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模拟试卷第一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模拟试卷第一单元
2011年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模拟试卷第一单元
一、A1型选择题(每一个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
佳答案,填在括号处)
1. 任何单位或个人开展诊疗活动,必须依法取得
A. 《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B. 《设置医疗机构备案回执》
C.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D. 《医疗机构校验申请书》
E. 《医疗机构申请变更登记注册书》
答案:C
解析:考核要点是《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章第二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
2. 《执业医师法》规定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1年,具有以下学历者,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A. 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B. 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专科学历
C. 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专科学历
D. 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科学历
E. 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科学历
答案:A
解析:考核要点是《执业医师法》第九条规定: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1年的,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3.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对传染病实行的方针与管理办法
是
A.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管理
B.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
C.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划区管理
D.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片管理
E.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级管理
答案:B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
4. 医师中止执业活动2年以上,当其中止的情形消失后,需要恢复执业活动的,应当经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机构或者组织考核合格,并依法申请办理
A. 准予注册手续
B. 终止注册手续
C. 注销注册手续
D. 变更注册手续
E. 重新注册手续
答案:E
解析:《执业医师法》第十八条规定:医师中止执业活动2年以上申请重新执业的,需要本法规定的机构考核合格,并依照本法规定重新注册。
5. 《母婴保健法》规定的孕产期保健服务不包括
A. 母婴保健指导
B. 孕妇、产妇保健
C. 胎儿保健
D. 新生儿保健
E. 胎儿性别诊断
答案:E
解析:《母婴保健法》规定孕产期不得进行胎儿性别诊断,其余四项均为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内容。
6. 关于献血,国家鼓励
A. 无偿献血
B. 无偿义务献血
C. 18~55周岁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D. 18~50周岁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E. 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
答案:E
解析:《献血法》第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为树立社会新风尚作表率。
7. 《献血法》规定,国家提倡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的年龄是
A. 18~40周岁
B. 18~45周岁
C. 18~50周岁
D. 18~55周岁
E. 18~60周岁
答案:D
解析:《献血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8. 医疗机构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依法采取的措施是
A. 立即抢救
B. 及时转送
C. 继续观察
D. 提请上级医院派人会诊
E. 请示当地卫生局依法处理
答案:B
解析:《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对危重病人应当立即抢救。
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及时转送。
9.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有
A. 鼠疫
B. 流行性感冒
C. 艾滋病
D. 麻风病
E. 霍乱
答案:C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甲类传染病有鼠疫、霍乱2种;乙类传染病有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肺结核等25种,丙类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风疹、麻风病、丝虫病等。
10. 《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履行的义务有
A. 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
B. 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C. 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D. 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E. 获得工资报酬和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
答案:D
解析:《执业医师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履行的义务有5条。
其中(4)为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A、B、C、E均为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的权利。
11.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当
A. 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B. 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
C. 停业、停工、停课
D. 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E. 宣布疫区
答案:A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2.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的工作为
A. 医疗后勤服务
B. 医疗卫生技术
C. 医疗安全保卫
D. 医院财务审计
E. 医疗器械采购
答案:B
解析:《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13. 《母婴保健法》规定,经产前检查,医师发现或者怀疑胎儿异常的,应当对孕妇进行
A. 遗传疾病诊断
B. 产前诊断
C. 终止妊娠
D. 结扎手术
E. 医学技术鉴定
答案:B
解析:《母婴保健法》第十七条规定:经产前检查,医师发现或者怀疑胎儿异常的,应当对孕妇进行产前诊断。
遗传疾病诊断包括在产前诊断之中。
终止妊娠要经过产前诊断,发现胎儿有严重遗传性疾病或严重缺陷的方能提出。
至于结扎手术、医学技术鉴定均与《母婴保健法》无关。
14. 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尸检。
当地不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尸检的期限是在患者死亡后
A. 12小时内进行
B. 24小时内进行
C. 36小时内进行
D. 48小时内进行
E. 60小时内进行
解析: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
以延长到7天。
15. 执业医师考核不合格的,可以责令其暂停执业活动3~6个月,并
A. 定期考核
B. 接受培训
C. 继续执业
D. 注销注册
E. 予以取缔
答案:B
解析:《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暂停执业活动3~6个月,并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16. 关于感染性疾病的概念,正确的是
A. 感染性疾病不是传染病
B. 感染性疾病就是传染病
C. 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D. 感染性疾病既不是传染病又不是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E. 感染性疾病是指传染病以外的感染性疾病
答案:C
解析:infection翻译为“传染”并不全面,而应译为“感染”。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性疾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都有传染性,其中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
17. 关于病原携带者的论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
B. 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者称为健康携带者
C. 病原携带者不是重要的传染源
D. 病原携带者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E. 处于潜伏性感染状态者就是病原携带者
答案:D
解析:病原携带者会持续排出病原体,而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
18. 下列不属于传染病基本特征的是
A. 有流行病学特征
B. 有传染性
C. 有病原体
D. 病情发展的阶段性
E. 有感染后免疫
答案:D
解析: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包括: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有感染后免疫。
19. 健康病原携带者是指
A. 发生于显性感染之后的人
B. 发生于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人
C. 发生于隐性感染之后的人
D. 发生于潜伏性感染之后的人
E. 发生于潜伏期之后的人
解析:健康病原携带者是隐性感染的结果。
20. 确定一个传染病的检疫期限是根据该病的
A. 最长潜伏期
B. 平均潜伏期
C. 最短潜伏期
D. 传染期
E. 发病期
答案:A
解析:注意检疫期是根据潜伏期而定,隔离期是根据传染期而定。
21. 关于传染病的治疗原则,下列正确的是
A. 以治疗、护理为主,消毒、隔离为辅
B. 以特异性治疗为主,一般对症治疗为辅
C. 治疗、护理与消毒、隔离并重
D. 一切为了患者的康复
E. 以消毒、隔离为主,治疗、护理为辅
答案:C
解析:传染病除应治疗和护理之外,同时应认真消毒与隔离以减少传播。
22. 保护易感人群采用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 使用转移因子等免疫激活剂
B.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C. 使用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D. 接种疫苗、菌苗或类毒素等
E. 增加营养
答案:D
解析:保护易感人群可用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和药物预防,而人工自动免疫的保护效果最好,只有在没有人工自动免疫制剂可用或紧急情况下,才采用人工被动免疫或药物预防。
23. 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
A. 艾滋病
B. 鼠疫
C. 炭疽
D. 疟疾
E. 麻风病
答案:B
解析:考核要点是传染病的管理制度。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甲类传染病为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为检测管理的传染病。
24. HBV无症状携带者
A. 通常无肝细胞损伤
B. 不具有传染性
C. 需要积极转"阴"治疗
D. 要明确病情应通过肝组织活检
E. 不会发展为肝硬化
解析:HBV无症状携带者(AsC)是指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无相关症状和体征,血清转氨酶基本正常者。
据估计我国AsC超过1.2亿,是乙型肝炎最重要的传染源。
尽管AsC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然而多数存在肝脏病理改变,有些已经发展为早期肝硬化。
因此,对于AsC 应该定期检查,通过肝活检明确病情。
由于目前只有几种药物有明确的抗病毒疗效,且均有一定的适应证和局限性,所以只有明确病情后,才能决定是否进行治疗。
对于大多数的AsC 来说,无需药物治疗,盲目的治疗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25.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 DIC
B. 凝血因子缺乏
C. 尿毒症
D. 小血管脆性增加和血小板减少
E. 纤溶系统功能亢进
答案:D
解析:考核要点是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出血的原因。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出血的原因和晚期不尽相同。
早期主要是小血管的脆性增加,通透性增加;同时由于修复受损的小血管壁而使血小板消耗增加,再加上骨髓生成血小板的数量减少、功能降低,这些均可导致本病早期出血的现象。
本病晚期的出血则与DIC、肝素类物质增加、纤溶系统功能亢进、尿毒症等有关。
26. 从全世界范围来说,目前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A. 注射途径
B. 性接触传播
C. 母婴垂直传播途径
D. 人工授精
E. 器官移植
答案:B
解析:世界范围内,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性接触传播。
而据我国现有数据统计,我国目前HIV感染者中一半以上是通过静脉吸毒
途径获得的,主要分布于云南及西部省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通过性接触传播途径感染HIV的人数在快速增加。
27. 关于艾滋病诊断要素中,最有意义的是
A. 高危人群
B. 临床表现
C. 抗HIV抗体
D. 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
E. 机会性感染
答案:C
解析:HIV抗体检测是目前确定有无HIV感染的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从HIV侵入到抗体产生的这段时间为“窗口期”,一般为数周到3个月,少数可延至6个月,此期因抗体检测呈阴性极易漏诊,故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
28. 流脑患者突然出现呼吸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
A. 呼吸中枢炎症损伤
B. 毒素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
C. 枕骨大孔疝
D. 天幕裂孔疝
E. 肺部感染
解析:流脑患者突然出现呼吸衰竭,原因可能为脑疝。
枕骨大孔疝是小脑扁桃体嵌入枕骨大孔压迫延髓,表现为昏迷加深、瞳孔散大、肌张力增高,并迅速出现呼吸衰竭。
天幕裂孔疝主要表现为瞳孔的改变,终末期亦会出现呼吸衰竭。
故正确答案为C。
29. 霍乱所引起的腹泻是大量失水,它属于
A. 高渗性失水
B. 等渗性失水
C. 低渗性失水
D. 混合性失水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B
解析:霍乱肠毒素作用于小肠的隐窝,激起一系列的酶反应。
刺激隐窝细胞分泌水、氯化物、碳酸氢盐的功能增强,同时抑制绒毛细胞对钠和氯离子的吸收,肠腔内积聚大量的水,引起剧烈腹泻。
故其失水为等渗性失水。
30. 细菌细胞壁所共有的成分是
A. 脂蛋白
B. 外膜
C. 肽聚糖
D. 脂多糖
E. 磷酸壁
答案:C
解析: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所共有的成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
在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中,支原体无细胞壁;只有细菌及立克次体有细胞壁,且含有肽聚糖;衣原体、螺旋体及放线菌有细胞壁,但细胞壁内不含肽聚糖。
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除具有共同的化学成分肽聚糖外,还具有各自的独有成分: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独有成分是磷壁酸;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是外膜,外膜由脂多糖、脂质双层和脂蛋白三部分组成。
其中脂多糖中的脂质A是内毒素的毒性中心。
31. 与细菌致病无关的合成代谢产物是
A. 侵袭性酶
B. 毒素
C. 细菌素
D. 外毒素
E. 热原质
答案:C
解析: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32. 与细菌毒力有关的致病因素是
A. 侵袭力
B. 毒素
C. 透明质酸酶
D. 链激酶
E. 以上均是
答案:E
解析:构成病原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细菌的毒力、侵入数量和侵入门户(或途径)。
细菌的
毒力由侵袭力和毒素所组成。
侵袭力包括:①菌体表面结构;②侵袭性酶。
侵袭力是病原菌能突破宿主的防御能力,进入体内一定部位定居、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所以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是毒力。
33. 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不包括
A. 发热反应
B. 白细胞反应
C. 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毒害作用
D. 内毒素休克
E. DIC形成
答案:C
解析:内毒素是存在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脂质A是其毒性中心。
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有: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微循环障碍及内毒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形成等。
其特性有:①来源:革兰阴性菌;②释放方式: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③化学组成:脂多糖;④毒性:较外毒素弱;⑤性质:稳定、耐热,100 ℃/1h 不被破坏;⑥抗原性:弱,不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与外毒素的特性恰恰相反。
34. 诱发猩红热的病原体是
A. 甲型链球菌
B. 伤寒沙门菌
C. 葡萄球菌
D. 脑膜球菌
E.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答案:E
解析:考核要点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引起猩红热的病原体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致病性,除可形成荚膜外,还可产生多种毒素和侵袭性酶,其中产生的红疹(或致热)毒素是引起猩红热的主要致病物质。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是咽喉部的正常菌群,为条件致病菌。
35. 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在糖发酵试验中,具有鉴别意义的单糖是
A. 蔗糖
B. 甘露醇
C. 麦芽糖
D. 乳糖
E. 葡萄糖
答案:D
解析: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主要通过糖发酵试验,乳糖是最具有鉴别意义的单糖。
能分解乳糖的是肠道非致病菌,不能分解乳糖的是肠道致病菌。
36. 甲型流感病毒最易发生抗原性变异的结构是
A. 核衣壳
B. 核酸
C. 脂蛋白
D. 血凝素(HA )和神经氨酸酶(NA )
E. RNA 多聚酶
答案:D
解析:流感病毒中最容易引起流感流行的是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的特征是最易发生抗原性变异,其变异的结构是包膜抗原:血凝素( HA )和神经氨酸酶(NA ) 。
甲型流感病毒的包膜“HA”和“NA”抗原性极不稳定,最易发生抗原性变异,其包膜抗原又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主要依据。
特别是在2009年全球发生甲型流感病毒H1N1型的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在自然界发生抗原性变异,是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甲型流感病毒的特征之一,也是引起甲型流感大流行甚至暴发性世界流行的重要因素。
37. 某护士在给乙型肝炎病毒(HBV )携带者注射时,不慎被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手指。
为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首先采取的紧急预防措施是
A. 注射丙种球蛋白
B. 注射抗生素
C. 注射HBGIG
D. 注射干扰素
E. 注射乙肝疫苗
答案:C
解析:乙型肝炎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源传播、母婴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源是:病人和HBsAg无症状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HBV )携带者是最重要、最危险、最隐蔽的传染源;该护士被乙肝病人污染过的针头刺伤手指,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注射高效价HBIG,紧急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防止乙肝疾病的发生。
38. AIDS的发生是HIV侵犯下列哪种主要的免疫细胞引起的
A. CD8+T 细胞
B. NK 细胞
C. 浆细胞
D. B细胞
E. CD4 +T细胞
答案:E
解析:HIV主要侵犯的是CD4+T 细胞,在HIV感染细胞内进行大量的生物合成或自身免疫病理作用下,大量CD4+T细胞被破坏,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造成以细胞免疫缺陷为主,最终导致机体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使病人死亡。
39. 抗原特异性是由下列哪项决定的
A. 半抗原
B. 完全抗原
C. 抗原决定簇
D. 隐蔽抗原
E. 共同抗原
答案:C
解析: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是抗原分子中的特殊化学基团,称抗原决定簇(或表位)。
它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40. TD -Ag 刺激机体后参与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 巨噬细胞和T 细胞
B. 单核吞噬细胞和B 细胞
C. T 细胞和B 细胞
D. 巨噬细胞、B 细胞、T 细胞
E. APC和B 细胞
答案:D
解析:胸腺依赖性抗原(TD -Ag ),是指需要抗原提呈细胞(APC)参与和T 细胞辅助才能活化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浆细胞,在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时需要CD4+Th2细胞释放不同的细胞因子,才能使Ig的类别转换的抗原物质。
41. 下列哪项不是T 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A. 介导Ⅳ型超敏反应
B. 直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C. 参与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
D. 诱导浆细胞分泌抗体的类别转换
E. 产生ADCC作用
答案:E
解析:T 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是:(1)分泌淋巴因子,参与Ⅳ型超敏反应;(2)CD8+T细胞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3)参与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4)诱导抗体的类别转换。
ADCC 作用是NK细胞通过
表面的Fc 受体与IgG 的Fc 段结合,从而间接杀伤靶细胞。
T细胞不能介导ADCC 作用。
42. 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是
A. CD3
B. CD40
C. CD4
D. CD8
E. CD40L
答案:B
解析:B细胞表面的标志是CD40分子。
B 细胞的表面标志:(1)B细胞表面抗原:① CD19 和CD20 分子:主要调节B 细胞活化;
②CD40 分子:其配体是CD4+Th 细胞表面的CD40L ,二者结合形成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③ CD80( B7 )分子:相应受体是T 细胞表面的CD28 分子,二者结合形成T 细胞活化第二信号,激活T细胞。
(2)B细胞表面受体:①抗原受体(BCR);②IgGFc 受体:有利于B细胞对抗原的捕获,并对
B 细胞活化具有调节作用。
T 细胞不表达IgGFc 受体,因此EA玫瑰花环试验可用来鉴别T 、B 细胞;③ C3b 受体:T细胞不表达C3b 受体,因此EAC玫瑰花结试验也可用来鉴别T 、B 细胞;④促有丝分裂原受体:如脂多糖受体(LPS—R ),可进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测定B 细胞的活性,了解体液免疫功能。
43. 补体系统激活后的免疫作用是
A. 诱导免疫耐受
B. 抑制超敏反应
C. 溶菌及细胞毒作用
D. 参与抗体的类别转换
E. 结合CD8+T细胞
答案:C
解析:补体系统通过不同的途径被激活后而发挥补体的:①溶菌及细胞毒效应;②免疫黏附作用;③中和病毒作用;④炎症介质作用等。
44. 受MHC分子限制的免疫细胞是
A. 树突状细胞
B. NK细胞
C. 巨噬细胞
D. B细胞
E. CD8+T细胞杀伤靶细胞
解析:受MHC 限制的免疫细胞是CD8+T细胞杀伤靶细胞。
MHC分子的功能之一就是限制T细胞识别不同抗原肽。
CD8+T细胞(CTL)杀伤靶细胞,识别内源性抗原肽受MHCI类分子限制。
CD4+Th 细胞识别外源性抗原肽受MHCⅡ类分子限制。
45. 下列哪项是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A. 急性风湿热
B. 血清过敏性休克
C. 血细胞减少症
D. 血清病
E. 接触性皮炎
答案:B
解析:考核要点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Ⅰ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有: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46. 关于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B. 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C. 抗病毒免疫力降低
D.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E. "OT"试验阴性
答案:B
解析: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是错误的。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综合征又称DIGeorge综合征,为典型的T 细胞缺陷性疾病。
患者临床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和体液免疫受损。
47. 急性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与下列哪种细胞有关
A. APC
B. B细胞
C. CD8+ T 细胞
D. 肥大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答案:C
解析:参与急性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的主要细胞是CD8+T 细胞。
其机制为:①CD4+Th1 细胞释放细胞因子,针对移植物介导Ⅳ型超敏反应性炎症;②CD8+T 细胞特异性杀伤移植物靶细胞;③激活的巨嗜细胞和NK细胞参与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造成移植物组织损伤、坏死。
48.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的目的是
A. 主要用于儿童的预防接种
B. 杀灭伤口中繁殖的破伤风杆菌
C. 对可疑或确诊的破伤风患者进行紧急预防或治疗
D. 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E. 中和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
答案:C
解析: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的目的是对可疑或确诊的破伤风患者进行紧急预防或治疗。
破伤风抗毒素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所获得的免疫动物血清(马血清)生物制剂。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能中和游离的破伤风外毒素,对患者进行破伤风的紧急预防和治疗。
49. 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是
B. 几何均数
C. 算术平均数
D. 标准差
E. 变异系数
答案:C
解析: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是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离散趋势的指标;中位数、几何均数和算术平均数是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中位数用于描述非正态分布资料,几何均数描述对数正态分布资料,算术平均数是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
50. 均数和标准差的关系是
A. 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小
B. 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大
C. 标准差越大,均数对各变量值的代表性越好
D. 标准差越小,均数对各变量值的代表性越好
E. 标准差越大,均数的抽样误差越小
答案:D
解析:均数是描述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标准差是描述资料离散程度的指标。
标准差越小意味着变量的离散趋势越小,变量与均数之间的变异也越小,均数对变量值的代表性越好。
51. 比较某地成年男子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可选择的指标是
A. 极差
B. 方差
C. 标准差
D. 变异系数
E. 离均差平方和
答案:D
解析:变异系数主要用于度量衡单位不同或均数差别较大的资料间变异程度的比较。
身高和体重的度量衡单位是不同的,属于不同的量纲,所以选择变异系数来比较。
52.
A. 样本均数的95%可信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