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乡第一中学141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联盟学校期中联考——语文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桐乡第一中学
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规定位置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共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世纪的风雨飘摇,这座百年老站再次迎着关注的目光,翘.qiáo首期盼属于自己的新发端:以浙赣铁路陈列馆的名义,将当年的繁华身影定格成镌永的历史纪念。

B.在伺.sì侯病人的时候,她感到不能忍受的麻烦,但她自己尚未察觉的蛰伏在心间而未经施用过的人情与热烈,缓慢而倔强地安抚着她的心。

C.一座矮墩墩的三层砖砌楼房的顶楼,一位老妇人,因为楼下的呼唤,趿.tā拉着破旧的拖鞋,艰难地一步一步走下楼梯。

D.《咬文嚼.jiáo字》已成为中国境内汉语文化品质“捍卫者”角色,曾获“国家期刊奖题名奖”。

它发起了多次“社会查找错字活动”,特别是“追踪荧屏”专题,专挑权威媒体、当红艺人的刺,造成一定影响。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日本政界的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如某些人所说的个别文字的问题,而是有意识地了日本侵华的历史。

②为了更好地完成第七大桥的建设工程,整个集团齐心协力,2015年4月底,工程已经完成了原计划的一半。

③他打开字条,扫了一眼,把字条扔进水盆里,看着盆里的水浸渍字迹,字慢慢地模糊起来。

A.篡改截至逐渐
B.篡改截止逐步
C.窜改截止逐步
D.窜改截至逐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我的咯吱咯吱响的靴子,使我内心里涌起了一阵怜悯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伤心情。

B.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和借鉴,同时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创新,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有灿烂前景。

C.这场变革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我们将一如既住地推进变革。

D.自上世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杭州市老龄化速度加快。

据最新统计,全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22.1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7.53%,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做5小题,5分)
①,,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③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④,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⑤人间如梦,。

(苏轼《赤壁怀古》)
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⑦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5、仿照下面的示例,仍以“青春”为题,另写一句话。

(2分)
示例:青春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

仿写:。

二、古诗文阅读(2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言文材料,完成7--10题。

(14分)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
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嗟夫!若予者,将
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指南录后序》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五人墓碑记》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死有余僇.僇:同“戮”,罪
B.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微:稍微
C.不敢复有株.治株治:株连惩治
D.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作状,像对待奴隶那样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予之.生也幸暴秦之.欲无厌
B.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吾尝终日而.思矣
C.不能容于.远近不拘于.时
D.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则足以.拒秦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0、这两个文言文材料都表达了某种生死观,请结合材料,说说两位作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

(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6分)
钱塘逢康元龙①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

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1、分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2分)
1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4分)
三、现代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8分)
敬畏伦理与社会和谐
①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

“伦理”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②某种意义上说,“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

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

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

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

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

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③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

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

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④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

”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⑤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

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
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⑥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

人类应该有所敬畏。

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

这种限制和规约,使人类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这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

13、下列关于人类要有“敬畏伦理”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也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B.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

C.当今时代,一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弱化,这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D.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

1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是人类用以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人们在它的约束下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B.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不仅是对与人生命有关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C.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

D.敬畏感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

15、文章第②段和第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谈到了敬畏感的问题,请说明。

(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13分)
(一)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二)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

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
净了。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三)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祝福》
16、根据文意,赏析下列句子。

(4分)
①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②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17、作为小说的序幕,材料一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分)
18、雪花翩然至,人间祝福到,而作者要借飞雪来表达什么?请概括分点回答。

(3分)
19、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联系《祝福》,说说“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3分)
四、作文。

(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穆罕默德
“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生活在理想中。

”------钟南山
你心中有自己的“水仙花”吗?你是怎么“种”下的?那又是一片怎样的葱绿与鹅黄呢?……
请以“心中的水仙花”为题
..,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联盟学校高一期中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A、镌---隽B、伺cì候D、题---提)
2、A(“篡改”是别有用心的作伪或曲解,“窜改”,则多指因不严谨而改动原文。

“截至”指到时间上到某个时候,“截止”是指到一定期限停止。

“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缓慢的、自然而然的变化,“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

)
3、C(A、“由于…使…”导致主语残缺B、不合逻辑(或者是搭配不当),应该是“纵向的积累和创.新.,横向的沟通与借鉴
..” D、搭配不当,“老龄人口”不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该是“老龄人口的比例”)
4、①怅寥廓,问苍茫大地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官盛则近谀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⑤一尊还酹江月⑥烽火扬州路⑦凌万顷之茫然
(每小题1分,错一字则不给分)
5、参考:青春所多的是活力,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
青春所多的是热力,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

(句式与示例相同,句意前后连贯,合乎情理即可)
6、要求:观点明确,分析角度清晰,合乎逻辑;语言表达简明。

观点1分,分析2分(理由1点1分)。

参考:观点一:低头族的行为不可取。

长时间低头对会损害身体健康(如眼睛、颈椎),走路时玩手机有人身安全隐患;减少与他人特别是亲人的沟通交流;易造成自我封闭;冷淡了亲情和友情;疏远了书本,远离了真正的阅读,不利于提高个人素养;等等。

观点二:此种行为无可厚非。

可以迅捷地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变化;个人的兴趣,能带来愉悦心情;手机也可以提供微博、微信、QQ等平台及时与他人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和信任;时代在发展,抢红包等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祝福;等等。

7、B 微:无,没有
8、C“于”,介词,均表被动。

(A第一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B第一个“而”,表承接,第二个“而”,表修饰D第一个“以”,介词,因为,第二个“以”,连词,来,用来)
9、翻译:①用父母赐予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

(遗体、行殆)
②他们可耻的人格,下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
(辱人贱行,视)
10、《指》:“生无以救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或“誓不与贼俱生”、“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体现了作为正直文人为复兴国家奋斗到底、死而无憾的决心,是一种将国家存亡置于个人生死之上的崇高的生死观。

(2分)
《五》:通过假设五人平庸度日与现实中的为义而死对比,突出五人之死的伟大价值,表达并倡导了为义而愤起、为义而蹈死不顾的精神。

(或:“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赞颂五人为义而死的精神,并表明了普通百姓的正义行为能对国家政治的变化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历史观。

)(2分)(能联系材料内容,概括要点接近,即可给分)
11、“暗”字写出了黄梅细雨笼罩下暗淡凄迷的景象(1分),渲染了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1分)。

1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其一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1分),其二表达了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或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1分)。

13 、D (D项只是对“褒扬敬畏感”的具体阐释,不能成为要有“敬畏心理”的原因。

注意文句“它”(敬畏感)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


14、B(原句陈述对象是“对与人生命有关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而不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


15、第二段是从明确概念的角度阐释什么是“敬畏感”,第五段是从现实针对性角度阐述为什么要有“敬畏感”。

(2分,1 点1分)
16、①以一“剩”字,写出“我”因与鲁四老爷话不投机而被独留书房的无奈悲凉、孤寂无聊,暗示下文的“决计要走”。

(2分,点出“剩”字并分析其效果)
②指祥林嫂这样无所依靠之人的死亡,对别人对自己都是好事,用反语表现出“我”的愤激而沉痛的感情。

(简明概括字面意思,指出反语及其作用)
17、借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揭示了鲁四老爷伪善、冷酷的本质,思想的守旧,是一个宣扬封建礼教、自觉维护封建统制的卫道者(人物的性格,身份,2分);揭示了导致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主要迫害力量,展现了社会环境(矛盾冲突的一方,环境的构成,答出一点即可给分,1分)。

18、①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②表现“我”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③渲染了热烈的祝福气氛,反衬出祥林嫂死的悲凉。

(1点1分)
19、①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全文,见证着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②以“我”的审视、思考、拷问,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意义③表现了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真诚的自我解剖,增加小说的反思、批判力量。

(1点1分)
20、作文。

(可参考高考评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