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7: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兽医微生物学课程(课程代码:02785)考试大纲
目录
I、课程性质
II、课程设置目的与要求
III、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
绪言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考试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一章细菌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考试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二章病毒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考试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三章真菌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考试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四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考试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五章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考试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六章微生物的分布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考试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七章微生物的变异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考试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八章免疫学基础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考试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九章血清学反应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考试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十章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考试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十一章主要病原性细菌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考试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十二章主要病毒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考试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IV、实践环节
一、类型
二、目的要求
三、内容
四、与考试的关系
V、有关说明和考核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试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二)关于学习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三)自学方法指导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
Ⅰ课程性质
兽医微生物学是兽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
在学习家畜传染病学、兽医卫生检验、禽病学、外科学和产科学等临床课之前,微生物学是必读的一门课程;本课程还与药物学以及病理学密切相关。
编入兽医微生物教材中的免疫学基础,是畜禽传染病防治的理论依据。
免疫学技术不但广泛地用于传染病的诊断,而且已渗透到生命学科的各个领域之中,因此也是畜牧兽医工作者必修的内容。
本课程的重点(或难点)章节主要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八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次重点章节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九章和第十章;一般章节包括第三章、第六章和第七章。
Ⅱ课程设置目的与要求
1.总论是本学科的核心,他是指导实践的理论依据,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和掌握有关的概念、原理和内容。
2.掌握细菌、病毒和真菌的形态、结构,了解他们的生长原理,掌握他们的生长特征和培养方法。
3.了解决定微生物致病性的因素,传染的概念和传染发生的条件。
4.了解影响微生物生存的主要因素,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
5.理解微生物变异的机理,掌握其变异的各种表现。
6.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决定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的各种因素和相互的关系。
7掌握血清学反应的概念,反应的特点。
了解常见的血清学反应方法。
8了解免疫诊断、免疫预防和治疗的常用制剂。
9在畜禽传染病发生时,能运用从微生物学中学到的知识进行病原分析,采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进行诊断和防制。
Ⅲ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
绪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绪言内容的学习,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类群和细胞类型。
(二)考试内容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1).微生物的概念。
(2).微生物的类群:真菌、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霉形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和病毒。
(3).微生物的细胞类型。
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与非细胞型之区分。
(三)考核知识点
1.微生物的概念。
2.微生物八大类群的名称。
3.八大类群微生物的细胞型归属。
(四)考核要求
1.微生物的概念。
识记:微生物的概念。
2.微生物的八大类群
识记:八大类群的名称。
3.八大类群微生物的细胞型归属
⑴识记:微生物细胞型的区分。
⑵识记:八大类群微生物的细胞型归属。
第一章细菌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排列方式,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了解细菌的主要物理性状;了解细菌营养与代谢的有关知识;熟悉细菌生长繁殖规律和人工培养的要求。
(二)考试内容
⑴细菌的形态和排列:球菌、杆菌和螺形菌的形态。
球菌的排列方式,弧菌和螺菌的区别。
⑵细菌的大小
⑶细菌的基本结构和化学组成: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的基本结构成分;核质的原核特征以及染色体外的DNA。
⑷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的特征和功能。
2.细菌生理
⑴细菌的主要的物理性状:比重、比面积、光学性质、多相胶体、渗透压和带电现象。
⑵细菌的营养与代谢:细菌的营养要求,营养物质的运送方式,细菌的营养类型;细菌的主要酶类,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类型;细菌的主要代谢产物。
⑶细菌的生长与繁殖:细菌的生长与繁殖的概念,细菌的繁殖方式、生长曲线;人工培养细菌的要求。
(三)考核知识点
1.细菌的形态、排列和结构。
2.细菌的主要物理性状。
3.细菌的营养。
4.细菌的代谢。
5.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四)考核要求
1、细菌的形态、排列和构造。
⑴识记:细菌的基本形态。
⑵领会:球菌分裂后由原浆带连接而表现出五种排列方式。
⑶领会:弧菌和螺菌的区别。
⑷识记:细菌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⑸简单应用:细菌的特殊构造和功能。
⑹领会:菌毛的分类和数量。
⑺领会: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结构和主要成分。
⑻领会: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和主要成分。
⑼识记:细菌的量度单位。
2.细菌主要的物理性状
领会:细菌的主要物理性状:比面积、比重、光学性质、多相胶体、渗透压和带电现象。
3、细菌的营养
⑴识记:细菌的主要营养要求。
⑵识记:细菌的营养类型。
⑶领会:细菌体内外物质运送的方式。
4、细菌的代谢
⑴领会:细菌的固有酶和诱导酶。
⑵领会:细菌的呼吸概念和呼吸类型。
⑶领会:细菌分解(糖、蛋白质)代谢与合成代谢的主要产物。
5、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⑴识记:细菌的繁殖方式。
⑵识记:菌落的概念。
⑶识记:细菌生长曲线的各期中菌体的变化情况。
⑷简单应用:人工培养细菌时应给予的基本条件。
⑸简单应用:人工培养基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病毒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病毒的形态、结构和主要的生物学特性,了解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增殖过程,掌握病毒的检验和鉴定程序。
(二)考试内容
1、病毒和病毒子的概念。
⑴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⑵病毒和病毒子的概念。
2、病毒的形态、结构、血凝性
⑴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⑵病毒的结构及化学成分:病毒的核心、外壳、囊膜等结构的化学组成。
核衣壳的构成。
⑶病毒包涵体的概念。
⑷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温度、PH、脂溶剂、甘油和抗生素对病毒的影响。
⑸病毒的血凝性。
3、病毒的增殖
⑴病毒的增殖特点和方式。
⑵病毒的增殖过程:吸附、进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
⑶病毒的干扰现象和干扰素。
4、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
⑴病毒性材料的收集和送检。
⑵病毒学的检查: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三)考核知识点
1、病毒的概念及病毒的主要特性。
2、病毒的大小及形态。
3、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5、病毒的血凝性。
6、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增殖过程。
7、病毒的干扰现象和干扰素。
8、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
(四)考核要求
1、病毒的概念及病毒的主要特性。
⑴识记:病毒的细胞型的归属。
⑵识记:病毒子的概念。
⑶理解:病毒的主要特性。
⑷识记:病毒包涵体的概念。
2、病毒的大小及形态。
⑴识记:病毒的量度单位。
⑵识记:病毒的五种形态。
3、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⑴识记: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⑵简单应用:温度、PH、脂溶剂、甘油和抗生素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4、病毒的血凝性。
⑴识记:病毒的血凝性。
⑵识记:病毒的血凝抑制现象。
5、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增殖过程。
⑴识记:病毒的增殖方式。
⑵领会:病毒增殖的五个步骤及其中的变化。
⑶识记:干扰素的概念。
⑷简单应用:病毒的干扰现象和意义。
6、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
⑴简单应用:病毒材料收集的对象和送检、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⑵简单应用:病毒只能在活的细胞中生存,分离培养病毒必须在动物、禽胚和细胞培养中进行。
⑶综合应用:鉴定病毒的四个基本程序。
第三章真菌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真菌主要类群、掌握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
(二)考试内容
1、真菌的三大类群。
2、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
3、霉菌的形态和结构。
⑴霉菌的细胞特征。
⑵霉菌的菌丝和菌丝体。
4、真菌的繁殖方式。
⑴真菌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⑵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种类。
5、真菌的生长要求和培养特性
⑴对营养、PH和温度的要求。
⑵常用的培养基。
⑶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特征。
6、真菌的抵抗力。
(三)考核知识点
1、真菌的三大类群。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3、霉菌的形态结构。
4、真菌的繁殖方式。
5、真菌的生长要求和抵抗力。
(四)考核要求
1、真菌的三大类群。
识记:三大类群的名称。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识记:酵母菌的细胞类型和形态特征。
3、霉菌的形态结构。
⑴识记:霉菌的细胞类型和结构。
⑵领会:菌丝体概念。
⑶领会:霉菌菌丝的种类。
4、真菌的繁殖方式。
⑴识记:真菌的繁殖方式。
⑵领会:无性和有性孢子的种类。
5、真菌的生长要求和抵抗力。
⑴识记:真菌的营养要求,适宜的PH和适宜的生长温度。
⑵领会:培养真菌的常用培养基。
⑶领会:真菌的抵抗力。
第四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性与毒力的概念。
掌握传染的概念。
了解构成病原微生物毒力的因素和传染发生的环节。
(二)考试内容
1、病原性与毒力的概念。
2、构成病原微生物毒力的因素。
⑴侵袭力的概念和与侵袭力有关的结构和酶类。
⑵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和类毒素。
3、传染的概念
4、传染发生的四个环节。
⑴病原微生物。
⑵易感动物。
⑶入侵门户。
⑷外界环境条件。
5、病原微生物排出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及其他器官的分泌排出。
(三)考核知识点
1、病原微生物病原性与毒力的概念。
2、构成病原微生物毒力的因素。
3、外毒素、内毒素。
4、传染的概念和传染发生条件。
(四)考核要求
1、病原性和毒力的概念。
⑴识记:病原性的概念。
⑵识记:毒力的概念。
2、构成病原微生物毒力的因素。
⑴领会:侵袭力概念。
⑵领会: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和特殊结构。
3、外毒素、内毒素。
⑴领会:外毒素的产生,外毒素的化学组成及对理化因素的敏感性。
⑵领会:外毒素的生物学特性。
⑶识记:类毒素的概念。
⑷领会:内毒素的来源,主要成分和生物学特性。
4、传染的概念和传染发生的条件。
⑴领会:传染的概念。
⑵简单应用:传染发生的四个环节。
第五章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消毒、灭菌、无菌等几个重要的概念。
了解影响微生物生存的主要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
(二)考试内容
1、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防腐的概念。
2、影响微生物生存的重要物理因素。
⑴温度、高温和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
⑵干燥对微生物的作用。
⑶渗透压对微生物的作用。
⑷辐射对微生物的作用。
3、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⑴常用消毒剂的分类。
⑵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4、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
1、几个基本概念。
2、影响微生物生存的主要物理因素。
3、消毒剂的分类和影响消毒剂作用因素。
4、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四)考核要求
1、几个概念。
理解: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和防腐的定义。
2、影响微生物生存的主要物理因素
⑴识记:高温灭菌的主要方法。
⑵识记:干热灭菌法所需的温度和时间。
⑶领会:常用几种湿热灭菌法。
⑷领会:快速冷冻保存微生物效果好的原因。
⑸简单应用:低温保存菌种和毒种的最有效方法。
⑹领会:“质壁分离”和“胞浆压出的现象。
⑺领会:辐射作用的原理。
⑻领会:紫外线波长的选择。
3、消毒剂的分类和影响消毒剂效果的因素
⑴识记:消毒剂的分类。
⑵领会:影响消毒剂效果的因素。
4、生物因素的影响
识记:共生、寄生和拮抗的概念。
第六章微生物的分布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规律,掌握微生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
(二)考试内容
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⑴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⑵水中微生物的来源,水的自净作用,测定水污染程度的指标。
⑶空气中微生物分布的特点。
2、动物体及畜产品中的微生物分布。
微生物在正常动物体中的分布规律:呼吸道、消化道、体表的分布情况。
3、畜产品中的微生物来源与分布:在乳汁、肉类、禽蛋中的分布和来源。
(三)考核知识点
1、微生物在土壤中分布特点。
2、水的自净,水污染指标的测定方法。
3、体表、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四)考核要求
1、微生物在土壤中分布的特点。
识记:土壤中微生物最多和最少的土层深度。
2、水的自净,水污染指标的测定。
⑴领会:水的自净。
⑵简单应用:测定水污染指标的方法。
3、体表、呼吸道和消化道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⑴领会:呼吸道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⑵领会:消化道中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第七章微生物的变异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微生物变异的概念和变异的表现,掌握微生物变异的机理。
(二)考试内容
1、微生物变异概念
2、微生物变异的表现
⑴形态的变异。
⑵结构和抗原的变异:荚膜变异、鞭毛变异和芽孢的变异。
⑶菌落变异。
⑷营养缺陷型变异。
⑸抗药性变异。
⑹毒力的变异。
3、微生物变异的机理
⑴非遗传性变异的特点。
⑵遗传性变异的特点和变异途径。
(三)考核知识点
1、微生物变异的概念。
2、微生物变异的表现。
3、微生物变异的机理。
(四)考核要求
1、微生物变异的概念
识记:微生物变异的概念。
2、微生物变异的表现
⑴识记:微生物变异的六种表现。
⑵识记:菌落变异的表现。
⑶领会:结构和抗原的变异现象。
⑷简单应用:毒力变异的表现及其意义。
3、微生物变异的机理
⑴领会:非遗传性变异概念。
⑵领会:遗传性变异的概念和变异的途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⑶领会:基因突变的发生原因。
⑷领会:基因突变的四种方式及原理。
第八章免疫学基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
(二)考试内容
1、免疫的概念和免疫的功能。
2、免疫的类型。
⑴先天性的免疫:种免疫、品种免疫和个体免疫的概念。
⑵获得性免疫:天然自动、被动免疫和人工自动、被动免疫的区别。
3、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各种因素。
⑴非特异性免疫的四大因素,皮肤粘膜和淋巴结屏障作用,血脑和血胎屏障的作用;炎症和吞噬作用;正常体液因素的作用。
⑵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因素:年龄、环境和应激等。
⑶免疫增强剂的概念。
佐剂与免疫增强剂的关系。
4、特异性免疫
⑴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名称及功能。
⑵免疫活性细胞的概念、种类和功能。
⑶抗原的概念,构成抗原的条件,抗原决定簇的概念,抗原类别中的完全抗原和半抗原的概念。
⑷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的种类和功能。
⑸机体免疫应答:感应阶段巨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反应阶段T、B细胞接受抗原信息后分化增殖,最终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以及记忆细胞;效应阶段再次接受抗原刺激时,免疫物质和免疫细胞与抗原发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⑹体液免疫概念,抗体产生和免疫球蛋白产生的规律,影响抗体产生的因素。
⑺细胞免疫的概念,淋巴因子的种类。
5、变态反应
⑴变态反应的概念。
参与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变应原。
⑵变态反应的类型。
(三)考核知识点
1、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2、免疫的类型
3、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因素和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4、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的概念。
5、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6、抗原、抗原决定簇及有关抗原的概念。
7、抗体,机体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8、变态反应的概念和类型。
(四)考核要求
1、免疫的概念。
⑴识记:免疫概念。
⑵识记:免疫的三大功能。
2、免疫的类型
⑴领会:免疫的分类。
⑵简单应用: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区分,天然获得性免疫和人工获得性免疫的区分。
3、非特异性免疫
⑴领会: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构成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⑵简单应用:影响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免疫增强剂和佐剂的概念,常见和常用的免疫增强剂及佐剂。
4、特异性免疫
领会: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5、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细胞的种类与功能
⑴识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器官名称。
⑵领会: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功能。
免疫活性细胞的概念,主要的免疫活性细胞的名称及别名,他们主要参与与哪些类型的特异性免疫。
6、抗原,抗原决定簇及有关抗原的概念。
⑴识记:抗原的概念。
抗原决定簇的概念。
抗原决定簇的数量与物质分子量的关系。
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概念。
构成抗原的条件。
完全抗原和半抗原的概念。
7、抗体,机体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⑴识记:免疫球蛋白的种类
淋巴因子的种类。
⑵识记:抗体的概念。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肽链的名称,氨基端的作用和名称,羧基端的特点和名称,•Fab段和Fc段的作用。
免疫球蛋白的双重性。
机体免疫应答过程的三个阶段,其中的抗原处理,免疫活性细胞的变化,免疫物质产生和免疫记忆细胞的产生。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
⑶简单应用:免疫球蛋白出现的顺序及意义。
母源抗体存在的意义。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应用。
8、变态反应的概念和分型
⑴领会:变态反应的概念。
⑵简单应用:变态反应的分型、原理及名称。
第九章血清学反应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血清学反应的本质。
熟悉血清学反应的特点和影响的因素,了解常用血清学试验的名称和特征。
(二)考试内容
1、血清学反应的概念和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
⑴血清学反应的概念
⑵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特异性和交叉性,结合的可逆性,最适比与带现象,反应的二阶段性。
2、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电解质、温度、酸碱度。
3、常用的血清学试验
⑴沉淀试验。
⑵凝集试验。
⑶中和试验。
⑷免疫标记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
1、血清学反应的概念和本质。
2、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和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
3、常用的血清学试验。
(四)考核要求
1、血清学反应的概念和本质。
识记:血清学反应的概念
2、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及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
⑴识记:血清学反应的四个特点。
⑵简单应用:影响血清学反应的主要因素。
3、常见的血清学试验。
⑴领会:沉淀试验的性质和表现。
凝集试验的性质和表现。
中和试验的性质、试验载体和表现。
标记技术的含义和常见的标记技术的名称。
第十章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免疫诊断用的制剂的种类和使用意义,掌握免疫防治用的制剂分类及其制备基础。
(二)考试内容
1、免疫诊断和检测
⑴免疫诊断用的抗原:来源。
举例制剂名称。
⑵免疫诊断用的抗原的实用意义。
2、免疫预防与治疗
⑴免疫预防用的疫苗种类:死菌苗或灭能苗,弱毒苗,类毒素,亚单位苗,基因工程亚单位苗,人工合成肽疫苗的制备或特点。
⑵免疫治疗制剂:高免血清制备和应用,免疫球蛋白。
(三)考核知识点
1、免疫诊断用的制剂
2、免疫防治用的制剂
(四)考核要求
1、免疫诊断用的制剂
⑴领会:常用的免疫诊断用抗原制品的概念。
⑵领会:诊断用血清的制备。
免疫诊断用的抗原和血清在生产上的意义。
2、免疫防治用的制剂
⑴简单应用:免疫预防用的疫苗种类和制作的基本知识
高免血清的制备和应用。
免疫球蛋白制备的基本方法,主要成分。
第十一章主要病原性细菌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重要病原菌的形态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养特征和生化特性,以及微生物学的诊断方法。
(二)考试内容
1、葡萄球菌属
⑴葡萄球菌的分类
⑵葡萄球菌的毒素和酶
⑶主要生物学性状:革兰氏阳性,球状、葡萄串状排列的形态及染色特性;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主要生化特性,培养要求,菌落特征以及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溶血的特征。
⑷微生物学诊断: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及生化试验,动物试验等三项的主要表现。
2、链球菌属(猪链球菌)
⑴主要生物学性状:在组织涂片中,成双或短链状排列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具有荚膜;对营养要求较高,培养基中须加入血清或鲜血才能生长良好,在鲜血琼脂中的菌落周围形成明显的完全溶血环。
⑵微生物学诊断: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动物试验等的主要表现。
3、炭疽杆菌
⑴主要生物学性状:在组织中,菌体呈单个或3-5个短链状排列的粗大杆菌,两端稍凹陷或平截,呈特征性的竹节状,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本菌在体内形成荚膜,荚膜对腐败的抵抗力较菌体强,所以在腐败的病料中常可看到无菌体的空荚膜,这样的荚膜结构称为菌影。
经人工培养基培养后,呈长链状排列,荚膜消失,但因环境中氧气充足而能形成芽孢。
本菌对营养要求不高,易于培养,菌落灰白色、不透明。
表面粗糙、干燥、边缘不整齐,低倍显微镜下的边缘呈卷发状。
明胶穿刺培养倒丛树状生长,且出现漏斗状液化。
⑵微生物学诊断,涂片染色镜检观察特征性的细菌及其特殊结构;分离培养;动物试验;血清学试验(炭疽环状沉淀试验)等的主要表现。
4、魏氏梭菌
⑴主要生物学性状:该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粗短、两端钝园的杆菌,能形成荚膜和芽孢,芽孢位于中央或偏端,其直径稍大于菌体而使细菌呈梭状。
本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
在葡萄糖鲜血琼脂培养基中,经厌氧培养后,可出现园形,表面有辐射状条纹、边缘呈锯状的“勋章”样菌落,菌落周围有双重溶血现象。
在紫乳培养基中,经厌氧培养8-10小时后,牛乳中的酪蛋白凝固,乳糖被分解而产生大量气体,致凝固蛋白被穿透而呈海棉样变化,此为之“暴烈发酵”现象。
⑵微生物学诊断: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等的主要表现,以及动物接种呈现泡沫肝的重要特征。
5、丹毒杆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