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环境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信息技术环境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研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研究
关键词:单位申报
申报级别: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中学
课题类别:
学科分类:
研究类型: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
课题设计论证
课题设计论证
研究目标
以信息技术环境为平台,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研能力,提高师生、家长的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全面发展。

研究内容
1、研究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长效机制的方式方法。

2、研究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建立,改进家校教育方式,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3、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协同教育的有效开展,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目前我校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的现状及主要趋势进行调查分析。

2、文献研究法:搜集信息技术、协同教育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合实际,探讨适合我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的模式、方法、和相关的操作理论,进行信息技术与协同教育的有效结合的创新研究。

3、个案研究法:对在实验研究的个案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验证行动研究的结果,撰写信息技术环境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的论文和教学研究的反思。

4、行动研究法:制定协同教育个性研究方案,通过学生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再研究调整重新进行实验,将经验总结提升,形成有价值的结论。

实施步骤:
1、课题构建阶段(2012年3月——2012年6月)
(1)、寻求教育理论专家的合作,加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确立课题研究进行的初步论证;
(2)、转变教师观念,聘请教育专家指导与研究,举办配套的教育讲座;
(3)、在广泛听取一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课题组汇总意见,聘请专家共同完成课题的申报论证工作。

2、课题研究的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4年5月)
实验第一阶段(2012年3月—2012年10月)
(1)、成立课题组,课题申报立项。

(2)、完成研究可行性报告;
(3)、聘请专家进行培训、指导。

实验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4年5月)
全面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的实验研究,探索适应学校教育,适应学生发展的正确的、有效的协同教育方式、
方法。

3、课题总结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0月)
(1)、聘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性指导,相关成果的出版、展示等;
(2)、总结、改进、提高与完善阶段;完成结题报告;
(3)、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研究的结题验收,并将成果在本地区推广。

创新之处
家校协同教育的研究已开展多年,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协同的途径、方法日新月异,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更好地开展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育人本领。

本课题站在时代的高度,适应时代的需要,符合我国现行教育思想和方针,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科技性、研究性,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

研究范围及内容都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研究将更加完善家庭、学校、社会有效协同的教育平台。

课题可行性分析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
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限1000字)(一)、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1、相关研究成果:我校“十五”、“十一五”期间,完成了省重点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创新的整合研究》、《理化生实验考查题库,操作模式研究》、《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成果显著,其中,省电教课题获课题成果二等奖。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有效整合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模式,学校教师在省级教学比武中多次获奖;学生参加的省、市级电脑作品均有获奖,课题研究大大提高了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2、主要参考文献有:祝智庭教授《网络时代的教育文化变革》、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鲁新民、吴果夫主编的《基础教育现代化实施策略初探》,钱建昌、谢建斌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教程》,蒋鸣和教授的《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张剑平教授的《知识传授走向智慧启迪—关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扈中平主编的《现代教育理论》、顾明远、孟繁华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等。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1、主要研究人员:本课题研究人员由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组的刘良东老师主持,主要成员为党支部书记、年级副组长、班主任等骨干教师组成,年龄结构合理,搭配得当,是一支业务能力强、教育观念新、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研究队伍。

本课题主要参与成员曾主持、参与过多项国
家、省市级课题实验研究,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成果奖(二)、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1、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本课题研究小组,领导小组成员中有学校行政领导、中层干部,对课题研究工作大力支持和积极参加。

2、科研队伍: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主要研究人员课题研究热情高,工作积极,均从事过课题研究工作,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课题研究工作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

3、科研氛围:学校提出“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科研兴教、特色强校、全面发展”的口号,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学校教师90%以上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形成了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多层次、多级别的研究课题,具有浓厚的科研氛围和牢固的课题研究基础。

4、制度保障:学校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制定了《怀化市第一中学课题研究奖励办法》、以及涉及课题研究工作的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等相关制度,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5、经费保障:学校每年将拨出专项研究经费,确保该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6、学校条件:怀化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具有浓厚文化积淀的省级示范普通高级中学,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名师荟萃,人才辈出,学子遍及各地,以严格的管理、辉煌的业绩享誉省市。

预期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