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七中学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第七中学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蜀国处在危急存亡之时,文臣武将仍尽心竭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客”认为“________,________”的心感难以实现,只好将无奈化为秋风中飘散的箫声。
(3)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到,因“ ________,________”的险要地势,以致泰蜀两地自古以来相互隔绝。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97年,美秀美术馆——由贝聿铭设计,开馆了。
他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设计脚本,在两山之间建了一个长达200米的隧道,再通过一座120米的吊桥将美术馆的入口衔接起来。
这座由悬臂桥梁、钢缆固定及桥柱斜拉方式组合而构成的吊桥映衬在蓝天苍翠间,被称为“映衬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优雅艺术品”,是自然和建筑的杰出融合,所谓“欲穷其林,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人类的大量活动如呼吸、行走、取暖、避寒等都在建筑中进行,人类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又影响了人。
隐秘性、安全感、光线、适宜的高度、声音的穿透性……是现代人对建筑及室内空间的高层次需求。
在我们的一生中,建筑就像一个潜藏的模具,人生则如同流动的液体,由于模具不同,使得我们每个人被重新浇筑、冷却,从而形成了带有模具形状的、不同的轮廓,这个过程被我们称为“生活方式”。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建筑与人类的关系不是深层次地相关,而是默转潜移地相互影响。
B.建筑与人类的关系总是深层次地相关,又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
C.人类与建筑的关系总是深层次地相关,又默转潜移地影响着建筑。
D.建筑与人类的关系总是深层次地相关,又潜移默化地受着它的影响。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美秀美术馆——由贝聿铭设计”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B.在他身上你看不到廉价和粗糙——虽然在他年轻的时候,也疯狂地购买过劣质的外套。
C.一部华为发展史就是一部危机管理史——也是一部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
D.在本次丹寨“非遗”文创节中,有一件作品获得了特别奖——荣宝斋的“木版水印”。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每个人在模具中被重新冷却、浇筑,因而形成了带有不同模具形状的轮廓,我们将之称为“生活方式”。
B.我们每个人在模具中被重新浇筑、冷却,从而形成了带有模具形状的、不同的轮廓,称之为“生活方式”。
C.我们每个人在模具中被重新冷却、浇筑,因而形成了带有模具形状的、不同的轮廓,我们将之称为“生活方式”。
D.我们每个人在模具中被重新浇筑、冷却,从而形成了带有模具形状的、不同的轮廓,我们将之称为“生活方式”。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白居易对刘禹锡说:上次席间你所和之诗我已惠存,尤为喜爱“沉舟、病树”一联。
B.客人辞别主人:多日来寄身贵府,叨扰颇多,心存感激,今日别过,日后再谢。
C.苏轼对苏辙说:最近家兄在西湖清挖淤泥,政务繁忙,无暇及时回信,望见谅。
D.父亲向来宾介绍叔叔一家:这是舍弟,在北京工作,这是贤侄,正在读书。
4、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诗言志,其中不乏哀愁,伟大的诗人们往往把胸中难以排遣的愁情化作千古流传的美妙诗句。
在《虞美人》中李煜用“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这一形象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来抒发自己作为亡国之君的无尽哀愁;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辛弃疾用“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鲍照在《拟行路难》中则用“心非木石岂无感,⑤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欲说还休的愤懑与不平;而才华横溢的李清照则在《醉花阴》中把闺怨闲愁化作了“⑥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锦绣词句。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①
苏轼
翠蛾羞黛怯人看。
掩霜纨,泪偷弹。
且净尊,收泪唱《阳关》。
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
画堂新构近孤山。
曲栏干,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
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
(注)①述古:陈襄,字述古。
时陈襄由杭州太守调任南都(即文中的“帝城”)太守,而苏轼任杭州通判。
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以歌女为抒情主人公,通过她的口吻表达对陈述古的惜别之情,构思巧妙。
B.本词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佳作,但二者情感基调并不相同。
C.开头三句以神态、动作表现歌女的悲伤,因离别而落泪,怕人羞见而掩扇偷拭。
D.“漫道帝城天样远”一语双关,既言帝城遥远,亦言君王不见,词人自伤身世。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词的下片是如何抒发离愁别绪的。
6、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七则)
(2)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六幺》。
(白居易《琵琶行》)
(3)今夜鄜州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月夜》)
(4)太乙近天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终南山》)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6)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8)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传统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因此急需推陈出新,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所推崇。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有哪些?从文化传播本身来说,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加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闯入我国的文化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慢慢减弱,这与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
基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新技术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扩大影响力。
从受众来说,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统传播过程中,大都以文字为主,以书籍、报纸等为载体,然而这类文字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容易使受众产生疲惫感,久之容易使受众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
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抽象,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这一类的传统文化,对受众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通过具象的场景展示,一部分受众便无法准确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什么意义?首先可以降低文化体验成本。
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推出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手机,观众可以全方位观赏太和殿,这种传播方式为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受众节省了文化体验的成本。
其次可以增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
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較为单一枯燥,属于灌输式、单向性传播。
受众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较少。
而传统文化“可视化”的传播观念,则利用数字技术等,充分发挥受众的意识能动性,调动受众的思维能力。
再次还有利于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可视化的传播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受众在全面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新技术所带来的乐趣,这无疑会促使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以下实现途径。
通过三维数字可视化技术实现文物可视化,将文物通过三维建模手段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名胜古迹可视化,中国名胜古迹众多,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虚拟的文化旅游馆,通过超现或模拟实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丽风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的可视化,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虛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可以使受众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通过AR 技术,可以使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场景得以再现。
(摘编自刘麟霄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社会所推崇,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传播方式不能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传播给受众。
B.文化本身的抽象性、复杂性以及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的闯入,使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方式显得十分必要。
C.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降低文化体验成本,与观众增强互动,增强趣味性,是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关键意义所在。
D.实现文物可视化,可以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还可以使用户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景,享受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的不足之处,然后顺势提出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推崇这一论题。
B.文章第四段着重论述了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实现途径,就文物、名胜古迹、文学作品的可视化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手段。
C.文章第二至四段,分别从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意义和实现途径三个并列角度加以分析,结构清晰,思路逻辑性强。
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这一时代课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我国文化体系的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不仅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还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减弱。
B.借助新技术将文化理念具象化之后,传统文化影响力将会增强,借此可以抵御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C.古代诗词歌赋不是每一个受众都能欣赏得了的,可视化传播可再现其中描绘的场景,能使观众通过感官体验解读其中内涵。
D.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诸多意义,而有助于国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战场上的拥抱
傅友福
太阳从东方喷出第一抹晨光后,就慢慢爬上山来。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敌对双方经过一个昼夜的浴血拼杀,到天亮时,枪炮声终于平息了。
看得出,这场战斗异常
惨烈,敌对双方似乎都没有幸存者了。
漫山遍野都是士兵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着。
鲜血染红了山上的黄土,到处都是呛人的焦臭味。
各种各样的枪支,也横七竖八地被扔得到处都是。
山上的树木没剩几棵了,有的被腰斩,有的被连根拔起。
山上,死一般沉寂。
不知过了多久,东边的阵地上有个“尸体”在挪动,没过多久,他就挣扎着站了起来。
他浑身上下都是血。
这个血人警惕地望了望四周,特别是对面敌方的阵地。
他从身边抓起一把步枪,并检查了枪膛里的子弹。
又从死去的战友的腰上取下两颗手榴弹,这才放心地坐下来。
但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对面的阵地。
饥渴比死神更具威胁。
极度虚弱的他,只能在这里等死了,他还没有死,只是腿上中了一枪。
抬眼望去,没有任何生命迹象,更找不到可以充饥或解渴的东西。
他心有不甘,家里那定亲的姑娘可能正在远方等着他呢,他要活着回去。
在他胡思乱想时,对面阵地上有个人影晃了一下,又倒在了地上。
不好,对方还有活着的人。
他顿时来了精神,握紧手中的枪,把子弹推上膛,趴在地上瞄准对方。
但是,一根烟的工夫过去了,还是不见那人再次站起来。
不行,得去看个明白。
那人是他的隐患,这是战场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这样想着,他拖着断腿,艰难地向前爬去。
不知道费了多大的劲,他终于爬到了那个人身边。
定睛一看,他才知道那个人的左胳膊被打断了,躺在地上已经奄奄一息。
他把枪口对准那个人的头部,要扣动扳机。
“不许动,敢动我就打死你!”他对那个人下了命令。
“等等,这战场上,就……就剩下我们两人了,何必呢?”他喘息着说。
“但是,你不死,我就会死在你的手里。
”他退后一步,对那个人说。
那个人摇摇头,没有说话。
“我这儿还有一点水,你,拿去吧。
”那个人右手拿着一个军用水壶,对他说。
他这时才发现,那个人的身边有一把手枪,水壶就放在手枪旁边。
看来,那个人是个当官的。
他不敢接当官的递过来的水,尽管他的喉咙此时正像火烧一样难受。
“我要是想杀你,在你还没有爬到我身边时,你就已经没命了。
因为,我早就发现你还活着。
”那个人说着,没有血色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别怕,你……你连死都不怕,还怕这水?”当官的见他犹豫着,又对他说。
是啊,当官的要是出手,他早就没命了。
这样一想,他把步枪背在背上,接过他的水壶,“咕咕”地喝了几大口。
“小伙子,我们……都要活着回去,家里人正等着呢。
”看见他喝了水,当官的对他说。
当官的说完,让他坐下,并取出身边的急救包,给他包扎腿上的伤口。
他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没警惕性了,万一他……毕竟双方昨天还在阵地上你死我活地拼杀过。
他犹豫了一会儿,还是顺着当官的意思,坐下来让他包扎伤口。
“结束了,一切都该结束了,你看,他们永远躺在了这里,只有我们是幸运的。
既然战争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
走,回去吧。
”当官的说完,把身边的手枪扔向远处,手枪划出一道弧线,远远落在地上。
他对当官的笑笑,也把手中的步枪丢在地上。
当官的看到他站立不稳,又拿了一截木棍让他当拐杖,也对他笑笑。
他有点激动,上前抱了当官的一下。
他觉得应该拥抱当官的,当官的也回应地抱了他一下,接着,他拄着拐杖走了。
当官的脱下军装,丢在地上,也踉踉跄跄地走了。
两人朝不同的方向走去,金色的阳光普照在他们身上。
(选自《现代青年》2011年第3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他”的心理发展为线索,在“他”的心理矛盾冲突中,小说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了读者。
B.多处伏笔、照应使小说结构圆合,“他”的“活下去”的意志和后文当官的“要活着回去”相照应。
C.小说善用反衬,如以“他”抓起步枪,检查子弹来反衬“当官的”把手枪“扔向远处”所表达的对和平的追求。
D.最后一段,以阳光呼应开头,暗示随着战争的结束,人性已经复苏,含蓄地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
2.“当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战场上的拥抱”为题有什么好处?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落桃园
刘庆邦
大叔第一次从往家里写信是1979年,从他1949年离开大陆,时间整整过去了三十年,如果他离开大陆时还是一个青年的话,三十年后他差不多已经变成了一个老人。
后来大叔回忆说,为了写这第一封信,他不知流了多少眼泪,眼泪不知打湿了多少信纸。
算起来,他的父亲母亲都七十多岁了,他不知父母还是不是在世。
他担心这一辈子恐怕不一定能见到父母了。
一想到这里,他就禁不住流下泪来。
大叔把信寄给在香港九龙的朋友,由朋友转寄到大陆的河南省沈丘县刘庄店镇南面三里的刘楼村。
在信封上,收信人大叔没写三爷的名字,写的是自己的名字,他的名字叫刘本德,我们村还有一个叫刘本德的,他是刚刚摘帽的地主家的儿子。
队长从大队里把信捎回后,就交给了村里的刘本德。
村里的刘本德确有一个舅舅在香港居住,他以为是舅舅给他寄的信。
他拆开信,找识字的人把信念来念去,信上的话跟他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于是,他把信退还给了队长。
既然信已经拆开了,队长就把信交给一个在村里教小学的老师,让老师在吃饭场里把信念一念,看看这封信跟村里人到底有没有关系。
老师念信时,三爷也在饭场里吃饭。
三爷对这封信并没有很注意听,他不会想到会有人给他写信。
但是,当他无意中听到写信人自我介绍说:我的大名叫刘本德,我的小名叫天增,天增?三爷听到“天增”二字,如在晴天里听到天边传过来的一声雷,他一下子愣住了,同时他的手不由得哆嗦了一下,手里的饭碗差点儿掉在地上。
他对念信的老师说:你再念一遍,他是说他叫天增吗?老师把那段话又念了一遍,确认写信人的小名是叫天增,老师说,天是天地的天,增是增加的增。
三爷的眼圈儿顿时有些发红,说话也有些喃喃,他说:天增是我的大儿子啊!
又说:天增你这孩子,你真的还活着吗?
快,快把信念给他娘听听!三爷让老师拿着信跟他一块儿回家去了。
三奶奶生了病,正在床上躺着。
听老师念了信,特别是听大叔在信里写遭:娘啊,儿不能在娘跟前尽孝,都是儿的不孝啊!三奶奶一下子哭了起来。
她还像儿子小时候叫儿子的小名一样,说:增儿啊,增儿啊,你真是小增儿吗?
老师是本字辈,他劝三奶奶说:三大娘,大哥有信儿了,这是天大的喜事,你应该高兴才是啊!
三奶奶不哭了,挣扎着从床上坐了起来,她说:我早就知道,俺大儿不会死。
他娘还没死呢,他怎么能死!他不回来,我就不死!
村里年轻人说,以前没听三爷三奶奶说过他们还有一个大儿子呀,两个老人的嘴可真够严的。
村里人估计,名字叫刘本德的大叔既然还活着,一定是在做了官,发了财,混出了人样儿。
当时生产队还没有解散,土地还没有分田到户,打工的潮流还没有兴起,人们还都在村里待着。
听到大叔来信的消息后,人们纷纷到三爷三奶奶家里去了,好像大叔已经从回来了一样,他们要看看大叔长什么样。
来到三爷三奶奶家里,他们要求看信,要求把信的内容听一听。
看到了大叔的信,他们像是看到了大叔一样,喜事让三奶奶的精神好了不少,她不在床上躺着了,要求吃饭,要求吃药,说一定要等到她的大儿子回来,跟她的大儿子见上一面。
接着,三爷三奶奶就把已经分开家的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开始商量给大叔写回信的事。
商量的结果,一是告诉大叔,他的爹娘都还活着,全家人都很好,二是希望大叔能赶快回来与家人团聚。
三爷的二儿子也是读过初中的人,这封回信本应由他来写,但他不敢写,他说他现在是提笔忘字,写不成句儿。
他又说,使用的是繁体字,他不会写繁体字。
家书抵万金,给大叔回信事关重大,没办法,三爷只好请那位念信的老师来写。
等大叔踏上大陆的土地时,时间又过去了九年,到了1988年秋天,大叔在住在桃园县,他从桃园机场坐飞机,绕道香港,飞到郑州。
从郑州下飞机后,他打了一辆出租车,不惜长途奔跑几百里,不惜花费好几百元的打车费,直奔家乡而来。
是年,大叔已六十多岁,两鬓已有了白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大叔一见到三爷三奶奶,就按传统的礼仪,双膝跪地,给二老磕头,他说:爹呀,娘呀,都是儿子不孝啊!大叔喜极而泣,磕第三个头时,眼泪已经流得一塌糊涂。
三爷和三奶奶也哭了。
三奶奶说:我的儿,赶快起来吧!你回来了,啥都有了!
三爷也说:你不能回来,这不能怨你,不能怨你。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叔写信时“不知流了多少眼泪”,回大陆访亲时“眼泪已经流得一塌糊涂”,“眼泪”这一细节写出了两地亲人不得相守但终于相见的苦乐悲欢。
B.三爷听到“天增”时,“愣住”了,手“哆嚓”,眼圈“发红”,说话“喃喃”……这些动作神情,反映了他由震惊、怀疑到确认的心理变化过程。
C.“生产队”“分田到户”“打工”等词语,以及关于大叔从绕道香港回乡的情节,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体现
了这篇小说偏重纪实的特点。
D.标题“叶落桃园”意蕴深远,既指大叔住在桃园县,又暗示了大叔少小离家,死里逃生,流落异乡,有家难回的坎坷经历,可谓一语双关。
2.小说第三自然段对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围绕“信”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①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①,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②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②《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
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
逮至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
③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
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
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
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②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疏”和“表”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多用于__________。
2.与“外被项籍之灾”一句表述内容相同
..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B.《过秦论》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过秦论》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下列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