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纲要期末复习资料
导言部分
1.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是中国“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存在于语言社团中每个人头脑中的共同的语言形式结构是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现代语言学的标志著作。

3.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纪30至50年代,在欧美形成的语言学流派。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是该派的奠基之作。

4.生成语言学:创始人是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

其研究对象是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行为。

是欧美语言学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5.共时和历时语言学
共时:研究相对静止的状态——横向研究
历时:探索语言在不同阶段的演变——纵向研究
同:都是研究语言的时角,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共时体现历时,历时是共时的不同表现。

异:语言的不同时期的先后变化属于历时问题,语言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变化属于共时问题。

6.历史比较语言学:对不同语言或同种语言的不同发展阶段做比较研
究,拟构语言的原始基础形式,确定语言间的亲缘关系,以
展现语言的发展变化规律。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1.语言是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语言是第一性,最基本的手段,文字是第二性,辅助性的,文字是对语言的再编码系统。

2.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球,语言功能是由左半球控制的。

3.运用语言进行传递信息,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编码、发出、传递、接受、译码阶段。

4.思维方式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不同语言在表达思想时语法方面的特点。

5.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与语言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

6.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索绪尔提出的,言语不稳定,语言是稳定的。

7.语言是符号系统,是最重要最典型的符号,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是约定,无必然联系。

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传递的某种信息,可以通过它自身的物质属性来推断。

(远处的炊烟、病人的脉象、气色、舌苔、口气,罪犯的指纹,脚印)
8.音————义————心理现实————客观现实
语言符号
指称反映
客观现实:是四维时空中外在于人的所有存在,当下和历史上所有的人物、事物、现象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

心理现实:是客观现实经过人的认知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各种知识信息。

心理现实反映客观现实
9.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和任意性是索绪尔提出的,同时语言符号的这两个性质与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密切相关。

任意性:音与义之间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的结合完全没有是社会约定的。

(1)相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意义:没,梅,煤,霉
(2)相同的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示:书,book;telephone,电话;cup,杯子。

线条性:指语言符号在使用过程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系统性:许多元素有机结合执行某种职能达到某种目的的形成的体系。

10.语言符号系统是一种分层装置,主要靠组合和替换来运转。

11.语言系统的特点:(1)层级性——组成规则
下层:音系层:音位→音节→音步→……语调段
上层:语法层:语素→词→词组、短语→小句→句子
优点:a.具有极大的弹性,可用无限的句子满足多种思想内容的交际需要。

B.可以以少驭多,经济的使用,人们只需要记住几十个音位几千个语素的规则就可以到处使用。

(2)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运转规则
组合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则要求→横向线条性(侧重
于符号与符号怎样组合成一句完整的话)
聚合关系:能够互相替换的几个具有相同作用的单位符号之间的关系→纵向替换性(侧重于如何替换现有的符号,创造更多的句子)
12.语言符号与一般符号有何不同?
A.语言符号是所有符号中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不同于其他符号。

B.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特点。

C.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和听的,语言还有一个重要的物质形式——文字,是语言的书写形式,是语言符号(组合和聚合关系)的符号,是口语成为书面语,是语言信息得以保存和延续。

13.抽象的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发音能力相结合,表现为人类的语言能力。

14.人类语言符号和动物的本质的区别体现在:1.任意性2.单位的明晰性3.结构的二层性4.能产性5、传授性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第三章语音和音系
1.语音和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音素和音位
音素:以语音的自然属性和人类的语音共性为研究对象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人类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位:以语音的社会属性和语音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节:听觉角度最小语音单位。

2.举例说明归纳音位的原则是什么。

(P66-67)
(1)对立原则:凡是处于对立关系中而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
个音素必定分属于几个不同的音位。

(对立原则:分析出不同的音位,相互替换会产生意义的区别)
(2)互补原则:处在互补关系中的相似的音素彼此不对立,即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一个音位。

(3)相似原则(随意替换性原则):音位的条件变体不能只凭互补关系来定,它们还需要在语音上相似,彼此的差别能够用出现的环境来解释。

3.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属于同一个音位但却没有辨义的作用,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代表。

(1)条件变体:只能出现在某种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是一个音位在不同环境中受不同条件影响而产生的。

(2)自由变体:出现在某种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的语音变体。

4.调位: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高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由调位变体组成。

5.重位:具有辨义作用的音强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

6.时位: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长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

7.举例说明语流音变。

(P75)
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

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

同化现象在各种语言的语流音变中都十分常见,它是指一个音位受到相邻音位的影响而在某个区别特征或音位整体上趋同的现象。

比如北京话的“棉”/mian/、“面”/mian/中的/n/在“棉袍”“面包”中变成/m/,这是“袍”“包”的声母/p/、/p h/在部位上同化的结果。

异化现象:它是和同化相反的音变现象,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果连着发音有困难,则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变得跟邻近的音不同或不相近。

比如北京话的上声是个发起来比较费力的低曲折调,两个上声字相连时,第一个上声要变成阳平(“土改”调同“涂改”),这是调位的异化。

弱化现象:通常发生在轻声(汉语)或弱读(重音型语音)音节中。

从元音来说,弱化最常见的表现是:复元音单化,单元音(高元音/i u y/除外)央化。

比方北京话口语中“木头”/mut h ou/弱化成/mut h o/,“妈妈”/ma ma/弱化成/ma mə/。

英语中American一词中起首的弱读音节的A音质为[ə]。

汉语声调的弱化形式为轻声,轻声则丧失原有的调值,时长上变短,音高变低或承接前音节的音高曲线走向。

脱落现象:随着弱化程度的加深,还往往会进一步造成某些音位脱落,并有可能进一步造成音节分界的变动,或两个音节并为一个音节,后者也叫“合音”。

比如北京话的“你们”/ni214mən./常说成[nim214],“我们”常说成[wom214]或[m214],“豆腐”/tou51fu./说成[tou51f.];三词都发生了音位的脱落,前两词还发生了合音。

语音流变一般是临时性的共时音变,不太会固定下来成为语素或词的
固定读音,但也有少数例外。

比如汉语中的语素“婿”,中古时期还跟“细”同音,但由于长期出现于“女婿”一词中,受前一音节韵母圆唇的影响而同化为与“女”一样的圆唇韵母。

语流音变固定为历史音变的往往是个例,跟语法或构词位置及出现频率密切相关。

第四章语法
1.语素:语言中音义结合最小语法单位。

按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分:语素→词根语素(核心)→构词语素(把词根和派生词缀)→派生词缀
词缀语素:前缀、中缀、后缀

屈折词缀→变词语素
2.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构成的词
复合词:由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的词
派生词:有词根语素和派生词缀组合起来的词
3.词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述补结构(讨论汉语语法时常提到的一种结构类型。

汉语中,在紧接述语之后的位置上,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以表示述语的程度、结果、趋向等,这叫做补语。

由述语和补语构成的结构叫做述补结构。

如:洗干净、高兴得很、走进来。


4.组合的层次性是分析歧义的方法之一(层次性、层次分析法、句法树形图)
5.语法意义:具体语法成分及语法结构所反映出的关系意义或结构意
义,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产生的意义。

6.形态: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一些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

7.语法范畴:是语法意义的归类,是对语法意义的类别的概括,广义的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类;狭义就是由同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方面的类别。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某些语言里的名词的分类,也会在句法上与之相关其他词上反映出来)数(许多语言都有数的语法范畴)、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它的意义是直接和句法相关的)体(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时(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人称(不少语言的动词随着主语的人称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
8.变换分析法:跳出一个语法形式的范围来考察几个格式之间之间的关系,考察这种关系的途径就是变换。

9.表层结构关系(显性结构关系):一种通过词序,虚词,词性变化表现出来的语法结构关系,如主谓、动宾、偏正等。

10.语义结构关系(隐性结构关系):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如:谓词——体词关系类型(动名词关系)。

施事与受事、与事、主事、致事。

11.按照词法的区别,把语言大致分为四种:
A.孤立语:缺乏词性变化,所有的词都几乎由词根语素够成。

B.屈折语:可以同时表示好几种语法范畴义。

C.黏着语:没有词内部的屈折,每一个语法范畴义都由一个粘附语素来表示,而一个粘附语素也只表示一种语法范畴义。

D.复综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黏着语,一个词往往由好些个语素编插粘合而成,有的语素不到一个音节。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1.基本词汇的词的主要特点是:全名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

基本词汇是语言词汇的核心。

2.词的词汇意义包含概念意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象征功能。

概念意义:概括的反映了各种客观物质现象,有的反映主观心理现象或主观的观念。

如:喜、怒、哀、乐。

感情色彩:在理性意义的时候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加上一层感情色彩。

如:致哀、悼念、小偷、卑鄙等。

语体色彩:是应言语交际有多方面不同的“得体”需求而产生的,如口语体和书面语体。

象征意义:常和语言的民族文化特征相关。

如“喜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象征意义是不同的。

3.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是重要表现。

4.引申可以分为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

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

如:“学而时习之”就是“学了要按时反复温习”,复习、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和反复地飞有相似的地方。

转喻: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

如:China是中国的意思,由于瓷器是中国去的,因而可用China指称瓷器。

抓住两类事物的联系性即可。

4.同义关系包含等义关系和近义关系。

5.反义关系包含互补反义词(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两极反对关系).
6.词的上下位关系(类属关系、包含关系):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7.语义场:有共同的语义特征为基础,同时,语义特征的提取也离不开同一义场中词义的比较和辨析,二者相互依存。

语义角色:根据句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它们反映了人们对古往今来变动不居的人类经验中“物体”与“动程”多种多样具体关系的模式化抽象。

动程包括:动作、性质/状态、使动几项基本大类;
物体中包括基本语义角色:施事、受事、与事、主事、致事;外围语义角色:工具、方所、时间。

8.蕴涵: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

如:a.李明买了香蕉,b.李明买了水果,那就说a句义蕴涵b句义。

9.预设:涉及说话者和受话者共享的知识背景,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个句子是该句
的预设。

如:a.他哥哥昨天回来了(没回来)b.他有哥哥。

那b就是a的预设。

10.话语语境:这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方前面说过的话,小说中的上下文)。

11.焦点:说话者要想让受话者理解自己传递信息中的重点。

通过语调重音表示出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用专门的句法虚化成分来表示。

第六章文字
1.文字的特点和重要作用:a.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传达信息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b.文字使人类文化得以积累
c.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2.
3.文字的基本性质:文字是用书写、视觉形式对语言进行再编码的符
号系统。

4.文字系统产生的三个基本的条件:a.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
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b.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音义不变;c.
这些小图形的排列的顺序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顺序不同所反映的语言单位的排列次序也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

5.表音文字:又叫“拼音文字”或“字母文字”,它们的最小文字单
位——字符只表示语言符号的音,而不表示语言符号的意义。

6.音位文字: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
中所有的音位。

7.意音文字:有的字符提示语言符号的音,有的字符只提示语言符号
的意义。

7.汉字为什么不需要拼音化?(P184)
A.首先,文字是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它必须适应语言的结构特点。

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

B.其次,从文字本身的特点来看,汉字和拼音文字也各有短长。

拼音文字虽然有易学、易用的优点,但也有它的弱点,它只能跟一时一地的语音挂钩,难以沟通方言,更无法贯穿古今。

C.再次,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都
是通过文字记载下来的。

如果废弃汉字,实现拼音化,我们的文化历史传统就很难广泛地传承。

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1.语言发展的特点:
渐变性:由语言的本质“交际与思维的工具”决定的。

不平衡性: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内部各成员不平衡。

A.语言系统各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及其内部的演变的速度不平衡。

B.不同时期语言发展不平衡。

C.不同地域的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

2.社会方言: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包含阶层方言、职业方言、性别方言、性别方言、年龄方言、黑话,其中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3.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为一定地域的人们所使用,具有自己特点的交际工具。

(共同语)(成因:封建割据、地域阻碍、人口迁徙)
4.亲属语言:从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

5.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汉藏语系(汉、藏缅、侗台、苗族)和印欧语系(英语、西班牙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1.借词: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

2.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

特殊的是仿译词。

3.语言替换:是更深程度的语言接触,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替换原因:经济文化起决定作用、长时间的杂居生活、人口上占优势;替换方式:自愿、被迫、自愿中也有被迫)
4.洋泾浜:语言频繁接触的地方有不同语言成分混杂而成的语言,没有人把它当做母语来学习。

5.混合语:洋泾浜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社会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使用,并作为后代学习的一种语言,这样洋泾浜变成了混合语。

6.世界语:是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是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它不能代替自然语言作为人们的母语或第一语言。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1.语音演变的规律的特点: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时间性、地区性。

2.语法的类推作用(P258):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
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

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