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马嵬》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河高中高一语文教案
课题:《李商隐诗两首》之《马嵬》(其二)
教者:周耀山
上课班级:高一15班
一、课前自主学习安排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朗读,并理解背诵默写全诗。
2、通过学习理解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3、通过讨论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寓意。
(二)、教学重点
1、本诗的寓意。
2、倒叙和对比表现手法。
(三)、自主学习自查
1、我能读准这首诗的字音和节奏吗?(可结合《课时作业》七第1题)
2、这首诗属于哪种类型的诗?(可结合课本注释回答)
咏史诗:也叫怀古诗,它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
如果给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怀古)诗。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
3、我能结合注释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吗?(可结合《新新学案》“自主文本初研”部分思考回答)
本文通过对比等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而致国破家亡的讥讽与批判。
4、我看出了诗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可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回答)
倒叙、对比、发问
5、我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个句子呢,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准备
二、学教方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导学法)
1、小组分工:每组6人分别担任一个角色,即主写者(到黑板上去写出本组讨论的答案或展示成果)、主讲者(主写者写的不细致,可由主讲者进行补充说明)、评价者(对其他小组展示的成果给予评价和赋分,并说明原因)、指摘者(对其他小组成员的回答错误之处进行纠正)、质疑者(针对讨论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或见解)、统计者(统计本组各成员在每节课上的得分)。
当然,这种分工是理论的分工,实际操作时,只有各小组内部协调得好,也倒无所谓谁是什么角色;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变换角色。
2、方法指导:小组各成员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大胆质疑,认真讨论,积极上台展示,大声讲解。
3、赋分办法:主动回答问题的,每次可得1到3分,主动提出的有效问题也可得1到3分。
成果展示环节,一次最多可展示4个小组的成果,最先完成黑板书写的小组得2分,紧随其后的三组依次递减0.5分,这是书写速度分;然后由其他小组给这些答案评分,分值满分为本题在高考试卷中分值标准(比如一道选择题3分或5分),其他的问题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分值。
三、课堂合作探究(针对学生的问题,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解决疑难,实现教学目标)
(一)导入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各位专家老师来观摩这节课,就是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的自学能力。
看看老师不讲什么,同学们自己能不能学懂,能不能帮助你的学友学懂。
同学们说能不能?
很好,为了激励大家积极参与,我们这节课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各小组的组长、记分员请举手。
我们还要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强,听说读写能力强,按照导学案上的说明赋分,最后积分最高的小组每人将获得一份奖品,该组表现最好的个人还有一份特别的奖品(呈现书法作品在黑板上)。
表现最差的小组要受到惩罚哟。
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的诗人叫什么?提到李商隐,我们就容易想到他的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其实他还有一类诗也写的不错,那是什么诗呢?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马嵬》这类诗。
(板书标题:马嵬)
(二)检查自学(有PPT)
1、我能读准这首诗的字音和节奏吗?(可结合《课时作业》七第1题)
让一名学生朗读后,大家正音,教师范读。
2、这首诗属于哪种类型的诗?(可结合课本注释回答)
叙事诗(表达方式);咏史诗(题材);政治讽刺诗(主题)。
3、我能结合注释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吗?(可结合《新新学案》“自主文本初研”部分思考简要回答)
主要是对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而致国家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的批判和讽刺。
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唐玄宗的自私虚伪的爱情进行了鞭挞,甚至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宝贵难安的感慨,对李、杨爱情的婉惜。
4、我看出了诗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可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简要回答)
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倒叙。
此外还有反衬和诘问。
5、我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个句子呢,为什么?
见仁见智。
(三)、合作质疑
①柯庆沁、谭丛梅问:本诗为什么要用倒叙的手法?倒叙的作用有哪些?
②谢津池问:颔联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③方伟业问:文章颔联写“虎旅”和“鸡人”的行为反衬出唐玄宗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④黄志敏问:对比与反衬的手法有何区别?
⑤王思程问: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有很多,从思想内容来看,大多数诗都是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李商隐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⑥游浩峰问:李商隐本人是一个痴情之人,本应对李、杨爱情持赞赏的态度,可为何在本诗中要对李进行讽刺与丑化呢?其中是否隐藏着深层涵意?
⑦纪如婳问:诗人讽刺唐玄宗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
⑧周家富等同学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⑨陈晓艺、章蔓等同学问:唐玄宗对杨贵妃是极为宠爱的,但为什么最后还是赐死了杨贵妃呢?《长恨歌》也是写关于李杨二人的爱情的,它与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⑩还有同学问:李义山是个情种,他对爱情持怎样的态度?
(四)、展示成果
①、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
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
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②③: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诗人抓住了最有特征性的事物即宫中的“鸡人报晓筹”和军营中的“虎旅传宵柝”,把这二者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并以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令苦,昔安令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跃然纸上。
④对比与反衬的区别: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而反衬是有主次的。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反衬)
而李商隐的诗则不是这种观点,他认为“马嵬之变”之所以会发生,也有唐玄宗的原因,颈联中“当时七夕笑牵牛”,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马嵬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玄宗以为可以和杨贵妃天天在一起,对天上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的会见还加以嘲笑。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所暗含的意思,即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对玄宗也加以指责。
另外,“六军同驻马”这一句能看出唐玄宗的自私虚伪,既然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则永不分离,可现在呢?在紧要关头,还是要把杨贵妃赐死,来换取自己的苟且偷生,此诗都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唐玄宗。
此诗的现实意义在哪儿呢?
由于李商隐一生政治坎坷,生活落寞,但是仍有忧国伤时之心,于是借一些政治讽刺诗来表达对当朝统治的讽喻和对时局的忧虑。
⑧本诗的诗眼多数人认为是尾联。
从章法上讲,是对前六句的总结:即当了四十年的皇帝的唐玄宗却保不住自己的宠妃。
批判的矛头直指唐明皇。
(五)、评价赋分(含表彰奖励)
给积分最高的小组每人一支笔,得分最多的小组中表现最突出的奖励一幅书法作品。
(六)、课堂小结
诗的体裁:咏史诗;政治讽刺诗;叙事诗。
表现手法:倒叙;对比;反衬;诘问
作者情感:讽刺、批判、警戒
四、拓展练习作业
1、课堂练习(详见PPT《马嵬》)
《马嵬》(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怎么理解这首诗的寓意?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东平郡王、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
范阳即幽州,在今河北省,古属燕国、冀州。
“冀马燕犀动地来”即是说此事件。
犀,犀利,指刀剑兵器。
逃难路上,六军威迫唐玄宗下令缢死了“红粉”杨玉环。
公元758年初,玄宗也抑郁而死。
所以说他“自埋红粉自成灰”。
玄宗新手埋藏了自己的红颜知己,任其在马嵬坡畔成冢成灰。
后二句含蓄而又不无深意地指摘唐明皇,你若早知沉迷于倾国之色而易于覆国,又怎能有如此狼狈出逃之举?一句反问,意味深长,褒姒妲己,前车之鉴,岂可忘得?
2、知识拓展(《新新学案》p40“素材日积月累”)
3、作业布置
《课时作业》七第6、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