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历史试题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历史试题解析
一、试题的主要特点
1.由社会热点问题切入
社会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历史高考必须指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

2007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的问题大都直面社会热点,涉及和谐社会(儒家思想、资源问题)、现代化建设(近代历史中的工业化问题,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国家统一、国际关系、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

试题充分体现了现实来源于历史、历史启迪现实的特点。

2.彰显历史学科的特色
(1)注重考查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
试题通过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了新的问题情境,构成了新的设问角度。

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仍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

试题对学科知识的考查,强调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掌握和对同类现象的辨析。

(2)注重考查考生的史料研习能力
文科综合历史学科的主观性试题,一般都以图文资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在新的情境下,让考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注重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北京文综卷历史试题不回避热点,让人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社会的脉动。

试题以史为鉴,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意义,展现了历史学科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

如试卷中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和谐思想,工业化问题,政治民主化、法制化问题,世界一体化问题等,都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认识社会问题。

试题还体现
了地方区域特色,以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3.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
试题做到了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历史新课程目标要求的有机统一。

其中,第37题最为典型,其答案设置重视开放性,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点,贴近中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坚持统一与个性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二、对试题的具体分析
有学者认为,古代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与气候寒冷有密切关系。

读图5,完成12、13题。

12.在图中I期,南下进攻的民族是()
A.山戎B.匈奴C.突厥D.回纥
[解析]此题为图表资料选择题,考查的是古代民族关系。

解题的要点是首先要知道图中I期时间为前221年至公元元年,是秦统一到西汉时期。

结合教材内容,可判断南下进攻的民族是匈奴。

正确答案为B。

13.在图Ⅱ期,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

对这两次过程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C.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统治
D.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
[解析]图中Ⅱ期时间为1127—1368年,即中国古代史上的南宋至元朝灭亡或明朝建立这一历史阶段。

题干中“两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是女真族和蒙古族,它们分别建立了金政权和元朝。

该题为比较选择题:关于A项,金都城为燕京(中都),元都城为大都,均为今天的北京,但元朝时北京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关于B项,“实现国家统一”的只有元朝,金与南宋政权对峙;关于C项,行省制度推行是在元朝;关于D项,女真族、蒙古族都接受汉族的文化,自身获得发
展。

因此,D项是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的相同点。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同学们对金、元政权兴起以及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知识要掌握。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影响广泛。

完成14、15题。

14.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解析]题目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有关史实,侧重考查考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A项是先秦孟子的思想,B项是荀子的思想,C项为西汉董仲舒的主张。

根据题干强调“具有民主启蒙色彩”的主张,D项即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主张符合题目要求。

同学们在做题时要看清题干要求,并注意对同类知识予以正确的辨析。

15.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

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

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对以上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解析]试题考查考生根据新的情境从考古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正确解读信息的能力。

题目为逆向选择题。

解题时应注意看材料中的时间“1691年”,即17世纪的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出版的英译本说明文化领域出现了“西学东渐”,西学传人中国,因此,C项正确;从材料中《论语》的“英译本”、“法译本”及“拉丁译本”这些信息,可以得出《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D项的解读符合题意;书中前言说明孔子思想在欧洲被推崇,B项的解释是正确的;A项不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故A项即为所要求的答案。

实业救国是近代国人的梦想和追求。

完成16、17题。

16.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D.设立农工商总局
[解析]题目考查洋务运动的内容。

题干的含义是洋务派办的民用工业是什么,侧重记忆能力。

A、C两项是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D项为百日维新法令的内容;只有B项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民用工业,体现了洋务派“求富”的主张。

17.民国初期实业蓬勃发展,这一时期()
①民族工业发展迅速②工业体系比较完整③纺织和面粉业增长最快④张謇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楷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试题考查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相关情况,题目为组合选择,四选三,从答题技巧上排除一项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②工业体系比较完整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的发展情况,因此②排除,正确答案为C项①③④。

①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整体情况,③是指发展最快的行业,④对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张謇的表述正确。

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两党均曾经历由夺取政权向执掌政权转变的考验。

完成18、19题。

18.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该党赢得国会选举,但未能组阁,直接原因是()
A.宋教仁遇刺身亡B《临时约法》被废止
C.国民党被解散D.军阀割据混战
[解析]题目考查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政党为维护民主共和制进行的议会斗争。

同学们在审题时要注意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是宋教仁,根据所学知识,1913年袁世凯为了阻止宋教仁组阁,刺杀了宋教仁。

因此,国民党未能组阁的直接原因为A项。

19.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这体现在()
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②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③十一届
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④中国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测试考生对同类历史现象的归纳、辨析能力。

解题时关键是审清题干的要求:时间限定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首先排除①七届二中全会(七届二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前,即1949年春召开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史实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正确探索,②人民公社化的决议是“左”倾错误,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D选项。

认识世界及其发展大势,有助于培养开放的世界意识。

完成20、21题。

20.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州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

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 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B.世界各地大体处于隔绝闭塞状态
C.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
[解析]此题考查世界史上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并侧重于考查考生对重大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

题干中强调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局限性,实质上是说新航路开辟打破了这种局限即人们有了开放的、整体世界的意识。

反过来,人们的认识存在局限性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大体处于隔绝状态。

正确答案应为B项。

21.下列对20世纪后半期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概述不准确的是()
A.吸取两次世界大战教训,成功避免了战争
B.社会主义运动有曲折,有发展
C.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取得巨大进步
D.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瓦解
[解析]题目考查20世纪后半期即世界当代史的历史知识,考查考生分析、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要求考生从宏观上把握半个多世纪的人类历史。

考生对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几条主要线索要有清晰的认识:B项社会主义运动有曲折主要体现在苏东剧变,有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C项即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并不断发展推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D项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出现,即第三世界崛起,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故B、C、D的概述都准确,只有A项符合题意——虽然说二战后人类吸取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成功避免了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但局部战争仍时有发生。

博物馆、纪念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完成22、23题。

22.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

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A.哈格里夫斯史蒂芬孙卡尔·本茨
B.人工动力蒸汽动力燃油动力
C.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
D.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该题是图片信息选择题,主要考查世界近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

考生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按图片顺序看对应信息。

珍妮纺纱机、早期机车和早期汽车出现的时间分别是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19世纪80年代,发明人分别为哈格里夫斯、斯蒂芬孙和卡尔·本茨;B项是三项发明所分别使用的动力;珍妮纺纱机和早期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汽车发明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C项中早期汽车不是在19世纪60年代而是在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

故题目所要求的答案是C。

23.1940年纳粹德国在奥斯维辛建立了集监禁、劳役和屠杀为一体的集中营群。

现在该遗址已被辟为纪念馆,目的是向人们警示()
①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后果②麦卡锡主义造成的结果③犹太人和波兰人被无辜屠杀的灾难④恐怖主义造成的惨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解析]此题体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上的法西斯主义和当今的恐怖主义的行为都是反人类的。

试题侧重考历史的史鉴功能。

纳粹主义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极端的民族主义盛行,纳粹分子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了大量犹太人和波兰人;麦卡锡主义是美国流行的反共思潮;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

通过分析可知,②、④均不符合题意,故B项为正确答案。

37.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

完成下列问题
(1)史料研习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

碑文取自《瀛环志略》:“华盛顿,异人也。

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①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②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

③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④……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⑤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材料中划线的5部分,有2部分直接描述了美国政治制度,请写出序号:——。

结合1787年宪法谈谈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创古今未有之局”的?
(2)理论指导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新探索。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3)社会调查
调查历史见证人,了解北京市民对20世纪50年代新社会的感受。

请参照示例,任选一个题目说明调查的理由。

答题示例
调查题目:1950-1952年农村土地改革
调查理由:了解当时农村废除封建剥削关系、农民获得土地的感受。

调查题目①: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
调查题目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调查题目(写出序号):——
调查理由:
(4)问题讨论
日本、西欧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

对这一时期这些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有不同的认识角度。

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史实加以概括。

角度1:经济因素角度2:政治因素
[解析]试题以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思维过程为中心,对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进行重组,考查考生对重要史实的再现能力和阅读史料、分析问题、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第(1)问,题目体现了历史学科探究式学习的特征。

考查考生阅
读历史资料、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目分为两小问,第一小问要求考生从所给文字材料中,获取直接描述美国政治制度的信息,因此考生必须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

②体现民主选举的方式,⑤总统职位不行世袭,体现了美国政治制度的特征是民主制度。

第二小问,要结合课本上关于1787年宪法的内容,说明美国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之举,答出创立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或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即可。

此问的难点是有的考生看不懂材料,也有考生答制度创新时写出了1787年宪法的所有内容,缺乏对知识要点的概括提炼能力。

第(2)问,题目依托材料,用材料创设了新的情境,提出了新的问题,涉及的知识为历史学习的主干知识。

认识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的
主张及其实践结果,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题目主旨在于引导考生关注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民族精神。

解题时,首先要审清表格内各栏目的含义。

分析各栏中已有的内容,“理论来源”指思想;“基本主张”主要包括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实践过程”是指达到目标的主要方式或道路、重大斗争的内容;“结果”主要指实践过程中的重大成果。

本题实际上是考查中国近代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关内容。

其次,做题时要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综合概括,抓住关键点(不能只罗列具体现象),应从宏观上把握孙中山和毛泽东对于近代中国历史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有关孙中山的探索,考生在回答“实践过程”时不能遗漏辛亥革命后“反对北洋军阀,争取民主共和”斗争的内容;在概括毛泽东探索的“基本主张”时要求表达准确,其探索的“结果”既要写出新中国的成立,还要写出发展方向是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3)问是范例类简述题。

此题引导考生体验历史的变化,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恢复经济、确立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所作的巨大努力。

了解北京市民对20世纪50年代新社会的感受,引导考生关注和认识北京在当今的新变化,具有现实意义和地方特色。

解题时,首先要分析答题示例的要求。

答题示例要求写出事件的时间、名称、调查理由及意义。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选择不同的内容回答即可,题目的选择性利于考查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题时,尤其要注意试题限定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空间是在北京地区。

第(4)问的切入点是二战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西欧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考查的是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题目是半开放性试题,给出了两个不同的认识角度。

解题时,要首先明确时间、空间限定;其次,答题角度分为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考生只选一个即可:经济因素从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分析概括;政治因素从内外因两个方面去思考。

参考答案:(1)序号:②⑤(2)创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或创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3)①了解市民对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感受。

②了解市民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感受。

(4)角度1:它们都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采用最新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拓展国际市场,推动经济高速发展。

角度2:它们都进行了社会改革,缓和矛盾;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都得到美国扶持,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39.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建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完成下列问题。

“唐朝沿用了隋朝开辟的大运河。

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

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石。

安史之乱后,唐朝还能再延续150多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运河转运的东南财赋支持。

大运河把长安、洛阳、涿郡、江都(扬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系起来。

杭州在中唐以后日益繁华,“万商所聚,百货所殖,……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

(1)读图11,结合材料概括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作用。

[解析]此题是一道历史地图和文字材料结合的简答题。

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工程——大运河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的侧重点在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及概括能力方面。

设问角度是依据所提供的新材料,说明运河在唐朝的作用。

解题时,重点是阅读文字材料,可按标点符号分层概括,提炼有效信息,用运河对唐朝社会发展的重要史实说明运河的历史作用。

材料中“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左右,唐高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可概括为“为京师转运粮食”;“安史之乱后……”可提炼为唐后期统治维持主要靠运河转运财赋;“大运河把……”可归纳为“有利于南北交通”、“有利于南北交流”;“杭州……”可概括为“有利于商业繁荣”。

参考答案:为京师转运粮食财赋,对维持唐朝后期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南北交通,有利于城市商业繁荣,促进南北经济文
化交流。

40.资源短缺和市场有限往往制约着一个国家的发展。

历史上,许多国家为了获取资源、争夺市场采用了非和平的手段。

我国政府明确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完成下列问题。

经济竞争和国内困难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19世纪后期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卷入了这场对绝对统治权的争夺,因此它们在一个又一个地区接二连三地发生冲突……这些围绕殖民地产生的争端制造了一种不断加剧的紧张气氛。

——《全球通史》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末欧洲列强激烈争夺殖民地的原因。

这种激烈争夺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
[解析]题目考查19世纪后期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全球历史产生的影响。

题目的立意在于引导学生调动运用教材提供的知识和问题设计的背景资料,从获取、解读信息入手,分析历史问题。

从情感思想立意看,题目本身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其过程充满了争夺霸权的战争行径。

解题时,先看题目提供的材料,抓住19世纪后期这一时间信息和争夺殖民地的原因是“经济竞争和国内困难”及争夺殖民地出现的“紧张气氛”。

经济竞争即为争夺商品市场、资本输出场所、原料产地而竞争;“紧张氛围”即欧洲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不断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学生答题的难点在于能否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合理提取课本知识。

答案要求简明扼要,要避免列举一战背景。

参考答案:(2)为获得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列强加紧争夺殖民地和霸权。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三、试题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1.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要到位
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一贯原则。

我们应依据考试大纲、教学大纲及教材,按教材章节顺序梳理、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同时,从学科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强调某个知识点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形成知识结构。

对于重要的历史概念,要从时间、空问、背景(原因、条件)、内容(表现、过程)、作用或影响等方面全面掌握;对于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应该确定发展变化的阶段,根据概念构成要素掌握各阶段的概况,比较、概括同类事物阶段性变化的特点;对于阶段特征的概括,要对同一阶段各类事物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解,注重分类归纳发生在同一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分析各方面重大事件的相互关系。

总之,掌握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及知识结构是高考取胜的根本保证。

2.要重视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训练
文综测试突出对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试题一般设计为:审题—获取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说明、论证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结论。

因此,我们应重视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训练。

对于选择题,要总结不同类型试题的解题技巧,尤其对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内在关系要准确把握,然后再比较选项之间的差别。

对于主观性试题,要注意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

具体做法是:一是研究高考试题,明确试题的情境、立意与设问,同时仔细分析答案,把握审题要求和解题思路,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和应该“怎样答”(研究典型的高考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是重视在综合练习后进行反思,仔细分析出错原因,并进行归类,找到解决方案,在反思过程中改进、提高,把知识、方法真正内化为能力。

3.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文综高考历史试题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时常以国家的大政方针、国际社会的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载体,重视历史问题的史鉴功能和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

现实热点问题很多,是否能作为命题的载体,从近年的试题看,具有学科热点、时政热点和人文热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