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白革龙小流域坡耕地土壤理化特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山州白革龙小流域坡耕地土壤理化特征分析
刘艳;施文超
【摘要】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monitoring results of Baigelong which belongs to the pilot pro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urning slopes into terraced fields in the farming, and evaluates the impact of terracing governance project on soil fertility.%根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白革龙小流域土壤理化监测成果,对坡改梯前后及耕作后土壤理化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坡改梯治理工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5)006
【总页数】4页(P94-97)
【关键词】坡耕地;土壤肥力;土壤理化特征;白革龙小流域
【作者】刘艳;施文超
【作者单位】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文山分局,云南文山663000;云南省水文水资源
局文山分局,云南文山6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9.274.2
文山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总面积31456 km2,人口351.79万。其中,农业人
口占总人口的92.3%,为典型的农业州。全州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4.6%,
耕地仅占总面积的7.26%,水土流失较严重。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
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山丘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0年云南省开始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经实地查勘和研究后,文山州确定白革龙小流域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地点。工程主要对流域范围内小于25°坡耕地进行坡改梯、大于25°坡耕地退耕还林种植经济果木林,同时提高改造后梯田的水利化程度,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建立起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在工程实施的同时开展了项目土壤理化性质监测,以掌握白革龙小流域试验区土壤理化特性,分析评价坡改梯工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情况①。
1 文山州白革龙小流域概况
1.1 白革龙小流域
白革龙小流域位于文山州文山市马塘镇,地处东经104°03′00″~104°06′04″,北纬23°31′18″~23°34′01″,小流域东西宽3.1 km,南北长3.8 km。小流域土地
总面积4.74 km2,水土流失面积4.32 km2,属构造剥蚀、侵蚀中山河谷地貌,
总体地势北部高、南部低,最高海拔1563 m,最低海拔1376 m,相对高差约187 m。
1.2 耕作情况
小流域涉及行政村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烤烟、蔬菜等。由于高稳产农田少、中低产农田多,且分布不均匀,受水源条件和地理位置影响,水利化程度低,已建水利工程陈旧老化,生产用水困难,不能充分发挥有效灌溉效益,产量较低。
2 土壤理化监测方案
2.1 监测点布设
为使土样具有代表性,每次取样不少于3个点,每个点分3层采样。
2.2 样品采集
采样要求采土壤剖面样。在采样点挖掘规格为长1.5 m,宽1.0 m,深1.2 m的长方形土壤剖面坑。每坑分3层(上、中、下)逐层采集,每层采集1个样品。2.3 监测项目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主要监测:pH、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
2.4 监测时段与频次
监测时段与频次分3次,分别为:坡改梯前,开展第一次土壤分析;坡改梯后,进行第二次土壤分析;坡改梯后大春收割完成,开展第三次土壤分析。
2.5 土壤监测成果
文山州分中心按监测时段分3次采样,每次9个样品,3次共27个。按土壤理化性质对6个监测项目进行分析,得出每个时段上层、中层、下层平均值,结果详见表1。
表1 白革龙小流域土壤监测成果?
3 土壤肥力评价及理化特征分析
3.1 土壤肥力评价
依据《南方地区耕地土壤肥力诊断与评价》(NY/T1749-2009),采用改进后的内梅罗(Nemerow)指数法进行评价。因监测区域为旱地,主要理化指标标准取值见表2、表3。
表2 土壤肥力评价主要理化指标Si标准值?
表3 土壤肥力评价主要理化指标Pi标准值?
3.1.1 土壤肥力单项指数
肥力属性指标值的评价采用单项肥力指数,按下式计算:
式中:
Pi——土壤中某指标i 的单项肥力指数,Pi 高低直接反映该肥力指标丰富程度;Ci——土壤中某项指标i 的实测数据;
Si——土壤中某项指标i 的评价标准值。
3.1.2 土壤肥力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P综按下式计算:
式中:
P综——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数值保留2 位有效数字);
(Ci/Si)2min——土壤所有指标中单项肥力指数最小值平方;
(Ci/Si)2ave——土壤所有肥力指数的平均值平方;
N ——参与评价的土壤肥力指标个数。
3.1.3 土壤肥力等级划分
通过综合土壤肥力指数全面反映土壤肥力水平,土壤肥力等级评价分Ⅰ、Ⅱ、Ⅲ级具体详见下表4。
表4 土壤肥力等级评价等级划分土壤肥力指数评价描述Ⅰ级 P综≥1.7 土壤肥力
处于高水平、肥沃或很肥沃,不缺肥,作物产量较高,施肥增产的边际效应降低。Ⅱ级0.9≤P综<1.7 土壤肥力处于一般水平、尚可,个别指标可能显示缺乏,作
物产量随施肥量提高较明显。Ⅲ级 P综<0.9 土壤肥力处于低水平、贫瘠,作物处于缺肥状态,大部分肥力指标缺乏,个别指标严重缺乏或不宜,施肥增产显著。3.1.4 土壤肥力评价结果
表1中土壤监测成果按照以上方法计算出土壤肥力单项指数和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根据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划分土壤肥力等级,结果详见下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