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所以,当我们要艺术表现当代人的经验时,就已经暗含了艺术要面对并且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要求。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抽身而出,与日常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与其他人拉开一定距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保持感觉的独立性,审视现实,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表达的是不同于普通人的经验,一种完整的人生,一种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贯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度的立体结构。这种艺术可以是否定性的,也可以是肯定性的,共同点是克服了现实认识和现实价值观的局限,使人获得自由的意识,通过对现实人生缺陷的解释和对理想社会人生的展示,引导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
②形式感的根本即感受方式,不同的感受方式生成了不同的形式感.无限丰富的自然和同样无限丰富的人,决定了人类有着无限丰富的感受方式。感受方式的多样性构成了丰富的形式感.一个人所感受到的生活与他的心灵成正比。现代心理学表明,人通过自己的需要把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的能动作用,在感受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心理结构愈复杂,情感愈丰富,就愈能感受生活。
①于是我们就在对象中看到了气韵,看到了情调,看到了生命,看到了我们自己
②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③体味对象,灌注生命给对象
④并由此获得“自得"与“忘我"的喜悦
A。 ①③②④B. ③①④②C。 ③②①④D。 ③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除了平时在阅读中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句意理解外,还要注意明显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起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等。做题过程中,要根据句意及语言标志,判断哪些句子必须相连,哪个句子是首句,哪个是尾句。例如本题,可从选项的设置上再结合着语段内容及语句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判断。
先确定答题区域,即第①段:可以这样说,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对于艺术家,要提高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就不能满足于日常生活经验。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家的艺术形式感有多广,他的感受领域就有多广,他的形式感达到什么程度,他对事物的把握就到什么程度,艺术表达也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鸥盟、暮霭沉沉、霖铃。另外注意“得兼”不要颠倒顺序了。
8。 本文首先论述了“形式感"对艺术家的意义;接着论述了形式感的根本即感受方式,不同的感受方式生成不同的形式感;接着联系20世纪艺术家们创造出的璀璨艺术世界,指出当前艺术形式重复的突出问题和原因;然后论述艺术家展示的是个体化经验,用公共的表达方式激起欣赏者对作品的反应(同时,艺术是理想的形式,以此证明艺术和生活不完全相同);最后进一步论述艺术家要用艺术表现当代人的经验时,要面对并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要求,与其拉开距离,保持感觉的独立性。
④我们不应也不能让艺术承载太多的意义,艺术承载不了它自身之外的东西,但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在于它给人们展示一种个体化的经验,一种他人能够理解或者部分理解,但只属于艺术家自身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偶然的、纯个人的,当然是表达出来的经验。能够表达的经验才是人们所知道的经验,才具有现实性。这种个体经验的表达方式是公共的,是一种群体间的公共的表达方式,这就使得个体经验同时也是一种公共的经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的一种客观存在,必与人发生某种关联.倘若艺术家用只属于其个体的表达方式表达其个体经验,这种表达不为他人所知,与他人无关,于他人只是“无”。艺术家的经验因其表达方式的公共性,作品才能激起欣赏者的反应,把他们引入特定的氛围里,唤起他们相似或相近的感受,得到与作者相似或相近的经验。艺术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介入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旦它脱离生活,就丧失了存在的理由.然而,艺术介入生活的性质并不意味着它只能是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艺术之所以为人们所需,是因为它所表达的经验展示了理想,一种现在的未来,一种未来的现在,一种人们希望的生活形式。这种生活形式不在现实之中,但它与现实息息相关,离开它,我们就无法评价现实,就无法对现实做出判断。当我们在现实中感受到幸福或者沮丧时,当我们说现实好或者不好时,理想在我们身后挥舞着指挥棒,决定着我们的感受,支配着我们的评价。艺术就是这种理想的形式,艺术形式就是理想的感性显现。假如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生活的形式就是艺术的形式,艺术形式仅仅是生活形式的重复,艺术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B. 艺术创作不是对现实形的发现,而是要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
C. 艺术家用个体的表达方式也能激起欣赏者对其艺术作品的反应。
D。 艺术克服自身贫乏的过程,即批判和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过程.
7. 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8.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4. 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5. C 6. C
7。 这段话在说明我们对一般事物都有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在实用经验中积累,完全占住我们的意识,如果固守或不超越,就会导致视野狭窄。引用这段话作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前文艺术家“生活经验的贫乏,导致了艺术形式的贫乏”的观点,提醒艺术家要超越“常态”(或不能让日常生活平面化),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丰富的艺术形式.
【点睛】1.要整体背诵,不要孤立记诵名句。
2.古代诗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视。
3.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
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
5.平时背诵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
2.下列诗句不符合此次抗击新冠疫情情境的一项是( )
(选自王卫东和司马倩的《创造形式—-艺术创作的一种阐释》,有删改)
4. 第①段加点词“这个角度”在文中指的是____。
5. 根据上下文内容,填入第③段括号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心理B。 情感C。 经验D. 审美
6。 不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即便生活经历简单,只要心灵丰富,也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根据上文“在山水审美中,我们让自己的本性逼近对象”,先“逼近”进而“体味”“灌注",所以③放在第一处。排除A。
再根据①④②三句的意思确定逻辑关系,“于是"暗含后文为总结部分,应该放在前面,先“看到”(①),然后再“获得"(④),最后“达到”( ②).
从而确定排序为③①④②。
故选B。
【点睛】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段中“可以这样说”提示了中心论点为“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再联系后文“艺术家的艺术形式感有多广,他的感受领域就有多广,他的形式感达到什么程度,他对事物的把握就到什么程度,艺术表达也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可以确定“这个角度”的内容为“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超越现实:艺术形式的批判性
①可以这样说,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对于艺术家,要提高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就不能满足于日常生活经验.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家的艺术形式感有多广,他的感受领域就有多广,他的形式感达到什么程度,他对事物的把握就到什么程度,艺术表达也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③我们常常惊叹20世纪艺术家们创造出的璀璨艺术世界。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西方文学、西方的美术,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艺术,丰富的艺术形式都给我们以丰富的精神享受。但再放眼西方杜尚之后的先锋艺术,以及我们当下的艺术,只能沮丧地看到,处处是似曾相识的形式,处处是同样的经验。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形式的重复,关键在于( )本身的贫乏.艺术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而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当世界失去深度后,艺术的深度结构也就随之丧失,作品的平面化已是必然。艺术就是现实的影像,现实的摹本,自然可以进一步要求艺术就是现实世界本身.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多数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充其量把生活的某一片段放大凸显,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艺术被取消了。是世界不再需要艺术吗?不,问题在于艺术家的艺术形式与日常经验相统一,生活经验的贫乏,导致了艺术形式的贫乏.朱光潜先生对此早有预见:“一般事物对于我们都有一种‘常态’,所谓‘常态'就是糖是甜的,屋子是居住的,女人是生孩子的这类的意义,都是在实用经验中积累的。这种‘常态’完全占住我们的意识,我们对于‘常态’以外的形象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经验日益丰富,视野也就日益狭窄。所以有人说,我们对于某些事物见的次数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意思是“共同的意识,就是同穿一件衣服”,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表现了爱国精神。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B.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山水审美中,我们让自己的本性逼近对象,,,,,山水文学的独特魅力由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A.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D。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常见名句的理解分析能力。解读这类题首先要理解诗句意思,然后对照题干分析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本题题干为“下列诗句不符合此次抗击新冠疫情情境的一项是”。“抗击新冠疫情”需要忠贞爱国、无私奉献、有担当和责任感、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等优良品行和高尚的精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符合题干要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不符合题干要求.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意思是“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原诗表达的是真切的离情别绪,足见二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常被化用为表达真切的情谊,多用于友好的双方互致情谊,彼此珍重.符合题干内容。
上海市金山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1)万里归船弄长笛,____。(黄庭坚《登快阁》)
(2)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柳永《___》)
(3)在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两句直接体现了道义与生存发生冲突时,追求道义的精神境界.
【答案】 (1)。 此心吾与白鸥盟 (2). 暮霭沉沉楚天阔 (3). 雨霖铃 (4). 二者不可得兼 (5). 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指示代词)含义的能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含义。它可能是临时指代的内容,可能是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借代义,可能是蕴涵其中的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可能是用来表明某种意图,可能是事物的作用意义,可能是作者的观点立场,等等.这种含义,是既有别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含义.要做好本题首先应该关照词语所在的句子和段落,即扩展语境,有助于理解该词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