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明代文学史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明代章回小说的体制特征
在各类通俗文学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

特别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是明代对中国文学作出的最为宝贵的贡献。

章回小说
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
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的套语,中间又多引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

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
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这主要表现在:成书过程从数代人集体性
编创过渡到个人独创;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表现题材
从着眼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
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特征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
的个性;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
化,如此等等,都足以说明明代的章回小说在我国的小说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二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是一个龙腾虎跃、风起云涌的时代。

陈寿的一部《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而在民间,又不断地流传和丰富着三国的故事。

到隋代,
文艺表演中已有“三国”的节目。

李商隐有《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可见到晚唐,连儿童也熟悉三国的故事。

在宋代的“说话”艺术中,已有“说三分”的专门
科目和专业艺人。

当时“说三国”的艺术效果很好,且已有明显的尊刘贬曹的倾向。

宋代的
这些话本没有流传下来,现存早期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
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

其故事已粗具《三国志演义》的轮廓,突出蜀汉一条
主线,情节略本史传,有大量的民间传说。

结构宏伟,故事性强,然叙事简率,文笔粗糙,
保留着“说话”的原始面貌。

在戏曲舞台上,金元时期也搬演了大量的三国戏。

现知元代及元明之际以三国为题材的杂
剧剧目就有60 种之多。

从这些剧目和现存的21 种剧本的情况来看,半数以上以蜀汉人物为
中心,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鲜明,在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创作了《三国志演义》这部
历史演义的典范作品。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一、虚与实的结合
《三国志演义》是在陈寿《三国志》等历史记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所创作的
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有虚有实。

它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的同时,也根据一定
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的创造,使实服从于虚,而不是虚迁就实。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已
经全非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情节故事也多经过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加叶等艺术处理。

它已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借三国史实的基干和框架,另描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
史画卷。

二、非凡的叙事才能
《三国志演义》“陈叙百年,该括万事”,人众事繁、矛盾复杂,却组织得有条不紊、主
次分明,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叙事才能。

小说在叙事时,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
间为序的线性流程。

全书约可归纳为五条线:以汉亡为引线,以晋国一统天下为终局,中间
的主线是魏、蜀、吴三方的兴衰。

这几条线,此起彼伏,交互联络,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
整体。

在魏、蜀、吴三条线中,尤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全书的主干;在写魏、蜀
两方时,又以蜀汉的故事为重点。

在写蜀汉时,则以诸葛亮为中心;在写诸葛亮时,更以隆
中决策为关键。

这样的艺术构思,使全书的结构既宏伟,又严整;看来头绪纷繁,却又脉络
分明。

在这一构架上,作者又兼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不同笔法,时而实写、明写、
正写、详写,时而又虚写、暗写、侧写、略写,使全书的故事详略得当,摇曳多姿。

三、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三国志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

它描写战争的时
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中是罕见的。

全书共写四十多
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写得各有个性,绝少雷同。

表现各异,充分显示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国志演义》描写战争,又突出智斗,特
别是在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重大战役时,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
等交织在一起,重视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略决策以及战术的运用。

在激扬高
昂的格调中,往往洋溢着诗情画意。

有时在激烈的战争中又穿插着一些比较轻松的场面。


在赤壁之战的进程中,作者不吝笔墨,大写诸葛亮与鲁肃乘雾联舟、群英会蒋干中计、庞统
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把战争写得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感。

不是仅仅歌颂了力,更重
要的是赞美了智,传递了美。

四、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三国志演义》不仅善于叙事,而且也长于写人。

它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即是突出
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
艺术典型,这些艺术典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类”的意义。

他们的性格特征
一般都显得比较单一和稳定,容易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

在单一、稳定乃至夸张之中
呈现出一种单纯、和谐、崇高的美。

它适应并规范了古代读者的艺术欣赏趣味,所以使曹操、
张飞、关羽等众多的人物形象一直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

《三国志演义》一书也就成了我国
古代塑造特征化艺术典型的范本。

小说在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有:一,出场定型。

如写刘备“与
乡中小儿戏于树下”的非常言行,可以说是一种性格的“亮相”。

二,反复皴染。

围绕着人
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
复杂性。

如写曹操之凶残,连续写了他梦中杀人,杀吕伯奢一家,杀粮官以欺全军。

三,多
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笔墨一般从史书或传说中借鉴而来,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理想化的色彩,虽然不一定能经得起生活真实的检验,但与整体的艺术
效果却十分吻合。

例如关羽斩华雄一节,文字不多,并没有作细致的描写,最后当关羽提华
雄之头掷于地下时,只点了一笔,战前酾下的热酒“其酒尚温”。

这四个字,就不无夸张地
凸显了关羽的神勇。

四,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诸葛亮出山一节,通过徐庶、司马徽的赞
美、推荐,三顾茅庐而两次不遇,一些亲友的歌吟谈吐,以及山林景色的幽雅清美,层层烘
托了诸葛亮的高洁品格和绝世才能。

这类对比手法,对于区别同一类性格特征的人物“同而
不同”十分重要,各有特点,并不成为一种类型化的人物,小说所塑造的这些具有特征化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