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上中国近代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
名词解释
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所谓“防敌”,是指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日本也参与干涉并趁机扩大在华利益。

1918年,中日两国政府代表先后在北京签订了《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和《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日本签订该协定的目的,一方面是干涉苏俄革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借此进一步控制中国,特别是为巩固其在北满的统治。

日本企图利用中日结盟的关系,将中国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完全置于自己控制之下。

(“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与日本采取“共同防敌”的行动;日本在战争期间可以进驻中国境内;日军在中国境外作战时,中国应派兵声援;作战期间,两国互相供给军器和军需品。

通过“协定”,日本派出大批军队进入中国东北,日本迅速取代了沙俄在东三省北部的侵略地位。

中国面临被日本独占为附属国的危险。

留日学生彭湃等在东京游行抗议,继而罢学归国,在各地组织救国团体,进行爱国宣传。

北大等校学生2000余人赴总统府,要求废约。

天津、上海、福州等地学生也起而要求废约。

全国各地工人和工商业者,也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卖国。


御敌互相援助条约:1896年6月沙俄利用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困境,藉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

又称《防御同盟条约》。

一般称为《中俄密约》。

全约共六条,内容是: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以及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非两国共商,缔约国一方不得单独与敌方议和;开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为使俄国便於运输部队,中国允于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该事交由华俄道胜银行承办经理;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通过该路运送军队军需品;此约自铁路合同批准日起,有效期十五年。

《密约》的签订和筑路权的攫取,为沙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和控制中国东北地区提供了各种方便,大大加强了沙俄在远东争夺霸权的地位。

《天津条约》:于1858年6月13--27日签订,主要内容是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通商口岸;英、法等外国人可以进入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在通商口岸可以租房居住,购地建造礼拜堂和医院;外国军舰和商船皆可驶入长江各口岸;修改税则,取消常关税;对英赔款银400万两,对法赔款银200万两。

《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是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增开重庆、沙市、苏杭二州为通商口岸。

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产品内地免税。

影响是1、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3、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辛丑条约》(时间、主要内容、后果、影响)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项目 内容 影响
经济 赔白银4.5亿两,本息共9.8亿两 经济受制
中国完全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外交 划定使馆界, 不准中国人入内
内政外交被控制 政治 严禁人民反帝活动 清政府成为洋人
统治的工具
军事 拆毁炮台,不得设防,允许各国驻兵
军事失去自主权
总理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其设立是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而它记录了19世纪末日薄西山的中央帝国与欧美列强进行外交周旋的全部过程,特别是改名为“外交部”后“班列六部之首”,其具体职责相同,但已经成为晚清征服最重要的决策机构之一。

外务部:外务部是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改组成立的一个机构。

设专职大臣五人(有总理外务部事务王大臣一人,会办大臣一人,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负责清廷外交事务。

外务部管辖的范围极广,负责一切对外交涉的事务,除签订条约、划定疆界、派遣使节外,更多的是有关通商、海防、路矿、关税、邮电、华工、传教、游历等事务。

满族内阁:1906年为“仿行立宪”做准备的中央官职改革方案中出现了满七汉四的“满族内阁”。

陆军部是掌握军权的要害部门,尚书铁良,侍郎寿勋、廕昌,清一色的满族贵族,而且铁良意图加强军权,迫使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交出四镇,归陆军部指挥,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军队,这是清朝建国的首次,也表示了清
政府将统治重心集中于满族亲贵这一最顽固,最不得人心的阶层上。

1907年,对两位实力最强的汉族总督张之洞,袁世凯同时入调任军机大臣,明为荣升,实为暗降。

皇族内阁(亲族内阁):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

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

十三人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

它的成立表明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抵制革命,立宪运动失败了。

督办政务处:清官署名。

简称改务处。

是清末清政府为施行“新政”而设置的中央办事机构。

光绪二十七年(1901)4月成立,由奕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瞿鸿禨等人担任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人为参预。

下设提调二人,章京若干人。

负责制订“新政”的各项措施,接受各地官吏章疏,办理全国学校、官制、科举、吏治、财政、军政、商务、邦交、刑律等事务。

1906年后易名为会议政务处,属内阁。

宣统三年(1911)后撤消。

宪政编查馆:清官署名。

清政府为推行“预备立宪”而设置的机构。

光绪三十三年(1907)8月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直属军机处。

下设编制、设计、官报3局,庶务、译书、图书3处。

主要任务是办理奉旨交议的有关宪政折件及承拟军机大臣交付调查各件;翻译各国宪法、编订法规及考核各部院、各省政治情况等等。

宣统三年(1911)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此馆随之撤消。

东南互保(背景、事件、影响或作用):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后,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的主要内容即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东南各地方政府不奉行宣战诏令,列强也不得在东南地区启衅。

东南督抚们的举措,也得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的支持。

辛酉政变(祥祺政变、北京政变):辛酉政变是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

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

为赞襄政务大臣(又称顾命八大臣),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

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

又因改变其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

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八大臣与新皇帝载淳的生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产生严重矛盾,叶赫那拉氏乃鼓动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请由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八大臣抵制。

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较最近的恭亲王奕䜣与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
权力之外,亦极为不满。

于是叶赫那拉氏与奕䜣等人联合,发动政变。

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

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

厘金制度:清政府为筹措军饷,滥发钞票、广铸大钱,搜刮民财。

厘金是一种繁重负担的商业税。

它的名义是“捐厘助饷”——按商货物价征收1%的税额。

它的来历创自苏北前线。

后推广至全国各地,演变为地方的一项重要税收制度(直到1931年取消)。

它的实际内容分为两种:一种是抽取于行商的过境税,称为行厘(又称活厘);一种是抽取于坐贾的交易税,称为坐厘(又称板厘)。

厘金制度坐胎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过程中,它的恶劣作用明显地表现为保护洋商洋货,严重地阻碍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劝学篇》张之洞: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

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力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东方杂志:1904年3月,《东方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创办,为我国期刊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杂志。

初为月刊,后改半月刊,至1948年12月停刊,共出四十四卷。

它忠实地记录了历史风云变迁,是名人发表作品的园地。

梁启超、蔡元培、严复、鲁迅、陈独秀等著名思想家、作家都在该刊发表过文章,杜亚泉、胡愈之等出任过其主编。

于1999复刊,复刊后的《东方杂志》改名为《今日东方》。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

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

他崇尚程朱理学。

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

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

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

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整个湘勇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战斗力很强。

他驻衡州,造战船,劝捐助饷,大事训练,成为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

《甲寅》:中华民国初期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政论性期刊。

1914年 5月10日在日本东京创刊,创办人章士钊,因这年为中国农历甲寅年,故以“甲寅”为刊名 (甲寅年为虎年,该刊封面绘一老虎,人称“老虎报”)。

月刊。

翌年5月改在上海出版,至第10期被禁停刊。

章士钊任主笔,成为欧事研究会的喉舌,李大钊、陈独秀在《甲寅》杂志上发表文章,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军阀官僚的黑暗统治,批评知识分子中的悲观思想,起了积极的影响。

《新青年》:《新青年》杂志于1915年9月5日由陈独秀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陈独秀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任文科学长。

《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北京。

其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新文化界人士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结合,扩大了阵地与影响,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大大小小的民主性刊物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陈独秀发的《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广学会:1887年(光绪十三年) 英﹑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中国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

前身为1834年英﹑美传教士在广州创立的“实用知识传播会”和1884年在上海设立的“同文书会”。

1892年始称广学会﹐含有“以西国之新学广中国之旧学”之意,诣在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从而影响中国的政治方向。

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闻讯,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

18省举人群集在宣武门外达智桥松筠庵谏草堂,康有为主动请缨,代举人起草了一篇万言书。

意义: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国会请愿运动:清朝末年立宪派人士呼吁清朝廷速开民选国会实行内阁制的一场政治运动。

从1910年1月开始第一次请愿活动,到1910年年底结束第四次请愿活动。

清朝廷面对请愿运动压力,遂将原定为九年的期限提前三年,即于宣统五年(1913年)召开国会,并先设责任内阁。

但是1911年5月8日,清朝廷组成以奕劻为首的“皇族内阁”,毫无立宪诚意,各省立宪派代表纷纷失望而去,各地请愿活动被迫停止。

在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改良派反对革命,坚持君主立宪,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但他们掀起的立宪运动在客观上也具有揭露清政府、启发人们的民主觉悟的作用;而立宪派在对清政府绝望后,也相继寻找新出路,成为革命派推翻清朝封建帝制的同盟军。

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

1911年5月9日,清廷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

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归还四川的股金。

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1911年6月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为武昌首义创造了条件,此次运动催生了辛亥革命,葬送了大清。

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所谓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号召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为“平均地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同盟会的纲领确实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号召,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内容,这些弱点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随着革命的不断实践,孙中山又将它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继续指导革命。

预备立宪: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置。

亦称“筹备立宪”。

义和团运动后,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反清武装起义接连不断;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抵制革命,展开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立宪运动,并取得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

这些情况,使清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姿态,应付立宪运动,并乘此加强皇权,以便镇压正在兴起的民主革命,挽救清朝统治的灭亡。

晚清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

预备立宪的直接后果: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

思考题
一、评述太平天国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所取得的功绩是要得到肯定的。

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并且提出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如准备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开学校,办报纸,兴士民公会,创行人民推举乡官,罢免行政人员的民主政治,打倒封建社会的偶像孔子,颁行天历,提倡“文以纪实”、“一目了然”的文体等。

太平天国运动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的伟大创造,给予了农民阶级一定的物质利益,反映了农民阶级渴望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

《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纲领性文件,也是历史上农民起义者第一个有关分配土地的具体方案,要把中国建立成一个与欧美国家“并雄”的新国家.
其次、太平天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定都天京后,积极地实施对外贸易政策,并开展正常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方针是积极开发,平等互利,独立自主,与清政府闭关自守,投降媚外,丧权辱国等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对鸦片输入态度很强硬。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具体形势,顺应农民的愿望,采取“著佃交粮”政策,和向农民颁发田凭的措施.太平天国革命沉重地冲击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出现.上海港进口关税收入为3370114两,两码头收入51960两,极其繁荣。

第三、太平天国深远的影响和激动人心的革命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伟
大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的作用。

太平天国与侵略者和统治者战斗的业绩一直在民间广泛地传播,激励著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英勇的斗争。

从金田起义揭竿而起,就把斗争矛头指向清王朝。

在意识形态方面,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倡平等思想。

太平天国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

至于反帝斗争,旗帜也非常鲜明。

洋枪队头子华尔、法国提督卜罗德死在太平天国战士的刀下。

1862年,有一个外国侵略者来南京向洪秀全建议,协力击败清军之后,平分中国。

第四、太平天国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

太平天国扫荡了清朝的八旗和绿营,清朝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的支持,维持住它的濒临绝境的统治。

到太平天国失败后,全国兵权、财权都分握于曾国藩一系的湘军和李鸿章一系的淮军人物的手裏,造成晚清中央政府无权、各省总督巡抚专政的局面。

由于太平天国打破了清朝的统治机器,爱新觉罗氏的皇权陷于衰落,不可能再建立起坚强的中央政府,从而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力。

所以武昌起义,全国响应,太平天国不仅是直接影响了辛亥革命,而且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

第五、太平天国集中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阻止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迅速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企图,使他们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他们决不可能直接统治如此英勇坚强的中国人民,从而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第六、太平天国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在十九世纪中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各国进行侵略的时候,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而太平天国革命,则是这次亚洲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洪峰,它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但太平天国最终还是失败了。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虽然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在当时,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但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例如,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不能把反孔和争取知识分子统一起来;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

此外,天国法令相当森严,刑律残酷,凡犯天条者,一律处死刑,违背了当初革命救世和人道宗旨。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二、评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也叫“自强新政”,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官僚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有密切联系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外交等方面的活动。

意义:
1、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运动在它存在的30多年间,大举兴办军事、民用工业,创建新式陆海军,办学堂、派留学生、进修生,译西书、办报刊等,从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诸方面都进行了近代化的尝试,而且成绩斐然。

(1)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中国人开始步入世界近代文明的门槛。

(3)积累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