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省顶级高考模拟语文试卷(5月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河南省顶级高考模拟语文试卷(5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据统计,全球除中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亿,这与十几年前相比,
是一种“井喷式”的增长。

增长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孔子学院进行的汉语国际传播,但是,汉语国际传播是否单靠孔子学院就可以完成?很难想象,中国人如果对自己的汉
语都没有自信,又如何能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建立起来?国际化未必是英语化,汉语
化也未必不能够国际化,我们对汉语的态度影响我们在国际上使用汉语的态度,我们
在国际上使用汉语的态度又会影响到国外人士的汉语使用。

毋庸置疑,就目前情况来看,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能力确比汉语要强,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海外也有大批汉
语热心人士。

在这些汉语热心人士面前,我们更应该表现出自己对汉语的信心。

应注重汉语国际传播平台的多样化。

目前如此多的海外合作,也为我们提供了更
多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机会。

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都需要有人来推动,只要有中国参
与的国际场合就构成一个汉语国际传播的平台。

但首要条件是,我们应该建立对自己
语言的信心,在能使用汉语的地方不去选择其他的语言,努力使别人来理解汉语,鼓
励合作方也用汉语与我们合作。

而在涉及对外交流的大型节目中,我们也应该尊重汉语,使用汉语去交流,而不是诉诸其他的通用语。

一个可以让我们反思对待汉语的例
子是,法国学者德里达2001年的中国之行中,屡次演讲使用的都是法语,而不是更为通用的英语。

与之相应的是,法国政府将其语言政策提升到了国际的高度,以《法语
使用法》的形式规定了必须使用法语的领域,竭尽全力地促进法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使用。

越是一流的中国学者,越应该去承担传播汉语的职责;越是一流的中国媒体,越
应该具有汉语国际传播的使命,越是一流的中国企业,越应该具有传播中国文化的自
觉意识。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注重孔子学院的汉语国际传播的同时,在其他方面做
得却还不够。

以中方投资的巴基斯坦的大沃风电项目为例,投资方也在基地的附近出
资修建了很多公共设施,其中包括重新修缮学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所学校
所教授的语言中,有乌尔都语、信德语和英语,却没有汉语。

当然,要设置汉语课程
会存在多种困难,但这却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去学汉语,
也应该给努力学习汉语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为主动从事汉语国际传播的国外人士提
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和文化传播,并不仅仅是孔子学院或者
语言机构的职责,而是更多的中国人,尤其是与国外人士有合作交流的人的一种自觉
意识。

我们需要更多的中国人充满自信地说汉语。

(摘编自王小英《语言自信与文化国际传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其中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亿。

B.国外汉语热得益于孔子学院汉语国际传播,也得益于我们对母语的态度自信。

C.语言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英语化,这也就意味着汉语很难带来国际化。

D.海外相当数量的人士对汉语有信心,这应该让我们对自己的母语更加有信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突出在对汉语信心方面某些国人还比不上有些外国人强。

B.有中国参与的国际场合可构成汉语国际传播的平台,但首先应有对自己语言的信心。

C.文章以法国为例,旁证了国人在能使用汉语的地方就应该选择汉语进行交流的必要。

D.文章以中方投资的巴基斯坦大沃风电项目说起,论证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中国人对汉语的自信层面。

B.要实现汉语的国际化,只要向法国那样走语言立法、政策支撑的路子就行。

C.中国学者、媒体和企业在汉语国际传播方面的作用,基本上尚未得到显现。

D.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对外国人自信地说汉语。

【答案】
C
D
A
【考点】
社会科学类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
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
C.“汉语很难带来国际化”错,原文第一段为“国际化未必是英语化,汉语化也未必不
能够国际化”。

D.文章以中纺投资的巴基斯坦的大沃风电项目为例,是为了说明国人还缺乏进行汉语国际传播的自觉。

B.“只要像法国那样走语言立法、政策支撑的路子就行”错,必要条件变成了充分条件,原文第二段为:与之相应的是,法国政府将其语言政策提升到了国际的高度,以《法
语使用法》的形式规定了必须使用法语的领域,竭尽全力地促进法语在国际交流中的
使用;C.“基本上尚未得到显现”,这是对原文第三段“在其他方面做得却还不够”这一
否定句的误读;D.“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缺乏文本信息的支撑。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在以互联网
为代表的新动能激发下,呈现出蓬勃的创作发展态势。

中国纪录片始终保有与时代共进的创作传统。

作为中国改革发展的见证者,《辉煌
中国》《复兴之路》《一带一路》等经典作品先后涌现。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主流化”气质回归,注重现实生活和主流价值传播。

《记住乡愁》《本草中国》等历史文化类纪
录片,成为延续中华文脉、树立大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影视载体。

《乡村里的中国》《中
国人的活法》等反映时代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题材不断增多。

自2012年开始,《舌尖上
的中国》让纪录片成为全民话题,纪录片“年轻化”特点愈发凸显。

近两年,《我在故宫
修文物》《寻找手艺》《人生一串》等纪录片在视频网站上受到了年轻人热烈欢迎。

纪录片的精品化趋势也与制作技术提升直接相关。

新型前沿拍摄技术的运用及对
录音、音乐音效、视觉特效等技术手段和纪录片工业化流程的重视,让中国纪录片在
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更具“大片感”。

电视媒体也推出像《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的
微纪录、短视频、纪录电影。

大体量的精品力作与小而美的纪录“小品”形成高低搭配,让中国纪录片创作更具层次性和良性化。

近年来,“中国主题”正在成为全球纪录片市场的热门资源,很多国外大型传媒机构推出了中国题材大型纪录片,中外合拍、国际传播成为纪录片制作传播的重要模式。

(摘编自韩飞《中国纪录片的新动能与新趋势》,《人民日报》2019年2月7日)材料二:如今,纪录片市场迎来红利期,种种资源向纪录片领域倾斜,国内纪录
片生产一改往日困窘,开始吸纳越来越多的商业元素加入,诸如《舌尖上的中国》《了不起的匠人》《风味人间》等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构筑自己的生态圈。

这似乎标志着这个原本游离在市场与艺术之间的小众品类开始走出市场化的第一步。

在这一过程中,难免有资本改变了创作者的目的,侵蚀了纪录片的真实边界,让作品在商业性与公共性之间进退两难。

在这样的作品中,过分商业化使作品“铜臭味”过重,纪录片与广告片的界限不清。

各大赞助商品牌和产品强行嫁接,不但打断了故事情节和逻辑的流畅性,而且降低了剧集的艺术水准。

同时,强行娱乐化也让纪录片与剧情片难分你我,大量娱乐性的、非严肃的内容挤占了真实内容的空间。

(摘编自牛梦迪《纪录片商业化之路别走偏了》,《光明日报》2019年1月10日)材料三:《国际先驱导报》2015年10月13日刊登一篇题为《西方涉华纪录片不断升温:从好奇到研读》的文章。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的提升,以前相对强势的西方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在反思自己的同时,希望通过研读中国寻找出路。

随之而来的是,近两年西方纪录片对中国题材的关注一直在升温,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西方涉华纪录片的拍摄曾达到一次小高潮。

20世纪80年代,更多国家加入记录中国这一队伍中来,直到现在全面铺开。

不管哪一个时期,拍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的原因无外乎好奇和需要﹣﹣希望了解和传递关于中国的信息。

相比之前的那次高潮,现在的涉华纪录片更倾向于研究和研读的视角,从过去的误解和片面认识的阶段回归更加客观、平和、直面的阶段。

一方面,以中国的经济崛起为出发点,他们表现出充分肯定的态度和希望寻求更多合作机会的意图。

另一方面,从自身利益考虑,希望保持本国强大的经济地位,害怕中国的崛起所造成的威胁,表现出对中国的警惕和批判。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5年10月1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传统是与时代共进,见证中国改革发展、延续中华文脉、表现大国文化自信、反映普通百姓生活都是它的重要创作题材。

B.制作技术的提升使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提升明显,纪录片的精品化已经等同于大片化,微纪录、短视频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C.纪录片原本使游离在市场与艺术之间的小众品类,目前在国内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时期,许多纪录片愈来愈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D.无论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还是之后,西方拍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都出于好奇和需要,从过去的误解到现在的直面中国崛起,也在寻找自己的出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纪录片创作“主流化”气质回归,其蓬勃发展态势得益于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也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动能激发有关。

B.纪录片商业性过重,往往与广告片或剧情片界限不清,打断纪录片故事情节和逻辑的流畅性,或让娱乐性、非严肃的内容损及真实性。

C.随着中国对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以前相对强势的西方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从研究和研读的视角,表现出既希望合作又警惕威胁的复杂心态。

D.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提到了西方纪录片对中国题材的关注,从西方国家部分加入到全面铺开,可以看出中外合拍“中国主题”纪录片不断升温。

(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B
D
①《人民日报》侧重于正面赞叹中国纪录片的题材与价值、制作传播模式与发展趋势等;②《光明日报》侧重于反思和剖析国内一些纪录片过分商业化与强行娱乐化对其公共性的影响;③《参考消息》侧重于从西方涉华纪录片不断升温分析西方国家面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

【考点】
社会科学类
【解析】
(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
B.“纪录片的精品化已经等同于大片化,微纪录、短视频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理解有误,原文是“纪录片的精品化趋势也与制作技术提升直接相关。

新型前沿拍摄技术的运用及对录音、音乐音效、视觉特效等技术手段和纪录片工业化流程的重视,让中国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更具‘大片感’”。

D.“中外合拍‘中国主题’记录破案不断升温”于文无据。

结合“纪录片的精品化趋势也与制作技术提升直接相关。

新型前沿拍摄技术的运用及对录音、音乐音效、视觉特效等技术手段和纪录片工业化流程的重视,让中国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的微纪录、短视频、纪录电影”“各大赞助商品牌和产品强行嫁接,不但打断了故事情节和逻辑的流畅性,而且降低了剧集的艺术水准。

同时,强行娱乐化也让纪录片与剧情片难分你我,大量娱乐性的、非严肃的内容挤占了真实内容的空间”“一方面,以中国的经济崛起为出发点,他们表现出充分肯定的态度和希望寻求更多合作机会的意图。

另一方面,从自身利益考虑,希望保持本国强大的经济地位,害怕中国的崛起所造成的威胁,表现出对中国的警惕和批判”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出答题要点。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归航
陆颖墨
巨浪猛扑过来,掠过右甲板,迎头浇盖了整个舰桥。

舰长肖海波心头一颤,死死盯着右边的海面。

海情这么糟,一切都在预料之外。

西昌舰是新型驱逐舰,肖海波任舰长已有三年。

他下达出航命令时,立即感到了异常:兄弟舰很顺利地解缆起锚,西昌舰却无法解开缆绳离开防风水鼓﹣﹣军舰被土台风咬住了。

这太平洋上的土台风,来无影,去无踪,根本不在预报的视线之内,也没法预防。

这风,肖海波遇到过,也较量过,虽然没有输过,但心里并不托底。

有些官兵开始慌神。

一个老水兵在腰上系上保险带,要冲出舰桥,试图在巨浪间隙中解缆,他半个身子刚出舱门,肖海波一把把他拽回,吼道:“想喂鱼呀?!”
怎么办?!肖海波自己把头伸出舰桥舱门,那几千吨的水鼓上拽住军舰的缆绳异常结实,肖海波一咬牙,一把斧子从他手中飞了过去,他心中大叹一声:“晚了!”斧刃准确地砍中了绳子的中间,但舰身随着波浪左斜,滑过了。

“只剩一把斧头了!”他握住斧把的手有些颤抖,台风不允许他犹豫,他努力对自己说:“你能行,能行!让自己静下神来!”缆绳刚弹出水面,斧子就飞了过去,在缆绳
绷得最直时,一下子给斩断了!
西昌舰像脱缰的野马,飞速驶离锚地。

一团蓝色的火球从远处的海面滚过,不一会儿传来一阵闷响,是滚地雷!肖海波
更加断定今天这土台风是传说中最凶狠的,自己以前没有遇见过。

像是为了印证他的
判断,舰上的龙骨在嘎嘎作响。

巨浪中,几千吨的西昌舰像一叶小舟,左晃右摆。


两次,似乎就要翻身沉入海底,但它还是倔强地回过身来,昂起舰首。

不行,一定要赶紧想出对策,救出这条舰!他不知怎么办,开始慌神,但很快镇
静下来,久久凝视着海面。

突然,他腾出左手,揉了一下眼睛,又揉了一下,心里一动。

他连忙问操舵兵:“看见左边那个大漩涡了吗?”
操舵兵立刻点头。

“就朝那儿开!”
操舵兵回头诧异地看着他:“朝那漩涡开?”
“是的,执行命令!”
没有犹豫,舰艇马上左拐三十度,猛一加速,一下子冲进了那片有漩涡的海面。

好像,舰身变得平稳起来。

肖海波长吁了一口气:又一次判断正确了。

那海面上的漩涡,不是海流汇出来的,是风在水面吹出来的。

看来,平时的功课
真没有白做!
舰桥里的几个兵,管舵向的、管速度的、管航线的、管报务的等,都回过神了,
用钦佩的目光看着他们的舰长。

肖海波羞于接受这种钦佩:暂时是安全了,但依然在
最危险的地方。

副舰长早让他派到了轮机房,那里非常重要,舰桥是军舰的脑子,轮
机是军舰的心脏。

台风刚来时,有几个新兵晕船呕吐,吐出了胆汁,有一个昏头昏脑
差点儿掉进海里去。

舰医出身的舰政委就是有办法,思想和身体一起调理,把他们稳
住了。

然而,土台风无法预测,上级也没法告诉他。

怎么办呢?
他心中一阵发空,几乎同时,他听到报告:“舰长,我舰已进入公海!”
每次离开祖国的领海,肖海波都会感觉心里空空,但现在立刻变沉重了﹣﹣再这
样被台风胁持着漂下去,不知会漂到哪个国家?会不会引起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还有,航道上会不会遇到暗礁?肖海波的心揪了起来!
新舰服役时,首长对他和舰政委说过:这么好的家当,就由你们收拾了。

记住,
军舰只要一离码头,不管遇到什么难处,不能指望别人,要靠自己过硬的本领!是的,靠自己,不能一直这样,要冲出去!
他下达了突围命令。

几个兵没有吱声,都回首看了他一眼,他用眼神给予了回答。

水兵们的眼神告诉肖海波,他们有信心,也赞同舰长的决定:突围!
很快,军舰调过身来,冲进了狂风巨浪。

庞大的舰身,在肖海波和水兵们的操纵下,竟然变得如此灵活!不管风向怎么变,巨浪怎么打,舰首总是紧紧咬住台风的风头。

舰首和左甲板都像勺子一样伸进了巨浪,但是每一次都把巨浪的牙齿击碎。

每一
次快要冲出台风圈的时候,总有一个更高的巨浪张开大口,似乎要把西昌舰吞掉。


海波知道这张大口的后面,就是平静的海面。

他终于下定决心指挥操纵军舰冲进了那
看似凶猛的大口……
突然间,舰身一震,恢复了期待已久的平静。

肖海波眼睛一闭,凉凉的东西从他
的面颊流下。

他回过头来,看到身后的海面上,一条“巨龙”翻滚着远去。

再回过头来,霞光万道,风平浪静,一条金色的航道在前方展开。

“向着祖国,归航。

”他呢喃了一声,但水兵们都听到了,响亮地回答:“归航,向
着祖国!”肖海波忽然意识到,是他下达的命令,是他当兵以来声音最轻的命令。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猛扑”“掠过”“浇盖”等一系列词语,描写了巨浪袭上舰艇的骇人一幕,具
有极强的画面感,烘托并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

B.“他不知该怎么办,开始慌神儿”,这是遭遇滚地雷时肖海波的心理反应,小说中还有两处提到他自问“怎么办”,这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

C.“朝那漩涡开?”“是的,执行命令!”两人之间简短的对话意味深长,操舵兵对命令心
存疑虑却又毫不犹豫地执行,表现出对肖海波的信任。

D.航程即将结束,肖海波下达了命令,“是他当兵以来声音最轻的命令”,这一句话反映了他历尽艰险身心俱疲,不免有些后怕的虚弱状态。

(2)小说中肖海波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归航”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D
①忠诚爱国、意志坚强的军人:担心西昌舰被台风劫持漂到别国带来麻烦;心向祖国,临危不惧,几经艰难带领舰艇官兵胜利归航。

②恪尽职守、冷静沉着的舰长:牢记嘱托,冷静判断,砍断缆绳,开进漩涡,冲出台风圈,将这艘新型驱逐舰安全驶回祖国。

③关爱士兵、精准指挥的指挥员:拽回冒险的老水兵,危急关头还细心部署防止士兵
晕船,带领他们胜利归航。

①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

②统摄全篇,使情节紧凑、集中。

全文记述西昌舰回归祖国的艰难航程。

③“归”字意蕴丰富,强调了回归祖国的执着和渴望,使主题更加鲜
明突出。

【考点】
小说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
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小说人物形象特征分析;答此类题应注意从人物正侧描写中指出人物的
性格,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体现其性格的事例)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的理解分析。

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

【解答】
D.“虚弱状态”有误,这次命令是克服困难以后下达的,没有困难面对,所以命令显得“轻”,也可以理解为“轻松”。

结合“他半个身子刚出舱门,肖海波一把把他拽回”“肖海波一咬牙,一把斧子从他手中
飞了过去,……斧刃准确地砍中了绳子的中间,但舰身随着波浪左斜,滑过了”“他不知
怎么办,开始慌神,但很快镇静下来,久久凝视着海面”“有几个新兵晕船呕吐,吐出
了胆汁,有一个昏头昏脑差点儿掉进海里去。

舰医出身的舰政委就是有办法,思想和
身体一起调理,把他们稳住了”“再这样被台风胁持着漂下去,不知会漂到哪个国家?
会不会引起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还有,航道上会不会遇到暗礁?肖海波的心揪了起来”“归航,向着祖国!”,从肖海波对待祖国、其他水兵、处理危机等各个方面概括其
特点。

从“归航”题目的表达效果看,为什么“归航”,谁“归航”等引发读者关注,所以是设置悬念;整篇文章围绕肖海波几经艰难带领舰艇官兵胜利归航的过程,把这一事件作为主
体来叙述,可见“归航”是主体,其统领作用;从结尾“归航,向着祖国!”看,这“归”有
特定含义,可以表达人物对祖国的情感,这是突出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