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网上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业及答案
作业二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似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

二、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简析苏轼的《江城子·记梦》。

这是一首悼亡词,写出了死别之痛,相思之苦,写出了对亡妻的一片真挚深沉的感情。

上片主要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的起伏。

下片主要写梦中的悲喜及梦后的喟叹。

艺术特点是:1)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2)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时间与空间,过去与眼前,梦境与未来,交织在一起,情节起伏,用笔有进退,感情有悲喜,曲折变化)。

3)语言朴素自然,明白如话(三、四、五、七言交错使用,恰当表现出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4)用词悼亡,是苏轼的首创(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力,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令人耳目一新)。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试析曹植《白马篇》中的少年英雄形象。

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

第一节,从开头至“幽并游侠儿”,概写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第二节,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第四节,从“弃身锋刃端”至结束,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

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又充满爱国情感的游侠形象。

诗歌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天宝(唐玄宗年号)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

六宫有美色者,辄至别所,上阳是其一也。

贞元(唐德宗年号)中尚存焉。

”(白居易原诗序)
“只‘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二语,已见宫人之苦,而杨妃(杨贵妃)之嫉妒专宠,足以致乱矣。

女祸之诫,千古昭然。

”(《唐诗别裁》)
结合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一诗,谈谈你对“女祸之诫,千古昭然”这一评论的看法。

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主题明确。

作者在诗中以哀怨同情、如泣如诉的笔调,描述了上阳宫女一世幽禁在冷宫中的凄苦遭遇,反映了无数宫女青春和幸福被葬送的严酷事实,有力鞭挞了封建朝廷广选妃嫔制度的冷酷与罪恶,在客观效
果上,具有揭露、控诉封建最高统治者荒淫纵欲、摧残人性的作用。

作业三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简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思想蕴含。

这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古人”指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像燕昭王、燕太子丹等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

诗人感叹自己未能见到广开言路、善用贤士的圣明君主,由此陷入极度悲伤中,遥想后代也不会遇到与自己相知的人。

“前贤已去,后贤未及。

”一种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的悲哀油然而生。

仅此两句,简明易懂,却通过俯仰古今,站在跨越时间的高度,来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惆怅的悲凉似乎刹那间飞越时空,惊天恸地。

这两句深刻表现出诗人仕途失意的感伤和封建时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屡遭压抑的悲愤和孤寂情怀。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试析《项脊轩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前半部分记述书斋营建的过程,重点描写“百年老屋”修葺后新的读书环境和怡然自得的心情。

后半部分回忆与书斋有关的人事,感情真挚,平淡中透出复杂的意绪和感伤的情调。

正文之外还有五年后补记的对亡妻的深情忆念。

文章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

文章以项脊轩统领全篇,借轩写人,借轩抒情,把若干生活琐事有机地连缀在一起,形散而意不散。

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注重细节,刻画生动,语言质朴而富有表现力。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阅读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结合《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写一篇400字的评议短文。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议论脱俗,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文短气长”。

在如何看待“孟尝君能得士”的问题上,有务出新意、发人深思的脱俗看法。

王安石眼中的“士”应目光远大,为国立功,为民谋利,具有经邦济世的雄才大略。

而“鸡鸣狗盗”之徒是根本不配“士”这个高贵称号的,而孟尝君也在“鸡鸣狗盗”之徒之列。

关于冯谖是否“士”的问题,王安石认为冯谖焚券市义,经营“三窟”,使孟尝君罢相回薛时受到百姓热烈欢迎,又使孟尝君重返相位,但孟尝君和冯谖在治
国安民上并无多少政绩,而冯谖更是为孟尝君个人,为自己生活上的满足,仍是一个追名逐利之徒。

《读孟尝君传》全篇围绕“孟尝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严谨自然,完整统一,极有气势。

作业一、四混合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2.郁郁涧底松,离离上山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人长困蹇驴嘶。

5.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二、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简述《氓》中女主人公的思想发展历程。

第一章追述结识与相爱,第二章回忆热恋与结婚,这两章是对婚前恋爱至结婚经过的回忆,甜美幸福中有追悔。

第三章痛悔自陷情网,第四章怨恨氓之负心,这两章转入了对遗弃现实的感叹,哀怨中有决绝。

第五章自悲不幸遭遇,第六章表示决绝悔忿,决绝中有哀怨与愤慨,表现了女主人公觉醒后的愤怒和刚强果决的性格。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试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1)把客观的实境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朦胧。

(2)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衬托了离愁别绪,显示了人生的短暂。

在离愁的抒写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宇宙人生的探索。

(3)诗歌写了五种事物,以“月”为重点,有主有从,巧妙结合,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境。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明·吕天成《曲品》:《还魂》(《牡丹亭》)事,甚奇。

而著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

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请谈谈对《牡丹亭游园惊梦》中杜丽娘“怀春慕色”的理解。

《牡丹亭·游园惊梦》是描写杜丽娘青春觉醒的关键一处戏,与春意盎然的大自然第一次接触,即触发了杜丽娘内心的青春觉醒与萌动,进而引发杜丽娘对自身幽闭空闺的慨叹和对桎梏她的封建礼教的不满。

这一切都源自杜丽娘或者说人性中重情的天性,杜丽娘怀春慕色以及她梦中与情人幽会的大胆举止无不都暗示了人类这一情感的不可压抑性。

杜丽娘生活在弥漫着封建礼教气氛的现实环境中,出身和社会地位要求她成为恪守闺范的封建淑女。

这出戏写杜丽娘偷偷进入花园,先是梳状打扮,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既为自己美色自豪,又不好意思,是青春期少女典型的心理状态。

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在现实环境中长期压抑的郁闷忧
愁,以游园为契机转化为反抗因素。

“惊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当她独处深思时,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

当完全摆脱现实束缚进入梦境时,她的潜在欲望便充分地活跃起来。

杜丽娘在礼教束缚下的复杂细腻的哀愁和坚定执着的反抗性格被作者以文采瑰丽的妙笔,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业一、四混合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3.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4.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5.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人长困蹇驴嘶。

二、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简析《鲧禹治水》。

《鲧禹治水》是一个前赴后继治理洪水的故事,从中可以大致归纳出几点现实内容:1、是上古时期洪水是人类经常要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2、鲧与禹是相承以共同完成治理洪水的任务,也即人类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了解的洪水的特性,用疏导的方法实现了对洪灾的遏制。

3、鲧虽然治水没有成功,但他为治水不惜触犯天帝,献出自己生命的行为与精神值得人们敬仰。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比较温庭筠的《菩萨蛮》和韦庄的《菩萨蛮》。

温庭筠的《菩萨蛮》主要描述了一位女子由懒起到梳妆到对感情渴念的过程。

首二句通过“小山眉”上的残妆暗示了女子的懒起,以“鬓云”和“香腮雪”点明女子的美丽。

紧接着描述女子慵懒的梳妆,并通过花面相映再次喻明女子的美丽。

最后以女子低头看见罗褥上新贴的一对金鹧鸪暗示作结(即鸟成对,人独守)。

全词都是细致的描摹,而没有女子主观感情的展露,读者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推想才能由最后一句的描述中明了女子为什么懒起,为什么慵懒地梳妆。

这种用词艳丽、描写含蓄细密的风格正是温词的主要创作特点。

韦庄的《菩萨蛮》写江南人物、景色之美,使“游人”乐而忘返;但其结束处却是有家不能回的悲情(韦是北方人,因战乱旅居西南),这与唐代末年离乱的现实是分不开的。

前六句的极写江南景色、人物之美都是为最后两句抒思乡之情蓄势,即他乡越美,越无法割舍对故乡的怀念,而故乡的战乱破败也就越发让人揪心。

全词不像温词那样揣度女性心理,抒他人之情,而是直接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感,内容明快晓畅、语言清新自然、风格疏朗,这是韦庄词的基本特点。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明·吕天成《曲品》:《还魂》(《牡丹亭》)事,甚奇。

而著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

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请谈谈对《牡丹亭游园惊梦》中杜丽娘“怀春慕色”的理解。

《牡丹亭·游园惊梦》是描写杜丽娘青春觉醒的关键一处戏,与春意盎然的大自然第一次接触,即触发了杜丽娘内心的青春觉醒与萌动,进而引发杜丽娘对
自身幽闭空闺的慨叹和对桎梏她的封建礼教的不满。

这一切都源自杜丽娘或者说人性中重情的天性,杜丽娘怀春慕色以及她梦中与情人幽会的大胆举止无不都暗示了人类这一情感的不可压抑性。

杜丽娘生活在弥漫着封建礼教气氛的现实环境中,出身和社会地位要求她成为恪守闺范的封建淑女。

这出戏写杜丽娘偷偷进入花园,先是梳状打扮,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既为自己美色自豪,又不好意思,是青春期少女典型的心理状态。

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在现实环境中长期压抑的郁闷忧愁,以游园为契机转化为反抗因素。

“惊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当她独处深思时,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

当完全摆脱现实束缚进入梦境时,她的潜在欲望便充分地活跃起来。

杜丽娘在礼教束缚下的复杂细腻的哀愁和坚定执着的反抗性格被作者以文采瑰丽的妙笔,描绘得淋漓尽致。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王世贞誉之为“长诗之圣”,沈德潜赞其为“古今第一长诗”。

与此艺术成就相对应,对该诗诸问题的争论也可谓歧见纷出。

具体到“兰芝何以被逐”的问题,近年来就有:不顺父母说;无子说;焦母性嫉妒和性虐待说;兰芝织素不力说;中师教学参考书中的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说;焦母无端厌恶说。

笔者认为,所谓“无端的厌恶说”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而其它各说法或语焉不详,或失之草率,都存在着可商榷之处。

现谨联系当事社会法律背景和文章本身作一分析。

汉末,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依然承袭西周有关规范。

汉律中法定的离婚理由是“七出三不去”。

所谓“七出”,又称“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者,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

其中,不顺父母(公婆)是“逆德”,无子是绝嗣不孝,淫是乱族,妒是乱家,有恶疾者不能共祭祖先,口多言会离间亲属,盗窃则是反义,故为人妻者若有此七项之一,夫家即可休弃之。

但是,按照承袭下来的周代的礼制,已婚妇女有下列三种情形可以不被夫家休弃,即所谓“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其中,“有所娶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家可依,但休妻时已无本家亲人可靠,若此时休妻则会置女子于无家可归之境,故不能休妻。

“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夫公婆守三年之孝,如此已尽子媳之道,不能休妻。

“前贫贱后富贵”,是指娶妻时贫贱,但经过夫妻的同甘共苦之后变成富贵,按礼制,“妻者,齐邑”,夫妻应为一体。

贫贱时娶之,富贵时休之,义不可取,故不能休妻。

“三不去”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任意休妻作了限制,但主要的还是为了维护宗法伦理的需要。

因不符合“三不去”规定,兰芝之被逐具备了可能性。

那么,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是什么呢?对照一下“七出”,“淫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排除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无子”是最直截了当的原因。

因为“无子”而所以“去”,多么顺理成章。

而且我国第一部婚姻法典《汉婚律》中规定:“帝王诸侯之妻无子不出”,而作为庐江府小吏之妻的兰芝,显然够不上这个条件。

但是,无子说也有可质疑之处。

首先,因“无子”而让媳妇“出”,可谓光明正大,焦老太婆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挑明,无须忌讳。

但通观全篇,没有一处表明焦母依“无子”为据——哪怕是含蓄的表明。

其次,汉律实行男尊女卑的原则,在家庭婚姻关系上,规定男人可以有三妻四
妾,焦母嫌兰芝“无子”,完全可以为仲卿再续而不必另娶。

另外,从创作动机上说,有谁愿作一长诗为一不能生育的妇女鸣不平呢?——其实,因“无子”而“去”,理所当然,并无不平之嫌。

那么,法定理由就只剩下“不顺父母”了。

此一说肯定错不了,但却失之笼统(犹如有人问“你是谁”而你答“我是人”一样)。

我们不应满足于此,我们应做进一步分析,来洞悉隐藏在背后的真正原因。

对此,我们不能大胆设想(性嫉妒性虐待说即属此),我们只能小心求证。

让我们回到文本,请看:
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w
兰芝: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这才是冲突之所在,矛盾的焦点!为什么对同一事实,当事人却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从逻辑学上分析,此两种判断(命题)不可能同真,也不可能同假,其中必有对错。

那么孰是孰非?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刘兰芝和焦母两个人物。

兰芝德、才、貌三全。

其洞察世情的聪慧,知情达理的言行,使我们赞美之尚来不及,何以会指责她而否定她的判断呢?倒是焦母,你看她那“故嫌迟”的神态,那“槌床便大怒”的举止,那“慎莫留”“会不相从许”的语言,求东家女而不落实的讹诈,劝儿子“慎勿为妇死”的愚钝、绝情,使我们确信,焦老太太虽一大把年纪,但在言行举止方面无论是意识,还是实践,都与合理正常标准有相当的距离!一位有着缺点和不足的领导绝对管理着一名各方面都正常且优秀的下属,将会出现两种结果:要么赏识信任下属,做到人尽其才;要么因无知而指责下属不与领导保持一致,犯自由主义,嫉妒下属的优点,滥用职权,阻碍下属的成功或将其挤出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外。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对嫉妒做了深刻剖析。

现代心理问题专家也指出“嫉妒者往往以害人开始,而以害己而告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推断:焦母嫉妒(性嫉妒,才嫉妒等)人性中的弱点(当然包括缺点、缺陷等)借助于封建家长制获得了破坏性力量,从而酿成了悲剧。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焦母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又是自食其果的受害者。

w
当然,以上推断尚需故事本身的验证,而整个验证过程将使《孔雀东南飞》的其他相关问题豁然开朗。

我们终于明白,“兰芝何以被逐”的原因不甚明了就在于焦母玩了猫腻:她没有勇气说出或缺乏水平认识到是自己人性中的弱点——嫉妒等消极情绪驱使她要赶跑兰芝,我们也终于明白中师教学参考书课后练习三答案中“她(指兰芝)的被遣,完全是出于焦母的无端的厌恶”之误。

我们并进一步明白,结婚区区“二三年”而焦母“己久怀忿”(无子只会使她焦虑而决不会是久怀忿),“已失恩义”要“速遣之”、“慎莫留”。

因为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好不容易“媳妇熬成了婆”而又要继续熬下去;熬过了婆婆的权威,又要熬媳妇的优秀。

是可忍孰不可忍,眼不见心不烦,干脆将兰芝休了算了。

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惧怕这个儿、媳、婆三位一体的既成家庭格局。

也许有人会问:“不顺父母说”,作为法定理由己足够了,何以啰嗦至此?其实不然!按事发时法律精神,具备“七出”条件之一,丈夫或公婆即可(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休弃之而不是摩休弃之。

按语义学及法理学理念,用“可”表述的为授权性规范,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

即是说,按封建礼教规定,焦母可以休弃媳妇,也可不休弃。

孟德斯鸠曾说:“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焦母选择了休弃,在应知和已知这种休弃权的行使与相对人的生存权等权利发生冲突时她仍要选择休弃:“今日大风
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儿今同冥冥,令母在后单。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这是仲卿向她以死抗争的最后表白。

而此时焦母仍没有回心转意,悬崖勒马,依然是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并再一次自欺欺人:“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她也希望有个好儿媳,但她又容不下任何一个好儿媳。

无论是现实中的刘兰芝,还是口头上提到过的“秦罗敷”的“东家贤女”。

现在她非要选择动用休弃权,即便是滥用,她的选择令人不解。

瞿秋白就问过“兰芝那么好,她婆婆为什么要休弃她呢?”我们不解的原因在于我们用正常的眼光来看待焦母,而当我们用人性弱点理论对照她时,问题才迎刃而解!
我们也还终于明白,兰芝自请回家,与其说是体现了一种勇气与果断,不如说是一种妥协:面对强有力的人性弱点的妥协,甚或逃避。

因为才“共事二三年”,已“心中常苦悲”、“留空房”、“不得息”,进而叹“君家妇难为!”在这个家庭中,作为一名女性,其贤妻良母的潜质无法发挥;作为一个人,其才华、品德无法自由展现:“徒留无所施。

”不仅作为一般人的和个体的女性的价值难以实现,而且要承受“故嫌迟”等更多来自现实的挑剔甚或挑衅!勉强维护现状,对当事人均是一种折磨、损耗,不如远离这种委屈。

此时我们感到“被逐”、“被遣”、“遭遣”等措词有不当之处,因其忽视或忽略了兰芝不愿苦熬而自请回家的主动性和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自觉性、坚定性。

w 在这里须进一步说明的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一说亦有不妥。

封建礼教固然有其反动的一面,但在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家庭稳定方面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造成刘、焦悲剧的是焦母而非封建礼教,封建礼教并没有主动摧残刘或焦,其在《孔雀东南飞》诗中只是充当了被焦母利用的工具,焦母才是此场悲剧的元凶、真凶。

兰芝就说“君家妇难为”而非“家家妇难为”,这就极其含蓄地却是又极其有力地把矛头指向了焦母!(“君家”不是具有普遍性,但这不等于不具有典型性。

文学要求的不是普遍性而是典型性)。

(退一步说,《孔》诗悲剧的祸首即便不是焦母,也不能是封建礼教,而是以礼教为治国方略的封建统治者。

)“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一说曾服从服务于五四时期争自由反封建斗争的需要,因而打上了当时时代的烙印。

脱离开具体时代的局限,我们可以说:封建礼教摧残刘兰芝、焦仲卿幸福生活一说当休矣。

综上所述,我们可将《孔雀东南飞》一诗的主题定为:通过刘兰芝、焦仲卿的婚姻爱情悲剧,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珍惜幸福生活的感情,蕴含了对悲剧制造者的谴责。

长诗最后一句“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中“之”字所指代的教训至此也就极为明白:一定要认识并警惕我们人性中的弱点,克服它或它的消极作用,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
形成性考核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