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针对训练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
1、在虎门销烟的过程中,鸦片入池,经过石灰盐卤浸泡熏蒸,毒气升腾,导致在场多人中毒,一人死亡。

这一事件反映了( )
A.鸦片商人的残忍性
B.中国科技的落后性
C.虎门销烟的坚定性
D.中国人民的革命性
2、“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和瓦斯灯;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

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

材料说明租界是( )
A.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
B.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
C.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最佳通道
D.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集中呈现
3、林则徐在奏折中说:“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

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一。

”其意在说明( )
A.中英战争主要由鸦片引发
B.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外流
C.国人吸食鸦片者占大多数
D.鸦片战争实质是贸易竞争
4、“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场战争是(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鸦片战争
5、2016年9月,G20峰会在中国美丽的杭州召开。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

“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是在( )
A.1842年
B.1894年
C.1895年
D.1901年
6、《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人欣喜若狂,“人们纷纷谈论我们这次可是一举而要为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需要效劳了”。

然而,“假想市场的美景冲昏了商人的头脑,使他们看不见障碍”。

英国人之所以估计过于乐观,是因为( )
A.受到过去的殖民“经验”的蒙蔽
B.忽视了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力量
C.忽视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决心
D.认为中国人乐意接受他们的效劳
7、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请华官共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

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借此条款内容,英国获得了下列哪项特权( )
A.协定关税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永久居住权
8、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说,“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现在及今后反以不平等对待中国了。

”造成这一转折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1843年8月,清政府审定《五口通商章程》,对某些条款表示不同意见,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

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竭力塑造通商大国形象
B.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
C.力图改变小农经济状态
D.试图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10、“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

此一自强运动,实始于_____,而_____,则为此初期三十年自强运动失败之总结也。

”与文中横线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B.鸦片战争、戊戌变法
C.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
11、甲午中日战争时期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

”材料体现的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国下层民众的冷漠
B.清朝上层不能团结一致
C.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
D.君主立宪脱离中国国情
12、《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表明( )
A.美国取得了在华势力的优势
B.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完成了
C.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英国明清时期的中国禁烟运动
材料二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

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材料三侵略与学习
甲午战争之前,相对来讲,两国之间算是比较平等的。

但是甲午以后这种局面就改变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那么大的转折,这跟两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些经验教训不能够轻易忘掉,不过,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以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

——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1).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一中的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150字左右。

(2).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结合材料三与20世纪上半期有关史实说明,作者为什么认为日本也输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到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时间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均有出入,请指出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关于“三次灾难性战争”的准确时间,并选择任意一次战争分析出现这种分歧的可能性原因,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要求:语言流畅、条理清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

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

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

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
外出。

又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

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且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今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材料是关于销烟的方法,无关鸦片商人的残忍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虎门销烟时不科学的销烟方法造成多人中毒乃至死亡,说明当时中国科技落后,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虎门销烟的坚定性,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人民的革命性,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集中展现了西方文明,故A项正确;租界的确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不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租界是中国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非常态通道,而非最佳通道,故C项错误;材料展现了西方经济近代化的成果而非政治文明成果,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探讨中英战争爆发的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

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一”,可知其意在强调吸食和走私鸦片导致财富大量外流,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国人吸食鸦片的人占多少,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鸦片战争的实质是不是贸易竞争,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不符,故A项
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与材料中“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不符,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相符,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与材料中“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不符,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故A项错误;1894年是甲午中日战争,故B项错误;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故C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受到过去的殖民“经验”的蒙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忽视了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力量是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忽视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决心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 项错误;认为中国人乐意接受他们的效劳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材料未涉及协定关税,故A项错误;据材料“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可知为领事裁判权,故B项正确;片面最惠国待遇涉及商业等利益问题,并非司法断案,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永久居住权问题,故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根据“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
可知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引起此事的事情是鸦片战争,故A项正确;中国社会的变迁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的深渊,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

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反映了清政府的无知,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不平等关系,故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求自强以御外侮”可判断此自强运动为洋务运动,根据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可知相对应的历史事件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

A项中鸦片战争不符合起始时间,故A项错误;B项中戊戌变法不符合终止时间,故B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D 项中义和团运动不符合终止时间,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思不能上传,不是反映中国下层民众的冷漠,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清朝上层不能团结一致”信息,故B项错误;“中国官民之势”“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反映的是政治制度的落后,故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清政府
实行的是君主专制,不是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解答的关键是“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由此判断这时候的清政府已经变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工具,根据所学知识,《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看到帝国主义并没有把她当成祸首惩办,电告李鸿章对条约全部接受,并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实质反映了清政府的媚外,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题目中的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D项。

二、材料题
13.答案:(1).写作示例:工业革命后,英国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必然性)。

明清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中国必然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

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偶然性)。

(2).观点一:破坏性。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二:建设性。

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使新思潮萌发,从而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观点三:二者兼而有之。

破坏性:理由参考观点一;建设性:理由参考观点二。

原因:日本疯狂对外扩张,导致被压迫国家和民族的反抗;二战中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战后被美国单独占领。

从这些方面说,日本输了。

解析:(1)结合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的社会状况和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围绕材料一所给词语,从偶然与必然的角度论述鸦片战争的爆发,注意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2)第一小问,材料二从“破坏与建设”两方面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从破坏、建设或二者兼有等角度表述认识;第二小问,结合认识,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加以说明即可。

第三小问,结合20世纪日本对外扩张的影响,及二战中日本战败的史实说明日本输了的表现。

14.答案:时间:第一次1840—1842年鸦片战争;第二次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三次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分析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开始时间认定为是1839年,这一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而教材中1840年开始鸦片战争是以英国实际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为准。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这场战争是一场通商战争,英国人以虎门销烟事件作为借口发动了战争。

该说法有掩饰侵略本质之嫌,作者也受到了西方话语霸权的影响。

分析二:斯塔夫里阿诺斯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时间认定为1858年,因为这一年中英中法签订了《天津条约》,而教材中第二次鸦片战
争的结束时间是1860年,这一年签订了《北京条约》。

西方学者认为《天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战争结束了,西方殖民者获得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尤其是汉口南京的开放便利了西方的商品输出与原料掠夺,后来因换文路线之争引起的火烧圆明园等事件不过是保证条约的履行而已;中国教材视英法联军侵略北京火烧圆明园为英法扩大侵略权益而进行的进一步侵略行为。

分析三:斯塔夫里阿诺斯将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局限于1895年,这一年发生了辽东之战、威海之战;教材强调1894年丰岛牙山海面之战、平壤之战中日已处于战争状态。

清朝与朝鲜存在宗藩关系,日本在朝鲜的侵略行为触犯了清朝的利益。

而西方史学家无视日本侵略本质抛弃历史传统以日本在中国本土发生战争为限。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标志、经过来回答。

15、答案:(1)信息:限定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公行垄断;政府不与外商直接通商。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政策: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或限制与外国往来等)。

(2)变化:由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到开放五口;由自主开放到被迫开埠;由官设公行管理到自由贸易;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自由居住;由存在索贿到明确税费;由与公行接触到与官府打交道。

(任意答出五点即可)
影响:五口通商后,中国被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或答出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
产地和产品输出国;从分散孤立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或答出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商品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等。

言之有理即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