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县二小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清平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重点)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

(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热爱和怀念,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4。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百啭无人能解"黄鹂鸟仿佛知道春天踪迹似的发出婉转的歌声,可这歌声人们谁也听不懂。表达了词人的惋惜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这是一首惜春词,表达作者惜春之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都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无穷。作者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课下注意仔细体会,然后搜集整理能表现惜春这一主题的古诗词,和同学讨论交流,诵读。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思春(归何处)

由现实到幻觉惜春(无行路)

唤春(归来住)

问春(知踪迹)

由幻觉到现实解春(蔷薇开)

惜春(不复归)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如抓住这首词“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24* 儿童与发明

教材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发明都与儿童有关.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娓娓讲述那世上的第一支口琴、听诊器等等的诞生都与儿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还告诉我们:“只要你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发明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注音的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项与儿童有关的发明.

4、体会课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搜集有关的发明故事,通过阅读与交流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与交流文本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儿童的奇想、创造、发现,往往成为发明家无价的珍宝,创造的源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发明创造与儿童有关的小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流利。自主读文,交流感受.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既在了解课文

2、开火车读课文,检测字音的掌握情况。

3、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出示中心话题: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介绍了几种与儿童发明有关的发明?摘抄有关内容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发明与该项发明有关的儿童活动

1、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灵感……无价的珍宝、创造内容又锻炼表达能力。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