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二轮讲练测专题24:传记类文本阅读(练案) Word版含解析.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2016年高考二轮讲练测
☆夯基础
1.(2016届四川成都七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5分)
未曾年轻过的人
云也退
①第一次听姜昆、李文华合作的《时间与青春》,有一个情节让我吃惊。

李问姜,时间对于他可以比作什么,姜说:“对于您来说时间就是月份牌”,“您看您都这么大岁数了,没几天撕头了吧?”
②这个细节让我耿耿于怀。

我觉得玩笑开大了,为李文华抱不平,但又无法讳言对《时间与青春》的赞赏:它的励志充满智性,它极富时代特色的话题是一个青年和一位长者在亲密爽朗的交流中娓娓道出的,它吸引不同年龄的听者将自身代入并由衷地喝彩。

姜昆这个长得不喜剧的演员,借李文华的辅佐、映衬甚至牺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之路。

③按理说,李文华这一辈人应往演传统相声的名家路子上走,应该穿起长袍,吐字掷地有声,拖腔带韵,最好能再唱唱戏。

可李文华是个异数,他没那份天资,七十年代以前他同马季等人的合作都不成功。

对于新相声而言,他作为长者不够安分,而传统相声里似乎也不缺他这样一个谈不上有什么绝活的绿叶。

他的角色定位是含糊的、边缘的,相声只是他因热爱而坚持下来的事业。

④他最终选择了为一个比自己小两轮的新秀捧哏,而且——可能是性格和遭际使然——台上竟全无卖老的架子。

这太艰难了。

相声让捧哏演员付出的代价尤其高昂,更何况是在历来讲究长幼之道的中国,一位年近六旬的捧哏需忍受被捏脸、摸头、胳肢这些“非人”待遇,得怀有一种什么样的赤诚才能做到这一点?
⑤他们的作品是后“文革”时期中国整合“青年”概念、重塑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青年群体从文革时代的红卫兵形象中拉出来,赋予其新的义务、使命和规范。

社会对青年有了新的角色期待,二人感其召唤,出面代言,成为青年一代的向导。

两个均非传统相声功底深厚的演员,扬长避短,合力打破了传统相声的一定之规,开创了新形势下无法复制的相声美学。

他们的“双赢”状态一直延续到十大笑星的评选,以及那令人扼腕的喉癌的降临。

李文华成就了姜昆的异军突起,又以被动的激流勇退成全了姜昆的精彩转身。

⑥2006 年夏,在一栋简朴的住宅里,斜倚在沙发上的李文华直起身面向我,肃然的表情无一丝变化。

家具陈设和屋里进出频繁、粗门大嗓的家眷,都标志着老人的生活环境同最普通的京城家庭没有任何区别。

我也没有任何惊喜可以带给他,我得不断地思量提哪些话题可让他用最短的句子回答。

食道发声,就是把句子切成一个个带着痰嗽味的字,让人觉得这瘦小的躯体随时可能力竭。

我择要说我喜欢他的什么作品,听他例行公事地重叙诸位合作对象和主要作品名称。

他似乎特别看重和姜昆合演的《鼻子的故事》,一个讲述集体和组织如何
关心个人的段子。

⑦对那些风光不再的人物,我们免不了感慨“尔曹身与名俱灭”;而对李文华,我却内心寂寂。

他几乎没有年轻过,所以也从不曾老去;舞台下的他——不管是健康时还是病后——从来没有点燃晚辈青春火焰的能力。

在他无人打扰的、行动不便的晚年面前,我甚至认识到我能够有所思、有所感的特权。

他的生活里没有我这样急于了解过去、收获见识与灵感的动机。

他对于我,和我对于他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匪夷所思的,只能分享一点点狭窄范围内的知识,还无数次被让人心酸的停顿打断。

他在女排蝉联世界冠军时演《看排球》,在“质量月”流行的时候演《买伞》,《森林法》颁布后演《严重警告》,这些作品需要富有才华的、调动情感力量的创作和表演,他怎能期待从一个散漫自我的年轻人眼里捕捉到这种情感?
⑧舞台生命猝然而止后,李文华回归到千百万平凡中国老人中,直到09年5月9日“第二次去世”,最后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他的捧哏艺术早已存入相声史档案,如今,新晋的年轻一代更希望“老人”们好自为之,去体现洒脱的做人态度,而不要呵护、教导、关怀他们的人生。

再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定义“青年”的角色与使命,只是出于一种情结,我希望《时间与青春》的生命力还能延续。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文丛”《最好的和最坏的都已过去》,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用生动而丰富的细节,全方位系统地展示了李文华的人生轨迹,表现了他对相声艺术的热爱。

B.作者称李文华是“未曾年轻过的人”,是指李文华缺乏天资,也欠勤奋,直到老年才事业成功,开始风光。

C.听《时间与青春》,作者耿耿于怀,是因为作者一方面为李文华抱不平,另一方面对姜昆不敬老感到愤恨。

D.从《看排球》《买伞》《严重警告》等作品可以看出李文华其实富有才华、能调动情感力量进行表演。

E.本文是一篇评传,在叙事中常夹杂着作者议论性的词句,体现了“评中有传,传中有评”的文体特征。

【答案】选E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

A项,“生动而丰富的细节”有误,本文概述和评论多于细节描写;“全方位系统地展示”有误,文章只选取了李文华的部分人生阶段进行叙述和评论。

B项,“也欠勤奋”表述不准确。

C项,“对姜昆不敬老感到愤恨”有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

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请结合材料概括李文华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6分)
【答案】①赤诚执着;②奉献;③谦逊(谦卑);④勇于创新。

【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

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1.时间变化2.地点变3.职位(工作)变化。

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

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4.关注文章的过渡句。

(3)第⑥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内容上:通过叙述我访问李文华,突出了李文华晚年简朴平凡(风光不再)、被病痛折磨、孤独的生活状况。

(2分)②形式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李文华喉癌降临退出舞台的叙述,引出下文我的议论。

(2分)表达了我对李文华晚年境况的伤感,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2分)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的作用题属于较为常见的题目,通常所选取的段落多为文章开头段、中间承上启下段和结尾的总阶段。

应从段落的内容、段落的结构位置、传主品质表现、读者阅读等角度展开答案。

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照应题目,概括全文内容,引起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突出强调某项内容,表达作者对传主的某种情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作为文章的线索,补充说明相关内容,多角度展现传主形象,使文章结构多样,丰富主题意蕴。

文章结尾段落的作用: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内容或文章题目,升华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联想,表达某种情感。

(4)文末说“如今,新晋的年轻一代更希望‘老人’们好自为之,去体现洒脱的做人态度,而不要呵护、教导、关怀他们的人生”,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如今,年轻人更希望前辈们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放下牵挂和担心,而不要管束、干涉年轻人的思想和生活等(年轻人渴望不被管束的、自由的生活)。

评论略。

(含义2分,评论6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题。

本题有两个问题作答时,首先说出对“如今,新晋的年轻一代更希望‘老人’们好自为之,去体现洒脱的做人态度,而不要呵护、教导、关怀他们的人生”的理解,关键词语“好自为之”即老人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干涉别人;“不要呵护、教导、关怀他们的人生”“他们”指年轻人,“不要呵护、教导、关怀”即不要管束、干涉年轻人的思想和生活等。

然后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看似问答题,实际上是探究题,因此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这类题目看似很自由,可以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其实这是设题者给考生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

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答题,还是从自身的观点入手,答案的依据都应在文中或者仅仅围绕文本。

同时本题很有时代意义和生活感,无论学生能否读懂本文,该题都可以说上两句。

探究题应遵循的原则:(1)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3)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4)答题时一般先亮出观点看法,后依据文本进行论证。

2.(2016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第一大法官
武原陈伟德
能成为出任国际军事法庭的中国法官第一人,在一般人眼中,是神圣而光荣的使命,而对于1946年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梅汝璈来说,则更多地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当时国民党政府正忙于内战,对这场国际审判并不重视,在庭审准备、证据提供、国际沟通等很多方面表现并不积极;国际方面,由于美苏冷战的对峙局面已经形成,东京审判中国际力量的对抗形势异常复杂,使审判受到了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所以,国内当时许多有名望、资历深的法学名家都不愿接这个“烫手的山芋”,生怕审判不顺利,不能让日本战犯受到应有的惩罚而成为民族“罪人”。

重任落在梅汝璈的肩头,他没有退缩。

临行前,他慷慨陈词:“审判日本战犯是人道主义的胜利,我有幸受国人之托,决勉力依法行事,不负政府和国人瞩望。


4月,十一国法官齐集东京,开庭审判的日子就要到了。

法官在法庭上的座位将按什么顺序来排列?按照惯例,庭长应居中坐首位,但是,第一、二把交椅由谁坐?为此,美、英、苏等国法官各执一词,互不退让。

就在闹得不可开交时,梅汝璈神态平和地说:“个人坐次,本人并不介意”。

见大家惊讶,他才神情郑重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只因与各位同仁一样,是代表了各自的国家来的,因而不能不慎,我觉得应按各受降国签字的顺序排列。

”大多数法官表示赞同,但仍有人反对。

英国法官说:“那就是说让中国法官坐第二把交椅,这怎么行?”
一向温文尔雅的梅汝璈正言回敬:“怎么不行?首先,今日系审判日本战犯,中国是东方反法西斯战场的主战场,中国受日本侵害最烈,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的牺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理应排在第二;再者,没有日本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按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座次,实属顺理成章。

”说到这儿,他话锋一转,幽默地接着说:“当然,如果各位同仁不赞成,我们不妨找个体重测量器来,然后以体重之大小排座次,体重者居中,体轻者居旁。

这样,纵使我被置末座亦心安理得,并可以此对国家有所交待,一旦他们认为我坐在边上不合适,可以派另一名比我肥胖的人来替换我。

”诙谐之言使各国法官忍俊不禁,有人甚至拍手叫好。

开庭前一天,开庭“预演”,庭长突然宣布入场顺序为:美、英、中、苏、法、加……面对这种不公道的行为,梅汝璈怒不可遏地脱下法袍,拒绝参加“彩排”,并要求庭长就自己的提议进行表决。

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等国法官当即表示支持。

面对梅汝璈的强硬态度,庭长只好召开紧急磋商会议。

最终,入场顺序和座次都按各受降国签字的顺序排列,中国法官坐稳了第二把交椅。

这把椅子,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也为中国在审判中赢得了主动。

审判进入尾声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这些罪大恶极的战犯如何量刑。

由于不同法律体系的影响,加上各国受日本侵害程度不同,在是否对东条英机等战犯判处死刑的问
题上,法官们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主张判处死刑的人是少数。

怎么办?“若不能严惩战犯,惟蹈海而死,以谢国人。

”梅汝璈暗下决心。

为了伸展正义,在审判过程中,梅汝璈根据收集到的日军罪证,舌战群雄,据理力争,坚决主张对东条英机等战犯处以死刑,最终,以六票对五票的微弱优势判处东条英机等战犯死刑。

耗时两年7个月,开庭818次的漫长而艰难的审判终于结束了。

经商议,判决书由11章构成,有法官主张“判决书应统一书写”,但是梅汝璈坚持认为,中国人受害最深,最有发言权,日本侵华罪行部分理当由中国人来写。

法庭再次接受了他的提议。

为了尽快完成工作,梅汝璈和他的两个助手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一个月,向法庭提交了近300页、总计10万多字的判决书的第五章。

这也是全部判决书中撰写的最快部分。

“那些日子,我们就像钻进成千上万件证据和国际法典的虫子,每天在里面爬来爬去,生怕遗漏了重要的东西。


审判结束后,梅汝璈在日本《朝日新闻》上发表了《告日本人民书》,他写道:“经过这次审判,日本军界首脑的暴虐行为和虚假宣传已昭然天下。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最后宣判,清除了中日两国间和睦相处的绊脚石,对于今后中日和平合作,相信必有贡献。


梅汝璈曾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

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节选自《远东审判:为了迟到的正义》,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对于梅汝璈来说,在国内外动荡不安的形势下,参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更多地意味着艰难和挑战,必然遇到很多困难。

B.梅汝璈性格温文尔雅、谦和平易,本不愿与人相争,但因为代表国家参与对战犯的国际审判,他才不得已在法庭上力争座次。

C.本文记叙了梅汝璈参加东京审判的经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再现了他热爱祖国、不惧困难,维护正义的人物形象。

D.如果不是梅汝璈据理力争,以大量不可辩驳的事实舌战群雄,最终说服部分法官,东条英机等罪大恶极的战犯就不会被处以死刑。

E.梅汝璈之所以要发表《告日本人民书》,是为了安慰和开导战败国人民,以免审判结果对日本民众造成不必要的刺激,给中国带来麻烦。

【答案】AD(答A 给3分,答D 给2分,答C 给1分;答B.E不得分。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把握文章结构。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

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

解答此类题
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

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为什么称梅汝璈为“中国第一大法官”?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6分)
【答案】①他代表中华民族第一次站在审判国际战犯的军事法庭上。

②他参与的这次审判耗时长、难度大、国际影响深远。

③在国内、国际形势很复杂的情况下他慨然担负重任,在审判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伸张了正义,维护了民族尊严。

④作为一个国际法官,他目光远大,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充满大义和大爱。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应信息。

文章开头第一段即提出他代表中华民族第一次站在审判国际战犯的军事法庭上。

第七段“耗时两年7个月,开庭818次的漫长而艰难的审判终于结束了”写出了他他参与的这次审判耗时长、难度大、国际影响深远。

第三、四、五段则可概括为在国内、国际形势很复杂的情况下他慨然担负重任,在审判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伸张了正义,维护了民族尊严。

作为一个国际法官,他目光远大,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充满大义和大爱。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

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规范回答:分两步走,第一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二步分点整合答案。

(3)当时的舆论界曾评价梅汝璈“精通法学理论,善于雄辩而又头脑冷静”,请根据文中“力争座次”的相关内容,对其辩论技巧加以分析说明。

(6分)
【答案】①以退为进,故意低调应对,吸引注意后才郑重亮明观点。

②据理力争,面对蛮横的英国法官,义正词严,有理有据地加以批驳,阐明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

③巧用幽默,矛盾激化之时,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提出新的却是荒唐而不可
能实现的建议,既轻松了气氛,又反证了受降顺序乃是最佳座次的合理性。

(每点2分)【解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

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规范回答:分两步走,第一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二步分点整合答案。

(4)梅汝璈在东京审判未果时就立下了“若不能严惩战犯,惟蹈海而死,以谢国人”的悲壮誓言,这种爱国热忱似乎违背了“司法独立”“法官中立”的原则,有妨碍司法公正之嫌。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从“法与情”的关系这一角度加以探究。

(8分)【答案】作为法官,的确应该坚持“司法独立”“法官中立”的原则,不应该感情用事,以确保给犯罪嫌疑人以公正的裁决。

从这个角度看,他悲壮誓言中表现出的爱国热忱似乎有妨碍司法公正之嫌。

无论在古代还是在追求和谐社会的今天,法与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兼容的,应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民情、民意,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从这个角度来讲,东京审判如果不能给东条英机等战争狂人以严惩,就会伤害热爱和呼唤正义的世界人民的情感。

所以,梅汝璈并没有违背原则,反而极大地维护了司法公正。

(能客观公正看待“法与情”的辩证关系4分;能紧扣原文联系实际4分。

如果从其他角度来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个开放性探究题,要有观点,有分析。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有理就可给分,见仁见智。

对于这种选择问,个人建议贴近作者的情感来回答,这样顺理成章,如果与作者观点相反,唱反调很难自圆其说。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此题探究文中某些问题,题答题步骤:①亮出明确的观点;②分点列出事实依据;③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④注意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

此外,答题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3.(2016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分)
徐乾清:清水徐徐洒乾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