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件 第三章 炎 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课件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章 炎 症
第二节 炎 症 介 质
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是 指参与并诱导炎症发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 学物质,也称化学介质。分为外源性(细菌 及其代谢产物)和内源性(细胞及血浆)两 大类,下面主要介绍内源性炎症介质。
一、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
1、 血管活性胺:包括组织胺和5-HT (1)组织胺:
二、渗 出——白细胞渗出
1、靠边与附壁 2、游出 3、趋化性:
关于引起趋化作用的生 物学机制,目前认为,白 细胞表面有一种能与趋化 因子结合的特殊受体,通 过受体机制使白细胞内的 游离Ca2+增多,刺激胞质 内的收缩蛋白收缩,促使 白细胞定向运动(图3-3)。
二、渗出—白细胞渗出与吞噬
1.靠边与附壁 2.游出 3.趋化性 4、吞噬作用(图3-4):
第三章 炎 症
第二节 炎 症 介 质 二、血浆中产生的炎症介质 1、激肽系统——缓激肽(扩张血管、增高血管壁 通透性、致痛作用) 2、补体系统:扩张血管、增高血管壁通透性、趋 化白细胞、损伤组织、增强吞噬作用 3、凝血系统——增高血管壁通透性、趋化白细胞 以上各种炎症介质的作用是相互交织、彼此促进的。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渗 出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炎 症充血(图3-1)
炎症充血的发生机制与神经 体液因素有关: ⑴ 神经因素: ⑵ 体液因素:炎症介质如 组织胺、激肽及补体等均 具有较强的扩张血管作用, 体液因素的作用时间较长。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渗 出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炎 症充血(图3-1)
25g/L以下
比重
1.018以上
1.018以下
细胞数
>500×106 /L
<100×106
L
蛋白定性试验 阳性
阴性
凝固性
能自凝
不能自凝
透明度
浑浊
澄清
第三章 炎 症
3、渗出液的作用 (渗出液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① 稀释毒素及有害物质,以减轻对局部的损伤作用。 ② 为炎症灶带来营养物质,带走代谢产物。 ③ 渗出物内含有抗体、补体等,可消灭病原体。 ④ 所含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变成纤维蛋白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一、变 质 二、渗 出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 充血(图3-1)
⑴ 迅速出现短暂的细动脉痉 挛,持续仅几秒钟。
⑵ 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局部血流量增多,发生动 脉性充血,即炎症充血。 持续时间不等(几分钟、 十几分钟、几十分钟、几 小时 )。
第三章 炎 症
2、间质成分:粘液样变性、纤维蛋白样坏死、 组织崩解等。
(二)代谢变化(分解代谢增强)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 质
(一)形态变化 (二)代谢变化(分解代谢增强)
1、局部酸中毒:氧化不全的中间代谢产物 (乳酸、脂肪酸、酮体)在炎症局部堆积。
2、 组织内渗透压增高:由于分解代谢增强及 坏死组织崩解,加之H+↑,盐类解离,使炎区 的胶体和晶体渗透压增高,促使渗出过程发生 二、渗 出
(二)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1、 炎症时由于致炎因素的 作用,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其机制如下:
⑴内皮细胞连接处缝隙扩大:
某些致炎因素直接损伤 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组织 胺、缓激肽等引起内皮细胞 收缩,连接处缝隙加大。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渗 出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 充血(图3-1)
停滞,轴流变宽,白细胞由 轴流进入边流,靠近血管壁 缓慢滚动的现象,称为白细 胞靠边。
(2)靠边的白细胞与血管壁粘 附较牢固,胞质变扁,紧贴 在内皮细胞表面,成层成堆, 叫做白细胞附壁或粘着。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渗 出——白细胞渗出 1、靠边与附壁 。 2、游出:
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周 围组织内的过程,称为白细 胞游出。
(2)5-羟色胺(5-HT): 主要来自血小板,生物学效应类似于组织胺。
第三章 炎 症
第二节 炎 症 介 质 2、 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 二者均为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 二者的生物学效应是:使血管扩张、血管壁 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发热、疼痛等。 3、 溶酶体释放的介质:来自中性粒、单核细胞。 酶解组织细胞,增高血管壁通透性,趋化白 细胞,引起发热。 4、 淋巴因子:见于变态反应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趋化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强吞噬作用, 伤靶细胞,损伤组织。
(二)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1、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的机制: ⑴ 内皮细胞连接处缝隙扩大。 ⑵ 内皮细胞的损伤:严重的 烧伤或细菌感染,可直接损伤 内皮细胞,使之坏死脱落。 ⑶ 内皮细胞吞饮能力增强: 炎症时内皮细胞吞饮能力增强, 吞饮小泡增多,小分子渗出。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渗 出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 炎症充血(图3-1)
主要存在于嗜碱性粒细胞(血液)和肥大细 胞(组织)的胞质异染颗粒中。
第三章 炎 症
第二节 炎 症 介 质
(1)组织胺: 炎症时,致炎因素作用于上述两种细胞,
激活细胞膜表面的卵磷脂酶或蛋白酶,使细胞 膜受损脱颗粒,释放组织胺。
组织胺的生物学效应:
一是细动脉扩张。二是细静脉的通透性增 高。三是对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吸引该 细胞向炎症灶集中。
二、渗出—白细胞渗出与吞噬
1.靠边与附壁 2.游出 3.趋 化性
4、吞噬作用(图3-4): (2)包围吞入: 吞噬细胞
伸出伪足或内陷将粘着在 其表面的病原体或组织崩 解碎片包围起来,然后伪 足互相融合,形成吞噬体; 吞噬体与细胞内部的溶酶 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
二、渗出—白细胞渗出与吞噬
4、吞噬作用(图3-4): (1)识别和粘着。 (2)包围及吞入。 (3)杀灭与降解: (1 吞噬溶酶体内的溶
补充说明二:化脓菌感染时,炎 区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 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为主; 过敏反应以嗜酸性粒细胞为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渗 出——白细胞渗出 1、靠边与附壁。2、游出 3、趋化性:
白细胞游出后,沿着组织间 隙以阿米巴样运动的方式,向炎 症灶集中,由于这种定向游走是 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的影响或吸引 才发生的,故称为趋化性或趋化 作用(图3-3)。
、交织成网,可阻止细菌扩散,使炎症灶局限化。 ⑤ 炎症后期,纤维蛋白网架有利于炎症灶的胶原化。 ⑥ 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及毒素随淋巴液被携带至局
部淋巴结,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渗 出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 炎症充血(图3-1)
(二)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三)白细胞的渗出与吞噬
能引起白细胞定向游走的化 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趋化因 子来自细胞、血浆或细菌。
二、渗 出——白细胞渗出
1、靠边与附壁。2、游出 3、趋化性( 图3-3):
不同的趋化因子吸引不同 的白细胞。最常见的外源性 趋化因子是细菌的代谢产物, 内源性趋化因子包括:补体 成分、白细胞三烯、细胞因 子等。
炎症介质和趋化因子均为 化学物质,可以说趋化因子 是专司趋化作用的炎症介质。
二、渗出—白细胞渗出与吞噬
1.靠边与附壁 2.游出 3.趋化 性
4、吞噬作用(图3-4): (1)识别和粘着:吞噬细胞借
助细胞表面的Fc和C3b受体, 能识别被抗体或补体包裹的 病原体,经抗体或补体与相 应受体结合,病原体就粘着 在吞噬细胞表面。仍然是受 体-配体特异性结合的机制。 (2)包围吞入:
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 出到血管外的过程,称为白 细胞渗出,渗出的白细胞称 为炎细胞,炎细胞聚集在炎 症区域的现象,称为炎细胞 浸润。
白细胞渗出是一种主动过程,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渗 出(图3-1) 白细胞渗出是一种主动过
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靠边与附壁 ( 炎症的基本病变
一、变 质
二、渗 出
渗出(exudation)是指 炎症局部血管内的液体和细 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 间隙、浆膜腔、粘膜表面及 体表的过程。渗出病变以血 管反应为主,包括血流动力 学改变、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白细胞渗出、白细胞吞噬等 环节。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 充血(图3-1)
(二)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1、通透性增高的机制。 2、体液渗出 :
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血液中的液体成分通过细静 脉和毛细血管壁到达血管外 的过程,称为液体渗出。渗 出的液体称为渗出液。渗出 液积存于组织间隙,称为炎 性水肿。积存在体腔称为 (炎性)积液。
第三章 炎 症
3、炎症时的渗出液与非炎性漏出液在发生机制 上和成分上有所不同。漏出液是因毛细血管内 压增高(如心力衰竭导致的静脉淤血)或某些 疾病(如肝硬化、肾炎、营养不良等)引起的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组织间液回流障碍所 致,属于非炎性水肿。
炎性渗出液与非炎性漏出液积留于体腔者, 均称为体腔积液(如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心 包腔积液等)。所以,临床上遇到体腔积液的 患者,首先应当鉴别是炎症引起的渗出液还是 其他疾病引起的漏出液,以便明确诊断,进行 正确的治疗。鉴别方法如下:
第三章 炎 症
表3-1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渗出液
漏出液
蛋白量
30g/L以上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一、变 质
二、渗 出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 充血(图3-1)
⑶在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和扩张后, 血流变慢,血管壁通透性增 高,血液的液体成分渗出, 致使局部血液浓缩,粘滞度 增加。
⑷随着血流变慢,轴流加宽,最 后血流停滞,此时白细胞靠 边和附壁,接着以阿米巴样 运动游出血管进入炎区。
附壁的白细胞在内皮细胞 的连接处伸出伪足,以阿米 巴样运动(变形运动)的形 式穿过内皮细胞间隙和基底 膜到达血管外,这种主动移 动的过程谓之白细胞游出 (图3-2)。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渗 出——白细胞渗出
1、靠边与附壁 。
2、游出(图3-2):
补充说明一:急性炎症或炎症早
期,中性粒细胞首先从血管中 游出,4 8小时后单核细胞游 出;前者存活1~2天,后者 存活几周至几个月。慢性炎 症或炎症后期,炎区以巨噬 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 浸润为主。
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内含 有酸性水解酶、中性蛋白酶 和溶菌酶。
中性粒细胞完成吞噬作用 后很快死亡(3~4天),死 亡后释放蛋白水解酶,继续 起作用(图3-4)。
二、渗出—白细胞渗出与吞噬
6、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1)中性粒细胞。
(2)巨噬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
能力,来自血液和组织。
巨噬细胞常出现在急性炎 症后期、慢性炎症、非化脓性 炎症(如结核病、伤寒)、病 毒性感染和原虫感染等。它能 吞噬中性粒细胞不能吞噬的病 原体、异物和较大的组织碎片。 对特大异物,它可用细胞融合 的方式或胞核分裂的方式,形 成多核巨细胞,如结核结节中 的朗汉斯巨细胞和异物肉芽肿 内的异物巨细胞(图3-4)。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一、变 质
二、渗 出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炎 症充血(图3-1)
炎症充血的发生机制与神经 体液因素有关:
⑴ 神经因素:在炎症充血 初期发挥作用,当局部组 织受到致炎因素刺激时, 通过轴突反射和血管运动 神经兴奋性的变化,使血 管扩张,这种作用时间较 短。
第三章 炎 症
菌酶能使细菌崩解;吞 噬溶酶体内的乳铁蛋白 能夺铁抑菌;吞噬溶酶 体内的乳酸能杀灭细菌; 吞噬溶酶体内的酸性水 解酶能降解已经死亡的 细菌。
二、渗出—白细胞渗出与吞噬
6、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 运动能力和较强的吞噬能力。
中性粒细胞能吞噬多种球 菌、坏死组织碎片及抗原抗 体复合物。
白细胞到炎症灶内对病原 体和组织崩解碎片进行吞噬 与消化的过程,称为吞噬作 用。吞噬作用是炎症过程中 重要的防御反应。具有吞噬 作用的白细胞主要有两种:
(1)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 主要针对比较小的病原体 (葡、链)和组织崩解碎片。
(2)巨噬细胞—大吞噬细胞: 主要针对比较大的病原体 (杆、虫)和组织崩解碎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局部组织细胞不同程度
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 质
变质(alteration)是指炎症局部组织、 细胞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变质可发生在实质细 胞,也可发生在间质成分。
(一)形态变化
1、实质细胞:细胞水肿、脂肪沉积;凝固性 坏死或液化性坏死。
第三章 炎 症
第二节 炎 症 介 质
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是 指参与并诱导炎症发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 学物质,也称化学介质。分为外源性(细菌 及其代谢产物)和内源性(细胞及血浆)两 大类,下面主要介绍内源性炎症介质。
一、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
1、 血管活性胺:包括组织胺和5-HT (1)组织胺:
二、渗 出——白细胞渗出
1、靠边与附壁 2、游出 3、趋化性:
关于引起趋化作用的生 物学机制,目前认为,白 细胞表面有一种能与趋化 因子结合的特殊受体,通 过受体机制使白细胞内的 游离Ca2+增多,刺激胞质 内的收缩蛋白收缩,促使 白细胞定向运动(图3-3)。
二、渗出—白细胞渗出与吞噬
1.靠边与附壁 2.游出 3.趋化性 4、吞噬作用(图3-4):
第三章 炎 症
第二节 炎 症 介 质 二、血浆中产生的炎症介质 1、激肽系统——缓激肽(扩张血管、增高血管壁 通透性、致痛作用) 2、补体系统:扩张血管、增高血管壁通透性、趋 化白细胞、损伤组织、增强吞噬作用 3、凝血系统——增高血管壁通透性、趋化白细胞 以上各种炎症介质的作用是相互交织、彼此促进的。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渗 出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炎 症充血(图3-1)
炎症充血的发生机制与神经 体液因素有关: ⑴ 神经因素: ⑵ 体液因素:炎症介质如 组织胺、激肽及补体等均 具有较强的扩张血管作用, 体液因素的作用时间较长。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渗 出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炎 症充血(图3-1)
25g/L以下
比重
1.018以上
1.018以下
细胞数
>500×106 /L
<100×106
L
蛋白定性试验 阳性
阴性
凝固性
能自凝
不能自凝
透明度
浑浊
澄清
第三章 炎 症
3、渗出液的作用 (渗出液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① 稀释毒素及有害物质,以减轻对局部的损伤作用。 ② 为炎症灶带来营养物质,带走代谢产物。 ③ 渗出物内含有抗体、补体等,可消灭病原体。 ④ 所含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变成纤维蛋白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一、变 质 二、渗 出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 充血(图3-1)
⑴ 迅速出现短暂的细动脉痉 挛,持续仅几秒钟。
⑵ 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局部血流量增多,发生动 脉性充血,即炎症充血。 持续时间不等(几分钟、 十几分钟、几十分钟、几 小时 )。
第三章 炎 症
2、间质成分:粘液样变性、纤维蛋白样坏死、 组织崩解等。
(二)代谢变化(分解代谢增强)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 质
(一)形态变化 (二)代谢变化(分解代谢增强)
1、局部酸中毒:氧化不全的中间代谢产物 (乳酸、脂肪酸、酮体)在炎症局部堆积。
2、 组织内渗透压增高:由于分解代谢增强及 坏死组织崩解,加之H+↑,盐类解离,使炎区 的胶体和晶体渗透压增高,促使渗出过程发生 二、渗 出
(二)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1、 炎症时由于致炎因素的 作用,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其机制如下:
⑴内皮细胞连接处缝隙扩大:
某些致炎因素直接损伤 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组织 胺、缓激肽等引起内皮细胞 收缩,连接处缝隙加大。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渗 出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 充血(图3-1)
停滞,轴流变宽,白细胞由 轴流进入边流,靠近血管壁 缓慢滚动的现象,称为白细 胞靠边。
(2)靠边的白细胞与血管壁粘 附较牢固,胞质变扁,紧贴 在内皮细胞表面,成层成堆, 叫做白细胞附壁或粘着。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渗 出——白细胞渗出 1、靠边与附壁 。 2、游出:
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周 围组织内的过程,称为白细 胞游出。
(2)5-羟色胺(5-HT): 主要来自血小板,生物学效应类似于组织胺。
第三章 炎 症
第二节 炎 症 介 质 2、 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 二者均为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 二者的生物学效应是:使血管扩张、血管壁 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发热、疼痛等。 3、 溶酶体释放的介质:来自中性粒、单核细胞。 酶解组织细胞,增高血管壁通透性,趋化白 细胞,引起发热。 4、 淋巴因子:见于变态反应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趋化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强吞噬作用, 伤靶细胞,损伤组织。
(二)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1、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的机制: ⑴ 内皮细胞连接处缝隙扩大。 ⑵ 内皮细胞的损伤:严重的 烧伤或细菌感染,可直接损伤 内皮细胞,使之坏死脱落。 ⑶ 内皮细胞吞饮能力增强: 炎症时内皮细胞吞饮能力增强, 吞饮小泡增多,小分子渗出。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渗 出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 炎症充血(图3-1)
主要存在于嗜碱性粒细胞(血液)和肥大细 胞(组织)的胞质异染颗粒中。
第三章 炎 症
第二节 炎 症 介 质
(1)组织胺: 炎症时,致炎因素作用于上述两种细胞,
激活细胞膜表面的卵磷脂酶或蛋白酶,使细胞 膜受损脱颗粒,释放组织胺。
组织胺的生物学效应:
一是细动脉扩张。二是细静脉的通透性增 高。三是对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吸引该 细胞向炎症灶集中。
二、渗出—白细胞渗出与吞噬
1.靠边与附壁 2.游出 3.趋 化性
4、吞噬作用(图3-4): (2)包围吞入: 吞噬细胞
伸出伪足或内陷将粘着在 其表面的病原体或组织崩 解碎片包围起来,然后伪 足互相融合,形成吞噬体; 吞噬体与细胞内部的溶酶 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
二、渗出—白细胞渗出与吞噬
4、吞噬作用(图3-4): (1)识别和粘着。 (2)包围及吞入。 (3)杀灭与降解: (1 吞噬溶酶体内的溶
补充说明二:化脓菌感染时,炎 区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 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为主; 过敏反应以嗜酸性粒细胞为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渗 出——白细胞渗出 1、靠边与附壁。2、游出 3、趋化性:
白细胞游出后,沿着组织间 隙以阿米巴样运动的方式,向炎 症灶集中,由于这种定向游走是 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的影响或吸引 才发生的,故称为趋化性或趋化 作用(图3-3)。
、交织成网,可阻止细菌扩散,使炎症灶局限化。 ⑤ 炎症后期,纤维蛋白网架有利于炎症灶的胶原化。 ⑥ 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及毒素随淋巴液被携带至局
部淋巴结,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渗 出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 炎症充血(图3-1)
(二)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三)白细胞的渗出与吞噬
能引起白细胞定向游走的化 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趋化因 子来自细胞、血浆或细菌。
二、渗 出——白细胞渗出
1、靠边与附壁。2、游出 3、趋化性( 图3-3):
不同的趋化因子吸引不同 的白细胞。最常见的外源性 趋化因子是细菌的代谢产物, 内源性趋化因子包括:补体 成分、白细胞三烯、细胞因 子等。
炎症介质和趋化因子均为 化学物质,可以说趋化因子 是专司趋化作用的炎症介质。
二、渗出—白细胞渗出与吞噬
1.靠边与附壁 2.游出 3.趋化 性
4、吞噬作用(图3-4): (1)识别和粘着:吞噬细胞借
助细胞表面的Fc和C3b受体, 能识别被抗体或补体包裹的 病原体,经抗体或补体与相 应受体结合,病原体就粘着 在吞噬细胞表面。仍然是受 体-配体特异性结合的机制。 (2)包围吞入:
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 出到血管外的过程,称为白 细胞渗出,渗出的白细胞称 为炎细胞,炎细胞聚集在炎 症区域的现象,称为炎细胞 浸润。
白细胞渗出是一种主动过程,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渗 出(图3-1) 白细胞渗出是一种主动过
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靠边与附壁 ( 炎症的基本病变
一、变 质
二、渗 出
渗出(exudation)是指 炎症局部血管内的液体和细 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 间隙、浆膜腔、粘膜表面及 体表的过程。渗出病变以血 管反应为主,包括血流动力 学改变、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白细胞渗出、白细胞吞噬等 环节。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 充血(图3-1)
(二)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1、通透性增高的机制。 2、体液渗出 :
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血液中的液体成分通过细静 脉和毛细血管壁到达血管外 的过程,称为液体渗出。渗 出的液体称为渗出液。渗出 液积存于组织间隙,称为炎 性水肿。积存在体腔称为 (炎性)积液。
第三章 炎 症
3、炎症时的渗出液与非炎性漏出液在发生机制 上和成分上有所不同。漏出液是因毛细血管内 压增高(如心力衰竭导致的静脉淤血)或某些 疾病(如肝硬化、肾炎、营养不良等)引起的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组织间液回流障碍所 致,属于非炎性水肿。
炎性渗出液与非炎性漏出液积留于体腔者, 均称为体腔积液(如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心 包腔积液等)。所以,临床上遇到体腔积液的 患者,首先应当鉴别是炎症引起的渗出液还是 其他疾病引起的漏出液,以便明确诊断,进行 正确的治疗。鉴别方法如下:
第三章 炎 症
表3-1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渗出液
漏出液
蛋白量
30g/L以上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一、变 质
二、渗 出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 充血(图3-1)
⑶在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和扩张后, 血流变慢,血管壁通透性增 高,血液的液体成分渗出, 致使局部血液浓缩,粘滞度 增加。
⑷随着血流变慢,轴流加宽,最 后血流停滞,此时白细胞靠 边和附壁,接着以阿米巴样 运动游出血管进入炎区。
附壁的白细胞在内皮细胞 的连接处伸出伪足,以阿米 巴样运动(变形运动)的形 式穿过内皮细胞间隙和基底 膜到达血管外,这种主动移 动的过程谓之白细胞游出 (图3-2)。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渗 出——白细胞渗出
1、靠边与附壁 。
2、游出(图3-2):
补充说明一:急性炎症或炎症早
期,中性粒细胞首先从血管中 游出,4 8小时后单核细胞游 出;前者存活1~2天,后者 存活几周至几个月。慢性炎 症或炎症后期,炎区以巨噬 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 浸润为主。
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内含 有酸性水解酶、中性蛋白酶 和溶菌酶。
中性粒细胞完成吞噬作用 后很快死亡(3~4天),死 亡后释放蛋白水解酶,继续 起作用(图3-4)。
二、渗出—白细胞渗出与吞噬
6、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1)中性粒细胞。
(2)巨噬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
能力,来自血液和组织。
巨噬细胞常出现在急性炎 症后期、慢性炎症、非化脓性 炎症(如结核病、伤寒)、病 毒性感染和原虫感染等。它能 吞噬中性粒细胞不能吞噬的病 原体、异物和较大的组织碎片。 对特大异物,它可用细胞融合 的方式或胞核分裂的方式,形 成多核巨细胞,如结核结节中 的朗汉斯巨细胞和异物肉芽肿 内的异物巨细胞(图3-4)。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变
一、变 质
二、渗 出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炎 症充血(图3-1)
炎症充血的发生机制与神经 体液因素有关:
⑴ 神经因素:在炎症充血 初期发挥作用,当局部组 织受到致炎因素刺激时, 通过轴突反射和血管运动 神经兴奋性的变化,使血 管扩张,这种作用时间较 短。
第三章 炎 症
菌酶能使细菌崩解;吞 噬溶酶体内的乳铁蛋白 能夺铁抑菌;吞噬溶酶 体内的乳酸能杀灭细菌; 吞噬溶酶体内的酸性水 解酶能降解已经死亡的 细菌。
二、渗出—白细胞渗出与吞噬
6、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 运动能力和较强的吞噬能力。
中性粒细胞能吞噬多种球 菌、坏死组织碎片及抗原抗 体复合物。
白细胞到炎症灶内对病原 体和组织崩解碎片进行吞噬 与消化的过程,称为吞噬作 用。吞噬作用是炎症过程中 重要的防御反应。具有吞噬 作用的白细胞主要有两种:
(1)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 主要针对比较小的病原体 (葡、链)和组织崩解碎片。
(2)巨噬细胞—大吞噬细胞: 主要针对比较大的病原体 (杆、虫)和组织崩解碎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局部组织细胞不同程度
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第三章 炎 症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 质
变质(alteration)是指炎症局部组织、 细胞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变质可发生在实质细 胞,也可发生在间质成分。
(一)形态变化
1、实质细胞:细胞水肿、脂肪沉积;凝固性 坏死或液化性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