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三上月考三历史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高三上月考三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48分)
1. (2分)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统治的重要制度,荀子在《荀子·儒教》中说:“周之子孙,荀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 分封制的推行是要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
B . 分封的同姓诸侯位居显略之地
C . 同姓诸侯是分封的主体
D . 同姓诸侯比异性诸侯重要的多
2. (2分) (2018高二下·灌南期中)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 . 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 . 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 . 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 . 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3. (2分) (2016高二下·新洲期末) 在谈及中法建交问题是,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说,两国建交“只是如实地承认世界而已……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仿效法国”。

据此可知()
A .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进入到新阶段
B . 欧洲一体化进程需要中国助力
C . 建交是冷战格局下中法的理性选择
D . 中国的大国地位已被普遍认可
4. (2分)(2019·宜宾模拟) 恩格斯曾定义:“小农是指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尤其是所有者,这块土地即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通常所能耕种的限度,也不小于足以养家糊口的限度。

”马克思也曾说:“这是一个只能用统计来判断的问题,就我们研究的目的来说,对此也没有必要进行详细的探讨。

”在此表明马、恩特别强调“小农”这一概念()
A . 土地性质的确定性
B . 土地数量的规定性
C . 分散性与封闭性
D . 质与量的有机统一
5. (2分)(2016·绵阳模拟)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农业手工业发展
B .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C . 大一统局面形成
D . 科举制度全面实施
6. (2分) (2018高三上·汕头期中) 吕思勉先生说:“假使魏晋以后,在商业上,有运巴蜀之粟,以给关中的必要,木牛流马自然会大量制造,成为社会上的交通用具的。

不然,谁会保存它?”他意在说明()
A . 科技发展由商业需求决定
B . 巴蜀与关中地区经贸联系松弛
C . 社会需求促进工艺的发展
D . 动荡的社会环境阻碍商业发展
7. (2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A . 播种方式的变革
B .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 . 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8. (2分) (2019高一下·滁州月考) 如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唐朝
D . 明朝
9. (2分) (2018高一下·南宁期中) 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量有可能是因为()
A .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 . 新航路开辟
10. (2分) 1831年,有一位欧洲人描述道:“两世纪以前,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人穿袜子;一世纪以前,五百个人当中没有一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人不穿袜子。

”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 工业革命的开展
B .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落后
C . 化学工业的兴起
D . 欧洲人生活观念的改变
11. (2分) (2017高一下·安阳期中) 荷兰东印度公司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的贸易垄断权,还被授予开战或讲和、夺取外国船、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

材料表明荷兰东印度公司()
A . 具有商业公司和殖民机构双重性质
B .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 垄断了世界贸易并掠夺了发展中国家
D . 促成荷兰在18世纪建立了商业帝国
12. (2分) (2018高二下·成都期中) 以下为《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纺织品进口情况表》。

该表能反映()
A . 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 棉、毛织品是最大宗的进口商品
C . 中国这一时期外贸顺差不断扩大
D .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3. (2分)(2017·汕头模拟) 1870~1900年间,英国的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但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三分之一降到五分之一。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 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进程不一致
B . 英国失去了殖民霸主的地位
C . 新兴国家的兴起改变了经济格局
D . 英国坚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14. (2分) (2020高二上·怀仁月考) 1899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厂约》开宗明义写道:“通
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

”继大生纱厂之后,他又创办了广生油厂、阜生蚕桑染织公司、资生冶厂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

张謇创办的这些企业()
A . 扭转了近代经济落后的局面
B . 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C . 是实业救国思想的生动体现
D . 弘扬了儒家传统的经济政策
15. (2分) (2019高二上·齐齐哈尔期末) 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

”这一规定()
A . 鼓励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B . 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C .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D . 贯彻落实了“八字方针”
16. (2分) 1978年10月,广东省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规划设想》的报告,提出要在三五年内把宝安、珠海两县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相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并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新兴的边防城市。

这—报告()
A . 是广东省落实中央改革开放决策的体现
B . 充分利用了广东经济领先于全国的优势
C . 揭开了广东省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序幕
D . 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17. (2分) (2017高一下·河北期中) 在《临时约法》制定前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中华民国的政体形式作出了重大改动,由最初预想的总统制转变为责任内阁制,进行这一改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 革命党人进行政权建设的经验不足
B . 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C . 清政府的阻挠
D .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18. (2分) (2017高二上·遵义期中) 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但20世纪20年代美国影院规定在观影时禁吃爆米花,看电影吃爆米花真正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

这种改变最能说明()
A . 电影技术的进步带来观影习惯的改变
B . 电影艺术呈现出大众化、商业化趋势
C . 大萧条给影院经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困难
D . 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得到提升
19. (2分) (2017高三上·漯河期中) 如图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当年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 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 . 体现了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大力支持
C . 民族工业的分布在抗战后方趋于合理
D . 数量变化比较直观反映了抗日局势
20. (2分)从1993年3月到1998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

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A .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 保障企业的合法地位
C . 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D . 限制企业的不法行为
21. (2分) (2019高一下·白银期中) 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等。

这些文件的发布()
A . 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B . 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C . 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
D . 增强了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22. (2分) (2017高一下·三明期中) 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梁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

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 土地改革运动
C . “大跃进”运动
D . 三大改造运动
23. (2分) (2018高一下·成都期末) 《农业调整法》实施以后,大农场主在市场价格低落的情况下“将地
租给国家”,借此获得政府津贴。

据统计,“新政”后大农场主出售自己的农作物收入比“新政”前增加了二分之一多,但农业资本家却大批解雇农业雇佣工人,以减少工资支出。

这可以用来说明()
A . 《农业调整法》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B . “新政”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C . “新政”是为缓解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
D . 调整农业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
24. (2分)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胀”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
A . 增加货币发行量
B . 扩大政府开支
C . 减少国家的干预
D . 增加政府税收
二、材料分析题 (共4题;共40分)
25. (10分) (2017高三下·瑞安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奥托·冯·俾斯麦,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

1862年9月成为首相的俾斯麦在下院首次演讲中坚定的对议会说道:“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宰相”的绰号。

担任首相期间,俾斯麦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打败奥地利,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法军,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

他对内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残酷镇压工人运动,但同时又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健康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制度。

苏联历史学家叶鲁萨里姆斯基说:“他(俾斯麦)不仅仅是1848年不彻底的革命的掘墓人,同时也是这场革命的遗嘱执行人。

”这句话可以说是精当而形象地概括了俾斯麦复杂而又矛盾的一生。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普法战争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铁血政策”的表现并加以评价。

26. (10分)(2017·宁城模拟)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康熙时,人民的丁银负担极为繁重,山西等地每丁纳银至四两,甘肃巩昌(今甘肃陇西)至八九两。

农民被迫逃亡,拒绝交纳丁银,各地的官吏又害怕清朝政府催逼,往往少报多留。

……为了稳定收悦的数额,确知人丁的实数,特别是因为山陕一带部分农民在赋役逼迫下的四处流亡,“任意行走,结成党类”,对清朝的统治不利,于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即以五十年(1711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叫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雍正时,清朝政府又进一步采取了“地丁合”“摊丁入亩”的办法,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银平均摊入各地田赋银中,一体征收。

从此以后,丁银就完全随粮起征,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初年赋役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赋役制度改革的影响
27. (10分) (2017高三上·铁岭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张謇(1853~1926 年)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擎,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

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

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

同时,1903 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等
材料二安德鲁·卡耐基(1835~1919 年)是世纪之交美国最大的工业巨头和著名的慈善家。

卡耐基在1889 年发表的“财富的福音”一文中提出,财富集中造成贫富扩大是文明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推翻现有秩序,而在于如何恰当地管理巨大的剩余财富。

富人应该把这笔钱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投向建立大学、图书馆、医院、公园、公共泳池以及捐赠教会等领域。

1901年卡耐基退休后,开始尝试以管理企业的运作方式——现代基金会的形式会来有系统地捐献财产。

在他名下的基金会和非盈利机构甚多,但最主要的当属1911 年建立的卡耐基基金会。

该基金会以“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为宗旨,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重点,迄今在美国仍有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述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慈善公益思想的特点,并简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与卡耐基慈善公益活动的不同之处。

28. (10分)(2017·中山模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戴安澜(1904—1942年),安徽无为县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著名抗日将领,以远征缅甸闻名。

1925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翌年参加北伐。

1939年12月赢得著名的昆仑关大捷。

1942年3月戴安澜率第200师西出云南远征缅甸,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5月16日戴安澜于指挥所部撤退逢中,不慎中弹负伤、逝世,享年38岁。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在异邦打击侵略者,自甲午战争以来,这还是第一次。

但中国远征军用出色的战绩证明,他们的英勇顽强不在盟军之下。

正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为戴安澜签署颁布勋章的命令中写道:“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达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中国远征军的苦战虽未能挽回缅甸防御战的颓势,但中国远征军首次出国与盟军协同作战及其在缅甸防御战中的重要作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戴安澜将军被美国总统罗斯福授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戴安澜将军远征缅甸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24题;共48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考点:
解析:
答案:6-1、考点:
解析:
答案:7-1、考点:
解析:
答案:8-1、考点:
解析:
答案:9-1、考点:
解析:
答案:10-1、考点:
解析:
答案:11-1、考点:
解析:
答案:12-1、
考点:
解析:
答案:13-1、考点:
解析:
答案:14-1、考点:
解析:
答案:15-1、考点:
解析:
答案:16-1、考点:
解析:
答案:17-1、考点:
解析:
答案:18-1、考点:
解析:
答案:19-1、考点:
解析:
答案:20-1、考点:
解析:
答案:21-1、考点:
解析:
答案:22-1、考点:
解析:
答案:23-1、考点:
解析:
答案:24-1、考点:
解析:
二、材料分析题 (共4题;共40分)答案:25-1、
答案:25-2、
考点:
解析:
答案:26-1、
答案:26-2、
考点:
解析:
答案:27-1、
答案:27-2、
考点:
解析:
答案:28-1、答案:28-2、
考点: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