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法言》语言艺术特色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雄《法言》语言艺术特色初探
西华师范大学(哲社版)二oo四年第三期1
扬雄《法言》语言艺术特色初探
张兵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法言》是扬雄拟《论语》而作的一部语录体散文着作.在语言艺术上,吸收和承继了《论语》等先秦散文所运用的修
辞手法,如大量使用比喻,排比,典故等,丰富和发展了散文语言.另外,扬雄还以辞赋和散文创作相互融合的笔法,
使《法言》呈现出《论语》所未有的华彩气息和骈俪化的时代风貌.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从而改变长期以来认
为《法言》仅是模仿而没有艺术特色的偏见,重新认识其在散文史,骈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法言;扬雄;骈俪化
中图分类号:H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65(2004)O3—0001—04 INITIALSTUDY oFTHELINGUISTICSTYLEoFY ANGXIoNG'SFA
Y AN
ZHANGBing
(TheInstituteofLiterature,HistoryAndPhilosophy,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C hina)
Abstract:IncontrastwiththeAnalects,FaY anhasitsownspecialartisticstylesforalargeamou ntofdescriptive
languageandmanyrhetoricaltoolsemployed,whichenrichesandpropelsthedevelopmento ftheprose.In
addition,FaYahdisplaystheerafeaturesoftendencytowardsparallelismproducedbytheco mbinationof
rhapsodicpoemandprose,whichmarksacleartraceofdevelopmentfromtheprosetorhythmi
calprose
stylemarkedbyparallelismandornateness.
Keywords:FaY ah;Y angXiong;tendencytowardsparallelismandornateness <法言》是扬雄拟《论语》而作.就体裁来说,<法言》因
袭了<论语》的语录体.语录体作为散文较早的文学样式,以
<论语》发其端,《孟子》,《墨子》,<苟子》踵其后,<法言》, <文中子》等振其绪,此后,在散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录体
创作虽时断时续,影响或隐或显,但却以其在说理方面得天
独厚的优越性,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这方阵地,一直延续下
来.
同为语录体,《论语》,《孟子》,《苟子》等在散文发展史
上的价值和地位广受瞩目,研究它们文学价值的单篇论文至
今仍不断涌现,与此相对照,学界对《法言》的研究却一直声
音沉寂,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法言》在文学史上,尤其在散文史上的价值,前人大
多缄口不言,偶尔提及,也仅只言片语,所说甚略,常常批评
多于赞誉.如司马光说它"文简而奥",…刘熙载批评它"其
病正坐近似圣人"(《艺概?文概》).现代的一些文学史
专着,如比较权威的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
明主编《中国文学史》,陈柱《中国散文史》,郭预衡《中国散
文史》,对<法言》的文学艺术价值皆未予置喙.迄今为止,
尚未有研究<法言》文学价值的单篇论文问世.应当承认,语
录体的"拟古"外貌在相当程度上掩盖了《法言》的特色,让
研究者望而却步,而实际上,仔细研读<法言》,其独特的风貌
显现出的鲜明的时代特征,生动地演绎了当时散文审美风尚
的变迁,为文学史上散文到骈文的演进,留下一条清晰可循
的线索.
一
,淳朴外衣下的华彩气息
<法言》在文学艺术价值上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其对多
种修辞手法的大量自觉运用,这使它的语言,较之此前的语
录体散文如<论语》,具有更强的形象性,生动性.
收稿日期:2003一O8一O5
作者简介:张兵(1973一),男,山东宁阳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传统经学研
究.
2扬雄《法言》语言艺术特色初探张兵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说理是<法言》的一大特色.<法
言》中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的语句俯拾皆是,以<学行》一篇
中语句为例:
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夫有刀者谎诸,有玉者错诸.不硪不错,焉攸用?
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赢.祝之日:类我,类我.久则
肖之矣.速哉!七十子之肖仲尼也.
川有渎,山有岳.高而且大者,众人所不能瑜也.
一
巷之市,不胜异意焉;一卷之书,不胜异说焉.一
巷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
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
纡朱怀金者之乐不如颜氏子之乐;颜氏子之乐也
内,纡朱怀金者之乐也外.
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
哲理深警,情趣宛然.这些语句把抽象的道理凝聚于具体的
形象之中,使得深奥,枯燥的理论文字顿时具有盎然的诗意,
使人阅之不厌,诵而忘疲.甚至有些语句还能具体刻画出谈
话者的外貌形态,比如:
责备的语气:率马以骥,不亦可乎!
嘲笑挖苦的口吻:吁!是何言与!
愤怒时则说:如其富!如其富!
颜其劣乎!颜其劣乎!(颜回的孝难道低
劣吗?颜回的孝难道低劣吗?)
无可奈何的慨叹:命不可避也.
肃然起敬的神情:大哉!天地之为万物郭,五经之为众
说郛.
超然的情态:时来则来,时往则往.
这样的语言,使得人物情绪,音容,笑貌,都宛然在目,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运用对比说理是先秦说理散文如<论语》,<孟子》,<苟子》等所具有的一大特色,这种对比法通过把事物对立面用相对的语句显示出来以揭示矛盾,可以鲜明地树标立靶,表
明是非,褒贬善恶.(法言》中也频频使用对比,其逻辑性,说
服力和形象性骤然增强.仅举几例:
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学行》)
吉人凶其吉,凶人吉其凶.(《五百》)
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恶;小人好己之恶,而忘人
之好.(《君子》)
吾闻先生相与言,则以仁与义;市井相与言,则以财
与利.(《学行》)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吾子》)
此多为一正一反的两种人或物之间的对比,是是非非,一目
了然.还有多种人或物之间的对比:"众人好己从,贤人好己
正,圣人好己师."(<修身》)"庄,杨荡而不法,墨,晏俭而废礼,申,韩险而无化,邹衍迂而不信."(《五百》)有的对比句
较长,所包含的各分句也形成鲜明的比照,如"在昔禹,夏,
袭尧之爵,行尧之道,法度彰,礼乐着,垂拱而视天下民之阜
也,无为矣.绍桀之后,篡纣之余,法度废,礼乐亏,安坐而视
天下民之死,无为乎?"(<问道》)将禹,夏时代与桀,纣之后
的社会制度加以详细的对比,从而得出在不同的社会时期要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的观点.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对比时的骈偶句式是<法言》的另一
特色,将在下文专门论述.
比喻的大量运用是<法言》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的又一手段.<法言》中的比喻不但数量多,而且构思巧妙, 浅近平易又生动有趣,轻快灵便而又深刻贴切.如:
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日:然.童子雕虫篆刻.俄
而日:壮夫不为也.(《吾子》)
在扬雄看来,赋终究不过是"壮夫"不屑的雕虫小技,难登大
雅之堂.此比喻以其形象生动,意味深长,让人过目不忘,至
今仍广为流传.另如"圣人之辞,浑浑若川."(<问神》)用
江河中水流的汹涌来比喻圣人之言的强大力量;"孔氏者,户也."(<吾子》)把孔子学说比作是进入正道(儒家之道)的门户.
<法言》中所用喻体多是人们日常最常见的事物,现象,
既明白晓畅,形象生动,又喻意深刻.如"周也羊,秦也狼."
(<渊骞》)以"羊"喻周,以"狼"喻秦,形象地指出了周的软弱和秦的贪婪与残暴;又如"或问货殖?日:蚊",把从事工商牟
取暴利致富的豪民比作是吸食百姓血液的"蚊子",一针见
血,精辟允当而又深刻,货殖们对老百姓敲骨吸髓的盘剥与
压榨,作者对他们的痛恨和不满,一切尽在"蚊"一字之中.
<法言》所用比喻之喻体与本体,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无任何雕琢之痕.有时连用几个比喻,比喻中又有对比,意境高
远,形象鲜明,如"圣人虎别,其文炳也.君子豹别,其文蔚
也.辩人狸别,其文萃也"(<吾子》)一句中,由于用虎,豹,
狸作喻,圣人,君子,辩人之间的不同不言而喻;"观书者譬诸
观山及水.升东岳而知众山之刿施也,况介丘乎!浮沧海而
知江河之恶沱也,况枯泽乎!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舍
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弃常珍而嗜乎异馔者,恶睹其识味
也!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睹其识道也!"(<吾子》)以"东岳","沧海"喻"圣人","介丘","枯泽"喻"诸子","舟航"喻
"五经",圣人与诸子的区别以及"五经"的巨大功用自然不
待言说而人已自悟.暗喻在<法言》中也多有应用.如"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吾子》), 用"羊质而虎皮"来喻披着儒家外衣而行诸子之实的"假儒",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们的本质."川有渎,山有岳.高
而且大者,众人所不能喻也."(《学行》)用"高山","大河"
比喻圣人,以示其境界非一般人所能逾越.
反问句与设问句的运用也为《法言》的语言形象性增色
不少.<法言》中的反问句多用在句尾,以加强语气,增强说
西华师范大学(哲社版)二oo四年第三期3
理性.如"不欲唏,则已矣;如欲唏,孰御焉?"(《学行》)"过
此而往者,人也哉?"(《问道》)有时连用两个反问句:"纵不得不征,不有《司马法》乎?何必狙诈乎?"(《学行》)虽结构简单,但亦有咄咄逼人之气.设问句在文中亦不乏其例:"君
子妄乎?不妄."(《问神》)"天病乎哉?天乐天,圣乐圣." (《问明》)"亡秦乎?恐秦未亡而先亡矣."(《重黎》)虽用语寥寥,然文约旨丰,其旨意跃然纸端,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性.
引用历史故事来说理,在先秦散文中就已有之.汉代,
儒学定于一尊后,引用经典或历史故事更成为当时文坛之盛事.《法言》用典颇多.由于语录体裁所限,其所用典故皆经作者加工提炼,短小精悍,有的隐括为一两句话,凝练而又意旨明确,如:
或问:圣人有诎乎?日:有.日:焉诎乎?日:仲尼
于南子,所不欲见也;阳虎,所不欲敬也.见所不见,敬
所不敬.不诎如何?
"仲尼屈身见南子","孔子往拜阳货(虎)",<论语》皆有记载且情节生动,在这里,扬雄浓缩成两句高度凝练的话,很轻松
地阐明了圣人也有"屈服"的时候这一观点.
有的则是连举几例:
或问:五百岁而圣人出,有诸?日:尧,舜,禹,君臣
也,而并;文武周公,父子也,而处;汤,孔子,数百岁而
生.因往以推来,虽千一不可知也.(《五百》)
通过罗列一系列的历史事实,雄辩有力地驳斥了"五百岁而
圣人出"的说法,得出千年出一个圣人或者一年出一个圣人
都是可能的,是无法预知的观点.典故的运用在《法言》中不拘一格,形式灵活,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感染力,而且
加深了理论的说服力.
《法言》中还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的是连续反复,
有的是间隔反复,或否定,或强调,或委婉,或感叹,使语言内
涵丰富而生动.例如:"习乎习!''(《学行》)"习"字反复,着
意强调:"命乎!命乎!"一语反复,满纸慨叹;"如其富!如
其富!(难道他富有吗?)"(《学行》)反诘的语气,断然的否
定.扬雄很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如《吾子》中"如其智!如其
智!"《问道》中"如申韩!如申韩!"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
可夺志也","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形
象而又富于哲理的语句尽管《论语》中也为之不少,但相对于全篇文字来说,却还未成为主流,其语言总体风格还是朴实,
自然,而《法言》却已深深体现了一种刻意追求语言文字之美的倾向.如上所述,大量形象化的语言的出现,多种修辞方
法的自觉运用,都昭示着《法言》在语言风格上与《论语》有着"貌是神非"的重大区别,透射出《法言》在"淳朴外衣"掩
饰下的"华彩气息".
再从句式上看,《论语》多用三字句,四字句,而《法言》
更是灵活多变,从一字句到十字句不等,长短不一,错落有
致,还大量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具有明显的骈俪化倾向(下
文论述),赋的铺张扬厉之风在《法言》中也略有表现.
在遣词造句上,<法言》用语之独特是<论语》,<孟子》, 《苟子》所不具备的,如《重黎》:
胥也,俾吴作乱,破楚,入郢,鞭尸,藉馆,皆不由德;
谋越谏齐不式,不能去,卒眼之.
这个典故众所周知,吴子胥关于灭越的谋略和不要伐齐的进
谏都没有为吴王夫差采纳,但吴子胥还是不肯离吴他去,最
后被迫自杀时还想"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
吴也"(《史记?吴子胥传》).扬雄在此用"眼"而不用
"目",聂石樵先生评日:"用法大奇,几乎不通."(《先秦
两汉文学史稿》(两汉卷)第20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而正是这种怪奇的用法,把吴子胥忠谏但不被
用反而被赐死的悲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另一方
面,由于过分注重雕琢,以至于有些词语诘屈聱牙的例子也
是有的,如在《法言序》中他把"动由规矩"故意翻成"蠢迪检押",因文意艰涩深奥,令人费解而招致批评非议.这种文风
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如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他们作文皆以《法言》为遣词造句的范本.
二,骈俪化的时代风貌
一
代有一代之文学,对于散文来说,呈现出骈俪化的倾
向是汉代散文所特有的时代风貌.当时,许多赋家兼写散
文,如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包括扬雄,他们以赋笔写散
文,赋的铺陈排比,属对用典,讲求声韵的特点,被他们有意
无意地融入散文的创作中.散文中大量骈俪化语句的出现,
便是这种影响的直接结果.西汉初年,贾谊的《过秦论》,枚
乘的《上书谏吴王》,邹阳的《上吴王书》就采用了不少偶句, 其中如:
秦孝公据毅函之固,糖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
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
之心.……既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过秦论》)
属对虽不甚精工,甚至上下联的字数也不尽相同,但这正是
辞赋与散文初期融会的情况.随着辞赋与散文的进一步融
合,散文的骈俪化倾向也进一步加剧了,西汉中期的司马相
如的《喻巴蜀檄》,《封禅文》,东方朔的《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皆有意作俪句,如《喻巴蜀檄》中的一段:
夫边君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
流汗相属,?准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
旋踵;人怀怒一,如报私仇.……故有剖符之封,析硅而
爵,位为通候,处列东第;终则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
子孙.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逸;名声施于无穷,功烈着
而不灭,是以贤人君子,肝脑垄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
4扬雄《法言》语言艺术特色初探张兵
辞也.……
字数均一,长短整齐,完全是骈文体制.
到了西汉末年,在散文与辞赋相互影响,融合的过程中,
不容忽视的最重要的人物便是扬雄.扬雄所作,无论是早期
的骚体赋in(反离骚》,还是中期的大赋in(甘泉》,<河东》四赋,皆大量使用骈俪之辞句,他晚年所作的<解嘲》,<解难》更是趋于骈化,<文心雕龙?杂文》篇就曾评其<解嘲》日: "杂以谐,回环自释,颇亦为工."其中"为工"就说明了扬
雄用对已相当工整.此以<解嘲》一段中的些许语句为例:
大汉左东海,右渠搜,前番禺,后陶涂.……当途者
入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
夫.譬若江湖之崖,渤獬之岛,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
不为之少.昔三仁去而殷墟,二老归而周炽,子胥死而
吴亡,种蠡存而越霸,五投入而秦喜,乐毅出而燕惧,范
雎以折摺而危穰侯,蔡泽以噤吟而笑唐举.……当今县
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傥眉;言怪
者见疑,行殊者得辟.……
这些语句不但全是骈偶,而且用对已达到极其精工的境地.
另外,仔细观察这些语句,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扬雄炼词
铸句方面的工夫,而这种工夫正是后世骈文家所最讲求的.
虽然扬雄晚年鄙视赋作,但这种由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赋作
的笔法,在<法言》的创作中并没有因他对汉赋的批评而有所改变,<法言》所具有的骈俪化的特征就深深体现了这一点. 在<法言》中,辞赋与散文的融合技法已显得相当纯熟,
骈俪化程度较之以前的散文有过之而无不及.随意引用<法言》中的一些语句:
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
(《学行》)
水,测之而益深,穷之而益远;火,用之而弥明,宿之
而弥壮.(《问道》)
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仙人之于天下,耻一
日之不生.(《君子》)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君
子忠人,况己乎?小人欺己,况人乎?(《君子》)
井田之田,田也.肉刑之刑,刑也.田也者,与众田
之.刑也者,与众弃之.(《先知》)
玉不雕,填墙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寡
见》)
书不经,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问神》)
圣人乐天知命.乐天则不勤,知命则不忧.(《修
身》)
不难看出这些语句带有的明显的骈俪化倾向,它们排比整齐,属对工整.尤其要注意最后一句,天,命都指天命,乐,知
都是形容圣人懂得天命而甘心顺从天命的样子,所谓"乐天
知命",其实就是"知乐天命",作者特意分开用偶对来表述,
纯粹是为了追求骈俪化的修辞美而有意为之.
就是大段用骈偶或骈散结合的语句也屡见不鲜:
或日:"女有色,书亦有色乎?"日:"有.女恶华丹之
乱窈窕也;书恶淫辞之强法度也."或问:"屈原智乎?"
日:"如玉如莹,爰变丹青.如其智!如其智!,,或问:"君
子尚辞乎?"日:"君子事之为尚.事胜辞则伉;辞胜事则
赋;事辞称则经.足言足容,德之藻矣."或问:"公孙龙
诡辞数万以为法,法与?"日:"断木为棋,抗革为鞠,亦皆
有法焉.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观书者譬诸
观山及水.升东岳而知众山之蓟施也,况介丘乎!浮沧
海而知江河之恶沱也,况枯泽乎!舍舟航而济乎渎者,
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弃常珍而嗜乎异馔
者,恶睹其识味也!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睹其识道
也!山躔之蹊,不可胜由矣;向墙之户,不可胜入矣."
日:"恶由入?"日:"孔氏.孔氏者,户也."日:"子户乎?"日:"户哉,户哉.吾独有不户者矣."(《吾子》)
这段是讲述扬雄以儒家学说为楷模,以儒家经典作为判断是非标准的思想主旨.在写法上,其排比铺陈,辩白设喻,骈而
不齐,丽而不工,由散到骈的演进之迹嗷然甚明.
骈偶,用典和藻饰是骈文的两大特点,而<法言》所具有
的骈俪化的时代风貌,以及大量用典的特征,无疑使<法言》
在文学史散文到骈文的演进轨迹中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
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参考文献:
[1]汪荣宝.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刘熙载.艺概[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两汉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