少云日较差大。
4.地形,凸地(脊地)日较差小,凹地(谷地)日较差大。
5.海拔高度,高海拔日较差小,低海拔日较差大。
6.下垫面,海洋日较差小,大陆日较差大。
(二)气温的年变化
最热月大陆7月,海洋8月,最冷月大陆1月,海洋2月。
年较差要受到以下四个因子影响:
1.纬度,高纬度年较差大,低纬度年较差小,举例说明。
2.距海远近,近海年较差小,远海年较差大。
3.海拔高度与地形,高海拔比低海拔年较差小,凸地比凹地年较差小。
4.云和降水,雨季年较差小,干季年较差大。
(三)气温的非周期变化
春末夏初,我国由暖到热,这时还有冷空气南下,遇到强冷空气,温度下降对正开花的植物不利。
秋末冬初由凉转冷,如遇到南海气团北上,有几天温暖甚至爆热的天气,群众所说的“十月小阳春”,这种天气来临,天气好景不长,意味着暴风雪的来临,这种非周期变化对农业生产不利,要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
第五讲
二、对流层的逆温现象
晴天白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称逆温。
(一)产生逆温的主要原因有:
1.辐射2.平流3.空气下沉,在山区常发生逆温。
(二)逆温在农业上的应用:(详细说明)
1.农副产品加工2.防治病虫害,喷药方法3.冬季熏烟防霜4.在山区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考虑逆温
三、气温的绝热变化
什么叫绝热变化,先举自行车打气的例子,再延伸到空气。
空气上升、下降没有与周围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称绝热过程。
干绝热递减率:1℃/100m,称干绝热递减率。
湿绝热递减率:0.5℃/100m。
物理含义:同一气块在不同高度上气温的变化。
四、大气稳定度的概念
气块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称为大气稳定度。
五、绘图解释判断大气稳定度的依据
第四节气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常用三积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等来表达。
一、三基点温度
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称三基点温度。
作物生长温度为5~40℃,最适发育温度为20~30℃,维持作物生命活动的温度为-10~50℃。
光合作用三基点:最低0~5℃、最适20~25℃、最高50℃。
呼吸作用三基点:最低-10℃、最适36~40、最高50℃。
不同的植物三基点不同。
见书
二、农业界限温度
对农业生产有指示意义或临界意义的温度,称为农业指标温度或界限温度。
常用的界限有
0℃、5℃、10℃、15℃、20℃5个界限。
三、积温
1.活动积温
1、积温的分类及计算2.有效积温
3.正积温和负积温
3、积温在生产中的应用
(1)积温可以作为鉴定一个地区的热量的指标。
(2)积温为作物的新品种的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
(3)积温可用于制作作物播种期、开花期以及病虫害发生发展的预报。
(4)负积温可用作作物低温冷害的指标。
(5)积温可以表示作物的生长发育速度。
思考题
1.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2.环境温度与农业界限温度的区别。
3.导热率与热容量的区别。
4.地温(土温)和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5.积温的计算。
参考书
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研究室编《中国农业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0年。
第三章水分
一、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讲授,学生应掌握蒸发、蒸腾、蒸散、蒸腾系数、蒸腾效率、水分有效利用率的区别。
掌握凝结条件和致雨条件的区别,降水的特性,生产上对水分的要求。
掌握空气湿度,降水,蒸发的测定。
了解云的分类和特点。
二、教学方法采用传统课堂讲授2学时,多媒体辅助教学2 学时(包括云图播放)
三、本章重点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成云致雨条件,降水的特性和应用。
四、本章学时数4 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六讲
第一节空气湿度
水分是植物的生活因子,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大气中的水分来自江河湖海的蒸发及植物的蒸腾,悬浮在大气中的水分称空气湿度,落下的水分称降水。
首先对大气湿度要有了解。
水汽压(e)
绝对湿度(a)
一、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饱和水汽压(E)
(定义、公式) 相对湿度(r)
饱和差(d)
露点温度(τ )
二、空气的湿度变化
1.水汽压的日变化(一)水汽压的变化
2.水汽压的年变化
1.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二)、相对湿度的日变
2.相对湿度的年变化
第二节蒸发、蒸腾、和蒸散一、水面蒸发
V=k(E-e)/P
二、饱和水汽压
(一)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
随温度的升高迅速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迅速减小。
(二)饱和水汽压同蒸发面性质的关系
1.在同一温度下,冰面的饱和水汽压小于水面,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小于纯水面。
2.饱和水汽压同蒸发形状关系凹凸面饱和水汽压最大,水分子最地易跑出;凹面饱和水汽压最小,水分子最不易跑出;平面饱和水汽压居中,跑出的水分子次之。
三、土壤蒸发
1.土壤水分蒸发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当潮湿时,蒸发是在土壤表面进行的,土壤中的水分沿毛细管上升,到达土壤表面进行蒸发。
此时,土壤的蒸发速率近似于水面蒸发速率,蒸发强度主要决定于土壤温度、饱和差、风等气象因子。
第二阶段
土壤含水量减小到田间持水量70%以下,土壤表层变干,含水量减少,表层形成一个干涸层。
水分在土壤中进行蒸发之后,通过土壤孔隙扩散到土壤表面。
由于水汽在土壤中的扩散比大气中慢得多,所以,这时的蒸发速率要比水面小些,土壤水分的蒸发速率主要决定土壤中的含水量。
第三阶段
当土壤表层非常干燥时,土壤毛细管的供水作用停止,蒸发仅发生在深层土壤中,水汽通过土壤孔隙,再扩散到大气中去,蒸发的速率比同样条件下水面的蒸发小得多。
2.影响因素(分析)
(1)土壤结构(2)地形和方位(3)地下水位(4)土壤颜色(5)植被覆盖调节土壤水分蒸发措施:①松土②镇压③深中耕
四、植物蒸腾
植物体表面蒸发水分的过程称为蒸腾。
阻抗公式E=k(e S-e a)/ (r a+r s)
e S、e a分别蒸发面与空气的水汽压,r a、r s分别为空气和叶子阻力,K为气孔充分张开时r s为1或2s/cm;
植物蒸腾所消耗的水分,用蒸腾系数来表示。
蒸腾系数是作物形成一克干物质所消耗的水量,即:
K T=T u(水)/r d(干物质)
五、蒸散
蒸散为蒸发和蒸腾之和
(一)蒸发与单纯土面蒸发的区别
1.蒸散不仅限于土面水分的蒸发,还包括植物根层的水分。
2.植物通过叶面气孔的张开和关闭,可以调节植物的蒸腾。
3.蒸腾作用主要在白天进行,而蒸发日夜都在进行。
4.蒸散中的蒸发面,不仅是土壤表面,而且还包括植物的叶面。
(二)影响蒸散的因素
1.土壤水分与土壤毛细管传导特性
2.辐射差额
3.植物因素
第七讲
第三节凝结物
一、凝结的概念
由汽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凝结,由液态直接转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一要空气达到饱和
二、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为:
二要有吸湿性凝结核存
三、地面上的凝结物
(一)露和霜露点温度>0℃形成露,<0℃形成霜,露和霜对作物都有利。
(二)雾淞和雨淞
1、雾淞有雾时,当微风把雾滴吹到冷地物的垂直面时,形成雾淞。
东北和华北称树挂。
2、雨淞是形成在地面和地物或树木的迎风面上,透明的或毛玻璃状的冰层,它是在寒天
或早春气温为0~5℃时,由雨滴毛毛雨在下降过程中碰到树枝、电线或其它冷物体等在其表面上冻结而成。
四、近地气层的凝结物
当近地气层空气中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时,凝结成水滴,冰晶飘浮在空中,形成乳白状,使人的视远能力不到1000km的现象,称雾。
辐射雾
雾的分类:平流雾
混合雾
雾对生产有利:“高山云雾出浓荼,生姜长在瓜棚下”有利。
有弊:湿度大,有利病虫害发生发展,减弱植物光合作用,大雾还影响交通。
五、自由大气中的凝结物—云
根据云的形成状、云高、云量将云分为四大族,十大属,二十九类。
采用多媒体放云图,可看到100多种全国各地出现的云、罕见的天气现象。
第四节降水
一、降水的形成
云滴凝结增大,合并碰撞增大,相互吸引增大。
二、降水的种类
(一)雨1.连续性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称为雨,按其性质可分为2.阵性降水
3.毛毛雨
(二)雪
(三)霰
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球,其径小于1mm称霰,大于1mm称“雪子”或“米雪
(四)雹
三、降水特性的表示方法
(一)降水量
指单位时间降落到单位面积上未蒸发渗透的水层厚度,以mm表示,称降水量。
广义降水包括水平方向上的露、霜、雾。
(二)降水强度
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mm/d表示。
小雨0.0~10.0mm/d,中雨10.1~25.0mm/d,大雨25.1~50.0mm/d,暴雨50.1~100.0mm/d ,大暴雨100.1—200.0mm/d。
(三)降水变率
表示降水量年际之间变化程度的统计量称变率。
1.绝对变率绝对变率=某地某年或某月实际降水量—历年平均降水量
有正负值,用绝对值相加,求平均,得出平均绝对变率。
2.相对变率相对变率=绝对变率/历年平均降水量×100%
>25%,采取预防措施,干旱或洪涝,>50%,特大干旱或洪涝,什么措施都不用采取,
徒劳无功。
这两个指标全省通用,有点差别,不是很大。
(四)降水保证率
某一界限的降水量在某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次数与该时段内降水总次数的百分比,叫做降水频率,降水量高于(或低于)某一界限值的累计频率,叫做降水保证率.
四、大气中的水分循环
了解水分内外循环,主要改造一地的干燥气候。
通过植树造林加大蒸腾量,降低大气凝结高度,增加降水量。
第五节水分与植物
主要从充足的水分、不足的水分、过多的水分三个方面来考虑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只有在充足的水分条件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才能正常进行,水分还能影响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输送。
植物对降水最敏感的时期称水分临界期,在这个时期要保证水分的充足供应。
如缺水将影响产量但不能忽略其它时期的水分。
思考题
1.水分凝结和降水形成条件的区别。
2.蒸发、蒸腾、蒸散、蒸腾系数、蒸腾效率、水分有效利用率的区别。
3.降水特性的表示方法有几种?降水量和降水相对变率有何区别?
4.何谓水分关键期?
5.作物对相对湿度有何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研室主编《中国农业气象》,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0年。
2.张理主编,《农业气象》,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0年。
第四章气压与风
一、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讲授,学生应掌握气压与风的关系,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四个力的形成原因与分别作用。
风压定律的应用、三圈环流的形成、地方性风的形成与应用。
二、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4学时,多媒体演示2学时(大气环流,季风的形状、地方性风)。
采用传统式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本章重点空气运动的四个作用力,风压定律、地方性风。
四、本章难点三圈环流,压高公式。
五、教学时数6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八讲
第一节大气压力
一、气压及其单位
(一)气压的概念
单位横截面上铅直大气柱的重量,称气压。
单位常用百帕表示
1hPa=102牛顿/米2(N/m2),1mb=1hPa=3/4mmHg≈0.75mmHg
1mmHg=4/3hpa≈1.333hpa。
(二)气压的变化
1.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随高度增高,气压降低。
2.压高公式
h=Z2-Z1=18400(1+αt m)LgP1/P2
h表示两地高度差,以米为单位,P1为海拔低处气压,P2为海拔高处气压,
单位为hPa;t m为两地平均温度,以℃为单位,α=1/273
(三)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1.气压的周期性变化
从它的日变化和年变化两方面分析
2.气压的非周期性变化
举例说明
二、气压的水平分布
在等压线密的地区,水平气压变化大;反之,等压线稀疏的地区,水平气压变化小。
三、气压场的表示方法
气压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称气压场。
(一)等高面
等高面上的等压图也称地面天气图。
用来反映气压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
(二)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四、气压场的基本形式
(一)高气压(简称高压)
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压区,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气流自中心向四周作辐射下沉运动,也称反气旋。
(二)低气压(简称低压)
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压区,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气流自四周向中心辐合作反时针运动,也称气旋。
(三)、高压脊(简称脊)
从高压区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一方突出的部分,叫做高压脊,高压脊等压线曲率最大处的连线称为脊线。
(四)低压槽(简称槽)
从低压区延伸出来的狭长部分,或一般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的一方突出的部分,叫做低压槽,曲率最大地方的连线,称槽线。
(五)鞍型气压场(均压场)
两高和两低之间的区域称鞍型场,气压变化小。
第二节风及其变化
一、风的概念
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
风的特性:用风向、风速表示。
风向:指风的来向,用十六方位表示。
风速: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用米/秒(m/s)表示。
二、风的成因
(一)直接原因
气压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二)间接原因
各地受热分布不均,热的地区气压低。
冷的地区气压高。
三、作用于空气上的力
(一)水平气压梯度力(G)
G =-1/ρ*ΔΡ/ΔN
G为梯度力, ρ为水平面空气密度,“—”号为方向,表示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二)水平地转偏向力(A)
地转偏向力的大小:
A=2ωVsinφ
A 为水平地转偏向力,ω为地球转动角速度,V为空气运动速度,φ为地理纬度。
(三)惯性离心力(C)
C =V2/r
C表示惯性离心力,V表示空气运动的切线速度,r表示曲线运动的半径。
(四)摩擦力(R)
摩擦力的大小:R=-KV,
R为摩擦力,K 是摩擦系数,V是风速,负号表示空气运动与摩擦力,方向相反。
注意四个力的分别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空气运动的主要动力,任何时候不能省略;研究低纬度空气运动时,水平面地转偏向力可以省略,当空气作直线运动时,惯性离心力可以省略。
第九讲
四、自由大气中的风
(一)、地转风(高空风)
地转风是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形成的。
高空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应用举例:看到云往东走,用高空风压定律判断,高压应在南面,低压应在北面。
(二)高空梯度风
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作水平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上的力,除了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