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及胶体(全国通用)

合集下载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必刷题(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必刷题(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

专题05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建议完成时间:25分钟实际完成时间:_______分钟)目录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考点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考点三分散系与胶体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2023春·广东河源·高三统考开学考试)岭南文化历史悠久,广东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下列关于岭南文化所涉及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选项A B C D地方文化顺德木制龙舟 广州珐琅 梅州长乐烧酒茂名“岭南圣母”冼太夫人铜像【答案】A【解析】A.木制龙舟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A项正确;B.珐琅是一种玻璃搪瓷,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B项错误;C.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水,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C项错误;D.铜像的主要成分属于合金材料,D项错误;故选:A。

2(2023·广东惠州·统考一模)下列邮票内容所涉及的主要物质,属于无机化合物的是A B C D工业合成乙烯生产橡胶侯氏制碱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答案】C【解析】A.乙烯是有机化合物,故A错误;B.合成橡胶是三大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B错误;C.纯碱是碳酸钠,是无机化合物,故C正确;D.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属于有机化合物,故D错误;故答案选C。

3(2023秋·新疆巴音郭楞·高三八一中学校考开学考试)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A.生石灰、白磷、熟石灰B.空气、氮气、胆矾C.干冰、铁、氯化氢D.烧碱、液态氧、碘酒【答案】D【解析】A.生石灰是钙、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白磷为单质;熟石灰为氢氧化钙,属于化合物,为纯净物,故A不符合题意;B.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氮气为单质;胆矾是由铜、硫、氧、氢四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C.干冰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铁为单质;氯化氢是由氢、氯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C不符合题意;D.烧碱是由钠、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液态氧为单质;碘酒为碘和酒精的混合物,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025年高考化学总复习(人教版)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2025年高考化学总复习(人教版)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6.(2023·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下列物质是含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且属于盐的是()
A.NaOHB.Mg3N2
C.NH4CNOD.CaO
答案:C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两种判断方法
(1)从宏观上判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反之为物理变化。
(2)从微观上判断:有旧化学键断裂,同时有新化学键形成的是化学变化;只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的熔化、NaCl的结晶等。
A.石墨烯B.不锈钢
C.石英光导纤维D.聚酯纤维
答案:D
解析: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平面结构新型碳材料,为碳的单质,属于无机物,A不符合题意;不锈钢是Fe、Cr、Ni等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B不符合题意;石英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为SiO2,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C不符合题意;聚酯纤维俗称“涤纶”,是有机高分子材料,属于有机物,D符合题意。
符合上述转化关系的常见非金属有C、S、P等,但N、Si等不符合上述转化关系。
学生用书第4页
[正误辨析]
1.蛋白质的变性、纳米银粒子的聚集都是化学变化()
2.用铂丝蘸取Na2SO4、Na2CO3、NaCl溶液进行焰色试验是化学变化()
3.232Th转化成233U是化学变化()
4.Na2CO3·10H2O的风化是化学变化()
考向一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断
1.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冰水混合物;②水煤气;③铝热剂;④普通玻璃;⑤水玻璃;⑥有机玻璃;⑦漂白粉;⑧TNT;⑨H2SO4;⑩含氧40%的氧化镁;花生油;福尔马林;密封保存的NO2气体;CuSO4·5H2O;液氯;王水;KAl(SO4)2·12H2O;分子式为C5H10的烃;分子式为C7H8的芳香烃。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精品讲练析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一样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一样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基〞、“根〞、“碳正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响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2)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根本粒子。

(3)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4)原子的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哲学的角度首先提出来的。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说。

目前人类对原子构造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入。

注意:化学反响的本质就是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组合。

原子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①离子的种类:②离子的生成途径:③存在离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NaCl、CaC2、C17H35COONa;电解质溶液中:盐酸、稀硫酸等;金属晶体中:钠、铁、铜等。

注意:在金属晶体中只有阳离子,而没有阴离子。

分子、原子、离子均是组成物质的根本粒子,是参加化学反响的根本单元,是化学研究的微观对象。

★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完整理解分子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子是一种粒子,它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根本粒子。

如:水、氧气、干冰、蔗糖等就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

②分子有质量,其数量级约为10—26kg。

③分子间有间隔,并不断运动着。

④同种分子的性质一样,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⑤每个分子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的假设干原子按一定方式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⑥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把分子分成⑦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作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它是一种较弱的作用力。

★“基〞、“根〞、“碳正离子〞“基〞是指分子中除去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以后剩下的原子团(也可能是单个原子),它是电中性的,通常不能稳定存在,如—NO2硝基、—CH3甲基、—SO3H磺酸基等(注意磺酸基不能写成—HSO3)。

第一阶段 专题一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

第一阶段   专题一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

4.归纳课本法 课本是复习之本,只有真正掌握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 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回到课本不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 硬背,而是要通过对课本内容深入的领会和理解来掌握化学知 识。在复习中要增强课本的使用意识,以课本为复习过程的支 撑点,按《考试说明》(简称“考钢”)要求的知识内容,逐条逐 项的对照过关。使课本的概念系统化,条理化。即将零碎分散 而繁杂的知识串联成知识线,再将各知识线并联成知识网,从
返回
[归纳· 助学]
常用的四种符号和七种图式
元素符号:Al S + - - 离子符号:Al3 S2 SO2 4 (1)四种符号同位素符号:12C 13C 6 6 化合价符号:+3 -2 Al S
返回
返回
[鉴赏· 领悟] 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H3的电子式: (2012· 江苏高考) (×)
而形成知识面,使概念浓缩与凸现,便于“系统记忆”,从而达
到全面系统地梳理基本概念,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防止 出现“以考代学”、“以练代本”的错误做法。 返回
返回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 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 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或 根据化学式正确判断化合价。 6.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 表示方法。 7.了解溶液的含义,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返回
(3)物质变化中的“三色”、“四解”、“十二化”:
物理变化
三色 四解 十二 化 焰色反应 ①显色反应 潮解 ①熔化 ②汽化 ①分解 ①氧化 ④碳化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2)-课件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2)-课件

变化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①蒸馏

三馏
干馏

②分馏

栏 目
①显色反应 ②颜
开 关
四色
焰色反应 色 反 应 ③ 指 示 剂
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①分解 ②电解 ③水解 ④裂解
考点串讲
专题一
①氢化 ②氧化 ③水化
① 熔 化 ② 汽 化 ④风化 ⑤碳化 ⑥钝化
开 关
(9)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
( ×)
(2012·山东理综,7D)
考点串讲
专题一
2.(2012·北京理综,6)下列用品的有效成分及用途对应错
误的是
( B)
A
B
C
D

用品



目 开
有效成分 NaCl Na2CO3 Al(OH)3 Ca(ClO)2

用途 做调味品 做发酵粉 做抗酸药 做消毒剂
本 专
溶液和浊液均无丁达尔现象,③错;
题 化学反应根据反应的热效应可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目 ④对。因此选A。

关 答案 A
考点串讲
4.下列逻辑关系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专题一
( D) D


题 栏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物质的分类标准。根据分

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精品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 类 (2)
专题一
[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本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专题01 物质的聚集状态及物质分类、胶体(知识梳理+专题过关)(解析版)

专题01 物质的聚集状态及物质分类、胶体(知识梳理+专题过关)(解析版)

专题01 物质的聚集状态及物质分类、胶体考点1 物质的聚集状态1.常见的物质有三种聚集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不同聚集状态的特性主要由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平均距离_和作用力及运动方式有关。

2.物质的聚集状态变化:改变微粒间距离的远近与微粒间作用力的强弱,能改变物质的聚集聚集状态 宏观性质(共性)微观性质(共性)是否有固定的形状是否可以被压缩微粒间距离的远近微粒间作用力的强弱气态 无 可以 远 弱 液态 有 否 较近 较弱 固态 有否镜强(熔化) (凝固)(汽化 ) (液化 )(升华 ) (凝华)固态 液态 气态状态,即改变温度和压强等条件。

升高温度,微粒间距离变大,微粒间作用力变大。

增大压强,微粒间距离变小,微粒间作用力变大。

【典例1】下列关于物质聚集状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只有气、液、固三种聚集状态B.气态是高度无序的体系存在状态C.固态中的原子或者分子间结合较紧凑,相对运动较弱D.液态物质的微粒间距离和作用力的强弱介于固、气两态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流动性【答案】A【解析】物质除了气、液、固三种聚集状态之外,还存在等离子态及其他状态。

【典例2】下列关于物质聚集状态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B.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的原因是构成的微粒直径太大C.影响物质聚集状态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温度D.不同聚集状态的物质其内部微粒之间的平均距离、作用力和运动方式各不相同【答案】D【解析】A中气体并没有固定的形状以及体积;B中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的原因是构成微粒之间距离较近,微粒间存在较大的斥力;C中影响物质聚集状态的外界因素主要温度和压强;【典例3】下列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正确解释是()A.汽化:舞台上常用干冰制作“云雾”效果B.液化: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过一会儿会“出汗”C.升华:冰雪消融D.凝固:冬日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答案】B【解析】A干冰起雾是升华:C中冰雪消融是熔化;D中温暖的车窗变得模糊是窗外的水汽遇到温暖的车窗气体变化为液体。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专题1.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课件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专题1.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课件
③常见的同素异形体: A、白磷(P4)与红磷 B、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C60 C、O2与O3
讨论2:碳的三种同素异形体:金刚石、足球烯(C60)、石墨,其 中足球烯是分子晶体,据此推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足球烯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B.金刚石、足球烯、石墨和氧反应的最终产物不同 C.足球烯、石墨均可作生产耐高温润滑剂的原料 D.金刚石、石墨、足球烯都是碳的共价化合物
精选ppt
7
精选ppt
6
5、原子团:由多个原子结成的原子集团。
①它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 也包括某些不带电的基团。
②它包括某些阴阳离子, 原子团
基团 多核离子
讨论5:下列各组表示式的意义相同的是( B )
A、CH2=CHC2H5 、C4H8 B、H O 、—OH
C、—NO2、NO
2
D、—COOH、HCOO -
讨论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氢离子都是一个质子 B、含有阳离子的物质中一定含有阴离子 C、分子是不显电性的一种微粒,原子是构成分子的一种微粒, 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D、含有金属元素的离子都是阳离子
讨论7:地壳中含量居第一、二位的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由(AD) A、原子构成 B、分子构成 C、离子构成 D、元素组成
注意:“五同”对比
精选ppt
3
2、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讨论3:下列化学式能真实表示物质在通常状态下的分子组成
的是( C )
A、CsCl
B、SiO2
C、SO2
D、S
讨论4:下列物质中含分子数最多的是( A)
A、20 g重水
B、117 g食盐
C、常温常压下22.4 L氧气
D、35.5 g氯气

考点01 物质的组成、分类与胶体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练(通用版) (原卷版)

考点01  物质的组成、分类与胶体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练(通用版) (原卷版)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化学用语考点导航考点01 物质的组成、分类与胶体一轮回顾:强基固本1.分子、原子、离子(是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①部分非金属单质(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②非金属氢化物(HX、H2O、NH3、H2S等);③酸性氧化物(SO2、CO2、SO3、P2O5、N2O5等);④酸类(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等);⑤部分有机物(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⑥其他(CO、NO、N2O4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等。

(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绝大多数盐、强碱、金属氧化物、部分有机物(醋酸钠等)。

2.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地壳中前五种元素的质量分数:O-48.6%;Si-26.4%;Al-7.73%;Fe-4.75%;Ca-3.45%。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断纯净物混合物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有一定的熔、沸点无一定的熔、沸点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性质(1)常见混合物:①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②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③同分异构体(如二甲苯总是混合物)。

(2)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粉精、碱石灰、福尔马林、天然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钢铁、黄铜(含Zn)、青铜(含Sn)、铝热剂、黑火药等。

4.物质的分类(1)氧化物的两种分类及相互关系。

(2)按酸分子中H原子数来决定几元酸,是不科学的。

对于某些含氧酸如H3PO3(分子结构为),其中只有2个—OH直接与中心原子成键,故为二元酸。

又如CH3COOH 分子中虽有4个H,但根据—OH 数确定它为一元酸。

5.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可用如下直观地表示。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进行总结,希望对化学的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氢(H)、氧(O)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结合而成。

物质的组成还可以根据物质的形态进行分类。

常见的物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液态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可流动,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弱;气态物质具有可压缩性和可流动性,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固有的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进行判断,而不改变物质的组成。

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硬度、密度、熔点和沸点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会导致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和酸碱性等。

物质的性质还可以根据其可溶性进行分类。

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混合过程。

可溶性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溶解于某种溶剂中。

常见的可溶性规律包括“相似相溶原则”和“亲水性和疏水性原则”。

三、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根据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行分类,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根据其化学式和结构进行分类,如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可溶性,可以将物质分为溶液、悬浮液和胶体。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于溶剂中而形成的均匀透明的混合物,如盐水、糖水等。

专题1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2024版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化学

专题1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2024版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化学

黄而色黑(PbS),该过程中Pb元素化合价不变,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错误;D
项涉及反应ZnCO3+2C 误。
Zn+3CO↑,ZnCO3作氧化剂,体现其氧化性,错
典例4 (2023·湖南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质为合金 B.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竹木简牍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蔡伦采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该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D.铜官窑彩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
情 质处理等情境选材,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境 (3)化学史料情境:从古诗词等情境选材,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素 养 能 力
(1)态度责任: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日常生活、实验 探究中具有安全意识;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分析与推测能力:基于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运用比较和分类等方法,预测 物质的性质或可能发生的反应类型。
作氧化剂,与其氧化性有关,C 正确;石钟乳“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是指 发生反应 CaCO3+2CH3COOH (CH3COO)2Ca+H2O+CO2↑,未发生氧化还 原反应,与其氧化性无关,D 错误。
变式演练古代科学典籍富载化学知识,下述之物见其还原性者为( B ) A.胆矾(CuSO4·5H2O):“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B.脂水(石油):“高奴县出脂水,……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
解析 合金的熔点低,硬度大,且合金的硬度一般大于成分金属,A正确;硅胶 和生石灰的作用是吸收水分,铁是较活泼的金属,具有还原性,能防止食品 被氧化,B错误;涤纶属于合成高分子材料,C正确;热控保温材料——纳米气 凝胶属于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D正确。

高考化学复习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高考化学复习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命题趋势探秘】命题 规律考查内容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考查热度 考查题型 所占分值命题 趋势对于胶体知识,应重点理解胶体的特征和丁达尔现象,要注意渗析和丁达尔现象都是物理变化。

从命题的趋势看,有关胶体的试题有向着考查胶体性质及基本知识与科技生活、生产相结合的问题靠近的趋势,试题的形式为选择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其考查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独立命题考查,也可以贯穿于填空、推断、实验、计算等各类试题之中。

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以电子转移为核心的有关计算等等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高频考点聚焦】◇考点1物质的组成【基础知识梳理】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3. 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核心考点讲练】组成物质的微粒间关系【典例1】(2014·四川理综化学卷)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解析: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A正确;漂白粉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B错误;次氯酸属于弱电解质,C错误;葡萄糖不是高分子化合物,D正确。

课时1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胶体

课时1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胶体

课时1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胶体【课时导航】专题一化学基础知识课时1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胶体【课时导航】【自主学习】考点1物质的微观组成【基础梳理】1. 分子:是的一种微粒。

2. 原子:是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其中又是由和构成的。

3. 离子:带电的或。

离子有和之分。

4. 元素:具有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和。

5.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表示方法有原子的表示方法、的电子式、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及有机物的等。

【举题说法】例题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氯化钠晶体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B. 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C. 混合物可能只含一种元素D. 氢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变式1(2015·江苏高考)下列有关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表示正确的是()A. 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20 17ClB. 氯离子(Cl-)的结构示意图:C. 氯分子的电子式:·D. 氯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H3C—CH2Cl例题1【答案】 D 变式1【答案】C:、:考点2物质的变化【基础梳理】物质的变化通常有两种:没有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有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又称化学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一定有的断裂和的形成。

【举题说法】例题2(2015·苏州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只有单质参与的反应一定是物理变化B. 有化学键断裂的过程一定属于化学反应C. 物质导电的过程一定是物理变化D. 同分异构体之间的相互转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变式2(2015·南通模拟)下列资源的利用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 分馏石油制汽油B. 蒸发海水制粗盐C. 电解氧化铝制铝D. 液化空气制氧气例题2【答案】 D 变式2【答案】 C考点3物质的分类【基础梳理】1. 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如: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2. 物质的分类(1) 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叫做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叫做碱;由酸根离子和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

专题1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专题1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 置换反应 ;
⑦ CaCO3+2HCl==CaCl2+CO2↑+H2O ,复分解反应。
考点一
考点二
核心考点分层突破
-10-
必备知识·自主预诊 关键能力·考向突破
自主练习
1.(1)能电离出H+的物质都是酸吗?能电离出OH-的物质都是碱吗? (2)盐必须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共同组成吗?
提示 (1)能电离出H+的物质不一定都是酸,如NaHSO4,只有电离 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才是酸(H2O除外);能电离出OH的物质不一定都是碱,如Cu2(OH)2CO3,只有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全部 是OH-的分类
核心考点分层突破
-7-
必备知识·自主预诊 关键能力·考向突破
金属
非金属 碱盐 氧化物
共价
电解质 非电解质
核心考点分层突破
-8-
考点一
考点二
必备知识·自主预诊
3.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转化关系
(1)转化示意图。
关键能力·考向突破
考点一
考点二
核心考点分层突破
-9-
必备知识·自主预诊 关键能力·考向突破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考纲要求:1.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变化观念与 平衡思想) 2.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宏观辨识与微 观探析)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宏观辨识与微 观探析)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宏观辨 识与微观探析)
考点一

专题一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胶体.ppt

专题一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胶体.ppt

@《创新设计》
8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一元酸:HCl、HNO3等
按电离出的H+数二元酸:H2SO4、H2S等
三元酸:H3PO4等
无机化合物酸
按酸根是否含氧无含氧氧酸酸::HHCCll、O4H、2SH等2SO4等
按酸性强弱强弱酸酸::HCHCl3、COHO2SHO、4、HHF等NO3等
@《创新设计》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胶体
1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创新设计》
【2020·备考】 最新考纲:1.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2.掌握物质分类的常用方法, 理解常见不同类型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关系。3.知道胶体是常见的分散系,了 解胶体与溶液的简单鉴别方法和胶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胶体的渗析、凝聚、 布朗运动和电泳等性质不作要求)。 新课标要求: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 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最新考情:本讲主要包括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物质的变化、胶体,在江苏高考中 单独考查的机会不多,主要在选择题中某选项中或填空题某空中出现。预测2020 高考将延续这一命题特点。
22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创新设计》
23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题组诊断]
物质的变化 1.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创新设计》
24
考点一
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及胶体
考点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2015·北京理综,6,6分)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
...化学反应的是( )
答案 C
2.(2015·重庆理综,1,6分)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

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
...化学反应的是( )
A.用胆矾炼铜 B.用铁矿石炼铁
C.烧结粘土制陶瓷 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答案 D
3.(2015·广东理综,7,4分)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化学深入我们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材纤维和土豆淀粉遇碘水均显蓝色
B.食用花生油和鸡蛋清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C.包装用材料聚乙烯和聚氯乙烯都属于烃
D.PX项目的主要产品对二甲苯属于饱和烃
答案 B
4.(2014·四川理综,2,6分)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
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
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
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 A
5.(2014·北京理综,6,6分)下列试剂中,标签上应标注和的是
( )
A.C2H5OH B.HNO3
C.NaOH D.HCl
答案 B
6.(2013·浙江理综,8,6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从海带提取单质碘的方法是:取样→灼烧→溶解→过滤→萃取
B.用乙醇和浓H2SO4制备乙烯时,可用水浴加热控制反应的温度
C.氯离子存在时,铝表面的氧化膜易被破坏,因此含盐腌制品不宜直接存放在铝制容器中
D.将(NH4)2SO4、CuSO4溶液分别加入蛋白质溶液,都出现沉淀,表明二者均可使蛋白质变性
答案 C
7.(2013·天津理综,1,6分)运用有关概念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 mol H2燃烧放出的热量为H2的燃烧热
B.Na2SO3与H2O2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C.互为同系物
D.BaSO4的水溶液不易导电,故BaSO4是弱电解质
答案 B
8.(2012·课标全国卷,8,6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为95%
B.单质硅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常用材料
C.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D.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答案 B
9.(2012·山东理综,7,4分)下列与化学概念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B.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C.催化剂能改变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D.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
答案 C
10.(2012·重庆理综,6,6分)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下列生产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氮肥厂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
B.钢铁厂用热还原法冶炼铁
C.硫酸厂用接触法生产硫酸
D.炼油厂用分馏法生产汽油
答案 D
11.(2011·北京理综,6,6分)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

下列垃圾归类不合理的是( )
答案 B
考点二分散系、胶体
1.(2015·安徽理综,9,6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2CO3、NaHCO3固体都能发生分解
B.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C.H2、SO2、CO2三种气体都可用浓硫酸干燥
D.SiO2既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答案 C
2.(2014·福建理综,8,6分)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只滴加氨水鉴别NaCl、AlCl3、MgCl2、Na2SO4四种溶液
B.将NH4Cl溶液蒸干制备NH4Cl固体
C.用萃取分液的方法除去酒精中的水
D.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答案 D
3.(2014·重庆理综,3,6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B.CH3COONa溶液中滴加少量浓盐酸后c(CH3COO-)增大
C.Ca(HCO3)2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可得到Ca(OH)2
D.25 ℃时Cu(OH)2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其在Cu(NO3)2溶液中的溶解度
答案 D
4.(2013·四川理综,2,6分)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
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答案 D
5.(2012·天津理综,1,6分)根据下列物质的化学性质,判断其应用错误的是( ) A.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杀菌消毒
B.CaO能与SO2反应,可作工业废气的脱硫剂
C.明矾水解时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作漂白剂
D.镧镍合金能大量吸收H2形成金属氢化物,可作储氢材料
答案 C
6.(2012·四川理综,6,6分)下列关于“化学与健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服用铬含量超标的药用胶囊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B.食用一定量的油脂能促进人体对某些维生素的吸收
C.“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D.光化学烟雾不会引起呼吸道疾病
答案 D
7.(2011·山东理综,9,4分)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均属化学变化
B.BaSO4在医学上用做钡餐,Ba2+对人体无毒
C.14C可用于文物的年代鉴定,14C与12C互为同素异形体
D.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不属于胶体答案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