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老山界素材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
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
这句话理解的时候可以这样想: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中,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
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来在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
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端,引起人的种种联想。
课文主旨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理解写“红军与瑶民攀谈”的作用。
作者一开始就简单地记叙了老山界的高,并且借红军队伍的走走停停,暗示行军的不易。
接着,花了比较长的篇幅(共8个自然段)写“我们”与瑶民的攀谈情况,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从“我们”与瑶民攀谈的内容可以看出:红军队伍是代表穷苦老百姓的利益的,这是红军队伍能够翻越老山界的思想基础。
)
三、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文:“满天都是星光……就在脚底下。
”这几段话生动地描写红军队伍星夜登山的壮观场面,作者是怎样表现山势之陡的?(文章写道:“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里,作者从仰视的角度极写山势的陡峭,试想:行军队伍的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相接,分不出哪是火把,哪是星星,这样的山不正是高耸入云的山吗?作者并没有就此收笔,相反,他综合运用了仰视和俯瞰两个角度进一步凸现山之高、山之险:“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
面对如此险绝高峻的大山,红军战士表现怎样?(红军战士登山时,士气高昂,表现出乐观、勇敢的精神面貌。
)
课文:“半夜里,忽然醒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这一段里共有几个比喻句?这些比喻句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啊!”这里,作者将“星星”喻为“宝石”,状其光芒四射;“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则暗示出山之高,让人联想到“仰可摘星辰”的诗句;“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两个句子,前一句以“巨人”喻“山峰”,后一句以“井”喻“山谷”,二者结合起来,便很有立体感地展现出山高谷深的壮观景象;“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四个排比式比喻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可捉摸”的声响特点,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当然,这种天籁,也只能在险峻的老山界的半山腰上听得到。
因此,这里写的是听觉感受,表达的仍然是山的高和险。
红军战士半夜被冻醒之后,还能欣赏如此美好的景象,听到如此美好的声音,这不正体现出他们宽阔的胸怀、乐观的志趣吗?)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
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翻山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
3.面对这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本文主要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事情,为什么要插进一段在瑶民家休息的情况?
红军在长征中,一路行军,一路宣传,深受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这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保证。
此外还打听出了有关老山界的一些情况,这样写一举两得。
5.瑶民开始为什么“惊惶”?后来又为什么向战士们哭诉呢?
“惊惶、躲、怕”乃是反动军阀留下的恶劣影响。
哭诉因为她知道了红军是亲人,是救星,(突出了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关心和保护人民利益的军队和军民鱼水一家的深厚感情)。
6.文中写的下山的情形与前面上山有什么不同?
下山时,脚步是轻快的:“一口气跑下去”景物是美丽的、清新的:浓密的树林,银子似的泉水、清得透底……这样写烘托了战士们战胜困难后欢快、欣喜的心情。
7.结尾的议论,语言而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①结构上前后呼应,内容上意味深长。
(①红军长征极力了许许多多困难;②红军在长征中体现出了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③长征胜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
②写法上——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
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
推敲词语作用
1.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照着习惯”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欺压的严酷现实。
每当有军队经过,就担心被抓丁和财产损失,而不得不躲起来。
2.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仅有”“一点”写出了米非常少,“仅有”说明瑶民倾其所有。
很好地突出了瑶民的贫困。
把“仅有的一点米”都拿出来了,很好地突出了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和拥护。
3.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红军尽力帮助瑶民,突出了红军对瑶民的深切关爱和军民一家的深厚感情。
4.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
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心和保护。
5.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之”字形:①突出了山路的崎岖、陡峭,②暗示了翻山的艰难;③衬托红军乐观、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一直连到天上:①山的高峻;②红军翻山的雄伟气势;③红军乐观、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联系:“我们顶着天啦!”的感情。
)
6.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
“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
7.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叹息:拟人,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可奈何之情,也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四、两大景色描写
一、星夜行军
1.作者是怎样表现出山路陡峭、险峻的?
作者是通过写火把表现山路陡峭险峻的。
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
2.作者写火把,观察点和观察方式有哪些变化?
观察点开始在山脚。
是仰望“之”字形火把的。
观察点在山腰时,先仰视、后俯视;
3.面对这陡峭、险峻的山路,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
相互鼓励。
并认为是“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4.写景特点和作用。
描绘了一副生动的星夜行军图,把红军艰难翻山的景象描绘得如此雄伟、壮观,烘托出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乐观、英勇、豪迈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二、夜宿雷公岩1.所感:寒冷——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zhàn)。
对红军战士深夜寒冷的感受描绘得很细腻、生动。
如:“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2.所见
①景物:(闪烁的)星星、黑的山峰(雄伟、高峻)、四周的山、山谷——壮观、雄伟
②顺序:先写天上,再写四周,最后写下边。
(自上而下)
③修辞手法:比喻。
④写景特点和作用:用比喻的修辞,把老山界的星空(夜空)景象描绘得如此雄伟、壮丽,很地了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英勇、豪迈的精神,(表现了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对革命美好前
途的憧憬)3.所闻——不可捉摸的声响
①“闻”突出了山谷怎样的特点——寂静。
②作者描写的是各种“声响”,这与“寂静”矛盾吗?
不矛盾。
这样是以动写静,更好地突出了山谷的寂静。
③采用什么方法写出——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这些声音有何特点——既远有近、极洪大有很细切。
④写声音的特点和作用: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用声音来写山谷的寂静,生动地将雷公岩半夜里丰富复杂、此起彼伏的声响(声音)描绘了出来(也把红军战士深切的感受细腻地描绘了出来),很地了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英勇、豪迈的精神,(表现了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对革命美好前途的憧憬)。
(注:括号里的内容不是重点,可以不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