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教学中更应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物理教学中更应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本文从学生的心里特点出发,着重探讨了如何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并运用学科教育内在的人文意蕴,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标签:物理教育;人文精神;师生关系;物理学史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而我国基础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沉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疲于奔命,机械的灌输和训练把他们变成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
由于人文教育薄弱而引发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学生缺乏与人类发展或社会发展相联系的理想与志向,对欣赏、学习、继承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兴趣淡薄,行为带有过于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
在知识的传承和教学绩效的考核过程中,教育者常常会遇到一些所谓的“差生”。
由于高校扩招,对于有些普通性大学(特别是贫困地区地方性大学)只能招那些所谓的“差生”。
他们心灵难免脆弱、自卑、失意,他们的学习暂时是落后的,但他们不乏一颗善良的心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梦想,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更需要老师耐心引导、悉心指教、平等看待、严格管理。
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和未来的梦想,用智慧和艺术的方式给他们圆梦,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完善他们的品格,弥补家庭、社会等原因给他们健康成长带来的缺憾。
也许他们在中考、高考中不会给老师和学校带来荣誉和炫耀等回报,也许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也不会一鸣惊人,让学校引以为豪……但教育者有责任使学生以完整的人格度过未来的人生。
长期以来,大学物理教育的基本追求是科学理性目标,注重强化人的知识技能和提高人的计算能力,科学知识的功利性和科学技术的效益性被放在首要位置,物理教育的人文素养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拥有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就必须在大学物理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良好的人文教育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心智成长,也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为以后立足于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那么,如何在大学物理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呢?
创设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涵养人文精神的外部环境
“认真的教育成为心心相印的活动,从心里发出,打到心灵深处”(陶行知语)。
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建立在师生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情、姿势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真心实意关心爱护学生的情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对他的爱。
当学生感受到上物理课是一种“温暖”、“享受”时,接受教育就容易得多。
情感是成功的基础、力量的源泉,只有对物理产生了情感,才会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持久的学习热情,才会有刻苦钻研、勇于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因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刻骨铭心的经历,学生在和同伴、老师的交往中能体会到快乐,有自己施展才华的领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被教育者需要教育者针对具体的人而给予帮助——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
所以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还有乐观的态度、积极的行动能力。
一方面,事物的发展总要依赖外部条件。
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是人文精神的
一个重要方面,对其他内涵的理解和发展有着能动作用。
而在学校的环境下,师生关系又较生生关系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更具引导性。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涵养学生发展自身人文精神的必要外部环境。
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宜使师生间的交往处于平等、自由、坦诚、真挚的状态,使师生双方的主体价值都能得到确认和发展,从而体现了人本精神。
教师的兴趣、爱好情感、观念、水平等人格魅力在交往中的展现,会自然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同时,学生在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体验和认知中学习和发展着人际交往的技能。
重要的是,有了这样一个外部环境,师生间的交流就往往会超越学科学习本身。
因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教师不应完全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不应再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就要求教师应做到:(1)一个合作者,教师要以学习伙伴的身份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学生一起开展互动对话,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成为他们的平等伙伴。
(2)一个倾听者,倾听是认识与了解学生的第一步,倾听就是尊重与欣赏学生,并能够给他们勇气和信心。
(3)一个解惑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把一切问题都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而是要变成学生的助手,把学生出现的错误和解决不了的难题摆出来共同商议,适当地加以引导和推动。
同时,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主动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实践—认识—反思”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真正成为一个会学、乐学、善学的“主体”。
这就要求学生应做到:(1)一个参与者,只有人人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才能形成多元互动的教学氛围。
(2)一个善辩者,只有每个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才能形成多元化的视野。
(3)一个协作者,强化互助合作意识,只有学会成为一个好的听众,认真听取、评析他人的观点,才能取长补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由此笔者认为,一线物理教师在课内外都应努力创设,并进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物理教学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第一要事。
在物理知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大学物理学作为一种文化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知识、思维、方法和精神。
只要认真探究,认真挖掘,就会理出蕴含着数不尽的人文素材。
从物理学科的特点出发,为了更好地发挥物理学的益智和育人功能,应该将人文精神教育与物理学科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多角度,多途径,更加全面地、立体地挖掘大学物理这门学科的深层次的内涵。
因此,大学物理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一)在物理概念和定律等知识的教学中加大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在物理学中有很多的概念和定律等知识,它们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例如,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除了外因作用,还与内因有关;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 规律;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运动的相对性和时空的相对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把这些思想体现出来,让学生知道:在科学的探索过程中,这些哲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科学家的思维,对他们的科学发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前那种只重知识及其解题应用的教学,常使学生认为所学的物理知识是完全正确的,是终极的真理,这显然有违当前的主流科学观。
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科学是发展的,真理是相对的。
教师应通过回顾物理概念和定律经历的提高及其科学程度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即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逐步深化、完善和提高其科学化程度的,既不能一蹴而就,亦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正确的真理。
教师应有目的、计划地将与人生观、价值观相关联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融合到物理概念、定律等知识的教学教学过程中。
学校也
应给予教师更多的探索思想教育形式的空间,鼓励教师努力通过教学及时、正确的回答学生的思想问题,使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能自觉学会运用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处理实际生活中的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全面提升理论教育的效能。
(二)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重演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我们教一门科目,不是建造有关这门科目的一个小型现代图书馆,而是使学生亲自进行像数学家思考数学,像史学家思考史学那样,使知识的获得过程体现出来,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件产品。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在探索实践中解决物理问题,这是现代物理教学的一个基本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牢固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自觉地把物理知识的形成、探究和应用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在物理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教与学的桥梁。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一张纸、一块石子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站在高处模拟伽利略的斜塔实验。
对这种探究性实验,要求教师把在课堂上或者在实验室里的探究活动大都集中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上,并把设计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们去研究、去调查,或者引导他们去设计那种有相当难度但又不超出其能力限度的研究方案,并对不同的设计展开讨论,这将给学生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使教学具有更多的挑战性、趣味性和交互性,并更易激发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和实践都处于更活跃、更能动的状态。
探究性实验从设计、选择、实践、评价的全过程是知识应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综合过程。
教师可以从物理学史角度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或领悟物理学中的诸如如何对待疑问和不确定性,如何思考并做出判断,如何区别本质和表面现象等有精神价值的成分。
让学生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那些最关键的步子,进行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旨在强调物理教育对学生亲身经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通过激活课程内容,不仅显现结论性的科学知识,同时彰显科学研究中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内生的精神资源就会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并内化为他们的精神力量。
(三)结合物理学史在科学思想和方法上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物理学家博大的人文情怀。
如同科学的发展促生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及其思想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精神境界。
就物理学来说,日心说粉碎了宗教神学存在的基础,从而使人们摆脱了“神” 的束缚而为尽情展现多彩多姿的人性提供了科学基础。
伽利略和牛顿奠基的经典物理,使人类充分认识到大自然的变幻是有规律且可认识的。
到了十八世纪末,人类对宇宙体系的研究已使人们认识到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使“权威象征中心” 的思想受到挑战。
许多物理学家和相关发明家的事迹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他们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典范,在自身的科学研究活动中,虽然只是部分物理学家和发明家的研究直接源自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如卡诺为提高蒸汽机效率而研究出卡诺循环,爱迪生发明白炽灯等;但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都关心研究成果要应用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不要用于邪恶的用途。
他们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反对战争,保卫和平,关注社会、人民、正义和公正,使科学家的道德显示着耀眼的人文精神光辉。
如法拉第曾断然拒绝英国政府请他领导研制用于克里米亚战争的毒气;玻尔在二次大战后一直致力于促进核能的和平利用;爱因斯坦对美国使用原子弹强烈不满,全身心地投入废除所有核武器的运动。
物理学家给人类留下的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财富,他们的科学理念、思维品质、人为修养、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刻苦钻研、以及在黑暗的探索道路上孤立
无援的心境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精神,那种另辟蹊径的创新精神,都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的典范,这些都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把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内容与思想有机融入到物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讲讲物理学家的思想、人格魅力与付出的努力,学生在物理学习时不但建构起物理知识的科学意义,同时也体悟其中的人文意义。
相信学生在这些鲜活的物理学史面前,对一些他们小时候就耳熟能详的物理学家有着重新的认识和感悟。
在学习物理学时注重从物理学的发展体会物理学家追求终极真理的精神,就可以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并努力保持自己的人生境界。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要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融合,只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的评价功能三位一体,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定律中领会“哲学思想”,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 ,在重演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 ,在自主的开放性实验中形成“科学思维” ,在学习物理学史的过程中理解“科学本质”。
这就要求:首先,教师不仅能对物理知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地讲授,还要有融合物理和生活的能力、平衡系统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从物理学史中揭示科学本质的能力等,需要物理教师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其次,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树立正确的辨证主义世界观,培养道德素养和个性等,需要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最后,除了要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还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的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辨证主义世界观的评价和揭示科学本质的科学史的评价等,需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续佩君,张芳. 物理学与人文精神[J],物理通报2003(6)1 - 3.
[2]张春国,杨诚德. 素质教育与和谐社会对话[J]1教育探索,2006,(3)1.
[3]杨叔子1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 1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4) 1.
[4]张大勇1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与农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J]1高等农业教育,2001,(3)1.
[5]蔡德芳1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简论[J]1高等建筑教育,1998,(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