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10分)
1. (2分) (2019高一下·应县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李嘉祐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①。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②,应念倚门愁。

【注】①弓裘: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以弓裘比喻子承父业。

②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写细草绿满汀州,把春草和离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既点明了春日送别友人出游的背景,又呼应了标题的内容。

B . 颔联写王牧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又借用典故表明王牧承继家学,擅长诗赋,才华横溢,从而表达对朋友的赞许之意。

C . 尾联以阮籍和阮咸喻王牧叔侄,设想叔父见到王牧之后对侄子怜爱有加,不舍他离开,于是作者嘱咐王牧念及母亲早日归来。

D . 这首诗虽为友人出门游历开阔眼界而高兴,但也流露出作者难舍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因而诗歌呈现出哀伤惆怅的情感基调。

2. (2分)下列诗句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
A .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B .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 .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3. (6分) (2019高一下·南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生只能写故乡主题的作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成为福克纳那样一辈子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邮票般大小的故乡”生活的作家,二是成为逃离故乡定居________的繁华都市、一辈子在书房里依赖故乡记忆写作的作家。

但单单写故乡美好景物与风土人情,是没法让一位作家真正深刻起来的。

作家一旦开始用“美图秀秀”式的写作方式来写故乡,通常也就到了________的时候。

海明威说过,辛酸的童年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历练。

而童年的痛苦记忆,往往与故乡又有着________的联系,()。

莫言早早就提出了“超越故乡”的观点,“对故乡的超越首先是思想的超越,或者说是哲学的超越。

”如此,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

新生代的写作者,是没有故乡的人,所以年轻作家更喜欢写科幻、玄幻、穿越、都市等题材的作品。

故乡正在写作群体的笔下________,坚持写作故乡主题的主流作家们,笔下的故乡也变得不像以前那样有味道了。

这个时候,更期待有“逆子型”的作家,去勇敢触碰故乡的隐秘与疼痛,写出震撼的、可以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是一种对作家们的考验,这痛苦能否被超越并正视是关键
B . 能否超越并正视这痛苦,成为一种对作家们的关键考验
C . 这是一种对作家们的考验,能否正视并超越这痛苦是关键
D . 这痛苦能否被正视并超越,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关键考验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灯红酒绿黔驴技穷盘根错节化为乌有
B . 光怪陆离黔驴技穷千丝万缕渐行渐远
C . 灯红酒绿江郎才尽千丝万缕渐行渐远
D . 光怪陆离江郎才尽盘根错节化为乌有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

B . 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自由的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的写作者。

C . 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

D . 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自由的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写作者。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1分)
4. (9分) (2020高一下·平谷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先生”和“我的朋友”
①像我这样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人,开始读书的时候就直接接触到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鲁迅。

这不是我的选择,而是时代的选择——新华书店里的文学书籍,好像就只有一个鲁迅。

书都是单行的薄本,牙白的封面,上面印着鲁迅的浮雕像。

比如《呐喊》《彷徨》《野草》《华盖集》或者《二心集》等等。

翻开一看,遇见的又是“某君昆仲”或“消息渐阙”,不懂其意,就觉得读来无趣,便失去了往下读的耐心和勇气。

②后来上大学中文系,自然要面对鲁迅了。

讲授现代文学史课的是方铭老师,一位鲁迅的研究者,虽然按那时的风气,很大篇幅在讲鲁迅的思想和革命,但毕竟也涉及到鲁迅作品的文学性。

我记得有一次讲到“排出九文大钱”,方老师说“这个‘排字’,实在是太传神了!”这很对我的心思,我面前立即就出现了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那时候学校也经常外请一些鲁迅研究专家来作讲座虽说谈论最多的也还是鲁迅的思想性、革命性或作品的国民性,比如“救救孩子”“阿Q精神”“忧愤深广”之类。

但是,对于鲁迅作品本身的艺术性的研究,毕竟多了许多,——我开始喜欢乃至再后来是喜爱鲁迅的小说了。

③1981年,是鲁迅诞辰一百周年。

全国搞大学生文艺汇演,我一时心血来潮,写了一个叫作《前哨》的独幕话剧,不仅自编,还自导、自演———我主演鲁迅,彩排那天,还专门请了省艺校一位化妆师。

扮上之后,围观者一阵惊呼———哎呀,真的很像啊!我现在把剧照拿出来示人,观者还是咋舌,很难想象这是由一位二十四岁的学生扮演的。

《前哨》汇演一等奖,我本人也获得了表演一等奖。

不久,应省电视台邀约,我将话剧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当年便由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那个晚上,学校的操场上摆放着几台电视机,让各系的同学观看。

当主持人报出节目预告——“19点35分,电视剧《前哨》”,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藏在人群里的我一阵窃喜,也羞涩。

我想自己接下来就是要再好好研读鲁迅作品了。

④随着对鲁迅阅读的展开,接触的资料也日益增多,鲁迅的故事、传说、绯闻、争议,纷至沓来。

但这些丝毫
不影响我对鲁迅作品的阅读与重读,欲罢不能地反复品读后,鲁迅的形象由平面而立体:作家的鲁迅和男人的鲁迅,是大不一样的。

后来的事实表明:当我成为一个作家后,我坚定地相信,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最好的作家;当我暂别案头不写小说时,我依旧相信,鲁迅的文字是我心中最好的文字。

一次和日本的学者谈到鲁迅和现当代作家的关系,我说:中国现当代作家和鲁迅的关系是一枚惊叹号——鲁迅是那一点,其他人排成一线;鲁迅是唯一的,其他人和鲁迅之间永远有段距离,无法弥补!其他人和鲁迅一比,就不免会露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这种小,在我这里首先是格局的小,其次也是文字的小——我说过,我只立足于鲁迅的作品;具体地说,我迷恋他文字的魅力、叙述的味道,更是欣赏他的写作姿态———那是一种从容的优雅,宠辱不惊,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都一副无所谓的姿态。

没有人可以塑造阿Q这样的艺术形象;没有人可以虚构大王和贱民的两颗头颅,在沸腾的鼎炉中彼此追咬这样的情节;也没有人可以写出“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平白有趣的句子。

所以今天看到陈丹青文章里只认鲁迅是“大先生”,认为这位大先生不仅样子“好看”而且人也“好玩”,我是十分赞赏的。

⑤这些年浪迹四方,无论落到哪里,大先生的书我都是要随身带着的。

我有两套不同版本的《鲁迅全集》,也通读了四回,每读一回都有不同的心得,即便是阅读本身,面对那些令人迷恋的文字和叙述,也觉得是非常的享受。

安徽大学王达敏教授曾将我的两部中篇小说《重瞳——霸王自叙》《三月一日》与鲁迅的《狂人日记》作比较,认为我这种超现实主义文本,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了鲁迅的影响。

⑥有一次朋友这样问我:对于鲁迅和胡适,你最敬重哪位?这个题目让我想起谢泳编过的一本集子《胡适还是鲁迅》,显然这是个漫无边际的题目,但我还是回答了。

我说,我喜欢鲁迅的文字、胡适的为人。

这种归纳是即兴的,却也是发自内心,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不喜欢鲁迅的为人或者讨厌胡适的文字,而是二位前辈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方面有所不同。

我之所以不喜欢那部叫作《黄金时代》的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迫使我去接受一位大相径庭的鲁迅。

⑦在我最初二十年的记忆里,“鲁迅”和“胡适”这两个名字,是完全对立的。

鲁迅的形象如同当时流行的一幅叫作《永不休战》的油画,横眉冷对,大义凛然,手执一管匕首投枪般的毛笔;而胡适的形象却永远只能出现在漫画中。

他也有一支笔,但不是拿在手里,而是架到了耳朵上。

很多年后,当我终于看到了胡适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时,才觉得他与我记忆中的某位老师相像,没有脾气,不严自威,大多的时候脸上都挂着微笑,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那是“有魅力的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

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和蒋中正的一次合影,老蒋正襟危坐,胡先生则翘着二郎腿——不知道是否还有别的文化人和最高统治者如此合影过?这张照片让我心热,胡适的这份倜傥,让作为胡适同乡的我很骄傲。

⑧学者孙郁著有《鲁迅与胡适》这本书,其中开篇一章就说,鲁迅和胡适,虽然长期以来一个被当作“左翼文化”的旗手,一个是“右翼文人”的主帅,“一个充当了社会与政府的批评者,另一个成了现存政权的诤友”。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孙郁“看到了两个人在精神气质上的一致性:自由主义与精神的现代化”,这很触动我。

作为“五
四”那一代文人的代表,鲁迅和胡适,之所以能成为两座不可动摇的丰碑,某种意义上就在于这种“精神气质的一致性”。

⑨我读胡适的作品有限,但读到过不少他的事迹或者传说,譬如当年留学美国的胡适日记,其中关于麻将的记载——周一,麻将;周二,麻将;周三,胡适之啊胡适之,你再这么麻将下去可就彻底废了!但是周四,还是麻将!于是我眼前顿时就浮现出一张“我的朋友”式的笑脸,亲切无比。

再譬如1929年的某一天,作为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机智化解了一起女学生的投诉指控——劝作为学生的张兆和嫁给老师沈从文。

这是多么幽默与慈爱?即使是后来台湾岛发生轰动一时的“雷震案”,面对众多记者的提问,胡适没有采取迂回的态度,而是挺身而出,援引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桂源铺》作答:“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小溪出前村。

”这又是多么坦荡与凛然?
⑩1999年季羡林先生去台北讲学,特地前去谒见胡适先生墓。

回来之后,写出了饱含深情的散文《站在胡适先生墓前》。

季先生这样写到:我现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心中浮想联翩,上下五千年,纵横数千里,往事如云如烟,又历历如在目前……我站在那里,蓦抬头,适之先生那有魅力的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突然显现在眼前,五十年依稀缩为一刹那,历史仿佛没有移动。

(选自潘军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成语在文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纷至沓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B . 宠辱不惊:不以得失而动心。

C . 大相径庭: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D . 正襟危坐:严肃又拘谨地端坐。

(2)下列对文中引用句出处的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 某君昆仲——《狂人日记》——《呐喊》
B . 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彷徨》
C . 救救孩子——《明天》——《呐喊》
D . 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一件小事》——《朝花夕拾》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大学课堂对鲁迅作品艺术性的研究,引发了作者对鲁迅小说的喜爱。

B . 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最伟大的作者,其他作家完全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C . 作者认为,胡适与鲁迅既有一样的精神气质,又在形象上各有不同。

D . 本文平实的语言中蕴含深意,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和胡适两位大师的尊敬。

(4)作者阅读鲁迅作品的感受,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结合全文做简要说明。

(5)作者在文中引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胡适有“‘我的朋友’式的笑容”。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胡适的性格特征。

(6)作者说鲁迅手执的毛笔“匕首投枪般”,结合《呐喊》篇目中的具体情节,举例说明。

5. (12分) (2019高二下·江门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舌苔上的记忆
雷抒雁
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

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是经常性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在的感觉记忆。

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

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

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

吃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

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

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

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

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

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 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唯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

凭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撸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

我的老母亲,已是八旬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

说那馄饨皮薄,馅香,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

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

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

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

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不如家乡的好。

我和老娘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也怪,这口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 ”
说改不了,也真是。

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

一上餐桌,打开菜谱,溜一眼: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

朋友热情,珍馐满桌;我却淡然,难以下箸。

第二天早早起来,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常因无钱而空回的地摊食品。

先来一碗胡辣汤。

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字字得到。

可这种街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字:味!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没少倒酱油,少打淀粉;里边若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

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

要是外省人看了,怕要呕出胃来。

可咱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
拿起汤匙细品那碗胡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或酸或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

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

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此时,冲击情感,竟如面晤久违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

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臊子面”,或者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

往事、乡情,我是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

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

入座,老板操一口地道陕西乡音迎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上来。

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

想想也是,几十年的阻隔,那水、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失去辨别力。

可是,环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

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味觉怀旧。

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泪先落了。

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

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也是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

B . 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

C . 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中作者老母亲的口味属于“个体”方面。

D . 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和难以改变,点明主题,吸引读者兴趣。

(2)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3)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

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 (11分) (2020高二上·静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

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见虏,还。

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

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③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吾发军多,毋骑予女。

”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上壮而许之,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④,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

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

”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

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

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

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

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

虏不利,欲去。

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
即破矣。

”成安侯者,韩延年也,颍川人,以校尉随陵。

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趣降!”遂遮道急攻陵。

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

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

”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

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

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

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上以迁诬罔,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

昭帝立,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

陵曰:“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丈夫不能再辱。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释】①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故号为贰师将军。

无功而还。

后因其兄李延年犯罪被诛,害怕连坐而降匈奴。

②辎(zī)重: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B .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C .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D .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
分单于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字是古人对自己名字的解释和补充,又称表字。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

B . 拜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这里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和“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拜”都为此义。

C . 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

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D . 天汉,和下文的元平一样,指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

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 . 李陵非常勇猛。

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

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一时难以取胜。

C . 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四百多人逃回塞内,李陵被迫投降。

D . 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施腐刑下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
②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③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④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