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信丰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调研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州市信丰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调研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共7题;共47分)
1. (15分) (2017九上·德惠月考) 补写句子。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满眼风光北固楼。

(3) ________,__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出广袤沙漠漫漫冬季,结冰壮观的图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秋瑾《满江红》中,借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自己终于摆脱世俗,冲破家庭的牢笼,投身革命的情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崔颢《黄鹤楼》中,写眼前所见景物,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后两句引发诗人的乡愁做铺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8)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热情歌颂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

2. (2分)(2012·威海)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A . 我倒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 . 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


C .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D . 《简•爱》中由彼此对立的自然因素(如冰与火、丽日与风雨等)构成的比喻形象,呼应着主人公内心的这种矛盾和斗争。

3. (2分)(2012·宿迁)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己救人的事迹现已家喻户晓。

B . 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得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

C . 全国推选文艺新人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D . 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是侃侃而谈,知识渊博的人则往往出言谨慎。

4. (2分)(2018·梧州)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推进自治区CEPA示范基地,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服务力度。

B .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赛场上,球迷们的疯狂表现,令人不得不否认足球的魅力。

C . 西江机场建设全面提速,力争实现年底试飞目标,向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

D . 文化和旅游部近期部署查处恶搞英雄烈士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经营制度。

5. (5分) (2017七上·和县期中) 下面是演讲稿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

在书
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①;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②;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③。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④和⑤ ,令人回味无穷。

(1)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狗·猫·鼠》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E《无常》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 H《琐记》 I《藤野先生》 J《范爱农》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

④________;⑤________
6. (6分) (2017九上·兴化月考) 名著阅读。

(1)《格列佛游记》是________(国别)的________(人名)创作的一部讽刺小说。

在利立浦特小人国,采用________的方法选拔官员,作者借此抨击了________。

(2)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在“风暴中偏航”又于“麦田里获救”,“孤身救舰队”后又“奇招灭火灾”。

他是一个喜欢冒险、渴望自由、刚毅勇敢地航海家。

B . 《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里党派之争是以鞋跟高低来划分阵营;在慧骃国,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

C . 格列佛来到巫人岛,这里的长官精通魔术,能把死去的鬼魂召唤前来。

他见到了很多古代人的灵魂,发现史书上的记载很多不符合史实,甚至是非颠倒。

D . 格列佛在大人国竭力向国王介绍火炮的神奇威力,并愿意帮大人国制造这种武器,大人国国王非常高兴。

7. (15分)学习本课后,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圆明园的昨天和今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你所在的小组准备围绕该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假如你是负责人,你将策划哪些内容?
(2)请为下面新闻拟写标题。

(15字以内)
据圆明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也为了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圆明园的遗址考古和保护工作,今天,圆明园首次尝试在新媒体上直播远瀛观遗址考古现场,并通过实时互动,让更多人了解考古发现和考古知识,进一步传播历史文化,让公众走近文化遗产,也让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的生活。

今后,圆明园还将继续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传播。

(3)“中国政府拟斥资4.6亿元重修圆明园”,这一消息见报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围绕“圆明园是否重建”这一话题,同学们也纷纷发表了意见。

你是怎么认为的?请发表你的看法。

甲:圆明园应该重建,让国人一睹昔日圆明园的风采,增强民族自豪感!
乙:圆明园不应该重建,要让后人牢记这段沉痛的历史,以史为鉴,催人奋进!
二、阅读理解 (共4题;共61分)
8. (10分) (2017八上·江都期末)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

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两句的妙处。

(2)尾联借用太公垂钓的典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 (19分) (2019七下·桐乡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① ,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词语。

①公亦以此自矜矜:________
②康肃笑而遣之遣:________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苟:________
④见舟而畏之畏: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断句,请用斜线标出。

(限断三处)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10. (22分)现代文阅读,回答1-5题。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

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

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

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

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

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

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zhōng)。

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

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

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

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

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

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

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

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

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

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

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

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

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

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

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
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

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并解释这个词语。

无动于zhōng________
释义:________
(2)
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

(3)
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加点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

⑴悄悄告诉:
⑵据《汉书》记载:
(4)
第⑥段和第⑦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

(5)
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11. (10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我国城市干旱问题日趋严重。

据了解,全国 660 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有 400 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为114 个。

严重缺水城市中北方城市占 71 个,南方城市有 43 个。

即便在多水的长江流域也有缺水城市 59 个,缺水县城 155 个。

几乎所有省会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城市都缺水。

②究其原因,很多城市已不能再简单归结为资源型缺水或者水质型缺水,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迅速发展中忽略了其环境承载能力,延续多年的生态平衡在不知不觉中被打破,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生态型缺水。

在我国北方,很多城市缺水的原因以污染造成的生态破坏为主。

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在先“富”起来的同时,也付出了先“污”起来的代价。

一些城市因河流污染严重、水体生态功能减弱而导致缺水。

南方一些城市的缺水则会引发链式危机。

澳门每天要从珠海进口20万立方米以上的淡水。

当珠海市水源的上游——西江进入枯水期,海水倒灌导致自来水无法饮
用时,不仅珠海出现暂时性缺水,澳门也会喊渴;澳门只好向香港借水。

香港的淡水主要来源于深圳。

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城市如果出现缺水,就会导致一连串城市先后陷入缺水的境地。

缺水问题已然成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
第①自然段中“几乎”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
阅读第②自然段,说说“缺水问题”为什么已成为“社会问题”?
三、写作 (共1题;共5分)
12. (5分)(2019·金平模拟) 根据要求作文。

简单不等于简化,平凡不等于平淡。

生活中,也许一句简简单单的问候能给你送上最温情的关爱;家庭里,也许一顿简简单单的饭菜却让你体悟到最温馨的亲情;学习上,也许简简单单的一道题却能使你触类旁通,获益良多;放眼处,也许简简单单的一番景象却能使你欣喜若狂,拥抱希望。

请你用心感受身边的不起眼的事物,简简单单才是真。

请自拟一个包含“简单”这个词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中心突出,内容充实。

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④字数不少于500字。

⑤不得引用、抄袭试卷中阅读理解中的信息。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共7题;共47分)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1、
3-1、
4-1、
5-1、
5-2、
6-1、
6-2、
7-1、
7-2、
7-3、
二、阅读理解 (共4题;共61分)
8-1、
8-2、
9-1、
9-2、
9-3、
9-4、
10-1、
10-2、
10-3、
10-4、
10-5、
11-1、
11-2、
三、写作 (共1题;共5分)
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