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巴喳--巴喳》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喳——巴喳》
这篇儿歌的这首诗通过摹声和动作的描绘,塑造了一些小动物的形象。
整首诗节奏感强,富有音乐性,能够唤起学生有关的声音经验,在积极思维的同时进入诗歌独特的意境之中。
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接触优秀的诗歌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小动物被陌生人打扰后紧张不安的心理;
2.能将象声词与相应的动物进行匹配,并在有趣的游戏中理解窜、溜、盯等动词;
3.学会写躲、钻、密、叽等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可通过观察大自然去大自然中活动来学习模拟动物的声音;
2.学会观察和联想记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
2.知道人类不可以随意打扰动物的生活。
【教学重点】
1.学习模拟动物的声音;
2.能将象声词与相应的动物进行匹配。
【教学难点】
学会写躲、钻、密、叽等8个生字。
森林背景图、动物的声音音效、可移动的动物图片、动物胸饰。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出示大幅森林背景图):森林的早晨多美呀!在这美丽的森林里会住着谁呢?
析:美丽的森林画面,伴以优美的音乐,视听结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同时,森林里静谧安详的气氛让幼儿陶醉,使幼儿很快融入活动中。
2.出示靴子,引出话题。
(1)请你想一想,穿上它会发出什么声音?
(2)学生说说可能发出的声音,教师请学生穿上试一试,感受各种声音。
(3)有一个人,他穿上皮靴,走进森林,森林中的动物们会欢迎他吗?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儿歌《巴喳巴喳》。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一)教师有表情地朗诵儿歌,引导学生欣赏并理解儿歌内容。
1.一位穿着大皮靴的人,走进森林,小动物们喜欢他吗?为什么?你从哪里听出来的?儿歌李有很多象声词,分别是哪些?请大家再听一次。
2.讨论:小动物们不喜欢人的表现。
3.讨论象声词代表的意思。
4.为什么这些小动物都不喜欢人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5.这个“巴喳巴喳”最后有没有伤害小动物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
6.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动物们?引导学生说说要爱护他们,不伤害它们。
(二)学念儿歌。
1.教师放慢速度,学生跟念儿歌两遍。
2.分组分段朗诵儿歌,在念到"躲""蹿""钻""溜"时,提醒幼儿放慢语速,来显示小动物们害怕的心情。
(三)、表演儿歌。
1.老师分组扮演角色,朗诵儿歌。
2.部分学生扮演小动物,其余学生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附诗歌:《巴喳--巴喳》
穿上大皮靴在林子里走,
巴喳--巴喳!
“笃笃”听见这声音,
就一下躲到了树枝间。
“吱吱”一下窜上了松树,
“嘣嘣”一下钻进了密林。
“叽叽”嘟一下飞进绿叶中,
“沙沙”哧一子溜进了树洞。
全都悄没声儿地蹲在看不见的地方,
直盯盯地看着"巴喳巴喳"越走越远。
(四)听声音猜动物。
1.师:一大早,森林里就有动物出来活动啦。
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啄木鸟啄树时的声音音效,把啄木鸟图片贴到树干上。
)
师:学一学啄木鸟啄树的声音。
(师生一起学习象声词“笃笃”)
2.继续结合身体动作及声音音效学习象声词。
吱吱(松鼠叫声)、蹦蹦(兔跳声)、沙沙(蛇游动的声音)。
3.匹配游戏。
(1)教师指认动物,学生看符号模仿声音。
(2)教师指认象声词符号,学生说出动物名称并表演小动物动作。
析:形象的声音音效一下子吸引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模仿动物叫声与动作的过程中学习象声词,为诗歌的完整学习作铺垫;具有形象会意特质的声音符号,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匹配游戏,帮助幼儿边玩边巩固,学得轻松,玩得愉快。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习儿歌。
1.理解儿歌情境。
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动物们正开心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突然,远处传来了奇怪的让人害怕的声音。
听听是什么声音?(播放穿皮靴走路的声音。
)
师(出示陌生人的剪影):谁来了?陌生人怎么走路的?发出了什么声音?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师(出示皮靴、脚印的图示):小动物们听到这声音感觉怎么样?会怎么做呢?
2.儿歌欣赏。
师:有个作家把森林里发生的这件事写成了一首诗歌,名字叫《巴喳——巴喳》。
现在听老师念一遍。
(教师朗诵儿歌。
)
师:“笃笃”听见了,它是怎么做的?
师:“嘣嘣”听见了,它是怎么做的?(结合动作表演,帮助学生掌握飞、跳的动作及动物所躲藏的位置。
)
师:“吱吱”和“沙沙”听见了是怎么做的呢?它们是怎么躲到松树上和树洞中的?用了什么动作?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儿歌。
3.再次欣赏儿歌。
师:“吱吱”是怎么做的?(结合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动词:窜。
以此方法学习蛇溜的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动词:溜。
)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儿歌欣赏。
师:诗歌最后两句是怎么说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欣赏)
师:为什么它们要蹲在看不见的地方?眼睛还要“盯”着“巴喳——巴喳”?(引导学生用眼神表示盯的动作并表现出紧张害怕的样子,把对陌生人的戒备心理表现出来。
)
2.跟着录音轻轻朗读。
教师以接龙的方式鼓励幼儿朗诵儿歌,记忆儿歌中的动词与动物所躲藏的位置。
3.学生看着图示完整朗读儿歌。
4.表演游戏。
(1)学生自选胸饰(啄木鸟、蛇、野兔、松鼠),教师扮演穿皮靴的陌生人,在布置好的森林场景中,师生一起边朗诵边表演。
(第二遍表演时,播放背景音乐)
师:小动物喜欢这个陌生人吗?
师:是啊,大森林是小动物们的家,平时它们很少见到人。
今天人类突然闯进动物们的家,小动物们都非常紧张害怕。
所以,我们人类不要去打扰他们,就让他们安静快乐地生活吧!
(2)师:现在,让我们把小动物轻轻地送回到森林里吧!(摘下胸饰,放到指定的森林场景中。
)
师:让我们远远地绕过小动物们的家,轻轻地和他们说再见。
五、课堂总结:
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声音经验想到动物的叫声,再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想象动物躲藏时的动作和地方。
这对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是一个考验。
本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接触优秀的诗歌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在活动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扩展学生的经验,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讲述能力。
六、布置作业:
背诵和表演儿歌。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