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五章 教材文言文复习 3 必修三(一)讲义
高三语文教案-2019届高考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指导复习
2019届高考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指导复习
必修三[教材篇目]――《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过秦论》《师说》考点知识巩固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
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寡人之
于国也》(1)直不百步
耳通: ,(2)则无望民之
多于邻国也通:,(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4)涂有饿
莩通:,(5)以为轮通:,“只”“毋”不要“斑”头发花“途”道路“А使弯曲只是、不过(6)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通:,
通:,《劝学》(7)
知明而行无过矣通:,(8)君子生
非异也通:,《过秦论》(9)
合从缔交通:,(10)倔起阡陌之中通:,(11)赢粮而景从通:,
“又”再“曝”晒
“智”智慧“性”资质、禀赋
“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崛”兴起“影”影子•《师说》(1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 ,(13)或师焉,或不焉通: ,2.解释下列
句中加点的实词《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2)不违农。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文言文课件:(必修3)
) ) ) )
9.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毛一鹭( .. 10.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以老于户牖之下( ..
6.古义:行,品行、道德;为,作为、成为。今义:所 作所为。 7.古义:痛恨。今义:极端伤心。 8.古义:非同寻常。今义:副词,很、极。 9.古义:党羽。今义:属于个人或以个人身份从 事的;非公家的。 10.古义:头颅,借指性命。今义:某些集团领导人。
) )
1.古义:没有依靠。今义:单调;没有价值。 2.古义:到达。今义: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3.古义:意气激昂。今义:大方。 4.古义:访求,这里是盘查的意思。今义:寻找需要 的人才或东西。 5.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
6.吾社之行为 士先者( .. 7.吴之民方痛心 焉( .. 8.非常 之谋难于猝发( .. )
道歉,认错 ) 歉,)谢罪 感谢 )
④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告诉 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换,换取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 改变) 16.易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③采掇者易辨识耳( 容易 )
①则名微而众寡( 低微 ) 17.微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 陈述 ),一种 杂说 18.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 ) 文体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同(“悦”,高兴 ) 追求 19.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 探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介词,)同, 7.与 跟 ②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 )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连词,)和 7.与 ④则与斗卮酒( ) 连词,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 和 8.因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 ,送给 ) 动词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由,(通过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出师表》 .
【自我校对】 6.①高 急 ②端正 ③危险 ④危险 ,危
⑤忧惧
⑥正直 ②断绝 ③停止 ④陡峭
7 .①越过 的
⑤副词,很,非常 ②与“真”相对 ③
8.①凭借,借助 借
4.“颁”通“斑”, 6.“有
5.“涂”通“途”,道路
”通“又”,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
” 7.“知”通“智”,智慧 8.“生”
通“性”,资质、禀赋
9.“从”通“纵”,合纵
“衡”通“
横”,连横10.“从”通“纵”,合纵 11.“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12.“受”通“授”,传授
13.“不”
通“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 ”
【自我校对】 1.①度过 ④制度,法度 ②推测,估计 ⑤量词,次 ②第二人称代词, ③限度,节度
2.①指示代词,那 你,你们
③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⑤形容词词尾,同
④语气词,表示肯定
“然”,可译为பைடு நூலகம்……地”
3.①这,指示代词 正确,认为正确
②判断动词,是
③ ⑤
④这个,这样,这些
因此
4.①尚且 ②崇尚、爱好 ③矜夸,自 ④消 ⑥离
④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
⑤子路率尔 而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3.是
①是 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 .
②自言本是 京城女《琵琶行并序》 . ③觉今是 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并序》 . ④是 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
必修3
文言文
必修3 文言文
复习篇目:《林黛玉进贾府》 《蜀道难》《杜甫诗三首》 《琵琶行并序》《李商隐诗两首》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步步高】2019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学案5 必修三(3)、必修四(1)
学案5 必修三(三)、必修四(一)——《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过、相、窃、凶等)、虚词(焉、之、以等)、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背诵相关名句。
2.重点辨析“焉”的用法,掌握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句的特点。
3.翻译重点句式(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等)。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D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答案 C解析 A 项“有事”是“用兵”之意。
B 项“河东”是“黄河以东”之意。
D 项“以为”是“把……作为”之意。
2.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分别是①( )A.⎩⎪⎨⎪⎧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B.⎩⎪⎨⎪⎧秋水时.至斧斤以时.入山林C.⎩⎪⎨⎪⎧以亏.人自利也亏.无为之大道哉D.⎩⎪⎨⎪⎧入人园圃窃.桃李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宜可使答案 C解析 C 项损害,毁坏。
A 项过错/责备。
B 项按时节/时节。
D 项偷窃/私下,表谦副词。
②( )A.⎩⎪⎨⎪⎧夫如是.,故远人不服无乃尔是.过与B.⎩⎪⎨⎪⎧河内凶.臣以险衅,夙遭闵凶.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则将焉用彼相.矣D.⎩⎪⎨⎪⎧材木不可胜.用也刑人如恐不胜.答案 D解析 D 项尽,全。
A 项这样/与“尔”同义。
B 项收成不好,荒年/不幸。
C 项辅佐/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③(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C.⎩⎪⎨⎪⎧固而.近于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虎兕出于.柙移其粟于.河内答案 B解析 B 项取独。
A 项……的时候/……的人。
C 项表递进/表转折。
D 项从/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既来之,则安.之答案 D解析D项使动用法,其余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2019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5 文言文基础+素材挖掘(含答案)
教材整合 必修5 文言文基础+素材挖掘一、明通假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乃瞻衡宇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冥有鱼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餐而反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知不及大知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小大之辩也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征一国者[: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御六气之辩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夙遭闵凶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教材文言文课件(必修3)
(8)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_文__中__指__蟹__腿__。_ 今义:双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过秦论》 (9)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_用__来__招__纳__。_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 (多指不好的结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答案
(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_崤__山__以__东__,__即__东__方__诸__国__。_ 今义:山东省。 (1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古义:_黄__河__。_ 今义:泛指河流。 (12)国家无事 古义:_诸__侯__封__地__和__大__夫__封__地__。_ 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答案
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更加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夸大、超过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加上,把一物放在另一物上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施与、给予
(2)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增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好处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
在也 施用、施加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胜过
答案
《劝学》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验__、__检__查__;__省__察_ (9)金就砺则利:__磨__刀__石__ (10)故不积跬步:_半__步__。__古__代__称__跨__出__一__脚__为__“__跬__”__,__跨__两__脚__为__“__步__” 《过秦论》 (1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_两__手__合__抱__,__形__容__毫__不__费__力_ (12)氓隶之人:下__层__人__民__ (13)然秦以区区之地:_狭__小__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
必修3
高三一轮复习专题九教材文言文必修三梳理整合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 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 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占据
坐拥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君臣
窥视
险固地势
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
牢固的守卫
用破瓮做窗户, 用草绳系户枢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
边远地区
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
下层人民 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
平常人
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插足,置身
通崛,突起,突出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
疲劳困乏 率领
转过来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 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 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 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 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 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 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 也。”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起义
毁灭
被
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必修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必修3(二)
必修 3(二)——《过秦论》《师说》教案目标 1.识记《过秦论》《师说》中的各知识考点。
2.掌握文言文倒装句式的用法。
3.掌握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正确判断文言活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全文背诵并默写《过秦论》最后三段以及《师说》全文,掌握易错难写字的字形。
一、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以下通假字的本字,并解说其义《过秦论》(1)合从缔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过秦论》(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以外:____________________..(2)氓隶之人: ________..(3)然秦以区区之地: ______..《师说》(4)句读之不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说以下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过秦论》(1)致使天下之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由所形成的结果( 多指不好的结果) 。
【步步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江苏)学案3 必修三教材文言文复习(一)
学案3 必修三(一)——《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 《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目标 1.把本专题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其”、“因”、“则”等虚词。
2.从本专题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 得间.奔真州 间.以诗记所遭②按⎩⎪⎨⎪⎧按.诛五人 缇骑按.剑而前③殆⎩⎪⎨⎪⎧殆.例送死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④视⎩⎪⎨⎪⎧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⑤治⎩⎪⎨⎪⎧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⑥易⎩⎪⎨⎪⎧以乱易.整,不武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⑦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⑧已⎩⎪⎨⎪⎧无能为也已. 亦已.众矣 学不可以已.⑨请⎩⎪⎨⎪⎧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⑩诚⎩⎪⎨⎪⎧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诚.能见可欲⑪相⎩⎪⎨⎪⎧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则噪而相.逐2.解释下列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①则⎩⎪⎨⎪⎧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②其⎩⎪⎨⎪⎧吾其.还也 其.可忽乎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用类聚法记实词。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五章 教材文言文复习 3 必修三(一)讲义
学案3 必修三(一)——《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目标] 1.把本学案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多义实词。
2.从本学案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使用“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间.以诗记所遭有时,间或 ②按⎩⎪⎨⎪⎧ 按.诛五人追究,查办缇骑按.剑而前握③殆⎩⎪⎨⎪⎧ 殆.例送死接近于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④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看,观察 ⑤治⎩⎪⎨⎪⎧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治理⑥易⎩⎪⎨⎪⎧以乱易.整,不武代替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容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⑦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官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治⑧已⎩⎪⎨⎪⎧无能为也已.同“矣”,了亦已.众矣太,极学不可以已.停止⑨请⎩⎪⎨⎪⎧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请示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申告⑩诚⎩⎪⎨⎪⎧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诚.能见可欲如果 ⑪相⎩⎪⎨⎪⎧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互相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他 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连词,就北虽貌敬,实则.愤怒连词,却 ②其⎩⎪⎨⎪⎧吾其.还也副词,表婉商,还是其.可忽乎副词,表反问,难道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大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肯定,一定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在贾家庄(我)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句式:被动句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现在(情况)紧急却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句式:判断句③夫晋,何厌之有?译文:晋国,(它的欲望)有什么满足?句式:宾语前置句1.用“类聚法”记实词。
通常,对于实词,尤其是多义词的记忆,采用的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引申义扩散的辐射法。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五章 教材文言文复习 5 必修三(三)、必修四教案
内容索引
基础整合 重点突破 随堂训练
基础整合
1.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解析 A项“有事”是“用兵”之意。 B项“河东”是“黄河以东”之意。 D项“以为”是“把……作为”之意。
√D.既来之,则安之
解析 D项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12345
解析 答案
4.下列各句中,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解析 D项为省略句,其他三项与例句均为介词宾语后置句。
解析 答案
②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A.
无乃尔是过与
河内凶 B.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C.
则将焉用彼相矣
材木不可胜用也
√D. 刑人如恐不胜
解析 D项均为尽,全。 A项这样/与“尔”同义。 B项收成不好,荒年/不幸。 C项辅佐/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12345
解析 答案
③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答案
(2)表示“轻视、看不起”之义的词 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_少__、__轻___ ②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_易___ ③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_小___
答案
2.“焉”字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_疑__问__副__词__,__哪__里___ ②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_句__中__助__词__,__舒__缓__语__气___ 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_句__末__助__词__,__不__译___ ④斯天下之民至焉:_代__词__,__之__;__一__说__为__句__末__助__词___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兼__词__,__于__此___ ⑥盘盘焉,囷囷焉:_词__尾__,_相__当__于__“__乎__”_“__然__”_“__尔__”__,_可__译__作__“__…__…__的__”_ “__…__…__地__”__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3必修三(一)课件
句式:判断句
③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晋国,(它的欲望)有什么满足?
句式:宾语前置句
1 2 3
句式
译文
重点突破
除
若
拜
使
迁
苟 已而 诚 向 既而 如 未几 而
答案
(4)请说出表示“随即”“立刻”“马上”的词语。 ①北亦未敢 遽 轻吾国。 ② 即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③沛公至军, 立 诛杀曹无伤。 ④哙 即 带剑拥盾入军门。
授官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______ 整治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______
同“矣”,了 无能为也已______________
太,极 ⑧已 亦已众矣________
停止 学不可以已______
1
2
3
答案
⑨请
请示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______
申告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______ 诚心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______
答案
慎 选择 献出 安逸享乐 更加 非形容词“诡秘”义,而是动词“隐蔽”义 腰佩
答案
点拨
上述推断或解释词义的方法叫“对称推断法 ”。它是指利用相似的语言结
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
点,求得词语正确解释的方法。如上面①②③⑤句可以叫相同相近推断,
④叫相对相反推断。它有时可以先推断词性,然后再推断词义。如上面
答案
(1)试着运用上面的辨识方法,判断下列句中加颜色的偏义复词偏指何意。 ①呜呼!死生,昼夜事也。偏指_______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偏指_______ ④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指_______
死 首
车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偏指_______ 害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必修3(一)
必修 3(一)——《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教案目标 1.识记《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中的各知识考点。
2.掌握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正确判断文言活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全文背诵并默写《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掌握易错难写的字形。
一、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以下通假字的本字,并解说其义《寡人之于国也》(1)直不百步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涂有饿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5)輮认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 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违农时: ______.(3)数罟不入洿池: ______________....(4)涂有饿莩:________..(5)非我也,岁.也: ______(6)谨庠序之教: ______..(7)申之以孝悌之义: __________________..《劝学》(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9)金就砺则利: ________.(10)不积跬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说以下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形影孤独之人。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5必修三必修四讲义
学案5 必修三(三)、必修四——《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过、相、窃、凶等)、虚词(焉、之、以等)、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背诵相关名句。
2.重点辨析“焉”的用法,掌握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特点。
3.翻译重点句式(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答案 C解析 A 项“有事”是“用兵”之意。
B 项“河东”是“黄河以东”之意。
D 项“以为”是“把……作为”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 )A.⎩⎪⎨⎪⎧ 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B.⎩⎪⎨⎪⎧ 秋水时.至斧斤以时.入山林C.⎩⎪⎨⎪⎧ 以亏.人自利也亏.无为之大道哉D.⎩⎪⎨⎪⎧ 入人园圃,窃.其桃李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宜可使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损害,毁坏。
A 项过错/责备。
B 项按时节/时节。
D 项偷窃/私下,表谦副词。
②( )A.⎩⎪⎨⎪⎧夫如是.,故远人不服无乃尔是.过与 B.⎩⎪⎨⎪⎧河内凶.臣以险衅,夙遭闵凶.C.⎩⎪⎨⎪⎧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则将焉用彼相.矣 D.⎩⎪⎨⎪⎧ 材木不可胜.用也刑人如恐不胜.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尽,全。
A 项这样/与“尔”同义。
B 项收成不好,荒年/不幸。
C 项辅佐/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③( )A.⎩⎪⎨⎪⎧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C.⎩⎪⎨⎪⎧ 固而.近于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 虎兕出于.柙移其粟于.河内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 项……的时候/……的人。
C 项表递进/表转折。
D项从/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既来之,则安.之答案 D解析D项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2019高考语文三轮教材梳理必修3文言文
-9-
①缇骑按剑而前(用手压或握 ) 7.按 ②按诛五人( 追究,查办 ) ①臣愿奉璧往使(
捧着) )Fra bibliotek8.奉 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接受
③奉之弥繁( 送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9.孰 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仔细 ③而五谷以孰(
成熟
)
)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谁,哪个 ) ①宁许以负秦曲( 使动用法,使 )……承担 10.负 ②秦贪,负其强( 凭借,倚仗 )
2.靡
-7-
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拿出 ②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激发 4.发 ③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动 ④而又有剪发杜门( 头发 ) ⑤发其志士之悲哉( 抒发 ) ①轻重固何如哉( 究竟,到底 ) 5.固 ②斯固百世之遇也( 实在,真是 ) ③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坚固
) ) )
)
④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
-3-
4.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道 家代表人物, 宋国蒙人。他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人们把他和老子合称为 “ 老庄 ”。庄子思想复杂,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对生活的态度是一切 都顺应自然,“安时处顺”;在政治上主张 无为而治 ,陷入虚无主义 的泥潭之中。但他也能辩证地分析问题,能对黑暗现实进行揭露和 批判,也有其积极意义。《庄子》是 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现仅存三 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五篇。 5.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战国初期思想家, 墨家 学 派的创始人。生活俭朴,能制防御器械。他主张“ 非攻 ”“ 兼爱 ”。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 录。原有七十一篇,现存 五十三 篇。其学说与孔子对立,在战国时 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文章逻辑性强,语言质朴,富于说服 力。
高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必看
高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必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必看高三复习是考生比较为紧张的备考阶段,高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不足,来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3 必修三(一)
——《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
[学案目标] 1.把本学案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多义实词。
2.从本学案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使用“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间.
以诗记所遭有时,间或 ②按⎩⎪⎨⎪⎧ 按.诛五人追究,查办缇骑按.剑而前握
③殆⎩⎪⎨⎪⎧ 殆.例送死接近于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
④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相如视.
秦王无意偿赵城看,观察 ⑤治⎩⎪⎨⎪⎧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治理
⑥易⎩⎪⎨⎪⎧
以乱易.整,不武代替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容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 ⑦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官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治 ⑧已⎩⎪⎨⎪⎧
无能为也已.同“矣”,了亦已.众矣太,极学不可以已.停止 ⑨请⎩⎪⎨⎪⎧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请示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申告 ⑩诚⎩⎪⎨⎪⎧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诚.能见可欲如果 ⑪相⎩⎪⎨⎪⎧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互相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他 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连词,就北虽貌敬,实则.愤怒连词,却
②其⎩⎪⎨⎪⎧ 吾其.还也副词,表婉商,还是其.可忽乎副词,表反问,难道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大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肯定,一定
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在贾家庄(我)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句式:被动句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现在(情况)紧急却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句式:判断句
③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晋国,(它的欲望)有什么满足?
句式:宾语前置句
1.用“类聚法”记实词。
通常,对于实词,尤其是多义词的记忆,采用的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引申义扩散的辐射法。
其实,为了更快更多地掌握词义,还可以使用“类聚法”,即把相同意思的词放在一起集中记忆。
例如:表示“去、到、往”意思的文言词语有“之”“如”“适”“造”“至”“诣”“趋”等。
(1)请说出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除、拜、迁。
(2)请说出表示假设意思的连词:若、使、苟、诚、向、如、而。
(3)请说出表示“不久”“没有多久”的复音词:已而、既而、未几。
(4)请说出表示“随即”“立刻”“马上”的词语:
①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②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③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④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2.如何辨识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辨识它对理解文言文不可或缺。
应如何辨识偏义复词呢?首先,了解特点。
①由两个相对或相反的词或语素构成;②词义不是两个单音词词义相加,而是偏指一方,即只取其中一个单音词的词义,另一个单音词仅作陪衬,凑音节。
其次,掌握方法。
第一步,看组成。
看这个复合词是否由两个单音词——相对或相近的单音
词组成。
第二步,看语境。
偏义复词不是“天生”的,而是由语境决定的。
如:奉使往来
..,无留北者。
“往来”是指去和来,但据“无留北者”这句,可以推知是偏指“往”义。
(1)试着运用上面的辨识方法,判断下列句中加点的偏义复词偏指何意。
①呜呼!死生
..,昼夜事也。
偏指死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
偏指害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以老于户牖之下。
偏指首
④沛公则置车骑
..,脱身独骑。
偏指车
(2)偏义复词有时容易与同义复词相混淆,特别需要联系语境辨析。
请判断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不是偏义复词。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也。
②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
③不能容于远近
..。
④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窃其桃李。
⑤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⑦傲物则骨肉..
为行路。
答案 ①④⑤⑥属偏义复词,偏指“入”“园”“贼”“仇”。
3.利用结构对称的句式特点推断其义。
(1)利用加“ ”的字,推断或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体会这种推断词义的方法。
①则思慎始而敬.
终:慎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选择 ③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
其忠:献出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可以亡身:安逸享乐 ⑤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更加 ⑥变姓名,诡.
踪迹:非形容词“诡秘”义,而是动词“隐蔽”义 ⑦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腰佩
上述推断或解释词义的方法叫“对称推断法”。
它是指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
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解释的方法。
如上面①②③⑤句可以叫相同相近推断,④叫相对相反推断。
它有时可以先推断词性,然后再推断词义。
如上面⑥⑦句。
使用这种方法有个前提,就是必须结构对称,高考中经常考查利用此法解释词义。
(2)演练体悟 利用结构对称法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2009年四川卷第8题B 项)讲章句、课.
文字而已:利用“讲”可推知“课”,讲授 ②(2015年湖北卷第12题)苟捐.
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利用“得”(得到)可推知“捐”,舍弃
③(2015年重庆卷第10题)殚.
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利用“竭”(尽)可推知“殚”,用尽
④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利用“胜”可推知“举”,尽 ⑤诵明月之诗,歌.
窈窕之章:利用“诵”可推知“歌”,朗诵 ⑥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利用“用”可推知“以”,任用 ⑦流血漂橹,追亡逐北.
:利用“亡”可推知“北”,逃亡、溃败的士兵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全不是偏义复词的一组是( )
A.⎩⎪⎨⎪⎧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B.⎩⎪⎨⎪⎧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可以养松乔..之寿
答案 D
解析 A 项“存亡”偏义于“亡”。
B 项“耳目”偏义于“目”。
C 项“国家”偏义于“国”。
2.翻译下列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并思考推断词意句意的方法。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论语·公冶长》)
译文:三次被罢免职务,也没有恼怒的脸色。
推断方法:此句的对称句是“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仕(出仕)”与“已”对应,可知是“罢免”意;“喜”与“愠”对应,可知是“恼怒”意。
这也叫对称推断,不过语意相反。
无论是结构对称推断,还是其他方法推断,最根本的是要有强烈的推断意识,尤其当句中遇到较难理解的字的时候。
不过,结构对称推断有个很明显的形式特征,即句式多为整句、排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