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唱论的当代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唱论的当代价值
作者:杨丽娜
来源:《牡丹》2019年第21期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辉煌的历史,在音乐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许多精彩的篇章,而唱论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早在多年以前,古人就对唱论所处年代的声乐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总结、归纳出了许多在现代音乐演唱过程中仍传承发扬的重要声乐理论。
在我国古代传统的文献中,和古典声乐理论有关的论著有很多,这些带有真正效用的音乐理论是中华民族传统声乐文化的宝贵遗产,很多理论一直影响着现代音乐理念的发展,现代音乐中也有很多经典的部分一直深受其影响。
当下,作为新时期音乐的传承者,应当以谦虚、务实、小心谨慎的态度来对待,继承和创新传统的民族声乐理论,将宝贵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发扬光大。
一、中国古代唱论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很早就有对音乐文化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贾湖骨笛的出土,这就可以看出,我国音乐历史已经长达九千年。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古代十分重视音乐,把它看成礼乐教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历代统治者都将制礼作乐作为朝廷大事,由此可见,音乐在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先秦更是有以礼乐治国的传统。
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相关音乐理论著作应运而生,因此我国古代有关音乐理论的著作很多,如《唱论》(元燕南芝庵著)、《词林须知》(明朱权著)、《曲律》(清李渔著)、《看山阁集闲笔》(清黄图珌著)等。
其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元代音乐理论家燕南芝庵创作的《唱论》,它是首部集论述声乐理论和演唱技巧为一体的作品,可以说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唱论的鼻祖。
其涉及范围广,信息容量大,囊括了各类音乐理论知识和技巧。
不同时期,我国古代声乐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内容包括声乐演唱技巧、表演心理、美学思想和社会意义等。
二、中国古代唱论的主要特征
我国古代唱论高度概括总结了我国历代的传统唱法,由于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经历代音乐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实践与探索,相关音乐理论逐渐被广大人民接受,最终发展成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对气息的精辟阐释
呼吸是发声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歌唱的动力。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如果掌握呼吸的协调运用,就会逐渐获得正确的歌唱基础。
在我国古代唱论中,歌唱发声理论突出强调“气”在歌唱
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唱论对气息控制的看法基本一致,人们高度重视“气”这一具有重要實践意义的理论问题。
(二)美学思想深入其中
古代唱论美学有两个基本准则,一是字正腔圆,二是声情并茂。
字正腔圆是指口音的标准化;声情并茂是指带有感情,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世代相传,从过去到现在,历代音乐创作者创作出很多优秀艺术作品,具有浓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内涵。
另外,古代唱论还注重情感的融合与表达,也就是唱情。
唱情是指演唱者真情实感地流露,整首歌曲都应包含演唱者的满腔热情。
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从我国传统音乐美学来看,情感表达是声乐演唱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突显演唱者的演唱水准。
三、中国古代唱论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唱论作为一种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凝聚着浓重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
古代唱论和古代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
作为艺术探究者,要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探究,把传承传统音乐文化作为基础目标,在演唱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创新,对音乐理论进行深度开发和创新,并根据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进行深入探究,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焕发新生。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不论是声乐艺术,还是传统唱论,都是我国音乐长河的璀璨之星。
人们要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和创新音乐文化理论。
古代唱论具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要深入探究和创新传统音乐唱论,推动音乐创新。
我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唱论深受影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古以来,人们对家乡和大自然充满感情。
人和自然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元素,中国传统唱论强调尊重自然。
当前,人们要彰显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积极吸纳和借鉴其他文化,促进中国古代唱论吐故纳新。
中国古代唱论是中国传统歌唱艺术的高度总结,它经历了中国历史长河的检验与锤炼,是中华先民留下的宝贵财富。
它与我国民歌、说唱、戏曲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古代唱论注重将音乐文化和生活相结合,其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价值,它是我国声乐发展的基石。
新时代,人们要联系实际,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唱论,促进中国当代音乐文化蓬勃发展。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作者简介:杨丽娜(1982-),女,宁夏银川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