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的历史典故
关于酒的历史典故大全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酒的历史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酒的历史典故篇1
东晋新亭会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

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

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

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

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

这里的江河之异,是指长江和洛河的区别。

当年在洛水边,名士高门定期聚众举办酒会,清谈阔论,极兴而归,形成了一个极其风雅的传统。

此时众人遥想当年盛况,不由悲从中来,唏嘘一片。

王导及时打消了北方士人们的消极情绪。

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

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这次新亭酒会对东晋政权的建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北方士人是组成东晋司马睿政权的重要力量,此次酒会上王导打消了众士人的萎靡颓废之态。

后来,众士人团结起来,使东晋政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建立起来。

名相王导也被时人称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酒的历史典故篇2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在饮酒、事酒的风尚和习俗上在当时的各方国中已是很有名的了。

除此之外,楚人的酿酒技艺、手法也是相当高明的,酒的种类也很多,且均为上品。

在当时的楚国,最具传统特色的酒要算“香茅酒”了。

《左传》僖公四年记管仲代表齐恒公与诸候之师宣布楚国的罪状,其中有一条是“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苞茅即菁茅。

《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

”“包匦、菁茅”。

菁在这里意为华采。

《史记·货殖列传》:“蜀汉江陵千树桔,包茅橘柚。

”杜预注曰:“包,裹束也。

茅,菁茅也。

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

”缩酒即楚国的沥酒、纵酒、清酒是也。

茅草叶的两边有许多毛刺,鲁班就是一次偶然被茅刺划破了手,而发明了锯子。

利用包茅上的毛刺粘附酒糟来滤酒,与北方周人用竹筐滤酒是有很大区别的。

它的最大特点是,茅草自身有一种特殊的芳香气味,在过滤酒液的同时,使酒液带来上了它的香味,所以楚人叫它香茅酒。

这在当时中国算是楚人的一大发明,以至于楚国在向周天子进贡时不仅有橘柚,还有苞茅。

当时的周人也是用苞茅滤酒的,周人不仅看中的是滤酒方法,更看中了用菁茅滤出的酒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使酒更加有特色了。

苞茅是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一种特产,所以才作为贡品。

用苞茅滤过的酒周人称之为“缩酌”,楚人则称之为“香茅酒”。

据贾公彦《周礼·司尊彝》疏:缩酌过滤前的勾兑方法是将事酒与醴齐相掺合。

事酒属清酒类,醴齐属浊酒类。

郑玄《天官·酒正》注云:“郑司农云‘事酒,有事而饮也’。

玄谓事酒的有事之酒,其酒则今为醳酒也。

” 醳酒即冬酿春成,含酒精度数低于昔酒和清酒。

醴齐,即现代的“醪糟”(米酒)。

《说文》:“醴,酒一宿孰也。

”《玉篇》:“醴,甜酒也。

一宿孰也。

”“孰”字当熟字用,意思是说米酒一天一夜就成熟了。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考古中,荆州江陵凤凰山8号汉墓出土的竹简第163载:“甘酒一伤”。

甘酒就是醴酒。

该山167号汉墓遣策又载;“嘏酒一器”。

考释者认为:嘏即酤,《说文》:“一宿酒也”。

以上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民族不仅酿酒技术、手法高超,
透过古文献与考古证明,而且其流程也是非常讲究的。

楚国当时除了名酒“香茅酒”外,还发明、酿制了一些饶有楚地特色的新酒品种,如《楚辞》中说到的“琼浆”、“瑶浆”、“桂酒”、“椒浆”等。

这里面也包涵着酒的养生文化之内涵。

酒的历史典故篇3
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饮洒风尚,从周朝就开始盛行了,并且在各诸候国中,楚国是最负盛名的。

楚国人嗜好饮酒,不仅在《楚辞》中有许多文字的描叙,先秦文献《左传》中关于楚人饮酒的记录也很多。

楚人的酒习俗可见南方酒文化之端倪。

《左传》成公16年载:楚晋战于鄢陵,双方酣战一日,晋军秣马历兵,准备明日再战。

楚王“闻之,召子反(司马)谋。

毂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

”结果楚军因主将醉酒不能作战,只好连夜撤退,子反酒醒后受到楚共王和令尹子重的责罚,不得不引疾自刎。

屈原正是总结许多的历史教训后,所以在他任左徒期间,能为楚王入同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候。

屈原也才能“众人皆醉我独醒”《鱼父》。

《楚辞·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谢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东君”是楚人尊崇的太阳神。

“东君”射杀天狼得胜而归,人们为之举行了庆功宴,东君就高举北斗为杯,痛饮佳酿。

在屈原的笔下,楚人饮酒的豪气跃然纸上,也足以验证了诗人的夸张手法,已达炉火纯青之地步。

楚人的嗜酒,其实为楚人酒神精神的一种显现。

《楚辞·招魂》在讲述盛宴时曰:“腼鳖炮羔,有拓浆些”。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挫糟冻饮,酌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拓浆”就是甘蔗汁,《汉书.郊祀志》曰:“泰尊拓浆折朝醒”。

是指助酒,解酒的甜饮料。

“琼浆”、“瑶浆”二词,清代胡文英《屈骚指掌》解释为白酒和红酒。

如果按这段辞所说:瑶浆盛于“羽觞”,形似鸟状的酒杯,注满了瑶浆;琼浆盛于“华酌”,酌就是从酒樽(或是酒瓮)提酒用的酒斗,华酌的“华”在这里理解为花,华、花古代通用字。

五臣云:“华酌,谓置华(花)于酒中”。

由此
看来,“琼浆”就是掺入了桂花(或菊花或玖瑰花)一类芳香型植物花朵的红酒(或甜酒)。

《九歌》中提到的两种美酒:“奠桂酒兮椒浆”,桂酒、椒浆当是掺入了桂花、椒花植物的红酒,是以为证。

此时此刻,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场景是:各种各样的名酒、美酒和饮料摆放在宴席上,人们争相你斟我酌,举起酒杯、相互把盏,喝酒唱歌,手舞足蹈。

大家都喝醉了,就把醪糟沥渣(挫糟),把汁子冰冻一下,然后再喝(冻饮),那样可以醒酒(清凉)。

正好应了现代一句俚语:“酒醉还需酒来解”,也正如“解铃还需系铃人”一样。

不管是举行宴会还是祭祀亡灵,都可以证明楚人嗜酒的风气。

《楚辞》对中国酒文化的贡献不能小视。

《左传》成公十二年载:晋卿郤至访问楚国,“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悬(编钟)焉。

至将登。

金奏作子下”。

楚宫地室除用作“地下音乐厅”外,还常是皇宫贵族们聚众夜饮狂欢的场所。

《招魂》曰:“铿钟摇簴,揳梓瑟些。

娱酒不废,沈日夜些”。

这段文字向我们真实地描述了当时楚国贵族们燃起明烛,饮酒作乐没完没了。

那场面是:“女乐罗些。

陈钟按鼓,造新歌些。

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娭光眇视,目曾波些《招魂》”。

撞起编钟敲起鼓,歌妓舞女齐登场,新编的歌儿唱完《涉江》又唱《采菱》,一曲《扬荷》舞姿伴清唱,美女们早已醉意朦胧,两颊娇颜红晕胜似海棠,男女们都眉来眼去,暗送秋波。

“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

”《招魂》男女之间相错杂坐,一点礼数也不讲了,可说是喝的天昏地暗,难分白天黑夜,好一副醉生梦死的景象。

推测其地点很可能就在地室(地下音乐厅)中,因为那种场面在地室中可以避人耳目,更可放荡不羁。

看来地下音乐厅不是现代人的发明。

看着江陵擂鼓墩出土的那高大的冰酒鉴时,我们不能不为楚人的豪饮而惊叹了。

楚人的好乐与豪饮,表现着楚人的放纵不拘,那都是酒神醉意的产物。

“兰膏明烛,华灯错些。

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

酎饮尽欢,乐先故些。

《招魂》”。

在华灯错丽的场所,一些文人墨客借助醉意兴志,正是诗兴大发之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有作诗的,还有作赋的,还有说文的,总之撰写的诗文赛过兰花香幽。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酒出诗”的雅语。

把酒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屈原乃第一人也。

《楚辞.大招》曰:“四酎并孰,不涩嗌只;清馨冻歆,不歠役只;吴醴白蘖,和楚沥只;魂乎归来,不遽惕只”。

朱熹《楚辞集注》曰:“酎,三重酿酒。

秦月令曰:春酿之,孟夏始成。

汉亦以夏酿,八月乃成。

此云四酎,则是四重酿矣。

”四酎,则是以三重之酒为水再酿而成的度数很高的醇酒。

这么好的美酒喝起来,味道甚佳,清新爽口,又不苦涩。

把吴国用白酒曲酿成的醴酒,和楚国酿造出的清酒—楚沥,配起来喝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同时你也不要担心酒不够。

《大招》这段文字向我们透露了许多古代信息:一是楚国人早已掌握了熟练的酿酒技术了。

并且能够酿造出上等好酒。

二是楚人当时已经懂得了勾兑酒的方法了。

三是楚人饮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四是楚人饮酒不亚于殷人嗜酒的习俗。

酒的历史典故篇4
醉刘伶
像杨贵妃一样,西晋刘伶在酒后也经常失态,但与杨贵妃不同的是,刘伶的酒后失态不是酒后乱性,似乎是刻意而为,以示其雅致高格,与众不同。

刘伶每次大醉后,喜欢在大道上裸奔,还自称以天为衣被,以地为床第。

他是当时的名士,名气太大了,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时人不但不斥责他这种有违传统的做法,反而称赞他这种行为是名士风流,是“率真”,“潇洒”,“有个性”的表现。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酒量好,诗文更好。

他经常“借杯中之醇醪,浇胸中之块垒”,可谓意气风发。

他的《酒德颂》曾说“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兀然而醉,豁然而醒。

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太行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酒醉后浑然忘我之情呼之欲出。

杜康酒是当时的名酒。

曹操有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见杜康酒在当时已是是最好的美酒。

这“杜康美酒醉刘伶”的故事原本就是一个神话传说,两人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在这个故事里,刘伶慕名来到杜康的酒馆,喝了三杯杜康的家酿美酒,一醉就是三年。

这真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刘伶一醉睡三年。


一千多年以后,河南的汝阳杜康与伊川杜康兀自为谁是正宗杜康打个不亦乐乎,官司甚至打到了国务院周恩来那里,这里且按下不表。

酒的历史典故篇5
【3】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响力比现在的春节团拜会要大的多。

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

1722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

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

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

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

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

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

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

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

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

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

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

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

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

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

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酒的历史典故篇6
1、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

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

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

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

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

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

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

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

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

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

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

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

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

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

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

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

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

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

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
“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

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2、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

韦曜传》里,“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

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

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哪知尸骨未寒,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废太子孙和的儿子,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他是孙休的侄子。

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

孙皓不知感恩戴德,上台不到3个月就要了这两个“顾命”的命,
因为,他听说这二位见他性情粗暴又好酒色,流露出了一些后悔立他为君的意思。

其实一点不错,这孙皓就是一个好酒之徒,经常摆酒设宴,群臣作陪。

他的酒宴,一整就是一天,而且有一个规矩:每个人以七升为限,不管你会不会喝,不管你能不能喝,甚至不管这酒是不是进了肚子,七升酒是必须见底的。

如果按照现在的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那就是14斤了,白水也会喝爆肚皮的。

可是陈寿的《三国志》是这麽记载的,这里照抄无误。

群臣中有一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真难为他了。

就算他的嘴是个大漏勺,也漏不掉这麽多啊。

孙皓是个暴君,说一不二,动辄杀人,但是对韦曜却格外照顾,看着他喝不动了,就告诉人悄悄给他换上茶,这韦曜是何人?他原来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地位相当特殊。

而且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河的回忆录,孙皓还指望着他在里面美言自己几句呢,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

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

"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孙皓被惹火了,公元273年,孙皓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这样一个暴虐的君主,当然不能治好国。

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比早先被俘的蜀王阿斗的爵位”安乐公”还要低!这个残暴无能的家伙苟延残喘了四年,病故洛阳,时年42岁。

酒的历史典故篇7
【4】长安酒会
冠军酒局让政治走开,让杀伐走开,让一切不痛快消失,让所有快乐降临。

这就是大路为什么评选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为第一名的原因。

当年读杜甫的诗,最喜欢的一首就是《饮中八仙歌》。

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诗里独独最喜欢这一首?原因只有两个字:热闹。

这首诗十分热闹而有趣,把“饮中八仙”描绘的姿态各异,活灵活现。

古人说“二士共谈,必说妙法”,这“饮中八仙”齐聚,会是怎样的一种盛况?我们只能从杜甫的诗里来揣摩体会了。

这“饮中八仙”分别是诗人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义者苏晋、诗仙李白、书法家张旭、辩论高手焦遂等八人。

虽然历史上没有这“饮中八仙”齐聚一堂的明确记载,但盛唐时各种酒会盛行一时,参与者甚众。

这“饮中八仙”,都是当时的名人,或同朝为官,或诗文相交,或意气相投,我们知道,名人一向喜欢扎堆,他们八个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所以,大路坚信他们必聚在一起饮过酒,而且还不只一次,当然参与者可能还有些其他人。

这种聚会,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绵绵中举杯把盏,也可能在春雷阵阵里开怀痛饮。

总之,如果你不能证明他们没在一起过,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说法,曾经有过这么一次潇洒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诗把这种场面记录下来并传于后世。

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满座;你来我往,举杯豪饮;觥筹交错,满座尽欢;酒色齐聚,且饮且赏;坐而论道,醉而忘忧;以文会友,以诗下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灯,灯下寻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为圣,酒浊为贤;酒乱汝性,酒壮我胆;酒林高手,饮坛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饮驴饮;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过,还有六圈;六圈结束,再来十坛…… (以下省去三千六百字酒况描述)
这么喝下去就是神仙也会醉倒啊,于是乎,于是乎,就有了: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
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酒的历史典故篇8
【5】煮酒论英雄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曹操刘备二人此次双龙会,自然也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

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

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当时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

《三国志》里说刘备“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领袖气概。

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而是领袖群伦的将将之才。

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

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

一见面曹操就问刘备:“你在家做的好事!”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得面如土色。

接着曹操拉着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易。

”刘备才放下心来。

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每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清楚楚。

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组织,另一个则派人每天监视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

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

”曹操实乃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