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学生党员心理素质,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提升学生党员心理素质,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李录平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05期
摘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这是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为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本文对提升学生党员心理素质的必要性、当前学生党员心理素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同时对增强学生党员心理素质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今后对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实效性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高校党建心理素质思想政治工作
基金项目:该文系“2011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项目编号C170)‘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心理关怀服务模式的应用研究’”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录平,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2-231-02
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在思想意识、政治信仰方面呈现多样、多元的状况。

一段时期以来,许多高校党组织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只是体现在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上,考察学生党员也特别重视政治热情、学习成绩和奉献精神,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实际上,学生的思想与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许多思想问题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有些看起来是思想、道德问题,其根源、实质却是心理障碍所至。

所以要想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必须提升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

一、提升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的现实意义
(一)党中央对高校学生党员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期望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提到“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这些都体现党中央对高校学生党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和期待。

(二)当今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21世纪人才的关键素质不仅要具有体现科学和技术结合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必须发展合作与沟通的技能、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心理机能;不仅应当认识和掌握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应当对国家和社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特别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的精英,更应该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大學生党员加强党性教育的要求
作为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学生党员要不断增强党性。

通过加强对学生党员的认知教育,深入挖掘党员的角色内涵,增强对党的心理认同,从而激发学生党员为党的事业奋斗的自觉性;通过教育使学生党员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不断在实践中克服和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素质,充满自信地面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党赋予的神圣职责;同时,要培养学生党员沉着、稳定的情绪,即让学生党员学会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实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更加紧密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帮助学生党员学会驾驭自己的内心世界,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念,在困难面前看到光明,站稳立场,冷静思考,沉着应对。

二、当今学生党员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党员意识淡化,党性心理弱化
在现实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有些学生党员不能很好的区别甚至是混淆“学生党员、学生、我”三种角色的关系,经常出现矛盾和冲突。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他们能够表现出应有的党性,如参加民主生活会和其他党内活动等。

而在很多日常的情况下需要他们表现出党性意识的时候,却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学生党员身份,与普通学生要求一样,自动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角色意识即党员意识的淡化,党性心理的弱化,必然导致对自我要求的降低,自制力的下降等问题。

(二)荣誉感淡化,责任意识缺失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更多的关注自我,社会责任意识有所淡化。

这些也都体现在大学生党员身上。

同时,当今社会出现的贫富差距现象和腐败现象也是加剧学生党员荣誉感淡化,责任意识缺失的重要诱因。

于是,有些学生党员在心理上产生的“失衡”,出现了不讲付出只讲得到,为满足自我的贪欲而放弃原则的现象。

这种荣誉感淡化、责任意识缺失的现象,还与“从众”心理有关,部分学生党员在党性不坚定的情况下受部分错误的价值观影响,自动甚至是主动放弃党员的责任意识,随波逐流,如面对不正之风,不能勇于批评与抵制,不敢与社会丑恶现象做斗争,丧失了一名学生党员起码的责任意识。

(三)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抗挫折能力有待加强
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优秀的群体,是学校党组织和青年学生之间联系最密切的纽带和桥梁,特别是在关键时期和敏感时期学生党员要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都需要他们具备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而当今,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学生党员自身条件的限制,党组织培养的不足,都造成现在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整体水平不高。

三、提升大学生党员心理素质的建议
(一)从观念层面的建议
1.加强党性心理的培养,强化“党员意识”
党性心理培养的过程,是把外在的党性原则和党对党员的要求,内化为党员内心心理和外在行为的过程。

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培养党性心理:一是外部的组织教育;二是增强党性修养的自觉性。

组织教育是外在的,要借助教育和培养这一载体通过党员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的内驱力,转化为学生党员的党性心理。

如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建知识教育、国际国内形势教育等,来强化学生党员的党性心理夫;增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自觉性,根本上还是要通过学生党员的自我锻炼与自我修养,从思想根本上纯化动机,树立与党性要求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心理激励,满足合理的个体需要
苏联心理学家波果斯洛夫斯基等指出:“需要——这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得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需要反映有机体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的要求,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基本动力”。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在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所以,加强学生党员的心理激励可以采取此种方式:在满足学生党员高层次心理需要的同时,也要积极满足党员的合理低层次需要,但在方式方法上,避免庸俗低下。

3.强化学生党员的“集体意识”,增强党的凝聚力和自身责任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凝聚力就是群体内聚力。

要增强党组织的群体内聚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用党组织的整体目标来感召党员的集体意识。

二是用党组织的群体规范来约束党员的行为活动。

这就要求党组织在日常学生党员培养的过程中在党组织整体目标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党员自觉地运用群体规范的动力和导向功能,控制与调节个体行为,从而增强党的凝聚力和自身责任意识。

(二)从实践层面的建议
1.把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培养”作为学生党员培训的重要环节
常规大学生党员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党的理想信念、党史党章、党性修养学习,学生党员的使命及职责学习,支部党员发展程序、材料规范及常见问题的学习等,但我们首先要明确一名合格大学生党员的前提必须是一名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所以建议从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开始就增加沟通技巧、压力管理、情绪管理等心理知识的培训,并且把其作为培训的重要环节。

2.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训练,增强学生党员责任意识和党组织凝聚力
在学生党员范围内通过丰富的主题明确的团体心理辅导和训练,全面提升学生党员沟通交流的技巧、团结协助能力和集体凝聚力,增强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希望通过这种有效的教育和培训形式,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责任感和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党员之间的凝聚力的提升。

3.利用网络平台,拓展交流渠道,把握学生党员心理和思想动态
目前,积极抢占网上制高点,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党组织应把网络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宣传阵和交流途径。

如通过开设网上党校,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网络传播,推广先进典型;同时要加强与学生党员的平等交流,将现实世界的交流谈心与网络空间的默默引导相结合,了解学生党员或者入党积极分子的真实心理和思想动态,特别是在关键时期,了解学生党员的心理,抓住学生党员的思想,使其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4.注重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党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针对学生党员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危机,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建立自我危机干预的意识,掌握处理自身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同时,在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社会环境影响下,学生党员需要掌握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对突发事件的简单技能,以维护校园稳定。

参考文献:
[1]刘伦.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新思路.科学社会主义.2006(3).
[2]梁华.对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若干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31).
[3]杨芳.创新党员教育形式.推动高校党建发展.考试周刊.2009(40).
[4]徐元玉,苏史生.关于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5).
[5]蔡日安.谈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S1).
[6]林建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1).
[7]秦莉萍.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实效性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8(23).
[8]杨晶.高校大学生党员素质培养规划的思考.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