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和处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引导和处理⼤学⽣宗教信仰问题
2019-10-14
【摘要】众所周知,宗教已经在当代⼤学⽣的⽣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
由于有信仰的⼤学⽣特殊其成长过程,在宗教观念、⾏为、组织等⽅⾯与其他信教群众有着明显的不同。
作为⾼等学校及有关部门应贯彻学习好党的宗教政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学的育⼈⽬标,各⾼校在对⼴⼤⼤学⽣深⼊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也要依法对其进⾏宗教事务的相关管理和教育引导⼯作,做到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关键词】⼤学⽣,宗教信仰,思想政治教育
宗教是⼈类历史长河中经长时间形成的社会现象。
随着改⾰开放的不断深⼊,社会上兴起了⼀股“宗教热”,许多⼈选择信仰了宗教,其中不乏许多在校⼤学⽣,“宗教热”现象⾃然也在⽆时⽆刻不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改变着他们的世界观、⼈⽣观和价值观。
⼀、宗教信仰与当代⼤学⽣
随着改⾰开放的不断深⼊,宗教信仰对⼤学⽣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宗教⽂化在⼤学校园中的传播,更体现在⼤学⽣群体对宗教态度和看法的转变。
改⾰开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中国社会的思想也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各种新思潮不断涌来,各种⽂化不断冲击着中国社会。
当代⼤学⽣思想敏捷、视野开阔,愿意积极地接受包括宗教⽂化在内的各种新鲜事物。
改⾰开放之初,⼀些宗教书籍就成为当代⼤学⽣猎取知识的抢⼿货。
据调查了解,30多年来,全世界基督教会印刷了近亿本《圣经》,⽽对西⽅⽂化有浓厚兴趣的⼤学⽣正是它们主要的读者。
现在看来,当代⼤学⽣对于宗教不再是⼀⽆所知。
绝⼤多数⼤学⽣虽然不信仰某种具体的宗教,宗教中蕴含的⽂化却对他们影响颇深。
不仅仅是对宗教⽂化和典故进⾏欣赏,同事也⾃觉不⾃觉地欣赏含有宗教底蕴的流⾏元素。
⽐如:穿着带有宗教标志的服饰,佩戴⾦⽟制成的佛像,在感恩节、圣诞节互致祝福等等,例如:在近些年的圣诞节,很多城市的教堂都举办⼗分热闹的聚会,仔细观察发现:包括⼤学⽣在内的青年⼈群是这些聚会的主要参与者。
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宗教⽂化在⼤学校园⾥拥有相当⼀部分追随者。
他们抑或是⾃⾝对宗教⽂化就有由来已久的兴趣,抑或是受到了周围宗教教徒或宗教⽂化爱好者的影响,在这其中或多或少接触到了宗教的价值观,对宗教的距离感和排斥感渐渐消失,与宗教的关系更加亲密。
久⽽久之,就有可能成为某种宗教的发展对象,成为其信徒。
⼆、当代⼤学⽣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征
(⼀)信仰选择多为基督教。
在中国,五⼤宗教中教徒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也是有信仰宗教⼤学⽣⼊门最多的宗教。
⾼等教育阶段是⼈⽣发展的关键阶段,当代⼤学⽣思想敏捷、视野开阔,愿意积极地接受包括宗教⽂化在内的各种新鲜事物。
他们对西⽅的科技⽔平和经济实⼒很是佩服,并且很容易在这样的情感下触及到基督教。
同时,基督教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其他宗教对⼤学⽣群体具有⼴⼤的吸引⼒。
⼀是基督教《圣经》本⾝就是⼀部通俗易懂、⽂学性、故事性俱佳的历史典籍,⼤学⽣很容易由欣赏到接受,逐步确⽴信仰。
⼆是经过两千多年发展的基督教,沉淀了西⽅⽂明的精华,基督教同中国传统宗教相⽐,由于它独特的发展历史,使它更加提倡理性,⽽这正好符合⼴⼤⼤学⽣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性格特点。
三是受基督
教“赎罪”观念的影响,⽇常⽣活中,基督教和基督徒往往表⽰出⼼地善良、乐善好施、慈悲为怀的⼀⾯,这⼀点对当今社会道德滑坡感到愤愤不平且具有个性的⼤学⽣来说,⽆疑拥有很强的感召⼒。
四是基督教把传播教义,发展成员作为⼯作的重点,号召信徒⼴传福⾳,宣扬“信耶稣,得永⽣”这类的⼝号。
⽽且以发展教徒数量作为在上帝⾯前彰显荣耀和成绩的光环,进⽽使基督徒传教热情越来越⾼涨。
(⼆)信仰动机多为追求⼀种精神上的寄托。
当代⼤学⽣信仰宗教⼤多是在追求精神层⾯的升华。
⽽在社会上,信仰宗教的⼈很少有⼈去探讨对⼈性的参悟,更少有⼈提升⾃⼰的⼈⽣观、价值观这种⾼尚的层⾯。
但对于当代⼤学⽣⽽⾔,更多追求的是对⼈⽣价值和⼈⽣的意义,信仰宗教是出于对⾃⼰原有信念的怀疑和对现实⽣活的困惑。
对⼈⽣问题的形⽽上学的思考让他们接触宗教,开始了解和研究宗教中对⼈⽣、对社会的见解,他们对宗教的态度由⼀开始的回避或排斥渐渐变为了认同和⽀持,最终追求⾃⾝的完善决⼼信仰这门宗教。
当代⼤学⽣多年来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唯物主义关键已经根深蒂固,也正如此,他们对于宗教信仰表现得⼗分理性,没有像部分教徒那么狂热,不会因为外界的说教⽽轻易改变⾃⼰的想法。
(三)信仰组织多为家庭教会。
有信仰宗教的⼤学⽣很少参与正式的宗教团体集会,他们多数的宗教⽣活主要在⼤学校园及周边的⼀些家庭教会之中。
这些家庭教会通常由⼤学⽼师以及外籍⼈⼠诸如外教、留学⽣所发起,在家庭教会中,教徒们可以进⾏定期举⾏各种常见的宗教仪式,⽽且可以讨论交流从信仰到⽣活的各种问题。
此外,许多家庭教会还会举办⼀些寻常教会不太可能举办的,带有宗教⾊彩的活动,如:旅游、聚餐、讲授神学知识等。
正是这些不拘⼀格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很⼤的吸引⼒,⽽且也满⾜了聚会者的个性化需求,这就为有信仰的当代⼤学⽣提供了⼀个团聚的机会。
(四)信仰影响触及世界观、⼈⽣观的改变。
信仰宗教的⼤学⽣同样也像寻常教徒那样感恩并回报所谓的“神迹”,但他们较之⼀般教徒的不同点在于,他们在信仰宗教的同时加⼊了来⾃个⼈的理性思考,他们渐渐认知、认同并且践⾏了宗教的教义,并将参悟到的道理融⼊⾃⼰的⼈⽣观之中,经由宗教的修⾏,他们改变了对⼈⽣,对社会,对国家的态度。
宗教的价值观在他们的⼈⽣中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他们遵循教义⽽⽣活,在精神上获得满⾜。
此外,宗教也制约和规范他们的道德和⾏为准则,使他们更加能够通过⾃律和反省来约束⾃⼰提升⾃⼰,时时处处尊崇神的"诫命",做⼀个德⾏"⾄善"的⼈。
当然,宗教作为⼀种偏向唯⼼主义的学说,其教义中不乏有以下保守落后甚⾄是有害的成分也对⼤学⽣造成了⼗分负⾯的影响。
⽐如,⼀些⼤学⽣信教以后,因过分恪守宗教教义教规,⼈⽣观发⽣了偏差,信奉宿命论思想,对社会对⼈对事怀有⼀种消极的态度、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简单,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于宗教的传播。
三、引导有宗教信仰⼤学⽣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把握的问题
⾼校是培养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专门⼈才和接班⼈的摇篮。
⼤学⽣的信仰不仅仅关系到本⼈的前途命运,同时⼤学⽣整体的意识形态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建设⼩康社会⼤计的成败。
对此,⾼校党委和有关部门必须引起⾼度重视,在强化意识形态领域这场争夺战中,要下功夫在⼤学⽣中开展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积极引导有信仰宗教⼤学⽣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做到真实、认真、客观地评价宗教在⾼校中的影响是各⾼校党委领导和思想政治⼯作者必须把握的⼀条基本原则。
⾼校处理宗教问题要做到既不惊慌失措,也不视⽽不见,⼯作思想要从历史遗留的认识误区中解脱出来。
要实事求是地证实宗教传播对当代⼤学⽣产⽣的影响,要消除对宗教问题唯恐避之不及的顾虑。
不要把信仰的不同扩⼤为政治取向的不同,不要认为信教⼤学⽣在政治上是敌对的,更不能采取强迫⼿段迫使有信仰宗教当代⼤学⽣改变⾃⼰的信仰。
要积极引导有信仰宗教的当代⼤学⽣⾃觉遵守、体会、认同党的路线⽅针政策。
要把有信仰宗教的当代⼤学⽣与社会主义⼤学的育⼈⽬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真正看到宗教陶冶⼈情操、促进⾃我完善的⼀⾯,更要看到境外敌对势⼒企图利⽤宗教渗透破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好局⾯的狂妄野⼼。
(⼆)⾼校党委要贯认真彻执⾏党的宗教政策。
全⾯、正确地贯彻执⾏党的宗教政策和⽅针,是包括⾼等学校各级党委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教育引导当代⼤学⽣,使其明确宗教信仰⾃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学⽣作为公民的⼀份⼦⾃然拥有信仰宗教的⾃由。
但是⼤学⽣的另外⼀个特殊的⾝份是党和国家为其培养锻造的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接班⼈,是将来推动和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军。
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栋梁,⼤学⽣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历史使命,因⽽他们必须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为此,⾼校党委⼀定要牢牢把握住党的宗教政策和中国特⾊社会主义⼤学的育⼈⽬标,处理好宗教信仰⾃由与引导当代⼤学⽣积极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两者的关系,对有宗教信仰的当代⼤学⽣做好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作,让他们既看到其精华,⼜明确其糟粕,这样就可以把他们的思想和意志引导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业上来,就能有效预防境外敌对势⼒利⽤宗教的幌⼦对我国进⾏思想渗透、挑拨离间⼈民群众特别是信教群众与党和国家、与⼴⼤⼈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这⼀阴谋得逞。
(三)要依法加强⼤学校园宗教事务管理。
全⾯依法治国已成为以为党中央治国理政“四个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做到依法对宗教进⾏管理。
我们不仅要保护好信教⼤学⽣在正当条件下进⾏正当宗教活动的权益,我们也要坚决打击和取缔敌对势⼒⽤宗教的幌⼦,在校园内外进⾏渗透或违法犯罪活动。
⽆可否认的是,宗教信仰是公民的个⼈⾃由,保障宗教信仰⾃由是保障⼈权的表现之⼀,但是宗教⽆论从组织或⾏为都深深影响到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依法管理是必须的。
以宗教信仰⾃由和政教分离为借⼝对宗教采取⾃由放任的态度是说不通的。
⾼校都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来应对宗教信仰在⼤学⽣中的影响和扩展的局⾯。
⼀⽅⾯,要在保证信教⼤学⽣宗教信仰⾃由的前提之下,发挥政府的职能,积极引导他们通过正规的途径到正规的场所参加正规的宗教活动,杜绝误⼊歧途的可能,并在活动中引导社会主义社会和宗教思想相适应,淡化不同信仰的差异。
引导信教⼤学⽣弘扬教义中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民安居乐业的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贡献出⾃⼰的⼒量。
另⼀⽅⾯,有关部门要采取强有⼒的⼿段,拿起法律的武器严厉制⽌校园内外存在的各种⾮法的宗教活动。
要求⼤学⽣特别是信教⼤学⽣不能再校园内参加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更不得在学校成⽴宗教团体或宗教组织,也不得到未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
还要依法规范外籍在校⼈员如外教、留学⽣在宗教⽅⾯的⾏为,必要时要劝诫、敦促其规范⾃⼰在校园内的⾏为,使其认真考虑⾃⼰⾏为所带来的影响,如不听劝阻⼀意孤⾏,应该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与⾼校所在地公安机关沟通上报,毫不⼿软地进⾏查处、取缔,严防各种宗教势⼒在⾼校内进⾏宗教活动、发展信教⼈员、乃⾄设⽴固定宗教活动场所等⾏为,严格防控境内外宗教势⼒随改⾰开放的逐步推进趁势向我国⾼校进⾏渗透。
参考⽂献:
[1]张晓娜:浅谈防范和抵御宗教对⼤学⽣的渗透影响研究[J]. 经济视⾓2011,(29)
[2]赵斌.对⼤学⽣宗教暧昧现象的透视[J].东华⼤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3]⽥⽟芬:⾼校教育要引导学⽣正确抵御宗教渗透 [J].沈阳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4]袁贵仁,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校宣传思想⼯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M]2015.1.29
[5],论有中国特⾊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献出版社,2002:371,375.
[6]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M].第六部分
[7] 左鹏,当代⼤学⽣宗教信仰问题解析[J].党建与思想政治⼯作,2014(2)
基⾦项⽬:2015―2016年度中共辽宁省委⾼校⼯委统战理论研究重点项⽬阶段成果---反渗透背景下⾼校防范宗教渗透⼯作体系构建研究(项⽬号:2015-GXTZB08)
基⾦项⽬:2015年沈阳市⼤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校防范宗教渗透⼯作体系构建(项⽬号:SDSZ-2015-009)
作者简介:贺守喜,男,⿊龙江省富锦市⼈,沈阳师范⼤学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统战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作。
裴景瑞,男,辽宁省朝阳市⼈,沈阳师范⼤学软件学院讲师,主要从思想政治⼯作和应⽤语⾔学研究。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正确引导和处理⼤学⽣宗教信仰问题被举报⽂档地址:。