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5 专题强化训练21 散文阅读(二)
【精品】2020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五
专题五精准分析散文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靳以对于火的喜爱几乎成为自己的癖好,虽然时常被父母警诫着,说火是最无情的,会把什么都毁掉的,但是每次看到了那跳动着的红红的火焰,还有那圆圆的光晕,好像那点温暖舔着我的心,就不由自主地忘记了一切。
记得幼小的时节,常常喜欢把纸捻浸了油点燃,把灯烛都熄灭,只是看着自己手中的火亮,那总是在没有人的时候,若是有别人在我的面前,定然会看到在闪闪火亮的后面有一张多么刻满喜悦的脸。
可是,一个闯入者如果走进,是会惊倒我的,我便会向地下一掷,积极地用脚踩灭了它,也许还有斥责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我听得出那是父亲或是母亲,要不就是其他的人,说着要去告诉我的父母的话。
真就有一次,惹出过一场灾害。
我和弟弟在一间房里点起一些柴草,点着了,又扑灭它,然后再点起。
渐渐地胆子大起了,每次要更费力才扑灭它。
终于,我们是再也不能扑灭它了,它还燃着了这屋里堆积着的书纸。
弟弟吓慌了,我的心却没有什么扰动。
我领了他的手走出,同时那扑上窗纸的火焰也被人看见了。
惊慌的叫喊,引出了其余的人们,还有我的父亲;这时弟弟哭起了。
我就站在那里望着,看着父亲和人们手忙脚乱地把水泼上去,于是,火连屋顶也不曾烧穿就熄止了。
我还好像有点遗憾似的呆呆瞩视,火熄了,心中像突然失去些什么,一直到父亲铁一样的手掌打到身上,才因为疼痛哭了出。
这一次母亲也不说情,也不给我抚慰,一任我哭得疲乏了独自悄悄地睡到床上。
岁月把我从幼年带到成人,永远我只是一个陌生人。
我不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我,只有火对我说还是那么亲切熟稔。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友人的家中,我消磨了大半夜。
我自如地坐在壁炉的前面,我像是呆了,望着友人把树枝投进去,看着火烧得旺起。
它烤热了我的脸,我的心,带走了我的疲劳和寂寞。
友人夫妇曾在孤苦的日子不知劝说我多少回,但都没有说动我。
他们尽自默默地坐在一旁,一直到我为一声小小的爆裂所震动,把头转向友人时,他才说:“你很喜欢壁炉吧?”“不,不,我是爱火的。
2020年江苏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模拟卷)(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写在密封线内。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说到一首好的诗歌,先要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就是说,是不是“情动于中”,是判断一首诗歌好坏最重要的________。
那么什么才能使你“情动于中”呢?晋朝陆机有一篇《文赋》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在那强劲的、寒冷的秋风之中枯黄、凋零的落叶,人们看了会________。
在芬芳、美好的春天,我们看见草木柔条发芽长叶,我们觉得________,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感动。
所以,人心之动,是物使之然也,也就是说,“情动于中”的一个因素是外在的大自然的物象。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标志触目伤怀赏心悦目B. 标志触目伤怀清耳悦心C. 标准悲从中来赏心悦目D. 标准悲从中来清耳悦心2.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人作的诗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B. 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C. 说到一首好的诗歌,先要看人作的诗是不是真正令人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D. 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人作的诗是不是真正令人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3.下面四副对联,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1)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2)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3)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4)王业偏安,叹息北征将士精忠报国,伤心南渡君臣A. 司马迁诸葛亮辛弃疾项羽B. 文天祥康有为李清照项羽C. 文天祥康有为辛弃疾岳飞D. 司马迁诸葛亮李清照岳飞4.下列诗句中,与下图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江苏专版)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第三步
将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最错误或者最正确的一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以彩色光 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 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 诗》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对镜帖花黄”的场景,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 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 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 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 金明灭”,一说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
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梅妆”也是宋代较为 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装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 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 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 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木兰 诗》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对镜帖花黄”的场景就是证据。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小山重叠金明灭”一句可以说是在写 女子的妆容。有说法认为,“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 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 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 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凡是人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 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 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在这里, 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 有天分、有修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 是详细检察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 种皆工。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
江苏省2020版高考语文大三轮复习特色专项训练二十一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实用类+诗歌+名句含解析20
特色专项训练(二十一)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实用类+诗歌+名句(时间:45分钟,分数:4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中,文学担负起唤起民众爱国意识、实现民族救亡的使命,文学界掀起了以________为主题的文学浪潮。
1945年,马烽、西戎参加了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根据会上________的民兵英勇战斗事迹,写出章回体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
小说以康家寨的抗战故事________整个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情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的真实写照。
A.救死扶伤宣扬影射B.救死扶伤宣称折射C.救亡图存宣扬折射D.救亡图存宣称影射2.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男儿何不带吴钩B.千树万树梨花开C.长江万里白如练D.疑是银河落九天3.“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下列诗句与咏赞“四君子”无关的一项是(3分)( )A.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C.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D.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②①二、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
2020届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附加题强化训练(一)
附加题强化训练(一)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0分)愚生二十五年矣。
始闻长老言“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常悒悒不快,退自思曰:夫所谓道,岂古所谓周公、孔子者独能邪?盖愚与周孔俱身之耳。
以是有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
百经万书,异品殊流,又岂能意分出其下哉。
凡为进士者五年。
始为故贾相国所憎,明年病不试,又明年复为今崔宣州所不取。
居__五__年__间__未__曾__衣__袖__文__章__谒__人__求__知__必__待__其__恐__不__得__识__其__面__恐__不__得__读__其__书__然__后__乃__出。
(节选自李商隐《上崔华州书》)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中“居五年间”总体交代时间范围,断开;“未曾衣袖文章”“谒人”两个事件断开;“恐不得识其面”“恐不得读其书”并列事件,断开。
答案居五年间/未曾衣袖文章/谒人求知/必待其恐不得识其面/恐不得读其书/然后乃出。
2.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与________合称“小李杜”。
解析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及作者。
答案杜牧3.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关于“为文”的观点。
解析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以是有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概括“不必追随前人,力求独创”“要直抒胸臆,不回避时代世道”。
答案不必追随前人,力求独创;要直抒胸臆,不回避时代世道。
二、名著阅读题。
(15分)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狂人日记》中,赵家的狗、小孩子的眼色、全然黑沉沉的屋子、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等都是在象征的意义上显示了它们独特的历史的内涵。
B.《三国演义》中曹操求贤若渴,曾招降过许多人才,董卓属下的陈琳便是其中之一。
江苏省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练习试卷
高三语文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在皓月当空的▲,提醒会走出来对你说:注意风暴。
于是我们忽略了皎洁的月光,急急忙忙做好风暴来临前的一切准备。
当我们大睁着眼睛▲之时,风暴却像迟归的羊群,不知在哪里徘徊。
当我们实在忍受不了等待灾难的煎熬时,我们甚至会恶意地▲风暴早些到来。
A.夜晚枕戈待旦向往B.良宵枕戈待旦祈盼C.良宵夜不成寐向往D.夜晚夜不成寐祈盼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有人埋怨说,不让“蹭凉”,显得没气魄,允许“蹭凉”,有些人又不自爱,真拿他们没办法。
▲。
▲,▲。
▲。
▲,▲,以管理促进秩序,用监督催生文明。
①其实,文明“怨”不来,等不到②市民懂得文明,学会自律,这样城市才能更加和谐美丽③不妨在制度层面多做一些工作④好一副恩赐者的腔调⑤但是在市民自律与文明缺失的情况下⑥与其一味埋怨市民素质低,不如加强管理和监督A.①⑥④②⑤③B.④①②⑥⑤③C.④①③②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3.为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选配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五千年盛世欣太平今日B.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C.九万里中华创锦绣未来D.十三亿尧舜建古国文明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
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 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 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 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 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梓人传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所职寻、引①、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②之器。
【精准解析】江苏省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4)王业偏安,叹息北征将士精忠报国,伤心南渡君臣
-2-
A. 司马迁
诸葛亮
辛弃疾
项羽
B. 文天祥
康有为
李清照
项羽
C. 文天祥
康有为
辛弃疾
岳飞
D. 司马迁
诸葛亮
李清照
岳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联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抓住关键词语分析理解对联内容,
判断对应人物。
(1)“著成信史照尘寰”可以看出写的是司马迁,这副对联是写在韩城司马迁祠的名联。
D. 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人作的诗是不是真正令人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
感情、意念。
-1-
【答案】1. C 2. B
【解析】
【1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
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
(2)从“先主后主”“襄阳南阳”可以看出写的是诸葛亮,这是写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对
联。
(3)根据“词苑”“女儿花”确定为李清照。
(4)“王业偏安”是指南宋,“精忠报国”写的是岳飞。
故选 D。
4.下列诗句中,下图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B.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C.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 诗句中,与下图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对于图文,要宏观把握其外形特点,说明画面内 容时,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漏掉。如图上有深涧、涧边草、树、黄鹂。 A 项,图上既无“水田”,也无“白鹭”。 B 项,图上没有“台阶”。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冲刺二轮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
2020全国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索画柳喜和犟黄老退休了,在风情小镇上买了房,便常住在此。
犟黄老姓黄,但因脾气犟,人们背后常称他犟牛黄,当他面则称他犟黄老。
犟黄老是当代著名书画家,画作盈尺便价格数万。
犟黄老落户风情小镇的消息,像风一样,没几天就传开了,不少人都想结识犟黄老,以便索得他的画作。
最早登门索画的,是小镇上唯一一家经营书画商店的老板老屠的儿子小屠。
那日,小屠来到犟黄老家,说明来意。
犟黄老问:“索画何用?”小屠思索了片刻,就避重就轻地说:“我们单位的领导崇拜您,特别喜欢您的画,就派我来求一幅。
”犟黄老问:“你们领导是管什么的?”小屠说:“我们领导权力可大了,譬如咱们住宅楼的水电气暖,我们领导都管。
”犟黄老冷冷道:“你让你们领导把我的水电气暖都停了,把我困死在屋里以后,你们再来取画!”小屠回家把索画的过程告诉了老屠,并强调说:“局里最近要提拔一批科长,咱家又无长物,商店里卖的书画都是一些粗俗之作,我们领导根本就看不上眼。
”老屠拿儿子的事十分当回事儿,就装上鼓鼓一提包的钱来找犟黄老。
犟黄老见老屠,依然是那句话:“索画何用?”老屠不假思索言道:“我是搞书画经营的,想买您的画,或销售,或作为镇店之宝。
”犟黄老不屑一顾,说:“我不卖画,买我的画请到拍卖行去拍。
”老屠回到家,不仅带回了那鼓鼓一提包的钱,还带回鼓鼓一肚子的气。
老屠和小屠大骂犟牛黄不识好歹,不进油盐!某日,犟黄老家来了一个村妇,她衣衫破旧,也来索画。
犟黄老和村妇见面,还是那句开场白:“索画何用?”村妇说:“我是个农民,又是一个寡妇,儿子大学毕业,在城里找了一个媳妇。
媳妇家有房有车,我什么也做不了,眼看儿媳妇要娶回家了,可我这当婆婆的连个见面礼也拿不出来。
听说儿媳妇家一家子都是文化人,我想一准儿喜欢书呀画呀的,今天我就舍下这张脸,求您给我画一幅画。
我要啥没啥,等秋天到了,地里的庄稼收成了,我再来感谢您!”犟黄老听后有几分感动,便吩咐保姆把村妇领入会客室,上茶,唠家常。
【2020】最新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附加题强化训练五及参考答案
A.《三国演义》中,关羽退守麦城,诸葛瑾前来劝降,关羽不为所动,决定向西川撤退,途中遭遇东吴伏兵,寡不敌众,父子被擒。
B.《风波》中,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赵太爷无政治主见,报复心重,是陈腐守旧的封建顽固派代表。
C.《边城》中,当杨马兵把大老天保在茨滩出事的消息告诉老船夫时,老船夫像被重重掴了一巴掌,不安、痛苦却又对此将信将疑。
8.结合材料,谈谈如何遏止文化浪费现象。(6分)
答:
答案 ①全社会在思想上都对文化浪费现象及其后果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警觉。②在行动上都对文化浪费行为口诛笔伐。③政府相关部门对各类文化浪费进行专门统计、研究并曝光。④对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兴建各类文化设施实行严格的审批、审计、听证制度。⑤对造成文化浪费的单位、个人实行责任追究甚至采取法律行动。
(选自柳宗元《〈三戒〉并序》)
答案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
2.《三戒》是由《黔之驴》、《 》和《 》组成的一组寓言。(2分)
答案 临江之麋 永某氏之鼠
3.试根据上面这段文字,概括《三戒》的主旨。(2分)
答:
答案 讽刺社会上那些仗势逞强、耍奸使坏、自招灾祸的人。
【2020】最新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附加题强化训练五及参考答案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吾 恒 恶 世 之 人 不 知 推 己 之 本 而 乘 物 以 逞 或 依 势 以 干 非 其 类 出 技 以 怒 强 窃 时 以 肆 暴 然 卒 迨 于 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2020届江苏省高三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及参考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苏州期初调研五、现代文阅读(一) (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南方豪·路·博尔赫斯①胡安·达尔曼,是科尔多瓦街市立图书馆的秘书,自认为是土生土长的阿根廷人。
他的祖父是福音会的牧师,他的外祖父是被长矛刺死的作战步兵,在两个格格不入的家世之间,达尔曼选择了浪漫主义死亡的家世。
达尔曼省吃俭用,勉强保住南方的一个庄园,那处产业原是外祖父家族的,他经常回忆的是那些香桉树和那幢已经泛白的红色房子。
也许是琐碎的事务,也许是懒散,将他一直羁留在城市。
年复一年,他满足于以抽象的观念占有这个庄园,确信他在平原的家在等他归去。
②一天下午,达尔曼买到威尔版的《一千零一夜》,他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便匆匆走上楼梯,却不想谁油漆了窗子,忘了关上,害他划破了头。
高烧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一千零一夜》里的插图在他恶梦中频频出现。
大夫把他送到厄瓜多尔街的一家疗养院拍X光片,他坚强地忍受了那些极其痛苦的治疗,但是当大夫告诉他,败血症几乎让他送命时,达尔曼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悲哀,失声哭了。
过了不久,他开始好转,医生说很快就可以去庄园休养。
难以置信的是,那天居然来到。
③达尔曼踏上了去南方的火车。
列车启动后,他取出《一千零一夜》的第一册,这部书同他不幸的遭遇密切相连,他带这部书出门就是要表明不幸已经勾销,是对被挫败的邪恶力量一次暗自得意的挑战。
明天早晨我就在庄园里醒来了,他想道,他有一身而为二人的感觉:一个人是秋日在祖国的大地上行进,另一个给关在疗养院里,忍受着有条不紊的摆布。
④列车吃力地停住了,没有停在惯常的车站,而是停在达尔曼几乎不认识的稍前面的一个车站,周围几乎是一片荒野,站长告诉他远处的一家铺子里也许能找到一辆车。
⑤达尔曼步行前去杂货铺,太阳的余辉把深切阒静的平原映照得更辉煌。
店主说可以送他,为了消磨等车的时光,达尔曼决定在这里吃晚饭。
一张桌子旁有几个雇工又吃又喝,闹闹嚷嚷;一个非常老的男人背靠柜台蹲在地下,达尔曼兴致勃勃地打量着他,心想像这样的高乔人除了南方之外,别的地方很难见到了。
2020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附加题题型(8页)
专题强化训练28附加题(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
选家选近人之诗,有七病焉;其借此射利通声气者,无论矣。
凡人全集,各有精神,必通观之方可定去取倘捃摭一二并非其人应选之诗管窥蠡测:一病也。
《三百篇》中,贞淫正变,无所不包。
今就一人见解之小,而欲该群才之大,于各家门户源流,并未探讨,以己履为式,而削他人之足以就之:二病也。
分唐界宋,抱杜尊韩,附会大家门面,而不能判别真伪,采撷精华:三病也。
(节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1.用“/”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答案:必通观之/方可定去取/倘捃摭一二/并非其人应选之诗/管窥蠡测2.“抱杜尊韩”中的“杜”“韩”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
(填写人名) 答案:杜甫韩愈3.结合材料,概括袁枚认为选家选近人之诗有“削足适履”之病的原因。
答:解析: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再回到原文寻找信息。
语段中“《三百篇》中……二病也”就是阐释“削足适履”这一弊病的,作者先举诗集《三百篇》为例,说明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然后从“一人见解之小”与“于各家门户源流,并未探讨”两个方面指出了造成“削足适履”之病的原因。
考生据此概括即可。
答案:诗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而个人的见解狭小,又不愿去探讨各家门派的源流。
[参考译文]编选家选取近代人的诗歌作品,有七种弊病;那些想借此赚钱扬名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大凡诗人的作品全集,都各有要义,一定要通读审视,才可以决定取舍。
如果只是选取其中几首诗,这并不是那个诗人应该被选取的诗歌,就如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一样片面不完整:这是第一种弊病。
《三百篇》中坚定而有节操与行事随意不合规矩、合乎正风正雅与变风变雅,各种类型的作品都有。
当今凭借一个人极其有限的见解,想审评那众多才子博深的才智,但对于各家门派的起源和发展,并没有做深入的探讨,就好比把自己的鞋子作为标准,去削砍他人的脚来适应鞋子一样:这是第二种弊病。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20200710266
论述类文本阅读近9年来,论述类文本一直是高考江苏卷每年必考的内容。
这种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论述类文本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
经过一轮的复习,考生对论述类文本已有所了解,但是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快速地答题也比较困难。
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考生应把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复习重点放在如何快速读懂选文、准确分析题干要求和准确答题上。
第1讲论述类文本高效读文2步骤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年选文都凸显了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持之有据的良好文风,要求考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以及条分缕析的表述能力,2018年所选文本《中国建筑的希望》更是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如果考生初读文章不能理清文本思路、把握中心论题,建议重新阅读文本,从而确认文章的中心论点,不建议在不理解文章中心的前提下答题,那样可能会南辕北辙、得不偿失。
为使考生能更好地作答论述类文本,我们设计了“高效读文2步骤”,具体如下:一、析文章之“目”——分析标题,揣测文章论述中心考生看到试题文本后,首先要看标题并对标题加以分析,因为标题能或隐或现地显示论述中心。
所选文章的标题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有的标题不是,只是选文论述中心的缘起。
因而理解标题,明确文章论述的中心问题与作者的观点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如2016年江苏卷《成人不自在》,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而2017年的考试文本《从脸谱说起》,由标题可知文章论述的中心不是“脸谱”,通读文章后方知:文章论述的中心是“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考生如果能够理解标题,明了文章论述的中心,“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就自然而然地清楚了。
二、理文章之“脉”——把握论点,理清文章论述思路在这一步中,要注意根据论述类文本特征,把握文本中心论题(或分论点),阅读时随手用笔圈出关键句,特别是中心句,最终理清论述思路。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3)含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进阶特训(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有信处暑以后,天气渐凉。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
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
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铭黄色系,锦缎一般华丽,村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
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经历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的收服自己,渐渐饱满。
微风振枝,熟果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洌……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
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的生长。
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
前几日天色,是汝窑的淡青,衬了泾宣一样的云朵,偶有风过,慢慢地,又轻了,薄了,狂草里添了飘逸,是王献之的草书,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如虫沥沥。
近期,连日来都是阴的,沟渠旁,园林工人在割草,草汁的甜香沁人心脾,来来回回一趟一趟,闻着闻着,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
最大的苦恼是屋子前后草地里油蛉开始了大面积的鸣叫,吵的睡不踏实,前后窗户关起来,又闷,开一扇吧,即便用上耳塞,也阻挡不了油蛉们潮水般汹涌的叫声,要到霜降以后,这些小虫子们才会停止鸣叫。
仿佛是为了抗争属于自己的生命时光的短暂。
夜里,了无睡意,随手翻书,又翻到汪曾祺《晚饭花集》,重复读了多遍,真是好。
有一个短小说就叫《晚饭花》,不及三千字,淡的不得了,清清浅浅的笑风,娓娓而来,更像一小幅淡墨点画的册页,虽无《世说新语》那般传奇激烈,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古中国的气质一下出来了。
即便一张桌子用旧了,纹理尚在,仿佛可以触摸到温度。
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
(22分)乡野豆子陈重阳①豆子是乡村生活向着幸福美好延展出的一部分,也是农人温饱之外的一种奢望。
②在过去,覆盖乡野的是玉米和红薯,因为它们高产,能够在一年四季里不断充实农人干瘪的胃囊。
而种豆子,就成为种奢侈。
后来,豆子オ大片出现在田野,成为田野丰富的点缀,成为美好日子的旗幡。
黄豆、赤豆、绿豆,在田野的风里摇曳生姿,把秋季渲染得丰富多彩。
③豆科作物一贯深明礼仪,它们在季节里,托着饱满沉实的豆荚,面对劳动的付出者丢弃私藏的意图,做出拱手相让的姿势。
排排的豆荚在阳光的亲吻中丰满,在秋风的轻抚中干燥。
收获之后,场地里集结的豆荚们,会经历一场棍棒的夹击,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地响作一团,这是它们对农民最高的礼仪,还是对生命发出的赞美?④母亲擎起簸箕一颠一颠,豆皮便轻舞飞扬,壮烈飘散而去。
小心地翻拣掉那些遗留的碎屑后,各种豆子便发出黄、赤、绿的油光,滚圆的身体裸露在母亲欣喜的目光里。
乡野日子就像打开了绚丽彩页,内容一下子就不一样起来。
⑤黄豆是油料作物,我的父亲会背半袋黄豆,走到镇上去榨油。
那些金黄金黄的颗粒,会轰轰烈烈地经历压榨的痛苦挤出生命中美好的部分,滋润乡间的生活,让生活脱离干枯涩滞,变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起来。
⑥最奢侈的莫过于炸咸食。
每逢年节的前一天,母亲都会倒出清冽的豆油,放在火炉上加热。
和好的面团则擀、轧、切,做成各种形状,然后下油锅。
刺啦、刺啦的烹炸声,像是对生命的歌咏。
⑦绿豆满身碧绿,呈现出生命的原色,通常用来做滋润胃肠的茶饮。
一锅清水放入通体晶莹的绿豆,文火熬起来。
初始,豆子在锅里沙沙作响,似刀枪剑戟上砍下杀。
久了,方才天下定矣,安分下来。
待至豆烂,茶汤便褐绿莹润,清香怡人。
绿豆茶饮宛若法宝,能降温祛燥,平息心底火气。
⑧提一罐子给下地做活的父亲,清清亮亮的绿豆茶,里面映着蓝天白云,影影绰绰的树杈鸟雀。
父亲正人困马乏,焦渴难耐。
2020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含答案
二轮复习专题测试题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生命就像一缸米郭文斌(1)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时间是物质的,具体的,就像手上的粉笔,只要你写,它就会短下去;又像阳光下的雪,即使你不动它,它也会薄下去。
总之,现在在我心里的时间它是量化的。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它有一个总量。
就像一缸米,只要你用,它总会完。
(2)那么拿这有限的时间来做什么,就成了关键。
假如今天我盯了一天股市能够赚十万元,自己是赚了还是赔了?通常看来,肯定是赚了。
但在我看来,肯定是赔了,因为你时间之缸内的一碗米没了。
也许有人说,那你不去股市,这一碗米也没了啊。
对,但对还有更高超越性追求的人,他就会把这一碗米用在终极目标上,哪怕进项不多。
(3)因此看来,目标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精神富翁也许不反对财富,但财富应该是朝着精神高地行走时产生的副产品,比如你讲完一堂课,临行对方给你一个红包,那就是你精神劳动的副产品,它也许没有你守在股市上挣得多,但它的价值非常大,因为你点亮的是无数心灯。
(4)同样,文字是能够看得见的时间。
比如现在,我在电脑上写下一行字,看上去是写下一行字,其实是写下一行时间。
再打个比方,比如今天你写了一万字,为一个你并不看重的征文,你可以挣十万元奖金;对于真正懂得财富的人来说,他也不会为那十万元去写那一万字,他宁可拿用来挣这十万的时间写一千跟终极目标有关的文字,这虽是一千字,虽然可能只挣一百元,但它是朝着目标前进的,是正值;而那十万元奖金则是负值,因为你向终极相反的方面消耗了时间,你退步了。
(5)时间从嘴巴里也溜走了不少,一句话就是一粒米,两句话就是两粒米,有谁算过,或者有谁留心过,每天从我们嘴巴里溜走了多少米?大半碗吧?那么,我们时间之缸内的米就少了大半碗。
如果我们把时间看成是缸里的米,把每天从我们嘴里说出去的话看成是缸里的米,我们就会被吓一跳。
(6)人们之所以挥霍时间,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时间之于生命,是一个量,是一个限量。
(7)时间从我们眼睛里溜走得更多。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大二轮讲义: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一Word版含解析
训练一选择题的选择技巧练前提示对于阐述类选择题,第一,认识答题原则,认真比对,切合原文内容的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原文是独一的依照,能够改变句式温次序,但不可以改造原意。
其次,选项错误点很渺小,要认真比对,关注命题人常用的设误手段,如误解文意、惹是生非、改变范围、以偏概全等。
最后,作选择时,记着:没有最对,只有更对。
必定不要先入为主,要注意同中选优,即便自己以为该选项是正确选项,也要注意与其余选项再比较一下。
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文后题目。
(12 分)标签:学术论文+中西宇宙观对照从庄子哲学的对境来说,恢弘的气象乃表现于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而能推及广大的自然界。
庄子思想的最高境地是“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一方面表现出民胞物与的胸襟,另一方面又表现着艺术精神的和睦观照。
很明显,庄子撤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客观和主体——的对峙关系。
这种主客一体的宇宙观,实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和西方哲学主客对峙的宇宙观截然不一样。
庄子不单要打破主客对峙的场面,从而达到二而合一的境地,他还要进一步达致物我两忘的境地。
在这里,庄子充足表现出大艺术家的精神。
主客合一的宇宙观,不过对自然做某种程度的赏析,而缺少开发自然界的精神。
中国在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方面的困穷,这种宇宙观实有重要的影响;正如中公民族在文学艺术上的绚烂成就,也是受这种宇宙观的重要影响。
在西方,人在开辟自然的过程中,已有惊人的成就,这是值得骄傲的,也不必赘言。
但是若从另一个看法来看人和自然的关系,西方则表现着深邃的危险,特别是人怎样在自然界中安排其地位问题。
西方传统哲学大略为二元化的偏向——物我完整对峙,自然与人事对峙,亦即区分客体与主体。
但是因为西洋哲学重客体,常常习惯将人类客体化,结果常令人埋藏于物界而丧失其自然的地位;同时也有人汲汲于求永久客观的存在,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改动流逝的感觉界而加以唾弃;中世纪则更视自然人为罪人,自然界为罪恶之区,而将价值阻滞于高远缥缈处。
2020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三轮复习21 特色专项训练(二十一)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实用类+诗歌+名句 (2)
特色专项训练(二十五)语言文字运用+散文+诗歌(时间:45分钟,分数:4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抱怨中________。
其实生活永远是公平的,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如果说有,就该抱怨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棱角分明,遇事宁折不弯,还自以为是一种________,却常常碰得头破血流。
后来渐渐明白,真正的处世之道当是________。
A.蹉跎执拗外圆内方B.徘徊执着外柔内刚C.蹉跎执着外圆内方D.徘徊执拗外柔内刚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清晨,登上山顶眺望骆马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那样充满灵气,那样富于魅力。
①一刹那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②缓缓地轻轻地揭开③湖面露出少女般妩媚的笑靥,敞开慈母般博大的胸怀④笼罩在湖面的乳白色晓雾,如轻盈飘逸的绢纱⑤初升的太阳透出第一道光芒⑥远处的霞光渐渐显出了青绿色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④⑥②①⑤C.⑥①④⑤③②D.⑥⑤①④②③3.古人喜欢将不同诗人的诗句组合在一起,构成对联,别有意趣。
下面八句诗,组合成四副对联,不.恰当的一组是(3分) ()A.鸟啼碧树闲临水(储嗣宗)竹映高墙似傍山(薛能)B.桃花尽日随流水(张旭)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C.倾壶待客花开后(李中)出竹吟诗月上初(杜荀鹤)D.林花经雨香犹在(寇准)茅檐常扫尽无苔(王安石)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A.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B.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C.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D.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5.对下面这幅漫画寓意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B.拥有的物质再丰富,精神追求也不停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强化训练21散文阅读(二)(建议用时:50分钟)一、(2019·镇江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府臊子面胡宝林美味乃一方水土于人的恩赐。
沃野秦川,关中西府,宝鸡之地,周秦文化自此发祥。
巍巍秦岭,汤汤渭水,深厚黄土,哺育了历史悠久的冬小麦,也在此地衍生出一种中华美食——西府臊子面。
宝鸡民间流传,周文王斩蛟龙而创臊子面,周武王改进猪肉臊子的做法,因此有“武王臊子文王面”的说法。
西府臊子面是天、地、人的杰作,是民俗的活化石。
臊子面的食材主要是小麦面条。
小麦在宝鸡栽植的历史已经有4 000多年。
宝鸡周原王家嘴遗址龙山时期文化层中碳化小麦的发现证明了这一点。
六月,父亲挥汗如雨,收割小麦。
在家人的帮助下,将小麦用架子车拉回,碾打,晾晒,装在包里,这是一家人一年的食粮,也是父亲用双手为我们攒下的幸福。
在小麦收获的当儿,奶奶最操心的是一件大事:淋醋。
醋是西府臊子面的点睛之味。
千百年来,淋醋是西府乡村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从入伏制曲,到农历八月发酵,经历漫长而耐心的等待,醋终于淋成了。
奶奶将醋舀进缸里珍藏,这是调和一年饮食的佳酿,也是关中西府人味蕾蠢蠢欲动的催化剂。
父亲将土地中收获的小麦,装进了包里,奶奶将亲手淋制的醋舀进了缸里,一家人一年的日子从此就有了底气。
雪落在黄土地上,年的脚步近了。
母亲将小麦拉到磨坊,磨出上等的雪白的小麦面粉,为过年做臊子面做好准备。
父亲骑着车子去赶集,准备食材。
自明代后期辣椒传入中国,西府臊子面就分了放辣椒的岐山臊子面和不放辣椒的扶风臊子面两种风格,但不管怎样,都是臊子面。
而岐山臊子面的做法走出了岐山,从秦岭到北山,渭河两岸的广大城乡好多家庭以此为食,成为西府臊子面的代表。
正月初二的早晨,积雪的乡村小路,穿着红红绿绿的人们,提着礼当来走亲戚。
父亲接过亲戚手里的礼当,迎进屋里,在热炕上坐。
然后开席,端上烧酒、盘子,主宾开吃。
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做最隆重的待客饭——臊子面。
臊子汤调就。
笊篱捞面。
母亲先在一碗面里浇汤,调好一碗。
这一碗臊子面,包含了经冬历春的小麦的精华,融汇了天南海北佐菜的营养,木耳之黑、豆腐之白、鸡蛋之黄、蒜苗之绿、辣椒之红,水木金火土,皆于一碗呈现。
父亲端着这碗饭到门前滴汤,敬祖先。
接着,母亲一碗碗舀面,一碗碗臊子面上到盘里,妹妹端上席面请亲戚吃。
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彬彬有礼。
臊子面就是一碗周礼面,吃臊子面的过程,就是周礼的演示。
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一碗西府臊子面,来宾主人、大人娃娃、男女老少一个个吃得酣畅淋漓,肺腑熨帖,回味无穷。
这是人间最美的饭食,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在老家时,逢年过节,一顿要吃十碗八碗臊子面,吃毕感觉浑身舒坦,满身是劲。
正月里来喜事多,村里唱大戏,家家户户招呼四里八乡的乡亲,也是臊子面。
村里有小伙儿娶媳妇,男女老少去吃流水席,大锅大灶做的还是臊子面。
整个春节,豪放悠扬的秦腔在村庄上空飘荡,臊子面的香味醉了乡村。
这是最美好的记忆。
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一提到“西府臊子面”,心底就无法遏制地产生追寻这种味道的冲动。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7月20日16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介绍关中西府的地域风貌、历史悠久的冬小麦,引出西府臊子面这个叙述对象,并以“西府臊子面是天、地、人的杰作,是民俗的活化石”统领全文。
B.作者多用短句和白描的手法描写父亲收割小麦的过程,写出父亲劳动的艰辛;又言简意赅地描写奶奶淋醋的过程,暗示了关中西府农家醋在臊子面里必不可少的地位。
C.“一家人一年的日子从此就有了底气”一句蕴含辛苦劳作而有所获的喜悦心情和生活富足的幸福感,更饱含对未来美好日子的憧憬,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D.本文以“西府臊子面”为题,对“面”的制作却以“臊子汤调就”“笊篱捞面”一笔带过,而侧重描述以西府臊子面为载体的关中风土人情,突出文章的主旨。
详细分析:选C。
“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本文的感情很丰富,除了赞美生活外,还包含缅怀传统、抒发乡愁等,该句包含的情感只是其中的一种。
2.为什么说西府臊子面是“民俗的活化石”?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进行概括并简要分析。
答:详细分析: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全文。
从字面上看,“活化石”意味着延续时间久远,此处应和民俗文化有关。
文中介绍了当地臊子面的主要食材小麦已种植4 000多年和臊子面的渊源,可见其历史悠久。
介绍村里逢年过节、招待客人都用臊子面,可知臊子面按当地习俗是隆重的待客饭。
介绍吃臊子面要敬先祖,有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的传统习俗,且这一习惯自周礼传承而来,可见其文化传承久远。
答案:①历史悠久。
4 000多年的小麦栽植、“武王臊子文王面”的历史传说以及明代臊子面的派系之分等揭示出西府臊子面源远流长的历史。
②隆重的待客饭。
村子里逢年过节、喜宴流水席招待客人时必不可少的就是臊子面。
③周礼的演示。
吃面时遵循先敬祖先,然后“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的传统礼制。
3.结合全文,请探究“心底就无法遏制地产生追寻这种味道的冲动”中“这种味道”的丰富内涵。
答:详细分析:理解某一词语的丰富含义,需要考虑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字面上看,“这种味道”就是指臊子面的味道,具体来说,即“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
深入分析,作者在结尾说臊子面是“最美好的记忆”,臊子面是家乡的代表美食,臊子面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因而“这种味道”还可以指充满地域特色的家乡味。
另外,文中说臊子面历史悠久,传承周礼,可知“这种味道”还指家乡具有的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意蕴。
答案:①酸香辣的面之味。
臊子面具有“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的特色,味道香美,令人回味无穷。
②充满地域特色的家乡味。
臊子面是最有代表性的家乡饮食,其中关中西府淳朴而又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作者最幸福、最美好的家乡记忆。
③底蕴厚重的文化(历史)味。
臊子面演绎着关中西府千百年来的民风民俗,有着厚重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槐浅蓝①槐一出生就老了。
②它来自古远的周代,甚至更早。
细纹皲裂的挺直的干,枝丫叉开根根手指,离披的叶片小圆柔软,对称排作羽毛状的叶簇,微风吹过,就轻轻晃动。
槐,从木、从鬼,只是除颜色森森外,并无鬼气。
威严的大臣们依次列坐于槐下商谈朝中大事,槐亭亭如盖,将周代的光线与阴影慢慢转动,明明暗暗地落在权倾朝野的三公们的脸庞与朝服上,有时,也将金色的蝶状小花撒上他们的袍襟。
这一切都是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的。
槐是不事声张的树,从不吐露秘密,从帝王到朝臣,也就对她不设防,甚至喜欢她的风度,特意用她的名字象征三公之尊。
由于年轮里藏匿过太多不能说的真相,背负着太多的庄严与沉重,槐的子孙,一出生就是一副老了的样子。
③槐是小树苗的时候,怯怯甜甜的,颜色也鲜亮,状如羊齿植物,经过的羊儿就总爱停下来,嗅嗅她们,啃嚼她们薄软清香的叶片。
可惜几阵风、几场雨后,槐就迅速蹿高、长大了,有了心思,变得一副小媳妇模样儿,素朴、柔顺、郁抑又隐忍,默默站在院里墙外、道旁村头,不择土地的厚薄肥瘠,也不像别的植物扯藤拉蔓,或是不甘寂寞地早也潇潇,晚也潇潇,她是低调的,匿影藏声,似读过《女戒》的旧式女子模样。
人们坦然享受她的清风与绿荫,却很少关注她平凡的存在状态,只有在夏秋之际,碎金子的花朵开了又败了,嗡嗡的蜜蜂来了又去了,喝完香甜的槐花蜜后,才不由得看看那树,看那羽毛一样轻盈摆动的叶簇,在漏下太阳光线和几声鸟鸣之后,终于露出了一串串饱满碧润的槐豆荚。
九蒸九晒之后的槐豆是上好的凉茶。
降火、明目、益肝、养颜,正是秋冬干燥季候的好饮品,也是能换钱的好东西。
想到这里,那个背着手仰望在槐树下的人,脸上的笑纹就深了。
④日子比槐叶还稠,日子的意义经不起思考与分析,重复地一年年熬下去,感觉四季像走马灯一样飞转,槐就真的老了,站在村口的大青石旁,蓊郁苍古,撑着一把遮天蔽日的墨绿大伞,伞下常常站着一位老人。
⑤她像过去北方常见的村野老妇一样,旧黑布衣裤,花白头发,枯瘦,多病,皱纹纵横,佝偻着背,倾斜的身子由一根秃旧的拐棍支撑着,握拐棍的手皮肤松弛,骨节粗大,她挪动一双变形的小脚,每天站在路口,风里雨里眯缝了眼,手搭凉棚望着伸展到远方的黄土大路,喃喃唤着:“期望,期望!”⑥期望是她儿子的名字。
年轻时她被出远门谋生的丈夫抛弃,含辛茹苦地养大了儿子,儿子背井离乡去寻找父亲。
她再次将远行人送至那棵老槐下,期望对她挥挥手就走了,却又从此好多年没了音讯。
⑦她病了,老年人的常见病,痊愈后人就有些呆,每天只是站在村口那树下痴等,谁劝也不回家。
⑧这是20世纪80年代家乡的事。
她早已倒在某个等待的日子里消失很久了,只剩那棵老槐还在,与旧时一样的苍迈,仿佛没有变化。
静默以处的作风,才是吉相吧。
槐中便常有从晋唐时代熬到现在的古木。
很年轻槐就老了,而到她老的时候,时间也特别眷顾她,为她停滞,使她不知不觉古老到成了神,有了灵性,被人赞叹膜拜和寄寓期望。
跟速生速死的人类相比,槐就显得既古老又年轻。
⑨我知道山西洪洞县有一棵历史上闻名的槐。
当年我的先祖从那里出发,颠沛流离之后,在洛阳城外落了脚。
那是浪潮一样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历时很多年。
背井离乡的人,像鱼群一样汇集在那棵古槐下,再被转移到四面八方,他们回头时最后一眼深深记住的,就是那棵大槐树。
那棵槐是见证过最多离别眼泪的树,她像位苍老的母亲一样,日夜保持着挥手的姿势,送别自己的子孙,从此成了一棵怀念的树。
多年后,少数的人回来探望过,更多的人在离散后再没有机会踏上故土。
槐与“怀”,读起来多么相似。
槐的子孙后代从此百枝千叶,遍布天涯,他们小脚趾上的指甲始终由裂开的两瓣组成,那是百代相传用以相认的标记呀,你有没有?⑩从童年到现在,我一直住在长有槐的地方或走在植有槐的路上。
在外教书,校园像花园,每天常常要穿过一个密密地种着槐、女贞、银杏、栾树和细竹的林子,那里的树影与空气都是淡绿的。
傍晚做饭的时候,我会学着母亲,去林子里摘几片槐叶丢进锅里,熬出的小米粥便会金黄喷香,有年少时村子里炊烟的味道。
⑪家乡的槐也一定在想着我吧。
⑫流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家乡打工、求学和定居,他们抱着各自的期望,将自己交给沉浮的命运,一路如江湖飘蓬落地生根,或兜兜转转萍踪无定。
有的逢年过节回来看看,有的就此杳无音信,一去不返,只剩下许多苍老的槐树站在村口遥望和切切思念。
(原载于《山西文学》,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第③段有关槐的描写,用象征的手法,把槐写成了一个素朴、柔顺、郁抑又隐忍的小媳妇,赞美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品格。
B.第⑤段运用白描手法和肖像、细节、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老妇人的衰老多病和期盼儿子归来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