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东北黑土综合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东北黑土区冻融交替土壤特性及适时春播耕作技术综合评价
响,无法适时完成作物春播工作,对该区域工农业经 济 发 展 造 成
严重阻碍。鉴于此 现 状,本 文 就 前 人 针 对 东 北 黑 土 区 土 壤 冻 融
交替方面研究进行总结梳理,分析冻融交替对土壤 理 化 指 标、微
10]顾汪明,周金星,王彬,等 .
体特征的影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J].
2020,
18(
4):
45
52.
[
冻融 循 环 对 黑 土 团 聚 体 稳 定 性 与
11]王文刚,王彬,顾汪明,等 .
微结构特征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J].
2022,
36(
构、活性等产 生 变 化 影 响。 赵 颖 等 [21]研 究 表 明,适 宜
的冻融温差、冻融循 环 次 数 和 水 分 处 理 能 够 有 效 改 良
和调节影响农田黑土 微 生 物 量 氮 含 量、蛋 白 酶 以 及 硝
酸还 原 酶 活 性。 刘 淑 霞 等 [22]和 庄 海 艳 等 [23] 研 究 表
等
[
17]
和单博等
[
18]
通过开展冻融作用对农田黑土不同
形态氮 素 的 影 响 研 究 中 发 现,在 -25 ℃ 条 件 下,冻 融
交替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
陈学文等[29]研究发现,冻融作用发生前,耕地免耕处理
等[30]研究结果表 明,多 次 冻 融 循 环 会 改 变 土 壤 的 粘 聚
资源和大面积的开垦 种 植,导 致 严 重 的 水 土 流 失 现 象
等 [14]的 试 验 结 果 表 明,在 增 加 冻 融 循 环 次 数 的 前 提
农业农村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265号(农业水利类170号)提案的答复
农业农村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265号(农业水利类170号)提案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1.08.26•【文号】农办案〔2021〕177号•【施行日期】2021.08.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265号(农业水利类170号)提案的答复农办案〔2021〕177号黄建盛委员: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支持力度的提案收悉。
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进一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举措。
2018年机构改革后,中央通过整合农田相关项目资金,支持各地大力开展包括土地平整、田间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等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2019—2020年,我部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安排中央补助资金支持各地建成高标准农田约1.65亿亩,其中支持黑龙江省(含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建成1670万亩。
根据中央决策部署,2021年全国要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其中下达黑龙江省新增高标准农田1010万亩。
按照《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9〕46号),农田建设补助资金优先扶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通过因素法分配切块下达地方,省级有关部门可以结合下达的年度建设任务,按规定统筹相关资金支持包括三江平原在内的有关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加大项目指导协调力度,继续支持全国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二、关于支持秸秆还田近年来,我部会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深松整地等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一览表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指南一览表
序号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项目名称 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综合研究与示范 重大工程建设区生态恢复整治技术研究 重点耗水行业节水技术开发与示范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 大田经济作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功能性食品的研制和开发 大型金属矿产基地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高效节能大型矿山成套设备研制 矿区复垦关键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 针灸诊疗方案和评价研究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产业共性技术研究 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 中医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研究 中医药国际化示范研究 中医药诊疗与评价技术研究 中医治疗常见病研究 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特色杂粮生产及加工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动力煤优质化技术与高效燃煤锅炉技术开发 煤炭资源高效采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残障人生活保障辅具研究 优质高效淡水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高效安全新型饲料研制与产业化开发 农业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草业高效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耕地质量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农田污染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沃土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 畜禽健康养殖与新型工业化生产模式研究及示范 现代化农业与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 卤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项目组织单位 科技部21世纪中心 科技部21世纪中心 科技部21世纪中心 科技部高技术中心 科技部农村中心 科技部农村中心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科技部生物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 科技部生物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 科技部生物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 科技部生物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 科技部生物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 科技部生物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 科技部生物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 科技部生物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 科技部条件财务司 科学技术部、各省科技厅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民政部人事教育司 农业部渔业局 农业部、国家粮食局 农业部、国家林业局 农业部、教育部、中科院 农业部、中国科学院 农业部、中国科学院 农业部科教司 农业部科教司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青海省科技厅 课题(数 课题 数) 6 5 6 6 5 10 5 10 7 7 2 8 6 12 8 5 30 6 9 7 9 7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8 国拨(万元) 国拨(万元) 2500 3000 2000 4000 4500 4600 4000 3000 3000 2000 1000 4600 1000 2000 4000 3000 3000 3500 3500 4500 2500 1500 2500 2500 2800 1500 3500 3300 1600 4500 3500 150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松嫩平原黑土区耕地质量智慧监测与评价”项目实施启动会议在京召开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松嫩平原黑土区耕地质量智慧监测与评价”项目实施启动会议在京召开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年(卷),期】2024()4
【摘要】4月13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简称“资划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松嫩平
原黑土区耕地质量智慧监测与评价”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咨询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由资划所所长吴文斌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长刘蓉蓉、中国农村
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童玉娥分别代表中国农科院项目管理部门和《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专项管理部门致辞,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中国农科院重大任务局、中国农科院资划所相关领导出席并致辞,用户代表发表参会发言。
【总页数】1页(P51-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实施动员会在京召开
2.“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京召开
3.“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建筑牵头项目实施方案论证
会在京召开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作物干旱高低温灾害预警预测与防控技术
研发及集成示范”子课题“东北玉米水稻低温冷害监测评估及预警预测研究”项目
启动暨专家咨询会在哈召开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生态技术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及全球生态治理技术评价”2018年度会议在京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汇编(B辑)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二〇〇四年六月目录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1.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2.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的开发(KGCX1-SW-02)3.水稻基因组测序和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1-SW-03)4.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KZCX1-SW-04)5.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KGCX1-SW-05)6.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及氢源技术(KGCX1-SW-06)7.若干纳米器件及其基础(KJCX1-SW-07)8.核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KJCX1-SW-08)9.高性能通用CPU芯片研制(KGCX1-SW-09)10. 微系统器件及共性技术(KGCX1-SW-10)11. 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与药物创新体系建设(KSCX1-SW-11)12.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研究(KZCX1-SW-12)13. 重要外来种的入侵生态学效应及管理技术研究(KSCX1-SW-13)14. 煤炭联产系统中动力生产核心技术研发(KGCX1-SW-14)15. 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技术(KGCX1-SW-15)16. 中国信息化基础软件核心平台关键软件研究开发(KGCX1-SW-16)17. 造血干细胞及血液系统疾病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基因组学研究(KSCX1-SW-17)18. 环渤海(湾)地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研究(KZCX1-SW-18)19. 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机制与技术体系研究(KZCX1-SW-19)20. 开放式和智能化的数控系统平台及产业化(KCCX1-SW-20)21. 万吨级铬盐清洁生产技术优化集成与标志性工程建设(KCCX1-SW-22)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一)基础科学局1.空间对地观测与应用研究(KJCX2-SW-T01)2.恒星形成的亚毫米波研究(KJCX2-SW-T02)3.FAST关键技术优化研究(KJCX2-SW-T03)4.空间太阳望远镜相关跟踪器和自动调焦系统研制(KJCX2-SW-T04)5.脉冲星接受机研制及相关技术研究(KJCX2-SW-T05)6. 山体滑坡灾害防治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KJCX2-SW-L01)7. 微系统动力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KJCX2-SW-L02)8. 海洋石油开发中若干重大科学技术问题(KJCX2-SW-L03)9.飞行与游动的生物运动力学和仿生技术(KJCX2-SW-L04)10.微重力科学若干基础性研究(KJCX2-SW-L05)11.数学与系统科学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KJCX2-SW-S01)12.现代数学基础及应用中的若干前沿方向(KJCX2-SW-S02)13.超弦/M—理论研究及其在粒子物理和宇宙学中的应用(KJCX2-SW-S03)14.高温超导移动通讯基站接收机子系统样机的研制(KJCX2-SW-W01)15.基于线性光学器件的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KJXC2-SW-W02)16.高场核磁共振及其在蛋白质与药物结合特性研究中的应用(KJCX2-SW-W03)17.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ZnO及其器件研究(KJCX2-SW-W04)18.极低温条件的实现和低维强关联电子体系研究(KJCX2-SW-W05)19.新型超导材料和物理问题研究(KJCX2-SW-W06)20.多学科平台散裂中子源的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KJCX2-SW-W07)21.磁性金属量子点的制备与研究(KJCX2-SW-W08)22.维生素D系列及其中间体光化学合成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研究(KJCX2-SW-H01)23.生物质洁净转化与利用中的绿色化学研究(KJCX2-SW-H02)24.微结构控制的界面膜组装与生物膜模拟(KJCX2-SW-H03)25.硫属化物溶剂热晶体生长(KJCX2-SW-H04)26.先进核分析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KJCX2?SW?N01)27.超重核性质及其合成途径与强子激发态、胶球性质的理论研究(KJCX2?SW?N02)28. 同步辐射高压高温实验技术及地幔地核重要矿物的物性研究(KJCX2?SW?N03) 29.新元素合成前期研究(KJCX2-SW-NO4)30.上海同步辐射装置工程二期预制研究(KJCX2?SW?N05)31.同步辐射生物平台的建立及应用于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的方法研究(KJCX2?SW?N06)32.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探测器技术及实验方法研究(KJCX2-SW-NO7)33.HT-7准稳态高参数先进运行模式下等离子体特性研究(KJCX2-SW-N08)34.超快强场量子相干控制若干前沿问题研究(KJCX2-SW-N09)(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1.若干重要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和分子进化(KSCX2-SW-101A)2.重要动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和分子进化(KSCX2-SW-101B)3. 微生物重要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与分子进化研究(KSCX2-SW-101C)4.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控和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KSCX2-SW-102)5.种群暴发及其崩溃机理的研究(KSCX2-SW-103)6.植物的濒危机制和保护原理研究(KSCX2-SW-104)7.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机制及其生态效应(KSCX2-SW-105)8.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重要植物类群进化适应机制研究(KSCX2-SW-106)9.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群相互关系及服务功能的研究(KSCX2-SW-107)10.种子植物生殖器官演化与系统发育重建(KSCX2-SW-108)11.生境岛屿化及其生态学效应的实证研究(KSCX2-SW-109)12.长江江湖复合系统的生境破碎过程与对策(KSCX2-SW-110)13.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库区水生态系统变化的研究(KSCX2-SW-111)14.极端嗜热微生物遗传过程及环境适应性机制的蛋白互作分析和相关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KSCX2-SW-112)15.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KSCX2-SW-113)16.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KSCX2-SW-114)17.川西北地区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生态生理及分子机理(KSCX2-SW-115)18.植物对干热河谷地区环境胁迫的适应机理(KSCX2-SW-116)19.种子顽拗性的机理及其长期保存技术(KSCX2-SW-117)20.遗传漂变和栖息地空间结构对种群生存力的影响(KSCX2-SW-118)21.珍稀濒危陆栖脊椎动物种群与栖息地可生存力分析(KSCX2-SW-119)22.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KSCX2-SW-120)23.生殖系统相关的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2-SW-201)24.抗原提呈细胞功能表型的异常变化与免疫机制(KSCX2-SW-202)25. 脂类代谢细胞活动的调控及其相关疾病的机理(KSCX2-SW-203)26.药物成瘾机制及其防治的基础研究(KSCX2-SW-204)27.人类重要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KSCX2-SW-206)28.重要肝病相关基因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的整合研究(KSCX2-SW-207)29.胆固醇吸收过程关键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与重要疾病的关系(KSCX2-SW-208)30.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功能蛋白质组以及蛋白质异常积聚和降解的研究(KSCX2-SW-209)31.细胞凋亡调节的分子机制与抗癌先导物的筛选(KSCX2-SW-210)32.神经细胞凋亡调控研究(KSCX2-SW-211)33.T细胞介导自身免疫分子机制及肽疫苗的研究(KSCX2-SW-212)34.人源化抗体及相关技术研究(KSCX2-SW-213)35.重要神经功能蛋白错误折叠机理研究(KSCX2-SW-214)36.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研究(KSCX2-SW-215)37.HIV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KSCX2-SW-216)38.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及应用研究(KSCX2-SW-217)39.组织工程技术平台的建立(KSCX2-SW-218)40.重要生物恐怖病原侦检技术的基础研究(KSCX2-SW-219)41.炭疽治疗药物作用靶点的确证研究(KSCX2-SW-220)42.情绪调节机制对儿童环境适应与创新的影响(KSCX2-SW-221)43.脑发育、可塑性与神经系统疾病机制的研究(KSCX2-SW-222)44.生物信息处理专用计算机与算法研究(KSCX2-SW-223)45.农作物重要病虫害的防治及相关机理研究(KSCX2-SW-301)46.畜禽水产疫病发生的生物学机理及其防治(KSCX2-SW-302)47.动物分子发育机理与遗传育种研究(KSCX2-SW-303)48.小麦超高产、优质育种的分子机理研究与新品种选育(KSCX2-SW-304)49.水稻第四号染色体转录图谱的建立和分析(KSCX2-SW-305)50.杂交稻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的研究及相关基因的克隆(KSCX2-SW-306)51.水稻蛋白质组学研究(KSCX2-SW-307)52.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KSCX2-SW-308)53.单子叶植物水稻形态模式发育分子机理的研究(KSCX2-SW-309)54.盐芥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前期基础研究(KSCX2-SW-310)55.高等植物环境耐受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及抗逆性转基因植物的培育(KSCX2-SW-311)56.圈卷产色链霉菌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KSCX2-SW-312)57.云南美登木和棉花的次生代谢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KSCX2-SW-313)58.水稻黄单胞菌致病性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KSCX2-SW-314)59.苏云金杆菌和松毛虫病毒杀虫相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KSCX2-SW-315)60.动植物高效表达系统的建立(KSCX2-SW-316)61.利用DNA芯片技术研究飞蝗两型转变的分子调控机理(KSCX2-SW-317)62.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2-SW-318)63.兰花种质资源收集、新种质的创制和开发利用(KSCX2-SW-319)64.中国特异猕猴桃遗传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研发(KSCX2-SW-320)65.特色观赏植物的种质创制和资源开发(KSCX2-SW-321)66.空间生命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KSCX2-SW-322)(三)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1.南海及邻区大地构造系统的组成、结构及演化(KZCX2-SW-117)2.我国自然环境分异耦合过程与发展趋势(KZCX2-SW-118)3.青藏高原东北缘晚古生代大陆增生与中新生代陆内变形研究(KZCX2-SW-119)4.我国环境敏感带全新世温暖期的高分辨率环境记录(KZCX3-SW-120)5.珠江三角洲毒害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KZCX3-SW-121)6.青藏高原北部下地壳深部岩浆作用对地壳增厚动力学过程的指示(KZCX3-SW-122)7.陨石研究及其对地球圈层物质组成的认识(KZCX3-SW-123)8.地球深部水流体的实验地球化学(KZCX3-SW-124)9.中国南方大陆岩石圈拉张及其成矿作用(KZCX3-SW-125)10.晚中生代以来跨太平洋鱼类动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化(KZCX3-SW-126)11.早期哺乳动物系统发育研究(KZCX3-SW-127)12.中国西部典型沉积盆地优质油藏形成条件及动力学过程(KZCX3-SW-128)13.中国重要断代的界线层型以及年代地层数值化研究(KZCX3-SW-129)14.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早期演变(KZCX3-SW-130)15.地球深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KZCX3-SW-131)16.卫-卫跟踪的重力场恢复和应用研究(KZCX3-SW-132)17.我国新生代构造尺度环境演变及其机制(KZCX3-SW-133)18.西南水电开发重大高难地质工程信息获取与安全评价技术方法研究(KZCX3-SW-134)19.中国东部超深岩石对地球物质循环的指示(KZCX3-SW-135)20.空间环境灾害性事件的动力学过程和预报方法(KZCX3-SW-136)21.新疆铜金、钾盐紧缺矿产重点区带成矿条件与隐伏矿床预测示范研究(KZCX3-SW-137)22.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KZCX2-SW-210)23.重要海水养殖生物新品种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KZCX2-SW-211)24. 珠江河口及近海地区生态环境演化规律与调控机制研究(KZCX2-SW-212)25.华北盛夏强烈天气发生机理及其中尺度数值预报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KZCX3-SW-213)26.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我国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KZCX3-SW-214)27.海藻资源高值利用及环境治理的新途径(KZCX3-SW-215)28.南海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构效及其与生长环境的关系(KZCX3-SW-216)29.北京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探测与分析(KZCX3-SW-217)30.南水北调背景下华北地区水资源最优调配的理论研究(KZCX3-SW-218)31.大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地质条件与成藏机理研究(KZCX3-SW-219)32.晚第四纪中国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中的海洋古环境特征(KZCX3-SW-220)33.华北地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研究(KZCX2-SW-317)34.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及对策研究(KZCX2-SW-318)35.长江上游植被的生态-水文效应及生态屏障建设对策研究(KZCX2-SW-319)36.东北地区100年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KZCX2-SW-320)37.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重大事件复原及其影响研究(KZCX3-SW-321)38.青海盐湖卤水提锂工业化技术研究(KZCX3-SW-322)39.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山地灾害防治技术及环境影响研究(KZCX3-SW-323)40.干旱区雨养生物防风固沙体系的水环境研究(KZCX3-SW-324)41.地球科学数据信息导航系统建设(KZCX3-SW-325)42.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物质平衡及其对生态空间格局的影响(以三工河流域为例)(KZCX3-SW-326)43.新疆近50年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KZCX3-SW-327)44.基于网络的资源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KZCX3-SW-328)45.内陆河(黑河)水-土-气-生观测与综合研究(KZCX3-SW-329)46.长江上游典型小流域侵蚀产沙与调控技术研究(KZCX3-SW-330)47.长江中下游洪水孕灾环境变化、致灾机理与减灾对策(KZCX3-SW-331)48.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系统物质循环研究(KZCX3-SW-332)49.中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效应(KZCX3-SW-333) 50.生态安全相关要素的定量遥感关键技术研究(KZCX3-SW-334)51.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发展战略(KZCX3-SW-335)52.中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KZCX3-SW-336)53.非典型肺炎(SARS)控制和预警地理信息系统(KZCX3-SW-337)54.定量遥感应用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KZCX3-SW-338)55.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KZCX3-SW-339)56.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与健康效应研究(KZCX2-414)57.长江中游生态系统变化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KZCX2-415)58.东北黑土农田生态系统潜力、稳定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KZCX2-416)59.我国东南地区高度集约化农业利用下土壤退化的机制及合理调控(KZCX3-417)60.典型人工用材林与防护林衰退机理及可持续经营研究(KZCX3-418)61.WTO与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KZCX3-419)62.CERN生态环境数据开发与共性关键技术(KZCX3-420)6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区域环境效应研究(KZCX3-421)64.水蚀预报模型研究(KZCX3-422)65.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及发展模式研究(KZCX3-423)66.北京城市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机理研究(KZCX3-424)67.森林水文过程及流域水资源调控机理(KZCX3-425)68.亚热带农业生态圈生物过程驱动的物质循环研究(KZCX3-426)69.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对土壤资源的影响与生态环境效应(KZCX3-427)70.华北地区典型流域地下水资源预测与可持续管理研究(KZCX3-428)(四)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1.高可信软件的形式化理论与方法(KGCX2-105)2.网络安全防护若干关键技术与防范实验平台(KGCX2-106)3.大功率、多功能水下遥控作业平台关键技术研究(KGCX2-107)4.互联网应用基础软件核心平台关键技术和软件(KGCX2-108)5.图像与语音识别的认知机理和计算方法(KGCX2-SW-101)6.IPv6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和城域示范系统(KGCX2-SW-102)7.量子信息技术的研究(KGCX2-SW-103)8.“结构化保护级”安全操作系统设计(KGCX2-SW-104)9.超强超快激光综合实验平台及前沿交叉研究(KGCX2-SW-105)10.量子结构、量子器件的基础研究(KGCX2-SW-106)11.新型高频、大功率化合物半导体电子器件研究(KGCX2-SW-107)12.微系统若干前沿技术研究(KGCX2-SW-108)13.空间冷原子钟的应用基础研究(KGCX2-SW-110)14.环境水体污染的激光在线监测技术研究(KGCX2-SW-111)15.量子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KGCX2-SW-112)16.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其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固定为全降解塑料的研究(KGCX2-206A)17.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其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合成为可降解塑料的研究(KGCX2-206B)18. 气固两相反应系统研究和设计软硬件技术平台的建立(KGCX2-207)19. 重油(渣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催化剂及新工艺(KGCX2-208)20. 单壁纳米碳管大量制备技术及其储氢应用研究(KGCX2-209)21. 高性能工业燃气轮机叶片材料与工艺的研究与开发(KGCX2-210)22. 重污染的硝化、氧化和还原反应洁净新工艺研究与开发(KGCX2-SW-201)2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含氟质子交换膜的研制(KGCX2-SW-202)24. 苛刻条件下材料摩擦磨损与防护(KGCX2-SW-203)25.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炭纤维的研制(KGCX2-SW-204)26.介观层次上低维与块体无机复相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能(KGCX2-SW-205)27.生物质高值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工程(KGCX2-SW-206)28.材料的表面纳米化工程(KGCX2-SW-207)29. 高性能聚丙烯腈炭纤维实验线设备改造(KGCX2-SW-208)30. 细胞凋亡的化学基因学研究(KGCX2-SW-209)31. 3MW生物质气化高效发电系统关键技术(KGCX2-306)32.200吨/日能量自给型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KGCX2-307)33.光声智能火灾探测与清洁高效灭火的研究(KGCX2-308)34.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置与综合利用(KGCX2-SW-301)35. 深部地下工程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KGCX2-SW-302)36. 电动汽车驱动单元的研究开发(KGCX2-SW-303)37.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KGCX2-SW-304)38. 海洋波浪能独立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KGCX2-SW-305)39. 超导储能系统的研究(KGCX2-SW-307)40. 干煤粉复合床气化工艺的研究与开发(KGCX2-SW-308)41. 光通信用关键元件及产业化技术的研究(KGCX2-405)42. 月球探测关键科学技术攻关(KGCX2-406)43. 空间环境预报及关键技术研究(KGCX2—407)44. 空间太阳望远镜关键技术攻关(KGCX2-408)45.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关键科学问题研究(KGCX2-SW-402)46. 星载短毫米波大气探测技术(KGCX2-SW-403)47. 糖脂肪酸酯表面活性剂的中试开发(KGCX2-501)48. 镍钴羰基化精炼工艺与超细镍粉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KGCX2-502)49. 年产500吨无水氯化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KGCX2-503)50. 西部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及清洁冶金分离技术(KGCX2-504)51. 煤系高岭土快速流态化煅烧新工艺开发(KGCX2-505)52. 高效柴油降凝剂中试及产业化(KGCX2-SW-501)53. 西部荒漠化地区的治理技术与应用示范(KGCX2-SW-502)54. 新疆特产资源沙枣胶多糖的综合开发利用(KGCX2-SW-503)55. 基于Linux的跨平台藏文信息处理系统(KGCX2-SW-504)56. 农业生产决策知识管理系统在武陵山地区的开发应用(KGCX2-SW-505)57. 新疆雪莲规模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KGCX2-SW-506)58. 新疆草花总黄酮抗血栓制剂的研究(KGCX2-SW-507)59. 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KGCX2-SW-6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重大项目简介1.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项目主管:首席科技专家:黄耀研究员、于贵瑞研究员依托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主管专业局: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起止时间:2001年8月至2005年12月参加人数:324人,其中高级职称115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10人,辅助人员3人,博士后20人,在读博士60人,在读硕士90人,其他1人。
大禹奖获奖项目表
16
二等奖
水务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上海市水务信息中心、南京尚洋号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网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胡传廉、郑晓阳、高芳琴、吕文斌、金惠英、黄士力、沈建刚、周凡、叶晓峰、尉飞新
17
二等奖
重要生物类群对水域环境胁迫的生态响应
2
一等奖
水利信息系统运行保障平台研究与应用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
蔡阳、周维续、詹全忠、陈岚、付静、唐燕、张维华、王爱莉、钱峰、刘霞、李锋、杨旭、惠昕、许瑞雪、曹荣海
3
一等奖
黄河下游长远防洪形势和对策研究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黄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局
李文家、张同德、李海荣、安催花、何予川、张会言、王敏、胡建华、杜玉海、张志红、侯晓明、周丽艳、王红声、刘生云、王宝玉
马建华、雷阿林、蒋固政、李迎喜、叶闽、李红清、黄薇、谈昌莉、陈文祥、李志军、雷晓琴、杨国胜、张杰、廖奇志、赵先富
8
一等奖
海河口防洪与综合利用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水利部交通部电力工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天津市交通委员会、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10
二等奖
基于水分转化原理的淤泥固化资源化利用技术
河海大学、江苏聚慧科技有限公司
朱伟、张春雷、刘欢、赵仲辉、李磊、满志清、汪顺才、邬建明、钟小春、赵联芳
11
二等奖
特大跨度底轴驱动翻板水闸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上海市苏州河综合整治建设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浙江华东机电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全面深入推进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INDUSTRY/COMPANY 产业/公司全面深入推进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文|农昕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保障粮食安全,重点是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
同时,全面深入推进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更好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推动耕地保护利用与地力提升。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质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好坏关系到粮食的质量安全。
近日,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紧紧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把解决好耕地要害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深入推进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建设和保护等工作。
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2月2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对此表示,我国粮食年年丰收,去年达到了13390亿斤,创历史新高,比上一年增加了100多亿斤。
全社会的库存目前非常充裕,中国的粮食安全完全有保障。
但要看到,未来随着人口增长、消费升级,粮食需求还会有刚性的增长。
加之外部形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明显增加,所以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唐仁健说,要尽可能多产一些粮、多储一些粮。
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保障粮食安全,重点是做好“两藏”,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要确保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种植粮食及瓜菜等一年46Agriculture Economics生的作物;确保规划要建成的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要努力种植粮食。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碱地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㊀山东农业科学㊀2023ꎬ55(10):86~94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㊀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3.10.012收稿日期:2023-01-12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环渤海盐碱地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及应用 子课题(2021YFD190090308)ꎻ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岗位创新团队项目(SDAIT-03-06)作者简介:王敬宽(1997 )ꎬ男ꎬ山东郓城人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研究ꎮE-mail:wjk18253088030@163.com通信作者:柳新伟(1976 )ꎬ男ꎬ山东潍坊人ꎬ博士ꎬ副教授ꎬ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研究ꎮE-mail:sdxw@163.com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碱地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含量的影响王敬宽1ꎬ吕鹏超2ꎬ张楷悦1ꎬ高枫舒1ꎬ张强3ꎬ柳新伟1(1.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ꎬ山东青岛㊀266109ꎻ2.威海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ꎬ山东威海㊀264200ꎻ3.乳山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ꎬ山东乳山㊀264500)㊀㊀摘要:为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碱地土壤团聚体组成㊁稳定性及团聚体中碳氮含量变化的影响ꎬ本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荒地㊁草地㊁园地㊁耕地)为研究对象ꎬ通过湿筛法将土壤进行粒级分组ꎬ对0~20㊁20~40cm土层的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㊁稳定性及土壤有机碳(SOC)㊁全氮(TN)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ꎮ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含量均以0.25~2mm和0.053~0.25mm粒级为主ꎬ>2mm粒级为最低ꎻ其中ꎬ耕地<0.25mm粒级团聚体含量最高ꎬ其次是园地ꎬ草地与荒地含量最低ꎮ各土层中草地和荒地土壤团聚体MWD㊁GMD和R0.25值较大ꎬ耕地最小ꎬ园地和草地D值较小ꎬ耕地D值最大ꎮ各土层及各粒级土壤团聚体SOC㊁TN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ꎬ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ꎬ表现为园地>草地>耕地>荒地(SOC)和草地>园地>耕地>荒地(TN)ꎬ且土壤团聚体SOC㊁TN含量随粒级减小而降低ꎮ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中均以0.25~2mm和0.053~0.25mm粒级团聚体SOC㊁TN贡献率最高ꎬ分别为59.50%~78.00%(SOC)和59.34%~75.34%(TN)ꎬ这与该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所占比例高有关ꎮ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ꎮ关键词:盐碱地ꎻ土地利用方式ꎻ土壤团聚体ꎻ土壤碳氮中图分类号:S152㊀㊀文献标识号:A㊀㊀文章编号:1001-4942(2023)10-0086-09EffectsofDifferentLandUsePatternsonSoilAggregatesandCarbonandNitrogenContentsinSalineandAlkaliLandWangJingkuan1ꎬLyuPengchao2ꎬZhangKaiyue1ꎬGaoFengshu1ꎬZhangQiang3ꎬLiuXinwei1(1.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ꎬQingdao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Qingdao266109ꎬChinaꎻ2.WeihaiServiceCenterforAgricultureandRuralAffairsꎬWeihai264200ꎬChinaꎻ3.RushanServiceCenterforAgricultureandRuralAffairsꎬRushan264500ꎬChina)Abstract㊀Inordertoexploretheinfluenceofdifferentlandusepatternsonthecompositionandstabilityofsoilaggregatesandthechangeofcarbonandnitrogencontentsinaggregatesinsalineandalkalilandꎬfourlandusepatterns(wastelandꎬgrasslandꎬgardenlandandcultivatedland)intheAgriculturalHigh ̄TechIn ̄dustryDemonstrationZoneofYellowRiverDeltawereselectedastheresearchobjects.Thesoilsamplesweredividedintodifferentparticlesizegroupsbywetscreeningmethodꎬandthecompositionꎬstabilityandsoilor ̄ganiccarbon(SOC)andtotalnitrogen(TN)contentsofwaterstableaggregatesin0~20 ̄cmand20~40 ̄cmlayersweremeasuredandanalyz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particlesizeofsoilaggregatesofthefourlandusepatternsweremainly0.25~2.00 ̄mmand0.053~0.25 ̄mmꎬandthecontentof>2 ̄mmsoilaggregateswasthelowest.Thecontentofsoilaggregateswithparticlesize<0.25 ̄mmincultivatedlandwasthehighestꎬfol ̄lowedbythatingardenlandꎬandthatingrasslandandwastelandwasthelowest.Ineachsoillayerꎬthemeanweightdiameter(MWD)ꎬgeometrymeandiameter(GMD)andR0.25valueofsoilaggregatesingrasslandandwastelandwerelargerꎬwhilethoseincultivatedlandwerethesmallestꎻthefractaldimension(D)valueofgardenlandandgrasslandweresmallerꎬwhilethatofcultivatedlandwasthelargest.ThecontentchangeofSOCandTNineachparticlesizesoilaggregateandeachsoillayerwerebasicallythesameꎬwhichdecreasedwiththedepthincreaseofsoillayerꎬandshowedasgardenland>grassland>cultivatedland>wasteland(SOC)andgrassland>gardenland>cultivatedland>wasteland(TN)ꎬrespectively.ThecontentofSOCandTNinsoilaggregatesdecreasedwiththedecreaseofparticlesize.ThecontributionratesofSOCandTNof0.25~2.00 ̄mmand0.053~0.25 ̄mmaggregateswerethehighestas59.50%~78.00%(SOC)and59.34%~75.34%(TN)respectivelyindifferentsoillayersofthefourlandusepatternsꎬwhichmightberelatedtothehighproportionofsoilaggregateswiththeseparticlesizes.Theseresultscouldprovidereferencesforrationalplanning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landuseinthesalineandalkaliareasoftheYellowRiverDelta.Keywords㊀SalineandalkalilandꎻLandusepatternꎻSoilaggregatesꎻSoilcarbonandnitrogen㊀㊀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ꎬ也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其组成和稳定性与土壤碳氮含量㊁土地利用方式㊁土壤生物活性㊁土壤侵蚀和植被覆盖等因素密切相关ꎬ其数量和质量可反映土壤养分供储能力ꎬ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3]ꎮ稳定的团聚体和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ꎬ改善土壤透气㊁透水性ꎬ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ꎬ促进土壤结构稳定[4]ꎮ为了分析和评价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结构特征ꎬ一般采用平均质量直径(meanweightdiameterꎬMWD)㊁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ymeandiameterꎬGMD)和分形维数(fractaldimensionꎬD)来表征[5]ꎮ已有研究表明[3-4]ꎬMWD和GMD值越大ꎬ表示团聚度越高ꎬ土壤稳定性越强ꎻD值越小ꎬ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越高ꎬ土壤结构愈加松散ꎬ通透性更好ꎮ研究表明ꎬ土壤表层中的有机碳(soilorganiccarbonꎬSOC)约90%储存在团聚体中[6]ꎮ稳定的团聚体对存储于其中的有机碳氮提供物理保护作用ꎬ通过调节其内外氧气和水分的流通情况来降低微生物对有机碳氮的矿化分解ꎬ进而提高土壤有机碳氮的固持ꎻ相应地有机碳氮作为重要的胶结物质可促进团聚体的形成ꎬ对团聚体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7-8]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可以通过改变田间管理方式和植被覆盖类型来影响土壤地表凋落物含量㊁微生物丰度等土壤环境使土壤养分发生改变ꎬ进而导致土壤肥力和结构稳定性发生变化[9-10]ꎮ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土壤碳氮含量㊁水稳性团聚体㊁渗透性等土壤动态质量指标的变异性起主导作用[11]ꎬ因而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提高团聚体结合有机碳氮的能力ꎬ进而增强土壤的碳㊁氮汇功能ꎬ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发挥关键作用[3]ꎮ近年来ꎬ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SOC含量影响的研究较多ꎮ罗晓虹等[12]通过对比6种土地利用方式发现ꎬ竹林和荒草地各土层中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好ꎬ且竹林土壤各土层中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最高ꎻTang等[13]研究南方亚热带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发现ꎬ油松和马尾松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SOC㊁全氮(totalnitrogenꎬTN)含量最高ꎻ李鉴霖等[1]对比发现果园地比农耕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SOC含量高ꎮ山东省盐碱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地区ꎬ该类土壤盐分含量高㊁养分低㊁土壤结构差ꎬ严重制约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14]ꎮ因此ꎬ通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ꎬ对坚守耕地红线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ꎮ目前ꎬ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分变化㊁水盐运动和碳库储存等方面[15-16]ꎬ而对盐碱地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团聚体组成㊁稳定性及团聚体碳氮含量㊁贡献率的研究较少ꎮ本试验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78㊀第10期㊀㊀㊀㊀王敬宽ꎬ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碱地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含量的影响区荒地㊁草地㊁园地和耕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ꎬ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碱地土壤团聚体在0~20㊁20~40cm土层中的分布㊁稳定性及团聚体SOC㊁TN含量的影响ꎬ以期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壤结构改善和土地利用方式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研究区与采样点概况研究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18ʎ38ᶄEꎬ37ʎ18ᶄN)ꎬ处于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ꎮ该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ꎬ多年日平均气温12.8ħꎬ年均降水量555.9mmꎬ降水季节分布不均ꎬ多集中在夏季ꎬ易造成旱涝灾害ꎬ无霜期年均206dꎮ采样点土壤类型以滨海盐渍土为主ꎬ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为有机质含量14.58g/kg㊁全氮1.12g/kg㊁碱解氮45.97mg/kg㊁有效磷4.25mg/kg㊁速效钾164.93mg/kgꎬpH值8.75㊁盐分1.28g/kgꎮ本研究设置荒地㊁草地㊁园地和耕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表1)ꎮ其中荒地为撂荒3年ꎻ草地为3年生苜蓿地ꎬ一年刈割3次ꎻ园地种植苹果ꎬ至采样时为3年ꎻ耕地种植模式为3年的小麦-玉米轮作ꎮ㊀㊀表1㊀土壤采样点基本信息土地利用方式经纬度土壤主要扰动方式主要植被荒地118ʎ39ᶄ07ᵡEꎬ37ʎ18ᶄ18ᵡN无无草地118ʎ39ᶄ09ᵡEꎬ37ʎ18ᶄ20ᵡN刈割苜蓿园地118ʎ39ᶄ01ᵡEꎬ37ʎ18ᶄ16ᵡN翻耕㊁除草苹果树耕地118ʎ39ᶄ04ᵡEꎬ37ʎ18ᶄ17ᵡN翻耕㊁灌溉小麦-玉米轮作1.2㊀样品采集与处理于2021年4月采用五点取样法在每个划定的区域分别采集0~20㊁20~40cm两个土层的土壤样品ꎬ装入硬质塑料盒(避免运输过程中挤压和扰动ꎬ以免破坏团聚体)ꎮ带回实验室后将土样剔除石块㊁植物根系等杂物ꎬ沿其自然裂隙掰成直径约1cm土块混合后于通风干燥处自然风干ꎬ用于土壤团聚体测定ꎮ1.3㊀测定方法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测定按照Cambardel ̄la[17]的方法进行ꎮ将100g混合土样均匀放置于2㊁0.25㊁0.053mm的套筛上ꎬ调整套筛水面高度ꎬ保证水没过筛底部ꎬ且振动时不没过其顶部ꎬ使土样充分湿润后启动土壤团聚体分析仪(TTF-100型)ꎬ以上下振幅4cm㊁30次/min的频率振动20minꎮ用清水将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冲入烧杯中ꎬ60ħ烘干至恒重(约12h)ꎬ计算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质量ꎮ全土和各级团聚体磨碎过0.25mm筛后采用常规农化分析方法测定有机碳(SOC)㊁全氮(TN)含量[18]ꎮ1.4㊀数据处理与分析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采用公式(1)(2)计算ꎻ>0.25mm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R0.25)采用公式(3)计算ꎻ分维形数(D)采用公式(4)两边取以10为底的对数得公式(5)求出ꎻ团聚体有机碳㊁全氮贡献率(CR)采用公式(6)计算[3]ꎮMWD=ðni=1(RiWi)ðni=1Wi㊀ꎻ(1)GMD=expðni=1WilnRiðni=1Wiéëêêêùûúúú㊀ꎻ(2)R0.25=Mr>0.25MTˑ100%㊀ꎻ(3)M(r<Ri)MT=RiRmaxæèçöø÷3-D()㊀ꎻ(4)lgMr<Ri()MTéëêêùûúú=3-D()lgRiRmaxæèçöø÷㊀ꎻ(5)CR=CiˑWiCTˑ100%㊀ꎮ(6)式中ꎬRi为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平均直径(mm)ꎻWi为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质量百分比(%)ꎻMr>0.25为粒径>0.25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g)ꎻMT为水稳性团聚体总质量(g)ꎻM(r<Ri)为粒径小于Ri的团聚体质量ꎻRmax为团聚体最大粒径ꎻCi为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全氮)含量ꎻCT为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含量ꎮ本研究所列结果为3次重复测定值的平均值ꎬ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Excel2019整理ꎬ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ꎬ用LSD法进行差异显著8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性检验(P<0.05)ꎬOrigin2018软件绘图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由图1可知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20㊁20~40cm土层中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粒级的减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ꎬ中间团聚体含量所占比例较多ꎬ>2mm及<0.053mm团聚体含量较少ꎮ0~20cm土层中ꎬ>2mm团聚体含量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ꎬ表现为草地最高ꎬ耕地最低ꎻ0.25~2mm团聚体含量ꎬ园地㊁荒地和草地均显著高于耕地ꎬ分别高出60.93%㊁55.51%和46.48%ꎻ0.053~0.25mm团聚体含量ꎬ耕地显著高于园地㊁草地和荒地ꎬ分别高出26.75%㊁31.80%和47.99%ꎻ<0.053mm团聚体含量高低排序为耕地>荒地>园地>草地ꎬ且耕地和荒地显著高于园地和草地ꎮ20~40cm土层中ꎬ>2mm团聚体含量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ꎬ表现为草地最高ꎬ园地最低ꎻ0.25~2mm团聚体含量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ꎬ表现为荒地最高ꎬ耕地最低ꎻ0.053~0.25mm团聚体含量高低排序为园地>耕地>草地>荒地ꎬ且园地和耕地显著高于草地和荒地ꎻ<0.053mm团聚体含量ꎬ耕地㊁草地和荒地均显著高于园地ꎬ分别高出92.79%㊁57.32%和55.44%ꎮ综上结果表明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有差异ꎮ注:同粒级柱上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差异显著(P<0.05)ꎬ下同ꎮ图1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2.2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析由表2看出ꎬ0~20cm土层中团聚体MWD排序为草地>荒地>园地>耕地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ꎻ20~40cm土层中团聚体MWD排序与0~20cm土层一致ꎬ均以草地最大ꎬ耕地最小ꎮ0~20cm土层中团聚体GMD值在0.21~0.37mm之间ꎬ草地㊁园地和荒地均显著高于耕地ꎻ20~40cm土层中团聚体GMD值在0.23~0.36mm之间ꎬ荒地和草地显著高于园地和耕地ꎮ0~20cm土层中团聚体R0.25的大小顺序为草地>荒地>园地>耕地ꎬ与耕地相比ꎬ草地㊁荒地和园地分别显著高出64.39%㊁59.10%和57.25%ꎻ20~40cm土层中团聚体R0.25的大小顺序为荒地>草地>园地>耕地ꎬ与耕地相比ꎬ荒地㊁草地和园地分别显著高出72.64%㊁60.84%和32.50%ꎮ0~20cm土层中团聚体D值大小顺序为耕地>荒地>草地㊁园地ꎬ园地和草地显著低于荒地和耕地ꎻ20~40cm土层中团聚体D值大小顺序为耕地>草地>荒㊀㊀表2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土层深度/cm土地利用方式MWD/mmGMD/mmR0.25/%D值0~20荒地0.69ʃ0.02b0.33ʃ0.02b49.24ʃ1.41ab2.64ʃ0.01a草地0.74ʃ0.02a0.37ʃ0.02a50.88ʃ1.53a2.58ʃ0.02b园地0.66ʃ0.01c0.34ʃ0.01b48.67ʃ0.51b2.58ʃ0.02b耕地0.47ʃ0.01d0.21ʃ0.01c30.95ʃ0.61c2.67ʃ0.01a20~40荒地0.70ʃ0.01b0.36ʃ0.01a51.05ʃ0.62a2.57ʃ0.01b草地0.75ʃ0.01a0.36ʃ0.01a47.56ʃ0.44b2.59ʃ0.02a园地0.57ʃ0.01c0.31ʃ0.01b39.18ʃ0.66c2.42ʃ0.01c耕地0.51ʃ0.02d0.23ʃ0.01c29.57ʃ1.15d2.61ʃ0.01a㊀㊀注:同土层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差异显著(P<0.05)ꎬ下同ꎮ98㊀第10期㊀㊀㊀㊀王敬宽ꎬ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碱地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含量的影响地>园地ꎬ园地显著低于荒地㊁草地和耕地ꎮ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稳性团聚体MWD㊁GWD㊁R0.25和D值的分析表明ꎬ耕地的土壤稳定性最差ꎬ这与人为扰动影响密切有关ꎮ2.3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层SOC㊁TN含量由图2可以看出ꎬSOC和TN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ꎮ0~20cm土层中ꎬSOC含量以园地土壤最高ꎬ其次为草地和耕地ꎬ荒地最低ꎬ三者较荒地分别显著提高26.36%㊁12.58%和10.68%ꎻ20~40cm土层中ꎬSOC含量变化与0~20cm土层一致ꎬ与荒地相比ꎬ园地㊁草地和耕地分别显著提高34.69%㊁14.65%和8.43%ꎮ0~20cm土层中ꎬTN含量以草地土壤最高ꎬ其次为园地和耕地ꎬ荒地最低ꎬ三者较荒地分别显著提高11.73%㊁8.21%和4.40%ꎻ20~40cm土层中TN含量变化与0~20cm土层一致ꎬ与荒地相比ꎬ草地㊁园地和耕地分别提高17.48%㊁12.94%和8.39%ꎮ其中ꎬ两个土层园地SOC含量较耕地有显著差异ꎬ草地TN含量较耕地也有显著差异ꎮ综上表明ꎬ园地(种植苹果)对盐碱地土壤SOC积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ꎬ草地(种植苜蓿)对盐碱地土壤TN积累促进作用显著ꎮ同一土层柱上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差异显著(P<0.05)ꎮ图2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A)㊁全氮(B)含量2.4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层土壤团聚体SOC㊁TN分布及贡献率2.4.1㊀土壤团聚体SOC、TN含量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各粒级团聚体SOC(图3)和TN含量(图4)存在显著差异ꎮ整体而言ꎬ团聚体SOC含量表现为园地>草地>耕地>荒地ꎬTN含量表现为草地>园地>耕地>荒地ꎻ随土层加深ꎬ各粒级团聚体SOC和TN含量相对减少ꎻ随粒级减小ꎬ团聚体SOC和TN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ꎬ说明大团聚体可以促进土壤碳氮积累ꎮ由图3A可知ꎬ0~20cm土层中ꎬ园地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SOC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ꎬ分别高出6.75%~26.09%(>2mm)㊁13.32%~31.53%(0.25~2mm)㊁15.54%~22.68%(0.053~0.25mm)和15.13%~21.85%(<0.053mm)ꎮ由图3B可知ꎬ20~40cm土层中ꎬ园地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SOC含量也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ꎬ分别高出23.17%~50.71%(>2mm)㊁9.89%~34.96%(0.25~2mm)㊁28.85%~42.70%(0.053~0.25mm)和20.26%~40.49%(<0.053mm)ꎮ由图4A可知ꎬ0~20cm土层中ꎬ草地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TN含量均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ꎬ分别高出2.53%~12.66%(>2mm)㊁2.07%~8.83%(0.25~2mm)㊁4.36%~15.92%(0.053~0.25mm)和3.50%~7.25%(<0.053mm)ꎮ由图4B可知ꎬ20~40cm土层中ꎬ草地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TN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ꎬ分别高出23.17%~50.71%(>2mm)㊁9.89%~34.96%(0.25~2mm)㊁28.85%~42.70%(0.053~0.25mm)和20.26%~40.49%(<0.053mm)ꎮ综上结果表明ꎬ园地土壤团聚体对SOC有较好的固持作用ꎬ而草地土壤团聚体对TN有较好的固持作用ꎮ09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图3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图4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全氮含量2.4.2㊀土壤团聚体SOC、TN贡献率㊀由表3和表4可知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各粒级团聚体SOC和TN贡献率有所差异ꎮ0~20cm土层中ꎬ园地㊁草地和荒地均以0.25~2mm团聚体SOC和TN贡献率最高ꎬ而耕地以0.053~0.25mm团聚体SOC和TN贡献率最高ꎮ20~40cm土层中ꎬ荒地和草地以0.25~2mm团聚体SOC贡献率最高ꎬ而园地和耕地以0.053~0.25mm团聚体㊀㊀表3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土层深度/cm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2mm0.25~2mm0.053~0.25mm<0.053mm0~20荒地9.04ʃ0.34b39.29ʃ2.51ab24.77ʃ1.21c20.07ʃ1.16b草地13.80ʃ0.66a36.59ʃ0.73b26.12ʃ0.78bc14.55ʃ1.37c园地7.00ʃ0.79c42.31ʃ2.61a28.11ʃ2.55b16.10ʃ1.43c耕地5.33ʃ0.44d26.49ʃ0.61c35.17ʃ0.92a23.45ʃ0.64a20~40荒地7.63ʃ0.60c41.76ʃ1.79a26.69ʃ0.81d14.81ʃ0.88b草地19.53ʃ0.95a30.61ʃ0.94b28.54ʃ0.84c15.26ʃ0.62b园地5.99ʃ0.16d32.59ʃ1.51b45.40ʃ0.82a9.93ʃ0.33c耕地10.47ʃ0.40b18.14ʃ0.10c41.36ʃ0.75b19.70ʃ0.95aSOC贡献率最高ꎻ荒地以0.25~2mm团聚体TN贡献率最高ꎬ而耕地㊁园地和草地均以0.053~0.25mm团聚体TN贡献率最高ꎮ综上结果表明ꎬ各土层中>2mm团聚体SOC和TN含量最高ꎬ而在0~20cm土层中>2mm团聚体SOC和TN贡献率反而最低ꎬ这可能是由于该粒级团聚体所占比例低所导致的ꎮ与耕地相比ꎬ草地㊁园地和荒地均降低了0~20㊁20~40cm土层中<0.25mm团聚㊀㊀表4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粒级团聚体全氮贡献率土层深度/cm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粒级团聚体全氮贡献率/%>2mm0.25~2mm0.053~0.25mm<0.053mm0~20荒地8.34ʃ0.48b37.56ʃ1.56a23.02ʃ1.04c19.08ʃ0.66b草地12.22ʃ0.43a34.52ʃ1.17b26.84ʃ0.93b14.46ʃ1.21c园地6.55ʃ0.45c36.92ʃ0.36a27.51ʃ1.31b15.22ʃ0.84c耕地4.65ʃ0.36d24.66ʃ0.16c36.20ʃ1.51a22.53ʃ0.40a20~40荒地7.06ʃ0.80c39.79ʃ1.14a27.11ʃ0.80c16.04ʃ1.02b草地17.16ʃ0.43a28.24ʃ1.55c31.10ʃ1.27b16.97ʃ0.47b园地4.94ʃ0.24d31.46ʃ0.78b43.88ʃ0.94a10.38ʃ0.41c耕地10.21ʃ0.61b18.35ʃ0.89d45.09ʃ1.78a21.08ʃ0.17a19㊀第10期㊀㊀㊀㊀王敬宽ꎬ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碱地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含量的影响体SOC和TN贡献率ꎬ说明草地和园地可以促进微团聚体及粉粒黏粒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化ꎬ而荒地可能由于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有利于大团聚体的形成ꎮ3㊀讨论3.1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各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人为活动通过土地利用㊁耕作方式变化及不同农业管理措施等深刻影响着土壤团聚体的组成㊁稳定性及粒级变化[19]ꎮ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含量是土壤物理性质的敏感性指标ꎬ不同粒级团聚体对土壤孔隙度㊁养分供应和固持等具有不同作用ꎬ因此团聚体大小分布状况对土壤质量有显著影响[20]ꎮ本研究表明ꎬ在0~20cm土层中ꎬ园地㊁荒地和草地土壤0.25~2mm团聚体含量最高ꎬ耕地土壤0.053~0.25mm团聚体含量最高ꎻ而20~40cm土层中ꎬ荒地土壤0.25~2mm团聚体含量最高ꎬ园地㊁耕地和草地土壤0.053~0.25mm团聚体含量最高ꎮ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荒地土壤受到的人为扰动少ꎬ地表荒草每年几乎全部死亡凋落进入土壤ꎬ其植物残体及深层根茎有利于土壤有机物积累[21]ꎬ使土壤颗粒间胶结作用增强[12]ꎬ进而增加了各土层>0.25mm团聚体含量ꎻ而对于耕地㊁园地和草地来说ꎬ土壤易受到较为剧烈的人为扰动ꎬ耕地㊁园地翻耕和草地刈割都会导致土壤大团聚体破碎化ꎬ由于园地㊁草地地表凋落物和覆盖物较多ꎬ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强ꎬ有利于增加表层土壤>0.25mm团聚体含量ꎬ而耕地各土层大团聚体含量均为最低ꎬ这与姜敏等[22]的研究结果相似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不同土层团聚体稳定性具有不同影响ꎮ本研究中ꎬ各土层中水稳性团聚体的MWD和GMD均以草地最大ꎬ耕地最小ꎬ说明草地土壤稳定性最强ꎬ耕地土壤稳定性最差ꎮ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R0.25)被认为是土壤中最好的结构体ꎬ可以用来衡量土壤结构的优劣ꎬ其含量越高ꎬ表明土壤抗蚀能力越好[7]ꎮ各土层R0.25均以耕地最低ꎬ说明耕地土壤抗侵蚀能力最差ꎮ通过对比各土层中水稳性团聚体的D值同样可以发现耕地土壤结构易遭到破坏ꎬ稳定性较差ꎮ研究发现ꎬ在表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不吻合的现象ꎬ尤其是在20~40cm土层中ꎬ这可能与盐碱土壤本身结构差㊁地下水位高㊁高盐导致的土壤黏重等因素有关[23]ꎬ同时加上剧烈的人为扰动ꎬ二者综合作用ꎬ就使得盐碱地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更为复杂ꎮ整体而言ꎬ在盐碱条件下草地表现出更好的土壤结构和团聚体稳定性ꎬ这是由于苜蓿可以产生大量的须状不定根ꎬ随着老根死亡和不断被分解ꎬ产生大量有机物质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20]ꎬ且土壤全年覆盖度极高ꎬ说明苜蓿对盐碱地土壤团聚体改良起重要作用ꎮ3.2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各土层SOC㊁TN和团聚体SOC㊁TN的影响土壤碳㊁氮含量与土壤肥力和有机物料输入输出紧密相关ꎬ是陆地土壤碳库和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同时土壤性质㊁土地利用方式㊁农业管理㊁地覆植被等均会影响SOC㊁TN的含量及分布[24]ꎮ尤其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对土壤碳㊁氮含量影响很大ꎬ特别是在生态比较脆弱的黄河三角洲地区ꎮ本研究中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㊁TN含量随土层加深均呈逐渐降低趋势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表层土壤优先获得植物凋落物㊁根系分泌物㊁外源添加物等有机物料的输入ꎬ并逐步传导至深层土壤ꎬ因此表现为表层SOC和TN含量高于深层土壤[24]ꎬ这与乔鑫鑫等[25]的研究结果相似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ꎬ各土层SOC含量表现为园地>草地>耕地>荒地ꎬTN含量表现为草地>园地>耕地>荒地ꎬ说明盐碱土壤在人为开发利用后ꎬ通过其植物凋落物㊁根系分泌物和外源肥料等形式提供的碳源和氮源被植物吸收或者分解外ꎬ有更多的碳㊁氮在土壤中积累[26]ꎮ园地和草地的SOC㊁TN含量均高于耕地ꎬ这是因为园地和草地有较多植物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ꎬ且苜蓿属于豆科植物ꎬ与根瘤菌结合具有生物固氮作用ꎬ而耕地中生长的作物大部分被收获ꎬ只有少量植物体残留在土壤中ꎬ且耕作会加快土壤碳㊁氮元素的分解转化㊁淋溶和迁移[23]ꎮ总的来说ꎬ园地和草地均能有效提高盐碱地土壤碳㊁氮含量ꎬ具有良好的生产潜能ꎬ而耕地则需増施有机物料以提高土壤碳㊁氮含量ꎬ维持土壤碳氮库平衡ꎮ土壤团聚体碳㊁氮含量影响着团聚体的形成ꎬ团聚体的组成与稳定性又深刻影响着团聚体碳㊁氮的利用㊁固持与矿化[27]ꎮ本研究结果表明ꎬ对29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于团聚体SOC㊁TN含量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随土层深度的变化与各土层SOC和TN含量的变化一致ꎬ各土层>0.25mm粒级的大团聚体均高于<0.25mm粒级的微团聚体ꎬ这与胥佳忆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ꎬ说明土壤团聚体SOC㊁TN含量与土层深度和团聚体粒级均密切相关ꎮ研究发现ꎬ土壤团聚体SOC与TN含量变化趋于一致ꎬ原因可能是土壤碳㊁氮变化通常相辅相成ꎬ各粒级团聚体内氮元素含量随碳元素含量的变化而变化[28]ꎮ从各粒级团聚体SOC㊁TN贡献率可知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层均表现为0.25~2mm和0.053~0.25mm粒级贡献率较高ꎬ分别为59.50%~78.00%和59.34%~75.34%ꎬ主要原因是这两个粒级团聚体所占比例较高ꎮ总的来看ꎬ草地土壤>0.25mm粒级的大团聚体SOC㊁TN贡献率最高ꎬ而耕地土壤<0.25mm粒级的微团聚体SOC㊁TN贡献率最高ꎬ究其原因是耕地受人为翻耕影响导致土壤中大团聚体破碎形成微团聚体ꎬ而草地根系纵横且覆盖度高ꎬ能够较好地保护土壤中大团聚体不被破坏[23]ꎬ从而提高土壤大团聚体中SOC㊁TN的贡献率ꎮ综上所述ꎬ本研究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团聚体组成㊁稳定性及SOC㊁TN含量及其内在机理均产生了一定影响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因人为扰动㊁农田管理和地表植被不同而异ꎬ土壤外源碳㊁氮的输入量明显不同ꎬ进而引起土壤团聚体和碳氮含量的差异ꎮ另外ꎬ土壤微生物是形成土壤团聚体最活跃的生物因素[29]ꎬ因此进一步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盐碱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含量差异ꎬ还需监测土壤微生物的响应和变化过程ꎬ同时盐碱地土壤pH值和盐分含量等指标的变化对团聚体的影响也需进一步探究ꎬ进而更全面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㊁碳氮含量及影响机制ꎮ4㊀结论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研究区域ꎬ分析了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碱地土壤团聚体分布㊁稳定性及相关碳氮含量的影响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ꎬ各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组分的百分含量随粒级的减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ꎬ均以0.25~2mm和0.053~0.25mm粒级为主ꎬ>2mm粒级团聚体占比最低ꎬ且不同粒级均以草地土壤占比最高ꎮ(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ꎬ各土层水稳性团聚体MWD㊁GMD和R0.25均以草地和荒地较大㊁耕地最小ꎬD值均以园地和草地较小㊁耕地最大ꎮ总体来看ꎬ草地更有利于维持或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ꎬ耕地由于受人为干扰导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ꎬ进而造成土壤结构退化ꎮ(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ꎬ各土层SOC含量排序为园地>草地>耕地>荒地ꎬTN含量排序为草地>园地>耕地>荒地ꎬ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ꎻ各粒级土壤团聚体SOC㊁TN含量与各土层SOC和TN含量排序一致ꎬ且均随粒级减小而降低ꎮ各土层0.25~2mm和0.053~0.25mm粒级团聚体对土壤碳㊁氮贡献率高达59.50%~78.00%和59.34%~75.34%ꎬ以园地土壤贡献率最高ꎮ综合来说ꎬ草地和园地更有利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和碳氮养分固持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李鉴霖ꎬ江长胜ꎬ郝庆菊.土地利用方式对缙云山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的影响[J].环境科学ꎬ2014ꎬ35(12):4695-4704.[2]㊀Blanco ̄CanquiHꎬLalR.Mechanismsofcarbonsequestrationinsoilaggregates[J].CriticalReviewsinPlantSciencesꎬ2004ꎬ23(6):481-504.[3]㊀胥佳忆ꎬ李先德ꎬ刘吉龙ꎬ等.农业土地利用转变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㊁氮含量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ꎬ2022ꎬ42(8):438-448.[4]㊀刘帅ꎬ赵西宁ꎬ李钊ꎬ等.不同改良剂对旱地苹果园壤土团聚体和水分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ꎬ2021ꎬ35(2):193-199.[5]㊀祁迎春ꎬ王益权ꎬ刘军ꎬ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几种团聚体稳定性指标的比较[J].农业工程学报ꎬ2011ꎬ27(1):340-347.[6]㊀JastrowJD.Soilaggregateformationandtheaccrualofparticu ̄lateandmineral ̄associatedorganicmatter[J].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ꎬ1996ꎬ28(4/5):665-676.[7]㊀张玉铭ꎬ胡春胜ꎬ陈素英ꎬ等.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碳氮在土壤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ꎬ2021ꎬ29(9):1558-1570.[8]㊀黑杰ꎬ李先德ꎬ刘吉龙ꎬ等.轮作模式对农田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含量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ꎬ2022ꎬ20(3):126-134.39㊀第10期㊀㊀㊀㊀王敬宽ꎬ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碱地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东北黑土保护与利用的“梨树模式”
土退化已经威胁粮食安全,由于掠夺式开发利用、管理方式落后,导致东北黑土退化严重。
每年平均流失0.3〜1.0厘米厚的黑土表层,有机质以每年1/1000的速度递减;同时,黑土地还面临高寒风沙、重度盐碱、白浆化、连作障碍、农药残留污染等土壤质量和健康退化过程。
世界上其他三块黑土地,也曾遇到过度开垦后的土壤侵蚀及退化问题。
由于连年犁耕秸秆翻埋,加上气候干旱,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大平原向东和向南的大风卷起沙尘,形成巨大的深色云雾。
1934年5月12日,一场巨大的风暴席卷了美国东部与加拿大西部的辽阔土地。
风暴从美国西部土地破坏最严重的干旱地区刮起,狂风卷着黄色的尘土,遮天蔽日,向东部横扫过去,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高3.2公里的巨大的移动尘土带。
当时空气中含沙量达40吨/立方千米。
风暴持续了三天,掠过了美国2/3的大地,3亿多吨土壤被刮走,形成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事件。
1960年两次黑风暴,使前苏联垦荒地区的春季作物受灾面积达 400万公顷以上。
大量的沙土淤塞了许多灌溉水渠,毁坏了大片的庄稼和田地。
不少耕地肥沃的表土层被刮走,有的被刮走的土层厚度达300〜500毫米。
估计,在400万公顷的耕地上,被刮到天空的沙土总量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指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和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以及相关农机生产企业,在分析总结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免耕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创建东北黑土保护与利用的“梨树模式”。
国际上黑土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世界上有四大黑土,一块分布在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一块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面积约190万平方公里;一块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东北黑土区,面积约103万平方公里,是被誉为“北大仓”的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一块分布在南美洲阿根廷连至乌拉圭的潘帕(Pampa)大草原,面积约为76万平方公里。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含定向)公示清单
项目牵头承担 单位 项目 中央财政经费 项目实施 负责人 (万元) 周期(年)
刘敬泽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1
雄安新区生态基础设施 2018YFC0506900 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技 河北师范大学 术 2018YFC0507000 东北黑土区坡面水土流 北京师范大学 失综合治理技术
1435
3
2
刘宝元
1527
3
3
5
基于低覆盖度理论的防 中国林业科学 2018YFC0507100 沙治沙新材料、 新装备、 研究院 新技术研发 环境保护部南 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 2018YFC0507200 京环境科学研 设计与评估技术 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 “两屏三带”生态系统服 研究院森林生 2018YFC0507300 务格局优化 态环境与保护 研究所
杨文斌
498
3
徐海根
1037
3
刘世荣
1118
3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绿色发展方案之“中国东北黑土区应对气候变化、提高黑土可持续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示范”项目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课题任务书1. 背景为应对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异常,研究温室气体CO2减排增汇技术己成为目前全球化领域新的热点。
CO2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在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化中, CO2的权重约为55 % 。
而在全球CO2平衡研究中,对土壤尤其是农田土壤C 平衡的研究是少之又少,获得数据偏差较大。
因此,研究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土壤与环境之间的CO2交换,对于准确估计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土壤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生产是一种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农田土壤是重要的温室气体CO2的源汇。
通过对农田土壤中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准确测量,研究分析其机理和影响因素,正确地评价农田土壤对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贡献,有助于了解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其规律和选择正确的减排措施,从而为减少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过程捕获大气中的碳素并将其稳定地存入碳库,这一过程称为碳固定。
增加土壤有机碳固定不仅为植被生长及微生物活动提供碳源、维持土壤良好的物理结构,促进土壤中植物可利用态养分的释放与转化,同时也是减少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含量的一个有效、持续措施。
保护性耕作具有极大的控制土壤侵蚀、固定土壤有机碳的潜力,在北美和世界许多地区已经获得很大成功。
我国农业土壤是大气中温室气体CO2的碳源,经过长期的精耕细作管理和较低有机物料输入,多数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仅为原始土壤的一半甚至更少,与北美土壤相比,具有更大的固碳潜力。
出于经济因素考虑,当前工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难以实现。
采取农业管理措施,比如,在我国东北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利用黑土区土壤巨大的固碳空间,实现藏碳于土进而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不失为一种现实、有效的选择。
当然,还需要对土壤固碳作用以及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系统的综合评价。
大禹奖获奖项目表
28
二等奖
实时洪水概率预报理论与应用
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河海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钱名开、王凯、梁忠民、刘宏伟、董晓华、王军、许钦、徐时进、胡义明、彭顺风、姚建国、郑建良
29
21
二等奖
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整体分析理论方法与流域综合调控关键技术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陕西省江河水库管理局、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河海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贾仰文、赵振武、王芳、王浩、刘铁龙、仇亚琴、李晓春、游进军、牛存稳、郝春沣、龚家国、汪雅梅
混凝土盐害防治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粤水电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谢祥明、杨医博、孟庆红、谢彦辉、赖佑贤、郭文瑛、刘坚、张建明、莫海鸿、姚楚康
40
三等奖
南方地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关键技术研究
江苏省水利厅、河海大学、江苏省农村水利科技发展中心、徐州市水科所、涟水水利科学试验站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曹秀清、金菊良、周玉良、蒋尚明、袁宏伟、沈瑞、何君、程亮、徐佳、高振陆、崔毅、张虎
26
二等奖
过鱼设施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基于行为生态学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刘超、汤方平、周济人、成立、杨华、鄢碧鹏、冯旭松、汤正军、金燕、杨帆、钱钧、钱空变异识别与主要驱动力定量研究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北一方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2014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决定
2014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决定
2014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通过前期审查、专业评审组评审,异议处理后,根据《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有关规定,经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评审,报请黑龙江省政府陆昊省长签批,授予赫晓东教授2014年黑龙江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271项推荐项目(自然科学类67项,技术发明类19项,科技进步类185项)为本年度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29项,二等奖117项、三等奖125项。
本决定作为2014年度项目获奖依据。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2014年8月8日附件1:奖励名单
最高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分析黑土地退化现状及保护措施
分析黑土地退化现状及保护措施摘要:黑土是特殊而又稀少的自然资源。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论文对我国东北黑土地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东北黑土区多年耕地保护和利用情况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东北黑土区已有的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东北黑土地;利用;保护;问题;对策摘要:东北是国家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
黑土是我国东北极为稀有的特殊天然资源,其养分含量高,土壤性质好,土壤容重高,适宜种植各种作物。
在经历长时间的种植之后,在东北地区,其黑土地已经发生严重的退化,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改善,已经成为目前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
一、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黑土”是指我国东北主要的黑土、黑灰土及其周围一系列的草甸土、暗棕壤等,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
黑吉两省在全国范围内占有将近80.00%的黑土区,其中辽宁省和呼伦贝尔盟分别有0.15%和20.55%的黑土区可耕地。
在我国,黑土区的人均可耕种土地面积约为国家的3倍。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土地最富饶的地区,常年保持着超过20%的粮食单产和60%的商品粮食作物。
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过度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破坏,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酸化、盐碱化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的加剧。
研究表明,50多年来,我国东北黑土因长期受污染,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已降低至2%-3%,产量持续降低,而肥料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又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和板结。
在《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中,黑土地被列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黑土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试验,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吉林省黑土地质量退化问题及原因(一)面积不断缩减然而,在吉林省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农业建设用地的急剧增加,以及大量的农商用地的非理性流转,使得吉林省的黑土地持续减少。
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项目科技推广思路探讨
制定 “ 国家农业 综合开发 东北 黑土区水 土 流失重 点治
理 工程科 技推广 管理办 法”, 明确各相关 部门职 责。 立由 成 水 利部 门与农 发 部门相 关人 员组 成的科 技推 广领 导小 组 。 领 导小 组负责 农发 科技 推广 项 目组织管理 工 作 , 责组 织 负 召开 由领 导 小组成 员 、 家组 成 员及 相关 管 理 、 术 支 撑 专 技 单位代 表参加的 农发科技 推广项 目科技协作 会议 。
31 流域统 筹选 题 .
在 每期 农发水 土保 持项 目前期 申报 工作 中 , 项 目区 各 在 项 目可 行 性研 究 报告 中 提 出拟 开展 的农 发 科技 推 广 项 目 ; 研 单位 结合 本 单位 的科 研成 果 , 荐农 发 科技 推 广 科 推 项 目。由松辽 委组 织各省 ( 自治 区 ) 相关 部门 及专家 , 召开 农 发科技 推广 项 目科技 协作 会议 , 申报 的农 发科 技推 广 对 项 目进 行 评选 论证 , 定技 术 推 广项 目、 施 项 目区及 技 确 实
成 立农 发科技 推广 项 目专家 组 , 家组成 员由农发 科 专
方法, 为水源 地水质改善提供 技术保 障和示范 。
4 )垄向 区田及 鼠道暗管 防治水 土流失技 术推广 。 在 项 目区布设垄 向区 田和 鼠道 暗管水 土保 持措 施 , 针对不 并 同地区 特点进 行坡面 的组合 配置 。在此 基础 上 , 通过 对技 术 推广 前后的 小流域野 外调 查 , 同布设 方式 下的小 流域 不
黑 土区农 发 水土 保持 项 目科技 推 广 工作 存 在 上述 问 题, 主要 有以下原 因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条 , 蚀沟数 量增 加 81 , 侵 3 条 总长 度增长 190k 平 均侵 0 m, 蚀沟 密度达 到每平方公 里 16 据在黑龙江 省调查 , 6 m。 全省 有较 大 型 侵蚀 沟 1. 万 条 , 蚀耕 地 9 3 多h 2同时 44 侵 . 万 3 m, 导致 大量 耕地被 侵蚀 沟切 割而被 迫弃耕 撂荒 ; 过 典型 调 通 查推 算 ,黑土 区侵 蚀沟 侵 占或毁 坏 耕地面 积达 4 .万 多 7 2 h , 年将 损失 粮食 1 亿 多 k 。 m2 每 4 g 而且 , 的侵 蚀沟还在 不 新
我国盐碱土概况
我国盐渍土资源及其利用与管理 研究的回顾
综合治理工作应该与治理区的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 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在科技攻关期间, 根据不同类型区在黄淮海平原分别建立了多个综合治 理试验站(区)。 新疆、宁夏等地的排水种稻,吉林的综合改良苏打盐 土、江浙鲁冀诸省的海涂开发、内蒙古一些地区的井 排等均在综合治理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土壤科学家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 进步特等奖等重要奖项,并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相关 专著。
我国盐渍土资源利用与管理研究 的展望
863 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精准农业技术与装备” 重大项目:课题 1. 车载农田土壤信息快速采集关键 技术与产品研发。 863 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产 品”重点项目课题:水盐调控精量灌溉技术。项目内 容:大田滴灌、微咸水、设施栽培。 863 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海洋滩涂耐盐植物开发及集 成应用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课题:滩涂耐海水植物新 品种筛选培育及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实施 地点:黄河三角洲、苏北平原。
我国盐渍土资源利用与管理研究 的展望
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典型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示范”: 课题8 半干旱盐碱化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苏 打盐碱化地区);课题12:半干旱风沙草原区退化草地综合整治 技术与模式(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盐渍化);课题13:黄河三 角洲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课题14:崇明岛生态系统修 复与生态安全预警关键技术与模式。 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海洋渔业与滩涂高效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与示范”:课题4 耐盐经济植物规模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 课题8 耐盐植物和大型海藻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沃土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课题5 东北黑土及北方风沙盐碱土区沃土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耕地质量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2 盐碱土等障碍农田治理关键技术研究;课题4 黄淮海平原 中低产土壤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东北黑土综合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项目名称:东北黑土综合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一、提名者及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东北粮仓关系着“中国饭碗”和我国粮食的战略安全。
然而,由于东北黑土的退化,粮食安全问题受到严重的挑战,而落后的玉米耕作制度是导致黑土退化、综合功能下降的根本原因。
在落后的传统耕作制度下,玉米秸秆焚烧或弃用导致土壤贫瘠化,频繁不合理的田间作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小农户经营方式和落后的农机具的使用导致农业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化。
因此,玉米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以及生态化综合管理是实现东北地区农业高产高效、解决黑土退化的必经之路。
项目以“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为核心,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经过10余年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免耕现代生产模式实践,建立了“梨树模式”,为黑土综合功能的提升以及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了关键的技术和模式。
项目共获得12项知识产权,其中专利10项,获批地方标准(操作规程)2项,成果鉴定2项。
已发表一系列相关论文,其中单篇文章引用超过10次的SCI论文34篇,最高引用48次。
梨树模式经过吉林省农委组织专家进行评价,认为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可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与技术支撑。
1. 建立了适合东北区域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技术体系,促进了东北农业向先进、生态、可持续方式转变。
通过对种植模式和秸秆覆盖方式的区域优化,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东北玉米生产的秸秆覆盖免耕技术体系,创建了以秸秆生态循环利用为基础的玉米种耕作制度。
实现了秸秆资源有效利用,解决了秸秆焚烧的污染问题;遏制水土流失,根治土壤退化,促进了土壤生产和生态功能的提升。
降水利用率增加10%,在东北中部地区实现了雨养种植;土壤有机质增加12.5%,土壤综合功能显著提升;养分利用率平均提高15%,实现了肥料减施增效;玉米平均增产3-6%,田间作业成本降低8%,直接经济效益提高10%以上。
2. 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免耕播种机及配套机械,开创了农机--农艺融合的新模式,显著提升东北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东北黑土综合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一、提名者及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东北粮仓关系着“中国饭碗”和我国粮食的战略安全。
然而,由于东北黑土的退化,粮食安全问题受到严重的挑战,而落后的玉米耕作制度是导致黑土退化、综合功能下降的根本原因。
在落后的传统耕作制度下,玉米秸秆焚烧或弃用导致土壤贫瘠化,频繁不合理的田间作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小农户经营方式和落后的农机具的使用导致农业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化。
因此,玉米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以及生态化综合管理是实现东北地区农业高产高效、解决黑土退化的必经之路。
项目以“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为核心,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经过10余年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免耕现代生产模式实践,建立了“梨树模式”,为黑土综合功能的提升以及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了关键的技术和模式。
项目共获得12项知识产权,其中专利10项,获批地方标准(操作规程)2项,成果鉴定2项。
已发表一系列相关论文,其中单篇文章引用超过10次的SCI论文34篇,最高引用48次。
梨树模式经过吉林省农委组织专家进行评价,认为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可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与技术支撑。
1. 建立了适合东北区域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技术体系,促进了东北农业向先进、生态、可持续方式转变。
通过对种植模式和秸秆覆盖方式的区域优化,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东北玉米生产的秸秆覆盖免耕技术体系,创建了以秸秆生态循环利用为基础的玉米种耕作制度。
实现了秸秆资源有效利用,解决了秸秆焚烧的污染问题;遏制水土流失,根治土壤退化,促进了土壤生产和生态功能的提升。
降水利用率增加10%,在东北中部地区实现了雨养种植;土壤有机质增加12.5%,土壤综合功能显著提升;养分利用率平均提高15%,实现了肥料减施增效;玉米平均增产3-6%,田间作业成本降低8%,直接经济效益提高10%以上。
2. 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免耕播种机及配套机械,开创了农机--农艺融合的新模式,显著提升东北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
研发了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机及秸秆归行机等配套机械,性能接近或超越国际同类产品,建立了国内第一家免耕播种机生产企业,催生新的农机产业,先后成立20余家免耕播种机和配套农机具生产企业,年生产规模达到2万台件,使秸秆全覆盖少免耕播种成为生态高效的玉米种植模式,开创了农机--农艺融合的新模式。
3. 开创了“五位一体”的资源集成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推动东北玉米现代耕作模式发展。
项目通过对科研、推广、企业、新型农业主体等机构的资源集成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示范推广模式,有效实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转移服务。
引领了东北现代玉米种植模式的建立,促进经营制度创新发展。
截止到2018年,在东北地区已建立8个核心示范区及51个示范点,累计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客观评价经过10余年的研究,通过建立适合东北玉米生产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新技术体系,研发性能领先的免耕播种机及配套机械,极大推动了秸秆覆盖免耕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东北黑土综合功能。
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普遍认可。
1. 免耕播种机通过专家鉴定,为国内首创,技术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9年8月16日,吉林省农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吉林省(梨树县)康达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现代农装北方(北京)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2BMZF-2/4型免耕指夹式精量施肥播种机进行了鉴定。
马成林教授和李洪文教授等9位专家在现场考察机具作业及作物长势的基础上,一致认为该机“采用圆盘施肥播种开沟器,动土少,利于保墒,有效提高出苗率和保苗率,节本增效效果显著”、“设计先进,结构合理,可实现玉米全秸秆覆盖条件下免耕播种作业”、“该小型圆盘式免耕播种机属国内首创,技术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 专家评价认为技术体系先进适用,推广应用前景广阔2014年11月5日,吉林省农业委员会组织科技成果评价会,王立春研究员等5位专家对“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创新与应用”项目进行了评议。
一致认为该技术成果“对抗旱保墒提高保苗率具有明显效果”、“对防止耕地土壤侵蚀和肥力退化具有显著作用”、“提高秸秆利用率,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以秸秆还田为核心的新型耕作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力支撑”、“技术体系先进适用,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2015年10月7日,吉林省农业委员会组织杨大成研究员等5位专家对梨树县开展的“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创新与应用”项目进行测产验收。
一致认为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和宽窄行免耕栽培技术两种种植方式比传统种植模式增产效果明显(10%以上),“实现了全量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在东北春玉米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3. 保护性耕作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机具补贴力度加大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国土规划(2016-2030年)》“加强北方旱田保护性耕作”和农业部制定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确定加快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秸秆机械化还田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等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技术模式。
为农业部关于《2017年农机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工作方案》中“对技术成熟的保护性耕作等绿色高效机具全部实行敞开补贴,加大补贴支持力度”等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持。
5. 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成果,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项目获得授权专利10项,获批吉林省地方标准(操作规程)2项;40篇代表性论文总引用823次,他引672次。
其中单篇文章引用超过10次的论文34篇,最高引用48次。
经对相关文献进行比较分析,项目中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模式增加土壤固碳的微生物调控作用在国内外公开文献中未见相同报道;稳定微生物来源组分(包括真菌和细菌残留物)对土壤碳氮组分转化过程与稳定性(保持)的调控作用的研究在国内外公开文献中未见相同报道。
秸秆覆盖免耕技术对土壤综合功能的提升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
维也纳自然资源和生命科学大学的Schiefer J博士和Lair GJ教授等,在研究“欧洲农业可持续强化的土壤的潜力和局限性”的研究中(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16, 230: 283-293, 287),高度认可了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认为减少耕作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是一项有效的、可持续性的农田土壤管理措施。
密苏里大学的Pan X博士和Xiong X教授等,在“有机改良和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中(Crop Science, 2017, 57: 2263-2272, 2268),证实了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认为相比于传统粗放型耕作管理,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南京农业大学景音娟硕士和曹慧教授等,在“耕作方式和秸杆还田对纤维素降解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中(土壤学报, 2016, 53 (04): 1027-1036, 1028),引用了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认为秸秆覆盖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团聚体的形成,创造了更稳定的微环境,从而有利于增加微生物活性与多样性。
德国卡塞尔大学,国际土壤学著名期刊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杂志主编Joergensen RG教授,在“氨基糖作为土壤中真菌和细菌残留物的标识物”的研究中(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54, 559-568, 564),引用了本项目研究成果,认为免耕促进了微生物群落向真菌转移,从而改变了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吉林农业大学朱姝硕士和窦森教授等,在“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胡敏素结构特征的影响”研究中(土壤学报, 2016, 53 (1):127-136, 127),引用了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认为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养分含量。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张兴义研究员和许艳丽研究员等,在“保护性耕作对大豆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中(大豆科学, 2013, 32 (03): 321-327, 321),高度证实了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认为秸秆覆盖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性状,促进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土壤持水性和透气性,从而增加微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物质量保持力,最终改善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
四、应用情况(限2页)本项目于2010年研发了第一台免耕播种机,使秸秆覆盖条件下播种成为可能,但面临春季温度低、秸秆量大的问题,2016年研发了秸秆归行机,解决了该问题,并配套秋季或苗期深松及不对行玉米收割机,使农机-农艺有机的融合,构建完成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耕作体系,创建了“梨树模式”,即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均匀行平作、宽窄行、原垄垄作。
本项目依托位于梨树县高家村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经过大量的监测、对比研究,明确了秸秆覆盖条件下“梨树模式”的适用性,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并采用“项目+联盟+农技推广部门+合作社”的链条,依托51个合作社示范基地开展农机、农艺、模式的示范推广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品种、行距及气候条件,采用不同行距(60cm,65cm,70cm)、不同模式(均匀行、宽窄行、原垄垄作、条带耕)及不同深松时间(秋季深松、春季深松、苗期深松)、不同播种时间(抢墒播种、适时晚播)等方式,不断解决低温出苗慢、秸秆拖堆、病虫草害,逐渐达到抗旱、保苗、抗倒伏、稳产、增产的效果,使玉米秸秆全覆盖技术得到了快速推广应用。
通过吉林省梨树县高家村保护性耕作核心示范区,辐射到黑龙江省大庆、绥化、哈尔滨市辖区;吉林省白城、松原、四平、长春市辖区;辽宁省朝阳、阜新、铁岭、沈阳辖区,基本覆盖了东北地区玉米主产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000万亩。
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八、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支持主体,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张旭东研究员和中国农业大学任图生教授主要开展农艺技术和耕作模式的开发和优化工作,进行区域适宜性评价;作为技术推广部门负责人,王贵满研究员负责技术的转移和转化,利用农技推广网络构建技术推广平台,开展各类宣传和技术培训活动;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关义新研究员是农机制造企业负责人,开展免耕播种机及配套农机工艺研究。
具体合作分工如下:1、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张旭东研究员和解宏图副研究员负责,与吉林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2007年首先在梨树县中部黑土区的梨树镇高家村建立了15公顷试验研究基地,2008年在梨树县西北部风沙区的林海镇揣洼村建立10公顷试验研究基地,2009年在梨树县风沙区的四棵树乡付家街村建立了30公顷试验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