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4页,47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官学对“非我族类”、贫与贱者不教。
到了春秋时期,孑L子兴办私学,不仅把教育推及“蛮夷”,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这种把贵族文化大众化的举措
A.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转型
B. 结束了商周时期世官制度
C. 使我国学校教育开始普及
D. 推动儒学过渡为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将贵族文化大众化,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了官学下移,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进而奠定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材料所述与选官制度无关,且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尚未结束,故排除。
C项,孔子首开私学之风,材料未体现学校教育模式,普及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
D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西汉时期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故排除。
2.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
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
这反映出当时
A.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B.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C.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D.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成为门阀政治…”可知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受皇族重用,并且垄断仕途、干预朝政,故B 项正确。
A项,门阀政治加强了阶层固化,不利于封建国家扩大统治基础,故不能体现政治制度上的进步,排除。
C项,材料提到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度,其选拔依据是门第出身而非经济基础,故排除。
D项,材料中九品官人法以家世门第为标准,考试选官为科举制的特点,故排除。
3.有学者指出,汉朝重视外官、轻视朝官,郡守人做三公宰相,皇帝身边的郎官则外放去做郡守县令,这种做法在唐朝时期发展成为极其具有实效的官员管理制度。
这实际上表明汉唐时期
A. 普遍轻视朝廷官员
B. 朝廷官员从地方官员中选拔
C. 朝廷与地方官员职位互换
D. 注重提升官员治国理政能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外官升迁到中央作官,朝官外放至地方任职,成为实效的官员管理制度体现了汉唐时期将官员为官能力作为升迁外放及官员管理的重要依据,故D项符合题
意。
A项,朝官负责处理国家大事,普遍轻视朝廷官员说法错误,排除。
题干无法说明汉唐朝廷官员由地方官员中选拔,故排除B项。
C项,题干中官员职位变化体现了以官员治理能力为依据的管理制度,并非职位互换,故排除。
4.两宋时期,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广,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
仅在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地区输送政府专卖机构的茶叶,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
这一状况主要反映出宋代
A.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农耕技术持续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两宋时期茶叶种植普遍,产量丰富,贩卖兴盛,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
A项,题干中茶叶生产繁荣的现象不能反映经济重心是否南移,故排除。
B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的措施,排除。
D项,材料反映的是茶叶种植生产,与农耕技术无关,故排除。
5.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启蒙从“中体西用”到“中西会通”,再到“全盘西化”。
这一过程中
A. 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向复兴
B. 资产阶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C. 西方文化因素比重渐趋增大
D. 中西合璧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依据材料可知,从“中体西用”到“中西会通”,再到“全盘西化”意味着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这体现了西方文化因素比重渐趋增大。
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从“中体西用”到“中西会通”,再到“全盘西化”意味着向西方学习程度不断深入,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丧失,最后被彻底否定,并未走向复兴;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主张,资产阶级并不占主导地位;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在这一过程中并未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故正
确答案为C选项。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界爱国人士掀起了“收回矿权”、“设厂自救”的群众运动。
截至辛亥革命前,山西、山东、奉天、安徽、四川、云南、湖北等省相继从外国人手中收回一些矿权。
这些活动
A. 是清末新政的具体实践
B. 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动
C. 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
D. 延缓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厂矿权益关及近代中国经济命脉,“收回矿权”、“设厂自救”的群众运动有利于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促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故B项正确。
“收回矿权”、“设厂自救”是群众性爱国运动,与政府无关,故排除AC两项。
D项,“收回矿权”、“设厂自救”有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故排除。
7.1937年9月国民政府修订了《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删去其中原先规定的“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为“危害民国”之犯罪的条款。
这一修订的目的在于
A. 放弃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B. 消除国共之间的尖锐矛盾
C. 团结国内力量合作抗战
D. 加强对新三民主义的宣传
【答案】C
【解析】
【详解】1937年9月,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国民政府删去“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为“危害民国”之犯罪的条款,有利于团结一切抗战力量进行抗战,故C正确;国民政府删去“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为“危害民国”之犯罪的条款,并非放弃国民党的一党专制,排除A;国共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B项“消除”表述绝对,错误;国民政府修订《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的目的是团结国内力量合作抗战,主要目的不是宣传新三民主义,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7年9月”,联系所学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分析解答
即可。
8.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主要轻T业产量指标统计表。
这表明“一五”计划时期
A. 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势头良好
B. 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 经济建设侧重于改善民生
D. 左倾冒进思想已开始滋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一五”计划时期主要轻工业产量指标都有大幅增长,这表明政府非常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轻工业部门,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侧重于重工业,侧重于提高生产力,故C项错误;在三大改造后期,盲目追求改造速度,我党已逐渐滋生出左倾冒进思想,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9.古雅典法律规定,外邦人不能够自己出庭,不得拥有不动产,但却要为雅典服兵役,还要交纳象征其地位的一种人头税。
雅典的奴隶出庭作证时,只有在挨一顿打之后,其证词才被认为是可信的。
这说明古雅典
A. 依靠习惯法维系社会关系
B. 民主政治明显具有虚伪性
C. 民主的主体受到严格限制
D. 审判过程虽公正但较随意
【答案】C
【解析】
雅典民主是排除外邦人和奴隶的社会,材料显示外邦人和奴隶在雅典社会中并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说明民主的主体受到严格限制,故C项正确;习惯法属于罗马法,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不是虚伪性,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雅典法律的严肃性,不是随意性,故D项错误。
点睛:古希腊公民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10.1695年,英国议会指责政府打击法国海盗不力,迫使国王威廉三世成立了贸易局。
1697-1699年,在议会压力下,威廉被迫收回赏赐给外国宠臣的爱尔兰土地,将6万陆军削减到7000人。
这说明当时英国
A. 国王受制于议会
B. 议会居主导地位
C. 君主立宪制确立
D. 军权附属于国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政治。
依据材料可知,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在议会的压力下成立贸易局、收回赏赐、削减军队,这说明当时英国国王受制于议会,因此A选项正确。
B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受到议会制约,但是还保留行政权,议会尚未居于主导地位;C选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政治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但这不是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权利法案》规定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说明国王的军权受到议会限制,军权并不附属于国王。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1.1956年,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公报》,强调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参加对立的军事集团,这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前奏。
该公报发表的直接背景是
A. 美苏“冷战”局面开始出现
B.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形成
C. 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舞台
D. 西欧国家开始走上联合之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超级大国之间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广大新独立的国家不希望卷入大国集团之间的冲突,迫切要求团结合作,反帝反殖,走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故B项正确。
A项,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
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A项表述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舞台,故C项为题干现象的直接意义,并非历史背景,故排除C。
D项,不结盟运动在英法等老殖民主义国家走向衰落时兴起,与西欧联合无关,故排除。
12.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
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
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 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 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体现出协调国际经济和其他问题的机构组织越来越多,国际峰会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A正确;发展中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国际峰成员国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排除C;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金砖国家”峰会等并非经济区域集团,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三国到北宋,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逐渐扩大到闽广地区。
当时的制棉工具仅有铁杖和小竹弓,制棉技术还是比较落后的。
到南宋末年,棉花种植及棉纺织业已扩大到江南地区。
棉布经纬纱相当均匀一致,南宋的棉纺织技术已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
元代,黄道婆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和原有的纺织工艺结合起来,推动了棉纺织技术的革新。
家庭手工业开始增添棉纺织业。
政府允许百姓将税粮折合成棉布加以征收,加之《农桑辑要》《农书》等农业书籍将棉纺织技术加以总结推广,共同促进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大发展。
明代建立后,朱元璋大力提倡植棉加之生产上积累的丰富经验,棉纺织业非常发达,遍及全国,产品精美丰富。
清代,中国棉布大量出口到西方。
鸦片战争后,西方大量廉价的棉布输入中国,洋布逐步取代土布,传统的棉纺织业开始衰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大量东方廉价棉布涌入英国激发了普通民众的服饰革命,刺激了国内商人对东方棉纺织品的模仿,现代棉纺织业的雏形开始在英国出现。
18世纪中期以前,世界各地的棉纺织业都属于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者高昂的工资使得英国棉纺织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这种情况迫使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寻求突破。
不久,一连串机械化操作开始在英国率先实现,极大地提高了棉纺织生产的效率,扩大了工业规模,强大的经济力量使英国走上世界霸主的地位。
然而,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依然存在固有的禀赋矛盾:一方面,棉花要从外国进口;另一方面,英国国内市场有限,不足以使其保持持久的增长优势。
英国棉纺织工业凭借政府的力量,在克服固有禀赋矛盾的过程中,统合起世界各个相关地区,对全球体系的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杨松、马瑞映《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实现突破的条件,并说明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1)发展时间早;技术先进并不断革新;政府大力鼓励;农业著作推动;从属于家庭手工业;棉纺业分布不断扩大,遍及全国;停留在手工工场阶段。
(2)条件: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手工工场技术的积累;殖民扩张,资本积累雄厚,海外市场扩大;人力成本高昂。
影响:增强了英国综合实力,使其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棉纺织业关联起封闭的、零散的世界经济,将原本相对孤立的地区联系、整合起来;一方面冲击了落后国家和地区传统的棉纺织业,另一方面又将先进棉纺织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从三国到北宋,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逐渐扩大到闽广地区……到南宋末年,棉花种植及棉纺织业已扩大到江南地区。
棉布经纬纱相当均匀一致,南宋的棉纺织技术已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
元代,黄道婆……推动了棉纺织技术的革新。
家庭手工业开始增添棉纺织业。
……棉纺织业非常发达,遍及全国,产品精美丰富……鸦片战争后,西方大量廉价的棉布输入中国,洋布逐步取代土布,传统的棉纺织业开始衰落。
”从历史发展、技术革新、分布范围、经营形式等进行分析归纳即可。
(2)根据材料二“英国激发了普通民众的服饰革命”“手工业者高昂的工资使得英国棉纺织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一方面,棉花要从外国进口;另一方面,英国国内市场有限,不
足以使其保持持久的增长优势。
”并结合英国国技术、市场的发散发以及作为海上殖民霸主所具备的市场条件进行分析。
英国棉纺织业发展,根据材料“英国棉纺织工业凭借政府的力量,在克服固有禀赋矛盾的过程中,统合起世界各个相关地区,对全球体系的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对英国本身的发展,对全球体系的推动进行影响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史大事记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围绕“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由之路”白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
【答案】示例:论题: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巾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阐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的抗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启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篇章。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注意: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拟论题只要符合题意,均可给分。
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巾国走农村包围城市;巾国的近代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等,均可给分。
)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以“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由之路”为核心进行立论,通过整理“中国近代史大事记”主要历史事件,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别梳理领导及参与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阶段性事件及结果,进而阐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点睛】解答此题需纵向把握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线索,通过梳理各阶级参与民主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而揭示出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历史必然。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联书店和新华书店重印和再版了一批马列著作,同时,也翻译和从苏联引进了一些俄文版著作。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下,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厂矿、企业、学校、部队,全国各部门各行业都掀起了学习热潮。
当时学习教材主要有《从猿到人》《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等。
同年底,《人民日报》相继发表毛泽东在1937年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全国迅速掀起学习“两论”的高潮,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于1955年1月发出关于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的通知,号召全体人民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文化建设。
【答案】(1)确立了人民的大众的文化方针;马克思主义经典和毛泽东著作的出版;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开展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等。
(2)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促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后期也出现了把思想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混淆的错误倾向等。
【解析】
【详解】(1)问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重印和再版了一批马列著作……翻译和从苏联引进了一些俄文版著作……各部门各行业都揪起了学习热潮……全国迅速掀起学习“两论”的高潮……号召全
体人民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
”从文化方针、理论学习、思想改造教育等角度分析阐述。
(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文化建设是加强意识形态深化,维护新生政权的需要,可从体现人民民主专政、工业化建设、思想改造的积极意义方面进行回答,但应同时注意思想学术问题划为政治问题的错误倾向。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6年,当“冷战”这个概念流行起来的时候,东亚已经是烽火遍地了。
如果以热战为标准,东亚则是独一无二的。
不论是列强在二战后期基于外交协调的各种安排,还是战争结束时基于军事占领的现实造成的局面,都没有阻止一个个东亚国家由于内部矛盾采取行动和发生战争,其中包括内战(中国)反殖民主义战争与冲突(越南与法国、印度尼西亚与荷兰)直至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地区战争(朝鲜战争)也有新兴国家之间规模不大的冲突。
以往的论著都将这些事件同美苏爆发冷战紧密联系,以致忽视甚至无视东亚地区内的各种力量的极端重要性。
这并不符合历史进程的真实情况,至少在东亚陆地部分的主要地区是这样,在那里美苏也可以说是被各种当地力量加以利用的外部因素。
——摘编自牛军《从开罗到万隆: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1943-1955)》(1)根据材料,概括战后初期东亚秩序发展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东亚秩序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1)特点:以热战为主;局面复杂;冲突激烈;战争性质多样。
(2)原因:列强对东亚国家的侵略,民族矛盾尖锐(或民族意识觉醒);东亚地区内部革命力量的增长;美苏在东亚的争夺(或冷战);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如果以热战为标准,东亚则是独一无二的”得出以热战为主;根据“都没有阻止一个个东亚国家由于内部矛盾采取行动和发生战争,其中包括内战(中国)反殖民主义战争与冲突(越南与法国、印度尼西亚与荷兰)直至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地区战争(朝鲜战争)也有新兴国家之间规模不大的冲突”得出局面复杂,冲突激烈,战争性质多样。
(2)原因:根据“反殖民主义战争与冲突(越南与法国、印度尼西亚与荷兰)”得出列强对东亚国家的侵略,民族矛盾尖锐;根据“东亚地区内的各种力量的极端重要性”得出东亚地区内部革命力量的增长;根据“美苏爆发冷战紧密联系”得出美苏在东亚的争夺(或冷战);结合所学,东亚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